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西南万里行72天自驾纪实(十)

校长

<p class="ql-block"><b>  目录:</b></p><p class="ql-block"><b> 24、个碧石铁路</b></p><p class="ql-block"><b> 25、滇越铁路人字桥</b></p><p class="ql-block"><b> 时间:2021年6月7日—6月13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4</b></p><p class="ql-block"><b> 个碧石铁路,</b>亦称个碧临屏铁路,从云南红河州的个旧—碧色寨—临安—石屏。</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个旧是世界著名锡都,因此,为了掠夺中国的资源,法国通过中法战争用武力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接着又争夺取得了滇越铁路的修筑权,1910年1月滇越铁路正式通车。</p><p class="ql-block"> 滇越铁路通车后,刺激了云南的民族工业,使得矿山人员增加,采场面积扩大,锡出口量猛增,加之各种矿用物资、生活物资全靠马帮从邻县运到个旧,这就形成了个旧交通滞后,与蓬勃发展的大锡生产之间的严重矛盾。个旧地区工商业主们多次联名上书,要求民间集资,修建个旧至蒙自、建水、石屏的铁路,1913年,由滇署铁路公司与个旧股东组成官商联合,在蒙自成立了"个碧石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设在个旧。当时因地形地貌、政治、经济等多种原因,个碧临屏铁路只修了6寸轨,于1915年开工,1936年10月10日全线竣工通车,至此,中国第一条民营铁路诞生。它创下中国运营铁路的几个之最:钢轨及轨距最小(轨距仅600毫米)、运行速度最慢(平均时速25公路)、修建时间最长(历时21年零5个月)、机车和车辆最小(仅相当于准轨铁路的三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1951年,个碧石铁路正式并入铁道部昆明铁路局。后又从石屏向西延展了10公里至宝秀,1969年铁道部对该段线路进行了大部改轨工程,将蒙自到宝秀的142公里扩建为米轨,仅保留鸡街到个旧的34公里仍为寸轨。犹如晚风夕照,鸡个段成了全国最后的寸轨铁路。</p><p class="ql-block"> 随着铁路、公路的飞速发展,时速不到30公里的寸轨机车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1990年,鸡个线寸轨铁路彻底完成了在云南的发展与经济文化建设中的历史使命。2010年1月,个碧石米轨铁路客、货运也全面停止。</p><p class="ql-block"> 个碧石铁路与滇越铁路一起结束了云南几千年来人背马驮的历史,成为云南近代史上最闪光的一页。个碧石铁路以民族独立自主的典范、自强自立的精神,尤其显得璀璨夺目。</p> 在临安站内设有个碧石铁路博物馆,详细介绍了建设个壁石铁路的历史,通过这张图可以很清楚的了解个壁石铁路和滇越铁路的关系。 石屏站,外面的门楼还保持原貌,内部其它全部翻新了。 石屏站——团山站通行的列车“状元号”。 <div>  为保护个壁石铁路历史文化遗产,2019年石屏县政府修复个壁石米轨铁路石屏站——团山站29.1公里,用于开行米轨小火车,下设6个站,于2020年10月通车。</div> 团山站最小,只有这小小的一栋站房。 乡会桥站,个碧石铁路上最有特点的车站,站房巧妙的结合了两种建筑方式,是中法建筑特点相结合的单檐现代建筑。建于1936年,建成时站内有3条轨道,供停靠、会车和货物装卸。 从建水开往团山的小火车 建水小火车的起点临安站 当年英国产的米轨蒸汽机车 个旧站,是个碧石铁路的终点站,目前只保留了这栋站房,旁边有一块文物保护石碑,里面站台进不去。 位于个旧车站旁的“个碧临屏铁路股份有限公司”总部旧址。 房子还在,里面已经变成了一个餐厅。 在门口保留了一小段寸轨作为展示。 碧色寨站,车站建于1909年,滇越铁路特级站,个碧石铁路与滇越铁路在此交汇,货物和客流在这里转换,当年的碧色寨各路中外商贾云集,是云南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如今这里已经繁华不再,但车站办公楼、站台的遗址犹存,仍然是法国风味的黄墙红瓦。 至今,滇越铁路仍然办理货运业务,每天各有一趟货运列车往返于昆明——河内。 当年的网球场 景区内的滇越铁路和个壁石铁路的线路、站点展示。 寸轨机车掉头转盘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场景在碧色寨站比比皆是,感觉就像打了败仗的残兵败将,真是有辱我军威。