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与“评价”同行,“学”研与“教”研并重!9月24日“日清”展示课《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在杏花六中举行。<br> 杏花六中的李陇老师和杏花十中王强老师准时开讲!两位老师精心准备,用精彩的课堂说明使用日清流程,能讲出好课!<div><b>一、课例展示</b><div><b>(一)课前准备(2分钟)</b><br> 课代表带着大家齐读课本:你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br></div></div> *【亮点】课前2分钟,可读,可练,可想,重在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上课的一种仪式感,引导学生以最好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中。<div><b>(二)导入新课(清目标)</b><br> 师:今天我们玩一个游戏,不允许用嘴吹,不能用手或其它物品扇风。还想让烛焰动起来,想一想有什么办法?<br>演示:蜡烛火苗随着音乐跳舞。<br>师:这个游戏包含了本节课所学的两个目标。学生齐读:<br>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br> (2)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br>师板书(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br></div> <p class="ql-block"> *【亮点】导入新课过程与“清目标”结合使用,通过朗读、实验,再配合板书,做到让学生心中有“标”。采用问题目标,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让目标引领自己更好地学习,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种策略。</p><p class="ql-block"><b>(三)新课教学</b></p><p class="ql-block"><b>1.声音的产生——</b></p><p class="ql-block">问1:自然界的声音是如何产生的?</p><p class="ql-block">【学生活动】观察:发声体在什么位置发声?发声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p><p class="ql-block">展示1:小制作橡皮筋发声</p><p class="ql-block">展示2:声带发声</p><p class="ql-block">问2:所有的声音都是振动产生的吗?</p><p class="ql-block">展示3:音叉发声——乒乓球在振动;水花四溅</p><p class="ql-block">展示4:锣鼓发声——米粒在跳动;</p><p class="ql-block">结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转换法)</p><p class="ql-block"> 发声体叫做声源。固液气都可以。</p> <b>2.清基础</b><br>学生独立完成清基础中的1,2,3题。<br>小组讨论: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div>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例如:举出生活中发声的物体振动的例子。 </div> *【亮点】(1)2019 年11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 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明确将“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为我国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阅读、听讲、记录、小组合作(小组讲,小组练,小组测)、展示和实验活动等都是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可以根据学习内容,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清楚”和“清除”研究的核心问题。<div> (2)学生专注的思考,积极的发言,师生开心的笑容就是在“双减”之下,如何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提质增效最好的回答。</div> <b>3.声音的传播</b><br>问:声音产生之后,又是如何传播到火苗这里?是否需要一定的媒介?如果我们把教室搬到太空中,火苗还会摆动吗?<br>视频:真空铃实验。<br>活动:(1)土电话;(2)桌子传声<br>演示:手机在水中,可以听到音乐声。<br>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液固)。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推理法)。<div><b>4. 清基础</b></div><div>学生独立完成清基础中的4、5、6题。</div><div>学生小组讨论:解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div><div>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br></div> *【亮点】(1)物理是一门实验课,不做实验的物理课堂是没有灵魂的。本节课的两个规律,两位老师都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组织活动得出的。物理实验规律一般遵循以下的探索过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推理论证实验检验——总结规律——应用延伸。<div> (2)两位老师采用了板块式教学。每一个环节结束后,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熟悉并归纳所学的知识。我们称这个环节为“清基础“。<br><br></div> <b>(四)巩固小结</b><br><b>1.小结</b><br>请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目标是否都能回答?<br><b>2.清核心</b><div>学生完成清核心习题1-4题。交流习题答案。小组长检查后收齐i,课后交给老师进行检查。<br>播放视频:神州十二号航天员出舱,用无线电进行联系。结束本课。</div> *【亮点】物理学科中渗透思政教育,必须做到理性客观,润物无声,本节课渗透思政教育,引导学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找到恰当的思政渗透点,是达成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div><b>(五)作业</b><br>两位老师都布置了课外实践作业:<br>李陇老师课前布置学生制作橡皮琴和土电话。王强老师课后布置阅读和小制作。<br></div> *【亮点】教师的“教”不仅要体现在研究教材教法,而且还有关注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采用课堂观测、随堂练习、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即时性评价。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和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功能,从而对学生是否达成目标做一个准确的诊断。 <b>二、分享与交流</b><br><b>1.主讲老师的金句</b><div><b>李陇</b>老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br><b>王强</b>老师: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没有情境,就没有真实;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活动,就没有教学。<br></div><div><b>2.听课教师的点评</b><br></div><div><b>王根弟</b>老师:课堂是充满生命力和艺术魅力的,所以我们选用任何一种模式都需要慎重,避免僵化!同时教学也是一门科学,需要遵循教与学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需要模式,避免走弯路。两位老师用优秀的课例将物理学科的特点融合在'日清”教学流程中,是很好的教学范例。<b><br></b></div><div><b>李四妮</b>老师:李陇老师深挖教材,引导学生细致入微,层层递进。王强老师体现的是年轻老师的特点,课堂新颖、生动。两节课有情境有问题、有实践有提升、教学方式多样化。学科知识与学科方法并重,教书与育人同行!非常好的两节课。</div> <p class="ql-block"><b>郭凤云</b>老师:有效引导学生体验,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学生参与度广,互动效果非常好。</p><p class="ql-block"><b>班志萍</b>老师:学生活动相当的精彩!</p><p class="ql-block"><b>李国锋</b>老师:课堂活动多,很好地解决了重点难点问题。</p><p class="ql-block"><b>赵莉敏</b>老师:问题设计环环相扣。</p><p class="ql-block"><b>李炜</b>老师老师:讲课条理,课前朗读预习,课上明确目标,演示大量视频及实例增强感性认识。</p><p class="ql-block"><b>吕怀宇</b>老师:学生活动丰富,物理方法教学凸显。</p><p class="ql-block"><b>康唤唤</b>老师:每一个知识点都设计了对应的知识点。利于学生建构生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参加本次会议的有:</p><p class="ql-block">杏花二中:康唤唤</p><p class="ql-block">杏花六中:王根弟 王文波 韩越忠 李陇</p><p class="ql-block">杏花七中:赵莉敏 李国锋</p><p class="ql-block">杏花九中:郭凤云</p><p class="ql-block">杏花十中:李四妮 班志萍 王强</p><p class="ql-block">杏花十一中:王珂馨</p><p class="ql-block">杏花十二中:吕怀宇 李玮</p><p class="ql-block">杏花岭区教研室:杨辉霞</p> 摄影:李国锋 王珂馨<br>录像:王强 <br>编辑:杨辉霞<br>感谢杏花六中学校的大力支持! 25日一大早得到好消息,孟晚舟女士即将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