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秋在城区如意湖休闲散步,不经意间发现水面上有了些许变化,除了常见的荷叶田田、荷花亭亭、水草丛丛、鹭影蹁跹,还飘浮着一片片大小不一的绿植,近前细察,不由得心生惊喜:是心中常念而久违了的菱角秧子啊!是的,深绿色呈放射状发散的叶片,贴着水面,在天光水色中呈灰白色泽,不近看是认不清的。何况在城市中即使在本土的乡村中也是难得一见的。菱角虽不及莲藕的挺抜风姿和花硕色妍,却和莲荷是相依相偎的闺蜜姊妹,各有风采。菱的叶子是地道的菱形,每一株散枝开叶都像是一片精巧玲珑的雪花,又如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剪下的装饰窗花,美伦美奂;菱花碎雅洁白、晶莹剔透、幽芳暗送;其果实深藏坚壳,食之脆甜爽口、且具有丰富的营养和药疗价值。</p><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江南水乡是莲藕的故乡,也是菱角的故乡,菱藕均是一种规模化的产业,由此也产生了众多快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如唐 代白居易的巜看采菱》句:“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 宋 向子 湮的"石作枕,醉为乡。藕花菱角满池塘"。 还有耳熟能详的《洪湖赤卫队》中“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鱼满仓"的优美唱词唱腔,既是对水乡的深情赞美,也是对菱角的真挚褒扬。</p><p class="ql-block"> 而我对菱角的喜爱的情感还不耽于这些,当"菱角"二字触及到视觉和听觉感官时,便勾起对以它的名字命名的村庄一一菱角池村的丝丝情愫,那融进血脉的绵绵乡愁……</p><p class="ql-block"> 菱角池村位于南阳市城区东北部,距南阳大桥2公里,西南地界界址仅距1公里,迎宾大道贯穿全境;全村约3600余口人,3000余亩土地,其中现余耕地1300余亩;</p><p class="ql-block">行政村包括所辖菱角池、三间房、张雷庄三个自然村(袁庄村已整体迁安入新社区)。村子全境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西临白河並有白桐干渠及一分干渠环抱,水系发达,交通便利,民风淳朴而开明。</p><p class="ql-block"> 余客居村中外婆家近廿载,按当地的戏谑之称,是超级的"馊(si)气客”。(实际上爷奶家就在不隔村的袁庄村,仍属菱角池行政村管辖)且户口随父母不在乡村,但一直在外婆家生活、上学,以至于初中起的星期天、节假日,都同发小一道参加生产队里的生产劳动,耳鬓厮磨的状态,馊气到了浑然一体、难以稀释化却的地步。</p><p class="ql-block"> 人的认知和情感真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他会从表及里,又从里及表的反复的传导並得到升华。在外婆家生活久了,不仅视外婆、舅舅们为最亲至爱,而且对同学玩伴及村民邻里都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並由此延及那方水土,甚或是村庄的名字。我就觉得菱角池村的名字独特,响亮,优雅,以地理形态和承载植物命名,不同于周边大多数村庄以姓氏冠名。以姓氏冠名的村庄,重名太多缺乏辨识度,且大多数已名不符实,甚至不知原姓氏被更替了多少次,有谁会记得原氏族的信息而感恩怀念呢?而菱角池村村名则不同,虽然她的原貌也已发生沧桑变化,但是她的名字出口则爽爽朗朗,口齿生香;入目便有清淩凌的画面感呈现;听之便觉心旷神怡,入耳难忘,恐在方圆百里B至神州大地也少有与之重名的村庄。至于同样经过时代变幻,社会动荡,当年当地的泱泱池塘、滋蔓菱秧也早已消失在时光的烟尘里,但作为一个村名的实物载体並没有消亡,己沉淀成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烙印村庄的风骨里,流淌在一代一代乡亲们的血脉里。</p><p class="ql-block"> 彼时,也常常思忖:因之得名的一池清菱究竟在何处?是何时何因使这一景观改变了模样?然而在那尚温饱不保的艰难时期,有谁能解答,谁又会探究这样的问题呢?</p><p class="ql-block"> 不过, 现在回想40多年前菱角池村的地形地貌,也仍能领略其远时的风姿韵貌的:</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 村子里中部隆起,四围偏凹,东西南北皆有大池塘,村上俗称"大坑",中间还有路沟相连。夏天雨大时,沟满池溢,一片汪洋……最后涌流入村西南角的小南河,径向南奔张雷庄而去。