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萨布兰卡

李爱群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div> 卡萨布兰卡是一个地名。也是一部电影和一首歌曲的名字。<br> 我对卡萨布兰卡的最初印象来自电影《卡萨布兰卡》。当我慕名而来时,才发现这座城市的名字叫“达尔贝达”。<br> 1770年,摩洛哥国王在被葡萄牙人夷为平地的安法旧城上,重建了一座新城,命名为达尔贝达,意思是“白色的房子”。18世纪末,西班牙入侵达尔贝达,将其更名为卡萨布兰卡。西班牙语中的卡萨布兰卡,意思同样是“白色的房子”。1912年,摩洛哥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卡萨布兰卡是法国的后花园。1956年,摩洛哥独立后,达尔贝达恢复了原来的命名。 达尔贝达的历史造就了城市的多元文化格调,洋溢着阿拉伯、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的风情。达尔贝达的建筑,从民居、商店、饭馆、到政府办公楼,一抹纯白。白色之城与蔚蓝色的大西洋交相辉映,被誉为“大西洋的新娘”。<br> 达尔贝达作为摩洛哥的经济首都,在努力改变旧殖民地的风貌,它希望人们记住大西洋之滨的哈桑二世清真寺,而不再是迈尔密海滨大道上的法式别墅。<br> 然而,达尔贝达至今没有梦想成真。一部好莱坞大片《卡萨布兰卡》让这座城市闻名遐迩,至今,人们仍然不知道达尔贝达。我也未能免俗,还是习惯的称它为卡萨布兰卡,我怀揣着电影中的记忆,来此寻访“二战”期间活跃在这里的北非谍影,感受那段爱恨交织的浪漫时光。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div> 出游之前,我又一次在电脑上观赏《卡萨布兰卡》这部经典大片。<br> 二战期间,卡萨布兰卡是反纳粹战士从欧洲逃往美国的必经之地。神秘的商人里克,在卡萨布兰卡开了一家夜总会,拥有两张宝贵的通行证。一天,正在逃避纳粹追捕的维克多和妻子伊尔莎来到夜总会。希望通过里克获得通行证。<br> 伊尔莎发现昔日恋人的朋友山姆正在一架钢琴前演奏。<br> “你好,山姆!”“你好,伊尔莎小姐,好久不见!”<div> “ 对!流水不断,时光流逝!”在伊莎尔小姐的恳求下,山姆弹唱一曲《时光流逝》:长叹虽然年复一年,甜吻永留心间,随时光流逝,爱情真谛永不变……<br> 音乐声中,泪水充盈了伊尔莎眼眶,音乐声中,里克走到了伊尔莎面前……一段钢琴曲,两个旧情人,跌宕起伏的三角恋爱。电影的结局,里克持两张通行证护送伊尔莎夫妇去机场飞往美国,自己留在波诡云谲的卡萨布兰卡。</div> 《卡萨布兰卡》上映后,无数影迷慕名来到卡萨布兰卡。然而,他们大失所望,这里没有里克咖啡馆,电影是在摄影棚内完成的。正如影片里描述,卡萨布兰卡那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烽火之中。<br> 美国驻摩洛哥外交官克里格发现了商机,她退休后买下一幢二层别墅,兴建了一家山寨版的里克咖啡馆。为了寻求场景逼真,克里格反复观看影片达100多遍。最终,咖啡馆的布置和装饰几乎复原了电影中的场景:拱形走廊、木雕屏风、石制壁炉、黄铜桌灯、中央楼梯、轮盘赌桌,尤其是那架钢琴,琴架上放着“任时光流逝”的乐谱。<br> 带着对电影中场景的记忆,我终于来到了里克咖啡馆。咖啡馆位于卡萨布兰卡老城区,是一栋二层老建筑。白色的外墙上,里克咖啡馆的标识十分醒目。来自世界各地的《卡萨布兰卡》“粉丝”,聚集在咖啡馆前拍照,交谈,以各种方式抒发深藏在心底的老电影情怀。“叹息一瞬间,甜吻驻心田。任时光流逝,真情永不变。”山姆弹唱的歌曲,飘荡在随风摇曳的棕榈树叶中。<br> 《卡萨布兰卡》电影上映至今,里克咖啡馆内的北非谍影,酒吧,赌桌,歌手,乐队……,一直活在人们的想象中。