湘江之问——建党百年 致敬开国领袖毛主席

胡杨树

<p class="ql-block">  浩浩湘江,滚滚北去。江心一洲,唐代始以产橘盛名,故称“橘子洲”。苍茫岁月里,任凭风云掠过,它坚实的脊背负重了腥风血雨的人间沧桑,犹如巨轮劈波斩浪,又如砥柱岿立中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25年晚秋,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革命豪情喷薄而成一曲气势磅礴的<b>《沁园春·长沙》</b>。面对自由的<b>“万类”</b>和不自由的人类,毛泽东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发出了<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的湘江之问!屈原“天问”时,待“天”的回答,而诗人设问时,答案是了然于胸的,那就是:他们这些风华正茂的书生,将唤起民众,为中华民族<b>“竞自由”</b>,为苍茫大地<b>“主沉浮”!</b>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十五年前,我曾来橘子洲头寻觅伟人足迹,感荆楚历史之厚重,叹湖湘英才之星驰。今年三月十四日,恰逢农历“龙抬头”的日子,我们又来韶山和橘子洲头,仰观岳麓之巍巍,俯察湘水之浩浩。文气氤氲,似见文豪代出;武氛森然,犹闻鼓角铮鸣。百年前,这里神龙抬头,搅动湘江,搅动神州,开启了一条民族复兴之路。</p> <p class="ql-block">  从“独立寒秋”至“鱼翔浅底”,是一幅湘江秋色图。千百年前,多有古人曾在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的湘江凭吊屈原。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问苍茫大地”,不就是问我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吗?诗人因不能“竞自由”而为之“怅寥廓”的,不就是不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吗?诗人爱国、忧国、报国的情结,跃然诗中。</p> <p class="ql-block">  湘江竹上痕无限,三湘大地洒几多。近代以来,从晚清的思想家魏源,到同治中兴之臣曾国藩、左宗棠,维新派六君子谭嗣同等,群星璀璨的三湘先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像滚滚北去的湘江水,从未停止过强国之路的探索,却未能改变山河破碎、国力日衰、国权尽丧的颓势。无数立志拯救国家的有识之士,都在思索一个问题,中国的出路在哪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探究中国的出路,是不安于旧秩序的毛泽东早年就萌发在胸中的一颗火种! 1910年秋,读遍了韶山所有私塾,七次转学、数次出走,反抗老师的封建教义、叛逆父亲的刻薄家教的毛泽东,来到湘乡县东山学校求学。在这里,他大量阅读了《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宣传进步思想的书刊,尽情吸收着思想的源泉活水。学校南侧的桥根处,有一口称作“莲泉”的古井。那个夏日,路过古井的毛泽东,以蛙形象作比,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心忧天下,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b>:</b></p><p class="ql-block"><b>“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b></p><p class="ql-block"><b>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b></p><p class="ql-block">少年毛泽东给自己取名“子任”,即以天下为己任。他走出韶山的第一步,就立下了<b>“改革中国与世界”</b>雄心壮志。</p> <p class="ql-block"> 1913年到1923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和工作期间,曾多次和挚友蔡和森、何叔衡、向警予、肖三、罗学瓒、张昆第等人来到橘子洲头,<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浪击水,</span><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b>,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p><p class="ql-block">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当时一些教育家发起留法勤工俭学会,一直为湖南青年赴法奔走的毛泽东与蔡和森商定,一个“出洋”,观察外部世界,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一个“暂不出国去”,“在国内研究各种学问的纲要”。