平素的池塘则水平如镜,养鱼放鸭,淘菜洗衣,暑期是光屁股顽童扎猛子、打吥蹬儿、干水仗、逮鱼摸蚌的常乐园。冬天的春节前,往往抽干了水,各家分得几条鱼当作一份年货,坑泥挖出在岸上路边摊凉冻酥,成为来春小麦地里的春肥。依此景况,方悟出一条菱角在村里消亡的理由:依照菱角的长势,在村里的大坑中是万万养不得的,彼时即便菱角池原生地在村里,在居民规模扩大,人员活动密集后,把菱角秧子清出池塘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一一当然这仍归是一种猜测而已。</p><p class="ql-block"> 出村向西过了许南公路一一现在的迎宾大道,再向西100米左右,是另一道北南向的自然形成的排水系统,北接石庙学校南沙垃岗前来自北、东方向两股来水交汇,南至许南公路南侧,长约千余米。全程依形态又分为三段:北段是较深的沟谷,宽丈余,深可过人,谓北大沟,尾部积水一潭,谓"西大坑”又称"堰潭”。中段地形豁然开阔,两岸向内呈斜坡、底部平坦状,宽逾30米,谓之"湖坑地";湖坑地的东岸称谓"湖冲地",西岸称为“湖上岸儿地";南段又是一汪面积较大的坑塘,漫涣于许南公路两侧,路基下有桥涵相通,常年深水不竭,各种水草丰茂。七十年代中,湖坑地按现在的叫法就是地道的天然生态湿地,亲水杂草丛生,青蛙、黄鳝、泥鳅、蚂鳖、各种蛇类活跃其间;后经过深耕除草改造成水田,一季稻子收割后,又在翻起的泥垡子上撒下苜蓿草种,来年春末再将草秧割下集中沤肥或直接翻入泥下做绿肥,逐步改良土壤性状。这里的西大坑,湖坑,湖坑地也或许就有彼时的菱角池村名的原始承载地吧?亦有可能村内的池塘丶村外的南小河连同西大沟、老偃潭丶湖坑地,当年曾连作一片,宛如江南水乡那般蒲苇丰茂,水鸟栖息,菱角滋蔓呢!</p><p class="ql-block"> 诚然,今天探究原生的菱角池具体方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我们记得来时的路,並从中获得了归属感和自豪感。应该庆幸上苍赐予一方鍾灵毓秀的厚土;应当感念原住先人拓土奠基开辟了赖以生息的家园,感恩于他们无私给后人馈赠诗画意境的村名,成为历代村民共有的精神纽带……</p><p class="ql-block"> 是的,这方灵秀之地,虽然生长菱角的池塘逐渐缩小干涸,那是秀水已浸润于沃壤深处,或氤氲弥散于寥廓天穹间;虽然池中的菱角已不见踪影,但它的慧光灵气已溶化于斯地上一代代子民的魂魄风韵里。</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村里向全国各条战线输送了一批批革命和建设的有生力量,其中既有在军界磨砺成长建功立业,晋职至师团级的王佐联;入党政公务系统躬身为民,主政一方位至地厅级的王玉峰;有在大中型国企任行政高管或技术总管的任志久等各类人才,(更多人物待另篇介绍)他们是村里杰出人才的代表,是村庄的骄傲,成为后来者人生奋斗的榜样和动力。这些离开村子在外谋生奋斗的遊子,不管是从事何种工作,生活贫穷或富足,政治地位高或低,对社会的贡献大或者小,身上都携带着菱角池的水土味儿,既是菱角的味道,也有池水的特质。菱角,无需丰厚的土壤,落水入泥而生,默默开花结果繁衍,生存能力极强,天涯海角都能生存繁盛;而菱角的果实有棱有角,酷似水牛的头角,敦厚善良又刚毅有力。水,清白透明,柔顺谦逊总向低而行,兼容並蓄,池纳百溪,而柔韧中又滴可穿石,极柔至刚,激越时又可奔腾咆哮,势不可挡……这些柔中有刚,刚柔兼具的品格,正是菱角池人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 而始终守望並建设着这片村庄和土地的乡亲,更是可赞可敬的群体。目前的菱角池村与四十年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並且仍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改变。尤其是近十年间,以王玉平为带头人的村两委班子勇于开拓进取,审时度势,乘势而为,抓住了南阳市举办全国农运会、成立一体化新区、举办洲际月季大会、城区东扩全面小康村建设示范等重大历史机遇,保持始终处于参与者、支持者、建设者、受益者的有利地位,取得了新农村建设、小康村建设、周边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显著成就,使村风村貌、居住条件、交通环境、人文环境均趋城区标准。</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菱角池集文明新村,新区强村,市级小康村,五个好支部诸项荣誉于一身;短短数十年,弹指一挥间。她在发生着改天换地的变化,脱胎换骨的蝶变。如果是离乡几十年的游子归来,面对这方故土不仅会发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共鸣,而且定会置身"不识此乡是吾乡"老马迷途的尬地窘境。