电影中的经典对白,使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城市,充满遐想。而这首缠绵深情的《时光流逝》主题曲,更是呼唤着世界各地的影迷,前来里克咖啡馆,与山姆同声吟唱。 我想起另一首经典歌曲《卡萨布兰卡》中的几句歌词:“难忘那一次次的亲吻,在卡萨布兰卡。但那一切成追忆,时过境迁。”这是音乐人希金斯观赏电影《卡萨布兰卡》后,有感而创作的歌曲。伊尔莎小姐忧郁的眼神,歌手希金斯动情的歌声,听觉和视觉完美的合二为一,感动了所有的影迷,以致许多人误认这首歌是电影《卡萨布兰卡》的主题曲。<br> 我在里克咖啡馆前拍照摄像,耳边回荡着《时光流逝》的音乐,眼前回放着《卡萨布兰卡》中的场景。我感慨电影和音乐出神入化的神奇功能,它让时空错位。让单调苍白变得五彩缤纷。让绝望的人看见生活的美好。真实世界不可能的事情,在电影和音乐中,都变成了可能。<br> “山寨”的咖啡馆成了卡萨布兰卡著名的景观。咖啡馆内一年四季座无虚席。我们到达时咖啡馆尚未开门营业,门前却早已人头攒动。我发现到此一游的不同肤色的游人,大多是电影怀旧情结所致,兴致勃勃中,没有人质疑咖啡馆的“山寨”问题。<br> 里克咖啡馆所在城区,是法国人打造的北非“小巴黎”。这里的建筑物白色基调,黑色的阳台铸铁围栏,敦厚的圆弧状线条,掩映在棕榈树的枝叶中,自有一种闲情逸致。时光流逝,电影《卡萨布兰卡》依然那么迷人,“白色之城”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浪漫和靓丽。纯白优雅的法式建筑,已经容颜斑驳,殖民地的怀旧沧桑,无可奈何的写在里克咖啡馆前的街景中。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div> 走过里克咖啡馆抬眼望,哈桑二世清真寺200多米高的宣礼塔耸入云天。视觉上的震撼,顿时驱散了咖啡馆前的怀旧情感。<br> 清真寺三分之一的面积建造在海上,以纪念阿拉伯人的祖先来自海上。这座史诗般的清真寺,由宣礼塔和一组回廊式的建筑组成,通体采用白色的大理石砌成。清真寺祷告大厅能够可容纳2万多信徒,寺外广场可容纳8万多人。想象10万多人同时祈祷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 走进清真寺内,地上地下金碧辉煌。马赛克镶嵌的大理石墙壁,伊斯兰雪松木雕,巨大的洗净厅,大理石喷泉,传统蒸汽浴室……。寺内还设有演讲厅、博物馆、经学院和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教图书馆。在高达20米的巨型水晶吊灯照耀下,清真寺内富丽堂皇,美轮美奂。不同宗教信仰的游客行走其间,都会由衷地感叹摩洛哥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br>哈桑二世清真寺缘于国王的一个梦。国王在梦中获安拉真言: “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为了实现国王的梦境,摩洛哥举国捐赠,耗资5亿多美元,历时6年,1993年8月30日,哈桑二世清真寺建成,成为卡萨布兰卡的新标志,也是摩洛哥唯一对非穆斯林开放的清真寺。 我想哈桑二世清真寺,可能缘于国王的一个梦,然而,对梦境的放大,不仅符合哈桑二世的治国理念和宗教信仰。而且展示了哈桑二世的雄心抱负。“让北非拥有一座标志性建筑,就如同北美有自由女神像一样。”清真寺是国王治国理政能力的象征,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丰碑。它用最精美的伊斯兰建筑语言,淡化了这块土地上的殖民地面貌。恢复了“北非花园”的阿拉伯浓郁风情。哈桑二世新的愿景,应该是清真寺与王朝永存于世。