他在给周世钊的信中说:“<b>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17年,毛泽东写下了论文《心之力》,引起全校学生的传抄。毛泽东在文章中说:<b>“故当世青年之责任,在承前启后继古圣百家之所长,开放胸怀融东西文明之精粹,精研奇巧技器胜列强之产业,与时俱进应当世时局之变幻,解放思想创一代精神之文明。破教派之桎楛,汇科学之精华,树强国之楷模。正本清源,布真理于天下!愿与志同道合、追求济世、救世真理者携手共进,发此弘愿,世世不辍,贡献身心,护持正义道德”。“故吾辈任重而道远,若能立此大心,聚爱成行,则此荧荧之光必点通天之亮,星星之火必成燎原之势,翻天覆地,扭转乾坤。戒海内贪腐之国贼,惩海外汉奸之子嗣;养万民农林之福祉,兴大国工业之格局;开仁武世界之先河,灭魔盗国际之基石;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兴神州万代之盛世,开全球永久之太平!也未为不可。"</b>青年毛泽东,胸中已生长出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鸿鹄之志。</p> <p class="ql-block"> 1918年4月14日,在岳麓山下蔡和森的家里,以传播新文化、寻求革命真理为使命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宣告成立。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呼应了一大批苦难中国的仁人志士,一个再造世界的蓝图,在毛泽东心中酝酿。</p><p class="ql-block"> 1919年7月14日,湖南省学联刊物《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毛泽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青年毛泽东目光如炬,挟风雷之笔,纵汪洋之势,宣传最新思潮,唤起民族觉醒,号召工农等各阶层民众联合起来。</p><p class="ql-block"> <b>“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b>翻开《湘江评论》创刊号,百年前的磅礴气势仍扑面而来,其革命精神、战斗姿态,如刀枪火剑、惊雷闪电。毛泽东在《湘江评论》的雄文,文采飞扬、思想爆棚,像一把手术刀在解剖病人,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之悍勇,让我们感受到那颗散发着无穷生命力的心和无法阻挡的豪迈气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刻不容缓的民众大联合,我们应该积极进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诸君!诸君!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的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华灿烂的世界,就在前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它的生,逆它的死。”“如何承受它?如何传播它?如何研究它?如何施行它?这是我们全体湘人最切最要的大问题,即是‘湘江’出世最切最要的大任务!”</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100年前的呐喊,100年前的怒吼,100年前的思想,穿透历史,划破星空。毛泽东和他的同行者,用近乎呐喊的声音唤醒民众,新思潮的洪流很快掀动湘江潮,涌起洞庭浪,涌入长江,汇入大海,无声的中国正在变得躁动起来。这是毛泽东以伟力之笔分割旧社会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鸿鹄一飞,便有千年之志。青年毛泽东正是以主编《湘江评论》为标志,完成了从学生、教员到职业革命家的转变。“莲泉”的井水汩汩入便河,便河的河水潺潺随涟,涟水直奔至湘江北去,最终奔流入海,走向党的“一大”。从《湘江评论》的夜空之星,到石库门点燃那盏灯火,信仰之光把黑暗刺破。</p> <p class="ql-block">  他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志存高远的少年;他是”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风流人物;他是“美国有史以来唯一败给的对手!”;他用:“百年耻辱,全部歼灭”打出一个真理,建立一个没有一兵一卒外国驻军的中国;他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建立了一个不再挨打的新中国;他用:“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让我泱泱大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无人敢小觑。人民领袖,世界景仰。丰功伟绩,润泽东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00年前的中国,属于那群先行者,今天之中国源于那群先行者。100年的风雨兼程,铸就100年的光辉历程。