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苗寨

xuxi

<p class="ql-block">  在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城7.5公里处的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个寨子里,生活着一个神秘的少数民族部落——岜沙苗寨,这里保留着佩带火枪(岜沙持枪获得公安机关特别批准)、镰刀剃头、祭拜古树等古老的生活习俗。 岜沙苗寨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怀着对这个神秘部落的好奇,我们决定前往岜沙苗寨揭开这层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  早上我们从肇兴侗寨出发,冒着小雨沿着从江大道驱车1个小时,到达岜沙苗寨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  停车后,我们刚进入售票大厅,天上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我们买票时得知,演出票需要视雨情而定,如果一直下这么大的雨,演出将被取消。所以演出票暂停出售,我们只买了观光车票(20元/人)。门票免费(贵州省旅游局对60岁以上老人实行景点大门票免费的政策,而且在今年的5月10日~8月17日,对来自广东、上海、江苏、浙江、辽宁等8个省市的游客也实行大门票免费的政策,贵州旅游部门敞开怀抱欢迎大家,真的是超级赞)。</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大雨中冲上了观光车,大约过了十来分钟后,观光车停在了景区入口中。大雨还在继续下着……。</p> 我们沿着景区入口继续前行,来到了岜沙苗寨景区的寨门口,这里正在举行寨门迎宾仪式,岜沙的姑娘和汉子们跳起了欢快的迎宾舞。 迎宾仪式结束后,讲解员带我们继续前往寨子,一路上给我们介绍了岜沙风土人情。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片树木,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是有主人的。在岜沙人称其为“生命树”。 生命树是岜沙人生命的象征。岜沙人崇拜树神,过年过节要祭古树,而且实行树葬。每个岜沙人在出生后,他的父母就会为他种下一棵树,寓意他生命的开始。当他死后,寨子中的人会把这棵陪伴他一起长大的树砍下来,做成他的棺材,裹着遗体埋在密林深处的泥土里,再在上面种上一棵小树。没有坟头,没有墓碑,只有这么一棵长青的树伴随岜沙人的一生,真可谓是“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象征着生命得到了树神的延续。生命之树从此万古长青,庇护子孙万代安康。在岜沙,一棵树就是就是一个灵魂,越是古老的树就越有神性。岜沙人敬畏这些灵魂,这些灵魂也庇护着岜沙。 岜沙村老人常说,以前是茫茫的大森林保护了岜沙祖先,是树木让岜沙人得以生存并繁衍。因此岜沙人自古以来敬树、护树,从来不砍树,当岜沙人要用到木头的时候,会在树林里砍一些枯木或捡一些枯树枝。祖先制定有极为严厉的寨规,乱砍伐一棵树木要罚“三个一百二”,即一百二十斤猪肉、一百二十斤米、一百二十斤酒,供全寨人食用,以儆效尤。<div>  岜沙绝无仅有的砍树“行动”,那还是1976年,北京要修建毛主席纪念堂,省领导为了给领袖献礼,动员岜沙人砍掉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这个做法对岜沙这个视树如神的部落来说是非常难以接受的,砍掉神树就相当于砍掉了他们的保护神。在上级领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攻势下,岜沙人终于妥协了,但是他们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让上级派其他寨子的人来砍树,他们不忍亲手砍下神树,那将是对神树的大不敬。