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甘南一一官鹅沟、麦积山、伏羲庙(4)

胡棣萼

<p class="ql-block">6月24日从宕昌一一天水 330公里 车程4小时</p><p class="ql-block">早餐后我们从宕昌出发来到了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这是阴雨绵绵的一天。</p> <p class="ql-block"> 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p><p class="ql-block">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郊,由官珠沟、鹅嫚沟、木隆沟、庙沟等景区组成,总面积4.2万公顷。2003年被确立为国家森林公园,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被确立为国家地质公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官鹅沟景区前14公里为15个色彩斑斓的湖泊,湖水清澈,溪流奔腾,险谷纵横,怪石嶙峋,民间颂传 “九赛归来不看水,看水就看官鹅沟”!后18公里为松柏茂密的原始森林,最深处为高山草甸和终年不化的雪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进景区大门后再坐观光车行13公里,下车步行游览。景区有森林、湖泊、峡谷、瀑布等。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一直往前走,所以最深处的高山草甸和终年不化的雪山都没看到。</span></p><p class="ql-block">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最低海拔1780米,最高海拔4153米。</p><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设计图型为二只鹅。</p> <p class="ql-block">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集森林景观、草原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天象景观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湖泊如珠、峡谷如线、瀑布如织,动植物分布多样,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奇特。此外公园内居住有藏、羌民族3000余人,保留着独特的服饰、风俗,亦是民俗游的好题材。</p> <p class="ql-block">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栖息着白唇鹿、金钱豹、云豹、斑尾榛鸡等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毛冠鹿、苏门羚、黑熊、蓝马鸡、褐马鸡、林麝、红腹角雉等23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北方山溪鲵、黄麂子、石貂等7种省重点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因为雨天,一路上什么动物都没看见。</p> <p class="ql-block">沟内新做的栈道,安全美观,我们决定先走栈道,再回到大路上去。</p> <p class="ql-block"> 盘龙峡</p><p class="ql-block">这条蜿蜒曲折的峡谷,你肯定会被它的气势所震撼,它有个名副其实的名字一一盘龙峡。峡谷由两座石山相对而成,石山面对面向前靠拢,全长100多米,高1500米,盘旋曲折,中有溪水流过,两边岩壁说直都直,说曲都曲,平行延伸,形似巨龙游动。清代诗人谢惠赋诗赞叹:“成龙不与群芳伍,骨气清标盘龙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之字型峡谷”内,狭谷幽窄、激流轰鸣、颇为壮观,令人心情澎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紧闭褶皱岩”,这是三叠期灰岩在地壳运动强烈压力下形成紧闭褶皱,其顶与底连线接近平行,岩层犹如在箱体状空间内作波浪状折曲而成,属独特地质奇观!</p> <p class="ql-block"> 九叠瀑</p><p class="ql-block">官鹅沟内 “九叠瀑”,又名 “高山流水瀑”,瀑布自崖顶而下,水如柔媚轻纱、如薄雾烟云,似银白云梯,九层叠折直挂,仪态抚媚并透出一往无前柔劲,数丈之后散落谷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玉液琼浆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白色线状泉水自山崖流出,犹如爽口甘甜、清香醇厚的美酒注入山下金樽,长年不竭!</p> <p class="ql-block">  三叠纪薄板状灰岩与上升泉瀑布</p><p class="ql-block">瀑布名字有点长,它属于三叠纪早期薄板状灰岩单斜构造。河水沿薄板状灰岩层理或裂隙虹吸上升并蓄存,成为饱和态层间水或裂隙水。