为了拍照纪念你可以穿上这身衣服,但是,一旦穿上你的行为举止就要对得起它。 </p><p class="ql-block"> 自驾的乐趣在于旅途中的随意,能走国道就不走高速,这次沿着个碧临屏铁路沿线走,打卡了铁路的各个车站,每个站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又有其共性,石屏到建水段现在开发旅游,区间有小火车运行,所以车站基本都翻新了。其中,碧色寨站过去是滇越铁路(米轨)和个碧石铁路(寸轨)的交汇处,因此它是最大的站,但是,所有车站中感觉最不好的就是碧色寨站,从去年十月开始已经变成了风景区,自驾车只能停在停车场了,必须花20元坐景交车,到了车站一眼望去,好多不伦不类的穿着民国服装或军装的人晃在眼前,感觉太别扭了,这都是《芳华》的功劳啊。好好的历史遗迹就这样被带偏了。</p><p class="ql-block"> 一部影视作品,捧红一位明星,造旺了一片土地……。</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25</b></h3><div><b> 滇越铁路人字桥,</b>滇越铁路是中国最早修筑的铁路之一,于1901年动工,1910年竣工。是连接中国云南省会昆明市与越南首都河内和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海防市的国际铁路。铁路全长859公里,线路上有铁桥22座,石桥108座,隧道158座,南北线路高差1940米。滇越铁路与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并列为人类历史上三大最艰巨的工程。</div><div> 滇越铁路中最艰巨的工程当属“五家寨人字桥”。人字桥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北湾圹乡五家寨,桥横悬于两岸绝壁间,两隧道洞口相距仅60多米,可离谷底高达100多米,当年铁路修到这里时,因为两边的悬崖实在太陡而且太高,各种施工方案一再失败。后经公开招标,最终由法国女工程师鲍尔·波丁因地制宜利用力学原理设计而成。</div><div> 整个人字桥桥身没有一根支撑的骨架,共由2万余组的钢板、槽、角钢构件和铆钉铆制而成。所用上百吨钢制部件全在法国制成,运到中国后,由中国工人一段一段地背上山,因此也要求单件材料重量不能超过100公斤,长度不超过2.5米,大多为1.2米到1.5米,均为短而轻的杆件,可在施工现场组拼铆合而成。<br></div><div> 因地势险要,两侧均是百米深的悬崖峭壁,在当时的条件下,工程异常艰巨,修建仅67米长的人字桥死亡中国路工800多人,平均每米死亡12人,这是世界建筑史上一个令人惊骇的数字。当年法国报纸称:中国工人在人字桥上的施工是“死亡之上的舞蹈”。<br>  这座作为建筑奇迹的铁路桥梁有180吨重,百余年来,它承载了南来北往的数十万趟次列车,运送旅客人员数以亿计,运输货物数千万吨,而至今桥梁的一个铆钉一个螺丝都没有更换过,已被列入《世界名桥史》。<br></div> 为了参观人字桥,之前做攻略时查资料都说需要徒步2天才能到达,因此放弃了。但到了蒙自,明知道它就在附近,看着地图上“滇越铁路人字桥”这几个红色的小字是如此的刺眼,真不死心,在即将离开蒙自的前夜,志在必达的信念促使我们连夜再查资料,终于获得一则珍贵信息:只要到了屏边县湾潭乡就能找到人字桥,再将导航地图放大来看湾潭乡居然有个人字桥村,而且发现百度比高德的路线更合理,这个发现令人兴奋不已。喜欢旅行的人就是这样,明知前方充满了未知数,无论前方的路是平坦还是艰险,都会义无反顾。<div><br></div> 通往人字桥村的路况还不错,基本都是油路,只是小心落石。 村名够牛 远远看去,人字桥就像两把匕首插进两旁的悬崖峭壁。 冒着小雨,爬山涉水,手脚并用,终于来到人字桥前。 上山后走过一段漆黑的隧道就到了,手机的照明不够亮,所以最好带手电筒。 当站上大桥的那一刻你就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当年守桥战士的营房,墙上的标语“人在桥在、与桥共存”。 至今每天有两趟列车经过人字桥运行于开远—河口之间。 从蒙自到人字桥,经过屏边县城,然后走秀河线(这段现在是219国道),在K7—K30段为易起雾路段,能见度很差,要特别小心,从秀河线转芷白线、人白线,经湾潭乡到人字桥村,耗时约3小时左右。<div>  探寻历史痕迹之——个碧临屏寸轨铁路及滇越米轨铁路之旅至此圆满完成!最后成功踏足人字桥,终于不留遗憾,为探寻云南铁路历史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br></div><div><br></div><div> 待续</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9月26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