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我的味觉记忆》一一桃木李果不分你我

拜石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窃书不算偷”出自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狡辩说自己窃书不算偷,他认为自己是读书人,不算偷。为了掩盖内心的尴尬,怕别人知道自己偷了书而说了这句话。<div> 老家有一句类似的俗话,“桃木李果,不分你我”,意思是说,村前屋后别人家自留地上的桃、李、枣等果实,大家“共有”,摘(偷)一点尝尝,未尝不可。借用孔乙己的话就变成了“窃果不算偷”。</div><div> 村里的大人是这么讲的,也是这么做的,小孩子们也就不客气了,外甥打灯笼——照旧(舅)。<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div> 桃子质地分软硬两种。硬桃子小孩子咬不动,大人教了我们一招,把它卡在木门柱缝隙里,通过关门转动门轴,桃子就被碾碎了;软桃子熟透以后,皮可轻轻撕下,柔软爽口。<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喜欢吃软桃子。<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不怕贼来偷,就怕贼惦记。邻居家自留地上的果子是软桃子,我们几个小伙伴一直“惦记”着。一天,见四周无人,便悄悄爬过园竿箕(俗称,篱笆),正在摘的时候,后院门开了,女主人阿姨出现在门口。我们来不及跑,怔在原地,脸一阵发烧。出乎意料,阿姨没骂我们,只轻轻说了一句“你们这些奶仔家(方言,男孩子的俗称,“家”读gā )太不像话了”的话,就让我们带着摘下的果子走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事后,阿姨也没向我们的父母告状。<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去年,偶遇阿姨的儿子,我提及了五十年前“窃果”的故事,我们都笑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div> 村里有几户人家的枣树冠幅大,罩过篱笆延伸到外面,果实累累的时候,压弯树枝,行人顺手可摘。<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偷桃采用的是“游击战术”,偷枣须进行“巷战”,既要智取也要强攻,速战速决方可得手。我们选准一个拐弯处,趴在墙角静候观望,伺机行动。一旦路上无行人,屋里没动静,立即拿起事先备好的石头砸向枣树,枣子像雨点一般洒落地面,这时更要沉住气等上几秒钟,如果屋子有人冲出来,立即撤退,如果没人,马上冲过去捡枣,口袋装满后,四处逃散。这种巷战经历多次,也有过失手被抓的时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与俗话“桃木李果,不分你我”相对应,老家还有一句俗话“做贼偷瓜起”。一个人变成贼是从小偷小摸逐渐演变过来的,瓜不值钱也不能偷,那是一个人变坏的开始。“做贼偷瓜起”与古人“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相近,有着同样的教育意义。<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们那帮小朋友没有变坏,都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因为我们接受的是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正面教育——“勿以善小而不为”。<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天下无贼!</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