当饱和的含水层遇到开放性溶洞或裂隙时,随机溢出,形成上升泉瀑布。</p> <p class="ql-block"> “虎啸” 瀑</p><p class="ql-block">瀑布自绝壁高处轰然喷出,高达十余米,宽近两米,分二截飞流直下,吼声如雷,气势磅礴,恢宏壮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五瀑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进入“五瀑峡”,一段沟峡内有五处瀑布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犹如穿过龙宫或水帘洞: 有的瀑布飞流直泻、豪迈奔放;有的一帘幽梦如水帘瀑,有的如涓涓传情似珍珠瀑……。峡谷河水震耳轰隆,凉风水雾扑面而来,穿越沟峡如梦如幻!</span></p> <p class="ql-block"> 五谷峰</p><p class="ql-block">五谷峰处在第一停车场和第二停车场之间,数座奇峰形成诸多峡谷,耸立的峡谷宛如仙人指天的手指一般,凌架于千山万之上,清人有诗云 “霸豆弁鹑绫始苌 ?近观更喜悬崖险,五谷杂粮此地生,六蓄不忘炎帝传”。</p> <p class="ql-block">6月25日天水一一麦积山石窟 50公里 行车1小时</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唐代以前并没有东崖、西崖之分,早期中部窟龛是连成一片的,约在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的时候,因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麦积山石窟的崖面中部塌毁,窟群分为东、西崖两个部分。</p><p class="ql-block">东崖保存有洞窟54个,西崖140个。</p><p class="ql-block">东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楼上的七佛阁等最为精美。</p><p class="ql-block">西崖聚集着万佛堂、天堂洞、121窟、123窟、127窟、165窟等最有价值的洞窟。</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说中国“三大石窟”的时候,没有麦积山;而“四大石窟”就有它。其实麦积山石窟的开凿和发现并不比龙门和云冈晚,麦积山不列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因为它仅有雕塑和少量壁画,没有诗词碑刻等更丰富的内容。</p><p class="ql-block">因为潮湿,整个麦积山石窟保留的壁画只有979.54平方米,壁画的色彩也不是非常艳丽。</p><p class="ql-block">但泥塑基本保存完好。既有北朝的 “秀骨清像”,又有隋唐旳 “丰满圆润”,故有 “东方雕塑陈列馆” 的美誉。</p><p class="ql-block">所以,甘肃两大石窟敦煌和麦积山所看的侧重点不同,麦积山主要看精美的泥塑作品,而敦煌自然就是看壁画故事。</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是个形式麦垛的山峰,远远的能看到许多状如峰巢的孔,那些就是开凿在距地面80米的悬崖峭壁上的石窟洞窟,因此可以想见麦积山石窟之险峻。即使没有这些洞窟,麦积山本身就是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拔地而起,立于苍郁山林之中。</p><p class="ql-block">它的开凿年代始于后秦,以后历代都有不断地开凿和修缮,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p> <p class="ql-block">上麦积山,不容易。对于洞窟来说,即使到了山脚下,也要爬上紧贴崖壁、脚下凌空、高达数百米的栈道,再踏上没有扶手的高台,扒到密密的铁丝网上使劲探头张望,昏暗之中只能看到少许的残臂断腕,只容两人侧身而过的栈道上,几乎不能停留。</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是第三纪红褐色砂砾岩,敦煌是第四纪酒泉组砂砾岩。甘肃大部分都是位于戈壁滩或黄土高原之上,石质性山体非常少,所以甘肃大部分石窟都以泥塑为主。</p><p class="ql-block">泥塑的制作工艺是一个加法的过程,石雕是减法的过程,它们的制作工艺刚好是相反的。</p><p class="ql-block">泥塑又分两种,一种是石胎泥塑,一种是木胎泥塑(或木骨泥塑)。</p><p class="ql-block">石胎泥塑和山体连在一起,是在整个山体之上凿一个大致的轮廓,等轮廓凿好之后,在表层敷细泥,进行精雕细琢,像麦积山的东崖大佛、西崖大佛就是这样。</p><p class="ql-block">而敦煌和麦积山的中小型塑像都是木胎泥塑。顾名思义,胎体是木质骨架搭建而成。骨架搭成之后,因为木质骨架比较细,且太过光滑,挂泥度和附着力不够的,所以在木质骨架外面先裹一层秸杆、麻丝等农作物。裹好之后,人形轮廓差不多成形,再在表层敷细泥,进行精雕细琢。