</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我与居住村边的表弟们时常往来,出差省城方向必走迎宾大道,对村子的变化虽有一定的关注和了解,但终究是来去匆匆,认知限于表象。不久前,因事回了一次菱角池村,现实场景还是给我以强烈的震撼。村子现分为老村和新村两部分,新村始建于2012年,一期安置部分老村因道路征拆和袁庄村的搬迁户,于三年前入住。老村是待搬迁户。新村已称谓菱角池社区,幼儿园、学校、农家书屋、书画室、文体娱乐室等同步配套,已然是城区的配置和管理系统;不清楚这些乡亲们的社会属性是仍归属村民或是居民身份,这也许无所谓,反正他们也是被拆迁补偿安置的对象,兜里少则几十万的现金补偿,拥有1至数套单元式的安置住宅,几乎家家都有小汽车,在一些方面似乎已没了城乡差别,甚至比城市中部分工薪阶层和老居民的日子还要富足滋润些。这是他们世世代代做梦都不敢想,想不到的美好愿景而今这么快就成了现实,多么令人欣慰和兴奋啊!</p><p class="ql-block"> 袁庄老村的小叔以及全村整体搬迁入社区,这颇有一点人生如戏的戏剧效果:那些年菱角池本村人戏我为“馊气客”,而袁庄人逗谓“小卖国贼”。不期斗转星移,时世弄人,谁能料到如今的袁庄人竟将全村“卖”的干干净净,要在菱角池村长久的“馊气”下去,並要反客为主了,令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兀自踱步穿过东区,沿东环路登上一建设工程堆积的土山,举目环顾,秋高气爽,周遭建筑物舍、村庄道路、沟渠阡陌、树林稼禾尽收眼底:东边眼下就是东环路,挨着是同向的白桐灌渠;自远至近西眺,白河以东条条林带苍茫,迎宾大道与黄河大道在村西十字相交,黄河路南北两端各有几条叫不出名的东西干道相交,形成纵横通达的交通网络。村域內北部市新一中校区即将竣工,南部市中心医院新院正拔地而起。眼前的菱角池老村新区一字排列,一览无余,形成鲜明的对照:右首的老村是清一色的砖混多层自建房,前接后搭形如箱笼,灰暗杂乱;而左首则是新村一期林立的小高层住宅楼群,栉次林比,整齐亮丽;中间是在建的新村二期,施工围网中传出叮当轰鸣声……从左至右村子呈现出一只正在蜕变中的蝉的意象,颇为形象的展示着一个传统衰老的村庄向现代崭新的城镇社区进化嬗变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虽然,老村子里过往碧水莹莹的池塘已荡然无存,村西的西大沟、西大坑以及相连的坦荡湖坑也萎缩成一线沟隙,难觅往日的风采。心头不禁飘过一丝怅然和、惋惜,但又想这不也正是蝉蜕之痛,凤凰涅槃求得新生过程中免不了的代价吗?思至此,怅憾之意稍得消解。</p><p class="ql-block"> 下土山至学校门口,正是暑假期,院内空寂,只有几个像是后勤维护的人员走动。校舍桌椅配置都是按标准统一采购,看来使用不久,生源不太多,只有三四个教室有教学的痕迹:课桌里放有书本类学生用品,黑板上有老师写下的粉笔字迹,教室外的廊道上展陈着孩子们的手工制作和书画作品,充满着朴拙和灵动,天真而梦幻,和城区的小学生水平並无明显差别。其中一个班级的专栏主题使我眼前一亮,大概是"池苑菱梦"四个美术字。主题的内涵和创意引起了我的兴趣和共鸣,创意者一定是一个优秀的有才华有情怀的老师,他(她)把自己对乡村的认同与热爱注入到孩子们幼小心灵,让孩子们的五彩梦想在这片土地上放飞,不管今后飞得多高多远,都会铭记菱角池村是他们起飞的原点……我为这样的创意而叫好!心中的怅然和遗憾得以进一步的消解:老村子老水塘可以消失变迁,而菱角池村特有的符号和文化血脉將会经久流传。</p><p class="ql-block"> 由此,触发了我进一步的联想:如若等老村子全部拆迁后,在旧村址上复辟一方池塘,作为“菱角池源”该有多好!池里复植青菱藕荷,岸上载种垂柳枫杨;可倚亭台赏菱藕,可踱幽径嗅花香;可怀古之幽情,可论桑麻家常……让菱角池美名实至名归,风骨再现;让一池青菱碧水常润斯地、滋养人心。在全面实施的乡村振兴中提升菱角池村的历史文化品质和丰富内涵,彰显独特的文化魅力,将会有助于用精神文明的提升改善招商环境,推动经济实力增强,从而让菱角池这张名片更加亮丽,更加光彩熠熠。</p><p class="ql-block"> 可能在区、乡、村各级组织对此已有具体的规划和安排,若果如此,则对先贤、今人、后人莫不是一桩幸事。</p><p class="ql-block"> 2021-9-23日草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青菱卧波</p> <p class="ql-block">今日湖坑</p> <p class="ql-block">一中新址</p> <p class="ql-block">菱角池新社区</p> <p class="ql-block">小学及老村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