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刘晓晴,女,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曾任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第307医院肺部肿瘤科主任,全军肿瘤中心副主任。现任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医学部(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内科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 刘晓晴是国内知名的肺部肿瘤内科专家,作为学科带头人,将肺癌作为学科发展重点,经过多年的发展,肺部肿瘤内科发展成为军内外有影响的学科,科室多次被评为“院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因工作成绩突出, 2008年荣获三等功; 2010年被评为军事医学科学院 “巾帼建设”先进个人;2010年“军事医学科学院优秀教师”; 2012 年评为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创先争优“优秀党支部书记; 2012年附属医院“十大知名专家”;2021年获“解放军总医院优秀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肺癌个体化治疗的研究转化工作,完成了肺癌个体化治疗分子生物模式建立及系列临床研究,特别是在驱动基因检测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的工作,国内首次证实ARMS法较传统测序法在血清及胸水标本中EGFR基因的检出率提高20%;提出了体液检测突变的可行性,是“液体活检”的率先尝试。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ARMS法对照检测组织标本和体液标本的研究,以及与ICC合作应用自行设计研发微滴式数字PCR技术,率先实现了对EGFR基因突变的定量检测,该系列研究为国内血液EGFR突变检测规范引用文献。参与了肺癌领域主要新药的国际和国内多中心新药临床研究(共计60余项),因其研究质量和数量突出并获得明星研究团队和优秀研究者称号。合作研究多次在国际大会报告和在业内最高影响力的杂志发表,发表杂志分别为Lancet Oncol; J Clin Oncol;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Annal of Oncol,等,研究结果作为中国版NCCN及CSCO、国家卫计委等权威指南和规范采纳证据。参与完成国家自主研发新药“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开发研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主要完成新药注册III期临床研究及在耐药后及脑转移治疗中的研究。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快速质谱分析技术在肺癌模式识别中的应用研究”,应用质谱技术对健康人群、肺癌低、高危人群、良性疾病和肺癌不同病理类型血清及组织样本进行系列研究,得到指纹图谱及组织AFAI代谢物可视化图,初步建立了肺癌的血清及组织诊断模型;探索性研究了质谱分析技术在肺癌治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疗效、预后及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肿瘤突变基因的质谱成像可能为肿瘤分子诊断提供补充,尤其对于肿瘤异质性和丰度的判断。第一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快速质谱分析技术在肺癌模式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首都临床特色医疗、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多项课题。2013年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肺癌个体化治疗分子生物模式建立及系列临床研究” ;201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开发研究、产业化和推广应用”。</p><p class="ql-block"> 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应邀撰写专家评述 14篇,参编著书10部。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百余次受邀在全国、各省市各类型会议上授课和专题演讲,以及作为专业学术会议(CSCO,CSMO,CTONG,BOA,中国肺癌高峰论坛,等)专题撰稿人。培养博硕士三十余人;先后主办十二届肺癌高峰论坛暨全军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肺癌规范化诊断与治疗学习班”,年培训学员350-450名,在业内和社会获得广泛好评和影响,成为业内广泛影响的精品学术会议。</p><p class="ql-block"> 任期内担任CSCO理事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CSCO小细胞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精准医学与肿瘤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胸部肿瘤分会常委;中国药学会抗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肿瘤专业委员肺癌分委会常委;全军放射肿瘤治疗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执委; CSCO肿瘤相关贫血专家委员会委员; CSCO肿瘤生物标志物专家委员会委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聘教授(2012年);中央军委保健专家;等。 