木胎泥塑的制作工艺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九个字就可以概括,以 “木为骨,麻为筯,泥为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东崖大佛一一麦积山最大的佛像</p><p class="ql-block">第13窟就是“东崖大佛”</p><p class="ql-block">这三尊大佛是隋代开建的,隋炀帝从小在寺院长大,非常信仰佛教,所以在隋代,佛教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同时代的莫高窟也是开窟最为密集的时代。</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是砂砾岩材质,不宜精雕细琢,工匠就因地制宜,先在整个山体的崖体之上开凿一个轮廓,等轮廓凿好之后,又在表层敷细泥,也就是说“石胎泥塑”。它的胎体是属于山体的一部分,与山体相连,不可移动。</p><p class="ql-block">现在看到的三身大佛是南宋之际重修过。</p><p class="ql-block">大佛裸露在外,长期风吹日晒,表层的氧化、鸟禽松鼠对大佛旳影响是非常严重的。</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第九窟一一 中七佛阁</p><p class="ql-block">中七佛阁的规模比较大,最早开凿于北周之时。</p><p class="ql-block">9号窟依次排开有七个窟龛,每个窟龛正中都有一身佛像,正中是一佛二弟子,其余左右六窟均是一佛二菩萨的格局。这里的造像叫“木胎泥塑”。甘肃大部分雕塑都是泥塑为主。</p><p class="ql-block">这一组龛的壁画多是明清所绘,色彩艳丽,佛像上部均有火焰、宝珠等装饰。其中鸟翅人面、尖嘴鸟爪、着虎皮裙的迦楼罗,又名金翅鸟的形象非常清晰。</p> <p class="ql-block">9窟还有几尊非常具有“喜感”的佛像,脸部、胸部有明显的黑色。这主要是因为明清妆彩的时候用的颜料含有铅汞等易氧化成分,在之后的数百年间,氧化发黑,形成了这特殊的“胭脂”。</p> <p class="ql-block">从中七佛阁继续向上,要走过麦积山石窟里最古老的一段台阶,仔细观察,会发现它是山体里侧挖出来的一段台阶,它露出来的是石窟最原始的材质:第三纪红色砂砾岩材质。台阶开凿于北周,至今有1400年历史了。上的时候能明显感受到台阶越上越高,所以这个台阶也留下一个名称“步步高台阶”。</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3号窟一一柔润的千佛廊</p><p class="ql-block">3号窟上下共有6排,因为栈道的遮挡游客只能近距离观看到上面两排。被遮挡的4排是北周时期的原作,上面2排则是经过宋明两代重修的。</p><p class="ql-block">3号窟也被叫作“千佛廊”,这里的“千”与莫高窟被称为“千佛洞”的“千”一样,是泛指佛像非常多的意思。而这里被称为“千佛廊”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的佛像千姿百态,神色各异,没有一身是完全相同的,有“千佛千面”之意。</p><p class="ql-block">3号窟的全廊长达36.5米,是人字披顶型长廊,这种建筑形式在其他石窟中没有出现,是中国石窟中唯一的一个长廊。抬头看一下长廊顶,横梁屋脊没有用任何木制建材来支撑窟顶的重量,全部是依山就势开凿出来的。</p><p class="ql-block">石窟大部分用密集的铁纱网锁起来进行保护,就是为了防止生态的一些昆虫、鸟禽等对石窟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4号窟一一精品中的精品“薄肉塑飞天”</p><p class="ql-block">7个佛龛的上方各有一幅飞天,每幅有四身,两两对飞,除去西部顶上两幅是普通平面飞天,另外五幅的画法非常独特,其脸部、胳膊、手、脚等裸露部位用厚度2-3毫米的泥巴雕出,而周边的服饰、鲜花等却是平面彩绘,这就是麦积山独有的“薄肉塑飞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飞天图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4号窟走廊两端顶部的一对小龛讲的是“文殊问疾品”,维摩诘居士在红尘之中修行,是非常任性的一个居士,很多次佛讲经说法时,他都告病不去,大家都知道他没有生病。这时佛陀派了掌管智慧的文殊菩萨前去问疾,在问疾过程中,文殊与维摩诘产生了三天三夜的激烈的辩法。这两龛讲的就是他们辩法的场景。此场景在莫高窟壁画中也有体现。</p> <p class="ql-block"> 是无等等一一中华十大名匾之一</p><p class="ql-block">4号窟一共有四块牌匾,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正中这块“是无等等”,它是明末清初甘陕一带非常著名的书法家王了望先生题写。</p> <p class="ql-block">4号窟西端尽头有一洞口,上书“小有洞天”。躬身穿过局促的小洞即可见豁然开朗的5号窟一一牛儿堂。</p><p class="ql-block">据说在4号窟和5号窟完工之初七百多年里,都没有这个洞,要想从4号窟到达5号窟,得借助两窟之间崖面上部固定的一个木桩和木桩上固定的一条铁链才能完成。从4号窟双手抓紧铁链,飞身荡于空中,像荡秋千一样在悬崖峭壁中反复荡数次,惯性足够时,突然松手,才能“飞”上牛儿堂的地面,进行后续观摩——脑补一下画面,够惊魂!不练就一身功夫,连洞窟艺术都欣赏不到啊。</p><p class="ql-block">想当初躬身钻洞时,还在心中抱怨为何不把洞筑的大点,现知缘由,拍额庆幸,幸好有此洞,小就小点吧,总比没有强。