正是他们济世救民的激情和勇气,掀起了开天辟地的百年巨浪,1921年的小小红船,已经变成了今天的巍巍巨轮,我们党用饱蘸鲜血的如椽大笔,在中华大地上写下了充满生机的春天的诗行,让这艘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抵达幸福的彼岸,则是中国共产党人毕生的使命与责任。</p> <p class="ql-block"> 橘子洲,如今依旧是风景名胜:春日芳草萋萋,夏日浓荫蔽日;秋时红橘满枝,冬则“江天暮雪”。络绎不绝的游人里,总有那么多人,想找寻到当年伟人泼墨诗情湘江的地点,想在那里再颂一遍《沁园春》,再饮一杯湘江水,再品一词伟人情。洲上的柑橘树,婷婷依然,含唇依笑。</p> <p class="ql-block"> 现在,橘子洲建了沙滩公园,形成了各具风情的橘洲新八景。公园美景风情万种,静静诠释着橘洲的历史与文化底蕴。绿树草坪、阳光沙滩、游泳池、游乐场......,置身其间,仿佛看到了“橘洲”号巨轮穿越百年,又回湘江之畔。岳麓翠气横贯古今,对话千年先贤,悠享静好岁月,每一个游人的脸上,都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欢乐。这不正是共产党的先驱们追求的<b>“欢歌将代替了悲叹(方志敏语)”</b>的新世界吗?</p> <p class="ql-block">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毛泽东是“海”,是积韶河成就的“海”。虽然已两次来过韶山,总觉得还有探究不完的学问,毅然三访韶山,再度探访毛泽东这片深邃而神秘的“海”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故居,一座“凹”字形土木结构房屋,是毛主席出生并度过童年的地方。不巧的是,恰逢迎接建党百年故居整修施工,无缘进故居内参观,只能远眺留影为念。</p><p class="ql-block"> 这座普通的房子里,培育出了如此伟大的世界巨人,不由得让人心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虔诚、崇敬和神秘感</span>。记得当年,走进毛主席故居,那些普通的家具、农具,加之讲解员深情的讲解,心里的震惊和景阳油然而生。英雄不问出处,平凡出身,更能锻就社稷之器。印象最深的是,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临行前,他写下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 : <b>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b>话说,但凡伟人,均“自幼异于群儿”,果然如此。</p><p class="ql-block"> 一代伟人,从这座房屋走出,从此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人民。我仿佛听到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声音,仿佛看到了毛主席听到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时手里燃着的烟头掉到地上的情景。“平凡”和“伟大”不断地在我脑海里交替,震憾我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从毛主席故居出来,转过一个山角,就到了毛泽东广场。广场两侧的景观石上镌刻了毛主席诗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些脍炙人口的诗词,让人们对毛主席顿时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铜像,面容镇定自若,栩栩如生。瞻仰铜像的人流络绎不绝,依次鞠躬、献花。将无限的敬仰和深切的怀念向主席轻声诉说。瞻仰活动井然有序,庄严肃穆。每逢主席的纪念日,广场更是人山人海,不因日渐而式微,可谓经久不衰。“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样的句子,虽然并不华丽,却能直抵人的心扉 ......。</p> <p class="ql-block"> 春天,韶山的红杜鹃漫山遍野,犹如当年如火如荼农民运动的火炬。革命的洪流带着生命的重托,抚平伤痕,流入红尘,已是生命的喧嚣。曾经的满目疮痍,已是花开满陌。风记住了花的香,我们也记得那些惊艳和灿烂。在 韶山,因为毛泽东的魅力而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 : </p><p class="ql-block"> ◎1993年12月26日上午,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铜雕像揭幕仪式在韶山冲举行。本来是每年春天开放的杜鹃花,在冬日里竞相开放,红遍满山遍野。所有参加仪式的人都以惊喜的目光注视着这辉煌的火焰。上午十点多钟天上日月同辉,六只彩蝶围着雕像久久盘旋,人们说这是主席六位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亲人,也来为他老人家祝寿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对韶山乡亲们来说,回到韶山的并非一尊铜像,而是他们日夜思念、永远不舍得离开的亲人毛泽东!