受聘《中国肺癌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国际肿瘤学杂志》、《临床肿瘤学论坛》、《肿瘤研究与临床》、《肿瘤防治研究》、《肿瘤医学论坛》、JTO中文版杂志编委。任职内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编写了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2.中国间变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专家共识(2013版)。3.中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和间变淋巴瘤激酶融合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诊断治疗指南(2013版,2015 版)。4. «肺癌患者教育手册» 副主编。5. «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2011版,2015版)。 6.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版)。 7.中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肿瘤化疗中的临床运用指南 (2015年版)。 8. “中国晚期原发性肺癌诊疗专家共识” (2016年版2020版)。9. 中国肺癌脑转移诊治专家共识(2017版2019版2020版)。10.二代测序(NGS)技术应用于临床肿瘤精准医学诊断的共识(2017版)。11. «晚期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试验终点技术指导原则»(2017版)。12.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8版2019版2020版)</p> <p class="ql-block"> 不舍生命</p><p class="ql-block"> 作者:刘晓晴 </p><p class="ql-block"> 刚落地圣保罗机场,就收到张离去的消息...,虽经历着南美的夏末,心却在深切体会“今宵别梦寒”的寂苦。</p><p class="ql-block"> 80年代,上大学、学医、穿军装这三个梦想一次实现,我如愿进入梦寐以求的校园。念到大三,在学校操场看了电影«姑娘的心愿»,身为医生、又患肝癌的姑娘临终前将角膜捐献的事迹深深感动我,留着泪看完电影,我写下第一篇关于生命的日记,并立志“将来从事肿瘤事业,攻克科学难关”——我的豪言壮语。大四见习的第一天,就在血液科参与抢救一位因白血病脑膜转移而昏迷的16岁少女。正值中午休息,仅我一人跟着带教值班医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对心脏停跳的女孩施行胸外心脏按压,看着眼前稚嫩却惨白又变青的脸,我用尽吃奶的力气不停按压,期盼即将作为医生的我能够让年轻的生命起死回生,最终母亲抱着女儿不肯松手撕心的哭声打碎了我的妄想。事后我独自躲进值班室对着护士为我准备好却已冰凉的午饭不能下咽,眼泪情不自禁,为一个陌生还年轻的生命,晚上我写下了第二篇关于生命的日记。</p><p class="ql-block"> 毕业后进入全军最高科研机构的附属医院并如愿分配在当时实力最强、设备先进的肿瘤专科,一干就是二十多个春秋,不知送走多少生命,显赫、平凡的;青春、暮年的;富豪、贫穷的;幸福、不幸的,无论是谁,留给我的都是他们对亲人的留恋,对活着的渴望,对生命的不舍,不断感悟生命,感恩活着,以至于在一次采访做节目时,对着镜头说到“生命就象一张薄薄的纸,一捅就破”,我哽咽不能继续,采访记者也擦着眼泪。事后我不好意思对摄影师说我太脆弱了,这位大丈夫眼圈红着、肯定但却是摇着头。</p><p class="ql-block"> 彻底的唯物使我从不忌讳谈到“死亡”,但对生命无常的感叹,以至于我每次出远门前一定和阳光帅气的儿子亲吻拥别,并且在他枕边留张写满的字条;登机起飞前一定给家人发条信息;一定和家乡的爸妈通过电话;亦必定找机会去看望远方的至爱亲朋......</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经历过生死考验,但希望我是最早“望断生死”的那个人。而能让我提笔成这篇文的是我的上级、也是战友和同龄人——张。</p><p class="ql-block"> 2007年夏季例行的健康查体,一个下午我被紧急招到院长办公室,同时还有其它相关科室的专家。看到张的胸部CT和其它检查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怀疑结果出错了,但事实终归肯定,诊断明确:肺癌IV期,多个脏器广泛转移。同龄人的上级成了我的病人,经验预知了他生命的未来...我第一个不能接受。但幸运一年半的成功治疗使得他得以继续在岗并完成许多建设性工作。春节前病情恶化并不可转机,身体每况愈下,活动仅限在病房,几次看到他望着窗外凝视,我猜他在想什么。一日一日,我们的交流他都显得力不从心,说话困难时他会紧握我的手晃晃,露出笑容,并努力说出已不清晰的谢谢。我知道安慰对他于事无补,21个月的生命延续对疾病本身已是很好的成绩,但我们希冀更多,因为我们对生命是如此不舍。几天前,张永远告别了他热爱的生活、工作、亲人、朋友和这个阳光照耀的世界。恰逢公务身处遥远他乡,在张的生命最后一程没能相送,遗憾至极。</p><p class="ql-block"> 几日内绕了大半个地球,吃不下睡不着的我又在思考生命、活着意味什么?似乎总想却没有标准答案,但肯定:不舍生命是永恒的! </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我曾经救治、不舍生命但已离去的人们,感谢他们让我再次感恩活着!感悟生活! 感受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