</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5号窟一一牛儿堂</p><p class="ql-block">这是麦积山石窟里唯一一个唐代窟,准确的年代是隋末唐初。原来是个三间四柱的崖殿式建筑,因为唐代734年地震,前面的四根大柱子倒塌了,只有里侧一小部分地面是原来的。</p> <p class="ql-block">5号窟也叫“牛儿堂”,名字来于“踏牛天王像”。这尊天王的表现手法非常高超,天王双目怒张,双拳紧握,感觉非常用力地镇压在下方的小牛犊身上。小牛鼻孔怒张,四个蹄子像要挣脱天王的束缚、想要站起来。</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小牛原来是金角银蹄,经过兵乱年代,金银很难保留,所以破损掉了。天王的牙关紧咬,工匠没有将紧咬的牙关刻画出来,而是非常巧妙利用了僵硬的面部肌肉线条表现出了牙关紧咬的形象。同样,小牛也是用面部肌肉线条僵硬刻画出了它的用力。</p><p class="ql-block">在佛教中,天王叫鸠摩首罗天,因脚下踏一神牛,当地叫“踏牛天王”。因为天水处在地震带上,当地传说这头小牛是个小神牛,它一旦站起来就会山崩地裂,引发强大的地震,所以当天王感觉到牛要站起来时,急忙赶来镇压,一压就是千百年。</p> <p class="ql-block"> 宋代造像——释迦摩尼会子</p><p class="ql-block">相传佛祖释迦摩尼为追求解脱众生之苦,放弃王子之位去修行悟道,同时舍去的还有其身怀六甲的王妃。待到佛祖学成归来,当年王妃腹中的孩子已经六岁,这个塑像描绘的便是释迦摩尼佛第一次看到儿子罗睺罗的情景。佛祖右手在罗睺罗的上方,想抚摸他却又不敢碰触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占据C位的西崖大佛</p><p class="ql-block">从山下一路走来,先看到的其实是西崖大佛,走到广场才看到东崖大佛。虽然没有东崖大佛那么高大,但是它的开凿年代更早,开凿于北魏早期。北魏的造像特点秀骨清象、嘴角微笑,这一组佛像立于绝壁,俯视众生</p><p class="ql-block">中间主佛是阿弥陀佛,右手边是大势至菩萨,左边是观音菩萨,就是著名的“西方三圣”。</p><p class="ql-block">但很可惜,观音菩萨剥落非常严重。为什么不修它?是因为几次动乱之后,石窟没有图文资料保留下来,观音是以什么风采伫立于此的?无从考证,所以80年代当时没有条件、没有办法去修。如果修不好,这三身大佛无法和谐统一地站在一起,修复就是一次没有必要的修复,而且现在文物修复的原则越来越严,“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是最基本的两个原则,所以至今这个</p><p class="ql-block">观音像的修复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p><p class="ql-block">标为98窟的西崖大佛占据的是麦积山崖面的最佳位置,“最佳”不仅指远远可见,也指其朝向为西方。古人塑像对方向有所选择,因为佛自西方来,而且又是“西方三圣”,所以大佛依崖向西、微微向南。并且早期洞窟都分布在西崖,西崖凿满后才转向南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我们离开了麦积山石窟,来到了伏羲庙。伏羲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天水据传是伏羲和女娲诞生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常说的三皇五帝,三皇为伏羲、神农、轩辕。伏羲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首。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伏羲庙内自南向北依次有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p> <p class="ql-block"> 牌坊</p><p class="ql-block">伏羲庙有牌坊三座,“开天明道” 坊居中,“继天立极” 和 “开物成务” 坊跨街而立,东西对峙,平面布置呈品字形结构。“开天明道” 坊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木结构,三间四柱三庑殿项。“继天立极” 坊和 “开物成务” 坊均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2002年重建,形制同 “开天明道” 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继天立极坊</p> <p class="ql-block">开天明道坊</p> <p class="ql-block">开物成务坊</p> <p class="ql-block"> 宫门(太昊宫)</p><p class="ql-block">又称门坊、大门、正门、前门、头门,是伏羲庙的第一道门。</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经明清两代多次修缮绘成今制。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五檩中檐,是山顶结构。