他们相信: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海长江商学院院长助理朱睿讲过两句话: 如果没有毛泽东,我们以为中国人永远只能吃败仗;如果没有任正非,我们以为中国人永远只能吃灰尘(跟在别人后面,只能吃别人扬起来的土)。</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是带着八国联军侵占清朝都城北京的民族耻辱进入20世纪的。一代代中国人的披荆斩棘,才终于让原本破碎的国家得以重整山河,走在崛起的道路上,也终于让100多年后的我们,能够逐渐接近一个梦想。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从中印边境反击战,到珍宝岛反击战,毛泽东一改1840年以来对外开战必败的颓势。今天,我国的民营华为公司,第一次在5G领域站在了世界的排头,招致西方因恐惧而群起打压,毛泽东“不信邪”的基因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基因。这二位改变了一个民族的气质。华为公司的一副宣传画是一只芭蕾舞脚。芭蕾舞舞姿优美,脱了舞鞋伤痕累累,这是优美的巨大代价。现在,这幅宣传画上又多了孟晚舟戴电子脚镣的脚,这是在说成功的艰难。苦难的背后是伟大,中国人一定要奋起,只为了一个民族的复兴,一种文明的复兴。正如任正非所说:除了胜利,我们已无路可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正非的目标是星辰大海。网传任正非与巴菲特有一段对话:</p><p class="ql-block">任:<b>你这辈子买不到了,华为不会上市</b>!</p><p class="ql-block">巴:<b>不上市是华为的损失,华为股东的损失!</b></p><p class="ql-block">任:<b>华为不缺钱,华为宁愿把利润都投入到研发,也不可能把股权让给美国资本。</b></p><p class="ql-block">巴:<b>如果美国资本能从华为赚到钱,就不会制裁华为,台积电也就不会断供海思!</b></p><p class="ql-block">任:<b>华为就是不想让你们赚钱,华为还要收美国的5G专利费,不论你用爱立信还是诺基亚的5G设备!</b></p><p class="ql-block">巴:<b>你已经76岁了,该退休享福了,把股权让出来,孟晚舟就可以回到你身边!</b></p><p class="ql-block">任:<b>等芯片全面国产化,再也不被美国卡脖子,我才可以休息!</b></p><p class="ql-block">巴:<b>为什么要让自己活得那么累?</b></p><p class="ql-block">任:<b>因为爱这个国家,希望这个国家繁荣富强,不再让人欺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正非与毛泽东以不同的历史担当、不同的方式创造历史、改变中国。致敬任老,致敬在创新的坎坷路上,坚定前行的华为!有华为的领跑,九州生气恃风雷,星辰大海皆可期!</p> <p class="ql-block"><b>歌曲《寸心》,献给敬爱的毛泽东主席和他开创事业的后来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看 远方如昨</p><p class="ql-block">那些故事依然还记得</p><p class="ql-block">烽烟之下 千万里数不清的</p><p class="ql-block">长路谁曾跋涉</p><p class="ql-block">你看 九州寥廓</p><p class="ql-block">那些丰碑永远都立着</p><p class="ql-block">山川之下 千万人曾企盼的</p><p class="ql-block">黎明悄然来了</p><p class="ql-block">每一寸土 都有人奔赴</p><p class="ql-block">每一寸天 都以生死来守护</p><p class="ql-block">每一寸心 都将人间正道浇铸</p><p class="ql-block">留下一页不朽千古</p><p class="ql-block">你看 锦绣江河</p><p class="ql-block">那些岁月铭记了勇者</p><p class="ql-block">风雨之后 千万次坚信过的</p><p class="ql-block">黎明从此来了</p><p class="ql-block">每一寸土 都有人奔赴</p><p class="ql-block">每一寸天 都以生死来守护</p><p class="ql-block">每一寸心 都将人间正道浇铸</p><p class="ql-block">留下一页不朽千古</p><p class="ql-block">每一寸步 都无畏艰楚</p><p class="ql-block">每一寸光 都以血汗来担负</p><p class="ql-block">每一寸心 都将人间正道浇铸</p><p class="ql-block">留下一页不朽千古</p><p class="ql-block">每一寸心 都将人间正道浇铸</p><p class="ql-block">留下一页不朽千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