在香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含泪送别,一直到尘灰已净。为了褒扬岜沙人的巨大牺牲精神,上级拨款于树址原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div> 我们跟着讲解员在大雨中穿过了树林,我就最关心的演出能否正常进行?询问了讲解员,她说如果雨还是这么大的话,演出可能取消。只要雨小了就可以正常演出了。<div>  来岜沙苖寨为什么一定要看一场演出呢?这是因为来岜沙苗寨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他们与众不同的古老的生活习俗,而这场表演就是展现他们的生活习俗,揭开这个神秘部落面纱的机会,虽然说是表演,但也是由岜沙当地人表演,他们的衣着,身上佩带的火枪,用镰刀剃头的真人秀,都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再现,完全不同于演员的表演,而这些正是我们期待的。如果表演取消,我们就失去了近距离接触他们的机会,试想,只在寨子里转转,跟他们没有交流,还有什么意义呢?</div><div> 我们跟着讲解员又走了一段路,来到这个狭窄的检票口,这时大家惊喜地发现“雨小了”!人群中一阵骚动,大家都开始兴奋起来,于是讲解员让大家排好队,临时用微信扫码支付演出门票(40元/人)没有优惠票,由于当时大家都拥挤着付款,现场一度混乱。</div> 等大家都买好了演出票后,讲解员带着大家穿过寨子,来到了芦笙堂,表演将在这里进行。 第一个节目——拜树,岜沙人对“树”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个节目,岜沙迎客舞——芦笙踩堂舞,苗族是一个很热情的民族,为了表示对外来客人的欢迎,大家欢聚一堂,手牵手,吹奏芦笙,跳芦笙舞,共同表达喜悦的心情。 岜沙人崇拜太阳神,每次集会踩芦笙,男女列队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后退七步后才吹响芦笙起舞。集会地点就是现在的表演场地芦笙堂,这是寨子边山腰的一个平坦之处,大若半个篮球场。此处是岜沙的神圣之地,大凡寨上有重大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岜沙人跳一种配乐的集体舞。只见男人们在里边一圈排开,双手捧着大大小小的芦笙,一边吹奏,一边有节奏地晃动身体;女人则在外围,双手持手帕,随着节奏不停地腾挪跳跃。铿锵有力的芦笙古乐,听起来就像是刀枪剑鸣,大砍大斫,气势磅礴,就像是战场上冲锋的号角;女人们的舞蹈,节奏相当快,旋转、跳跃、腾挪跌宕,看起来竟像是猛虎下山一般。<div><br></div> 岜沙人还有一个芦笙节(农历11月19):此时稻谷已经成熟并且收割到谷仓。活动是杀牛(11月18),斗牛(11月20)。所有人都要必须穿民族服装到芦笙堂吹芦笙,跳芦笙舞,参加芦笙比赛(每个寨子一个芦笙队)。11月19那天,小伙子接自己喜欢的姑娘到家里吃饭,20日一起去看斗牛,回来时手牵手去对方家里吃饭。 接下来是轻松搞笑的互动节目——女追男,岜沙新娘选新郎。 哈哈,被岜沙新娘选中的原来是老帅哥老阙,看他牵着新娘的手笑得多开心。 婚礼祭司为两位新人主持婚礼。 岜沙人以单数作为吉祥数字,交杯酒必须喝三杯。 婚礼祭司接过新郎敬上的第一杯喜酒。 祭司也要连喝三杯。 祭司带着两位新人拿着吉祥糯米饭去观众席讨份子钱。 看,阙帅哥吃着新娘子喂的吉祥糯米饭,笑得合不拢嘴。 并当场与主持人约定,三年之后会带着聘礼和亲友团来岜沙迎娶新娘子。 在岜沙,男女婚前的恋爱既自由奔放,又无所顾忌,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情歌,飞歌是人人拿手的本领。小伙子们在“游方”时彼此竞争,像雄鸟一样争取姑娘的欢心。春种秋收时节,岜沙特有的“闹姑娘”就开始了,小伙和姑娘各人带自己的竹编钣囿,结伴相约,帮忙插秧收稻。