</p><p class="ql-block">前檐下榜书 “与天地准” 匾,与曲阜孔庙第一坊“金声玉振” 匾、镇江魚山 “海不扬波” 摩崖题书同为明郡人胡缵宗所书。</p> <p class="ql-block"> 伏羲庙</p><p class="ql-block">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因有伏羲庙,中华民国以前小西关城又叫伏羲城。</p><p class="ql-block">这组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坐北朝南,建筑规模宏大,是保存较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创建年代不祥,现保存的建筑群为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一1887)第9次重修后的原貌。</p> <p class="ql-block"> 仪门</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伏羲庙的第二道门亦称仪门,系中轴线上第二进通道。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是古代官员朝拜始祖整理衣冠之地,清代多次重修。</p><p class="ql-block">面阔五间,进深两间,五檩中柱,是山顶结构。檐下现是楚图南“伏羲庙” 匾,后面檐下榜书 “龙祖” 匾。</p> <p class="ql-block"> 先天殿</p><p class="ql-block">进了仪门就能看见伏羲庙的正殿先天殿了。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系伏羲庙的主体建筑,是祭拜始祖的重要场所。其前身为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创建的太昊宫,明清多次修缮。</p><p class="ql-block">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覆盖绿色琉璃瓦,高峻巍峨,庄严古朴,装饰华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殿内伏羲塑像为明弘治年原作,天花顶 “河图先天八卦图” 和 “伏羲六十四卦图” 均为明代遗存,有着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先天殿前一棵千年柏树如同一条巨龙飞向先天殿屋脊,树干都已经歪倒在了先天殿顶上,但顶部的树叶还是绿油油的,被称之为龙树。</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内古柏参天,巳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厡有纵八行,横八列,共有64棵古柏,按照八卦里六十四卦方位排植的,现存37棵,苍翠挺拔,浓荫蔽日。</p> <p class="ql-block">鼓楼在先天殿的左侧</p> <p class="ql-block">钟楼在先天殿的右侧</p> <p class="ql-block"> 太极殿</p><p class="ql-block">又称退殿、寝殿、寝宫,位于第三院内,建筑风格与先天殿相似,但小一些。</p><p class="ql-block">殿内塑伏羲座像,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明清两代多有修茸,依 “前殿后寝” 之制。</p><p class="ql-block">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雕梁画栋,檐下装修古朴淳厚,两尽间槛窗雕刻 “龙凤吉祥” 图案,栩栩如生,表现了龙的动势与雄姿,凤的华贵与妩媚,是中国古代建筑木雕艺术的珍宝。</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正中央神龛内的塑像就是伏羲的像,它是我国保存最大的明代塑像。伏羲身披树叶,体形魁梧,浓眉大眼,目光炯炯,微笑的脸庞体现了他的善良与智慧。伏羲手拿 “先天八卦太极盘”,他创造的易称为 “先天易”,其图称为 “先天图”,其卦称为 “先天卦”。</p> <p class="ql-block">过了太极殿就到了后花园。后花园中的见易亭中竖着一块石碑,上有江泽民1992年的题词“羲皇故里”。后花园里还有天水市博物馆与伏羲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见易亭</p><p class="ql-block">见易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毁于清晚期。与泮池构成后花园景观,游人游览休息之场所。2005年重建,单檐歇山顶,覆盖绿琉璃瓦,面阔三间,进深三间。</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最后的晚餐一一告别宴</p> <p class="ql-block">晩饭后,酒店前的篝火舞会。</p> <p class="ql-block"> 忆甘南</p><p class="ql-block"> 视频:米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