白天去田里劳动,晚上就聚集在帮忙的主人家里,喝酒、唱歌,抱姑娘。一个小伙可以同时抱着几个姑娘。姑娘也乐意让小伙们抱,哪个姑娘被小伙子抱得多,就说明她非常有魅力。就会有许多小伙子想娶她。如果姑娘没有被小伙子抱过,是很丢人的事。如果某个姑娘被外乡来的小伙子抱过,她在岜沙人眼中就是魅力出众的美女啦!所以,但凡有外乡小伙子来到岜沙,姑娘们会用各种方式挑逗他,让他把岜沙的姑娘抱个够。有时候会有胆小的人被大方的岜沙姑娘吓得狼狈逃跑,姑娘们就会开心大笑起来。<div>  要是阙帅哥早知道岜沙的这个传统,当时就应该在大庭广众之下大胆地抱抱你的新娘子了,现在是不是肠子都悔青了?</div> 接下来,最扣人心弦的节目——镰刀剃头,开始了。<div>  只见两位岜沙汉子来到芦笙堂中央,“理发师”手里提着一把割草的镰刀,另一位则蹲下身等待“剃发”。看着粗笨的镰刀架在理发者头上,我不禁倒吸了口凉气,生怕镰刀不小心会伤害到他,但是再看看他俩神情轻松自若,“理发师”根据需要,时而站起,时而蹲下,镰刀在“理发师”手里上下翻飞,只见他刀功娴熟,游刃有余。不一会儿,已经割下了一大片头发。</div> 镰刀剃头 <p class="ql-block">  岜沙最具特色的,就是当地男子的妆容发式。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以至于西方游客把岜沙男子称为“活着的兵马俑”。</p><p class="ql-block">  据说目前在岜沙是没有理发店的,男子需要理发都是请族人用镰刀来剃头的。</p> 岜沙男孩在7-15岁之间必须举行一次成年礼,行成年礼那一天,男孩邀约几个年纪相仿的伙伴,上山打鸟,下田捉泥鳅,到山涧摸鱼……鸟打得越多,鱼捕得越多,表明他的本事越大,将来会有出息。然后,小伙伴们聚集在他家里,喝酒、烧吃捉来的鱼鸟,再由房族中的本家鬼师为他剃头,梳成“户棍”,完成祖上传来的严格仪式,背上父亲为他打造的猎枪,就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了独立的阶段。 这个蹲在自家门口玩水的岜沙男孩显然还没有到行成年礼的年龄,所以他头部四周的头发还没有被剃掉,但是头部中间的鬏髻已经留下。 回到芦笙堂,这里正在表演的节目是,岜沙体育竞技活动——斗牛拉鼓。<div>  传说当年孔明来到苗疆时,看到部落之间凶残的争战,不少人流血牺牲。他为了平息战火,于是用斗牛来替代战争,但岜沙人爱惜耕牛,不愿让牛斗死斗伤,就发明了斗木牛拉木鼓的比赛活动。久而久之,“斗牛拉鼓”就形成了岜沙人的一项体育竞技活动。</div> 最后一个节目“鸣枪送客”,岜沙人用鸣放火枪的方式迎宾送客,这不仅是给客人驱邪消灾,也是表达祝福的一种方式,祝福来宾朋友一生幸福,一生平安,同时也是欢迎每一位朋友再次来到岜沙。 在岜沙景区中,“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赫然在上,这在禁枪的中国,让人油然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div>  岜沙自称是古代蚩尤部落的一个分支,逐鹿中原蚩尤战败后,岜沙先祖几经辗转来到贵州大山深处的岜沙(苗语草木繁多茂盛之意),世代以狩猎和农耕为生。<br>  传说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个儿子,岜沙人就是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率领部落开始了向西南的千年长征。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他们开山劈路、鏖战熊罴,勇武之至。 <br>  曾有日本民族、民俗学家寻根来到黔东南,岜沙人还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因为日本的武士装束和岜沙人的装束几乎没有二样,所以有人认为日本人的祖先是岜沙人。</div> <div>  岜沙男人崇尚武力,平时身着自织的无领右开衫铜扣青布衣,直统大筒裤,青布裢,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枪,上山打猎,下河打鱼。爬山上树如履平地,极擅长爬山打猎,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他们十分重视自己身体的强壮,狩猎与耕作技术高超,还特别强调装束和身体的标志。</div><div> 以前岜沙的男子,从孩童到青壮年再到老人,都是人手一支火枪,因为他们为了生存,需要经常外出狩猎。而现在,火枪的用途已经从原来的生存必需品,转化为装饰和祭祀庆典所用。男子通常是在表演时才会肩扛火枪。</div> 岜沙男子们的衣服是用板蓝根染色再涂上蛋清而制作成的,阳光下散发出微微亮光。 表演结束后,游客怀着好奇心向岜沙人提出许多感兴趣的问题,并纷纷与他们合影留念。不过景区也变得商业化了,跟他们合影是需要给报酬的,这也是他们演出外的收入。当然我们也不能免俗,原本只请了老阙的婚礼祭司与我们合影,我们还可以借火枪摆各种造型,这时我们发现,旁边有一位岜沙汉子一直站在旁边注视着我们,想要加入,我们见状就邀请他一起参加合影。 最后我们共给了他们20元(每人10元)。跟我们合完影后,这两位马上又被另一拨客人邀请合影,看来他们还是很抢手的,难怪他们总是催促我们抓紧时间,原来他们还想接下一单。 当然,我也趁刚散场的机会抓拍了几张人物特写。 表演结束后,我们决定去寨子里逛逛,这里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这里的大部分居民还是很原生态的。当地人的穿着、生活状况确实有强烈的原始色彩。 当我们走到这里时遇到了一位热情健谈的岜沙老汉,他主动跟我们打着招呼,并跟小英夫妇开起了玩笑。见状,我立即抓拍了几张特写,这位老汉还是特别上镜的。 小英又邀请老汉摆个磨刀的姿势,他非常配合。 拍完照片,我们主动给了老汉5元,他很高兴。告别这位岜沙老汉后,我们继续逛寨子。 在经过的一家房屋外墙上,我们看到了滚姓家规。滚姓是岜沙部落的一个大姓,我在路上听路过的导游讲了个冷笑话,说当你们问岜沙人姓什么时,他如果回答”滚“,那不是让你滚,而是告诉你,他姓滚。 路边有位岜沙老年妇女坐在门口做针线,岜沙妇女服饰简约,身着黑色对襟衣,百褶短裙,扎绑腿。领口、袖口、下摆和绑腿都是姑娘媳妇们自己绣制的古香古色的刺绣图案。据说,岜沙是世界上最早的“短裙之乡”,岜沙女子身着的短裙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br> 岜沙妇女的发髻上没有发簪,只插一把梳子,是为了随时梳理?还是仅为装饰?<br> 这位年轻妇女好像插了三把梳子。 岜沙女子十分勤劳,从小学习女红,走在岜沙寨子里,随处可岜沙妇女低头刺绣的身影。 我们再次穿过岜沙的小集市,这里的商铺用高音喇叭不停地播放着全场10元的吆喝声。这些小商品大部分都是当地的手工制品。 穿过小集市,我们去了岜沙文化陈列馆,这里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介绍了岜沙的历史、文化、大事纪略、文物古迹等。 在陈列馆的二楼,可以俯瞰岜沙的村寨,岜沙苗寨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寨子四周密林环绕,环境幽雅。 寨内木楼古朴简单,房屋皆是古老的吊脚楼,屋顶以杉树皮覆盖,保持了古老苗寨的原汁原味。 从岜沙文化陈列馆出来,我们巧遇了已经78岁高龄精神矍铄的滚拉旺老人,他可是岜沙的明星,他曾接受过许多媒体的采访,当时他正被当地公安邀请去到香樟木纪念亭,给记者介绍砍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的经过。 滚拉旺老人面对镜头侃侃而谈,普通话也是相当地流利。 终于走到出口了,看了看时间,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 我们在入口处留下了一张合影。再见啦,岜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