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div> 从哈桑二世清真寺,途经林木葱葱的安法别墅区,抵达迈尔密海滨大道。这里是卡萨布兰卡自然风景最美的地方。著名的迈阿密咖啡馆就坐落在海堤上。行走在临海宽敞的木栈道上,凭栏眺望大西洋岸边的海滩、餐馆、咖啡厅、酒吧俱乐部和泳池,洋溢着悠闲、浪漫、迷人的景色。海滨大道是卡萨布兰卡最受游人喜爱的休憩之地。<br> 海滨大道上竖立着一幅巨型图片,图片左边是摩洛哥地图,右边是国王穆罕默德六世和他的夫人萨尔玛、子女和部分王室成员的合影。<br> 萨尔玛是一位传奇的平民王妃。她出身普通人家。大学毕业后入职摩洛哥北非证券集团。该公司的最大股东是摩洛哥王室。 在一场摩洛哥王室举办的晚宴上,端庄美丽的萨尔玛邂逅了当时的摩洛哥王储,也就是日后的穆罕默德六世,他们相谈甚欢,彼此留下了难忘的感觉。王储对萨尔玛展开了热情浪漫的追求。作为新时代女性,她表示无法接受一夫多妻制的现实。<br> 摩洛哥王储继位后,立即宣布废除一夫多妻制。从而清除了他们爱情的唯一障碍。结婚庆典的当日,萨尔玛又被国王封为公主,有了与皇家其他成员平等的身份。摩洛哥举国上下为之惊叹。<br> 婚后的萨尔玛谦恭地站在丈夫身后,落落大方地出现在媒体的镜头前。她同国王一起出国访问,她成立了多个慈善基金团体,努力为阿拉伯女性争取更多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她事业和家庭两不误,先后为国外生下王子和公主,一家四口成为国民眼中的幸福典范。 婚后的萨尔玛衣着上彰显个性。她喜欢民族服装,也喜欢时装。她能将摩洛哥长袍穿出民族优雅的华美,又能将白领丽人的时装穿出知识女性的味道。她衣着喜爱现代搭配,摩登又干练。摩洛哥人目睹了萨尔玛的风采,被她的魄力和思想所折服,萨尔玛王妃的亲民、优雅和时尚,成了摩洛哥女性的偶像。<br> 这一切与传统的摩洛哥王室格格不入,但是,国王接受了。穆罕默德六世从爱上萨尔玛那一天起,坚持曾经所许下的承诺。国王的行为触怒了王室传统的保守势力。他们迁怒于萨尔玛王妃,对她惊世骇俗的举动深感不悦。<br> 2018年,穆罕默德六世接受一次手术后,媒体爆出了一张国王病愈之后与家人及两个孩子的照片,里面唯独少了萨尔玛。第二年,摩洛哥王室对外发表一则官方报道,报道中萨尔玛的名字冠以“前妻”。国王曾经许她一生一世,仅仅16年后,轰轰烈烈的爱情没能成为永恒,那段王室的美好婚姻,成了又一个情到尽头的童话。<br> 萨尔玛悄无声息地退出了王室,但是,她对穆罕默德六世治国理念的影响没有消失。时至今日,她与国王的巨幅照片依然悬挂在迈尔密海滨大道上,成为大西洋海滨一道令人唏嘘不已的风景。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div> 穆罕默德五世广场是卡萨布兰卡的必到景点。广场上有许多鸽子,周边是市政厅、法院等老旧建筑。盛名之下,也就是到此一游的打卡点。要体验卡萨布兰卡的传统生活习俗,得去圣人区。<br> 卡萨布兰卡圣人区又称老城,这里最早是犹太人的居住场所。法国人统治期间,在此规划建造了哈布斯模范区。老城街道两边,是土黄色石砖构建的联排拱形长廊,街道转弯或分道处,建有大型拱门以作提示。老城中的建筑多为两层平楼,上层居家,下层开设商店。 老城商铺鳞次栉比。阿拉伯的服饰、毛毯、铜器、玻璃器皿等琳琅满目。其中有些不完全是阿拉伯风情,或者是出自柏柏尔人、犹太人之手,或者是融合了欧洲人的工艺,或者来自中国义乌。与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有内在的关联。<br> 行走在老城,最养眼的是“杰拉巴”。“杰拉巴”是摩洛哥的传统服饰,长袖,长外袍,带兜帽。“杰拉巴”最初是摩洛哥男人的流行服饰,现在也成为女性的时尚。<br> 各种口味的腌制橄榄,晶莹剔透、色彩诱人。占据了老城小市场内的许多摊位。我品尝这橄榄,忽然想到中国的榨菜,腌制雪里蕻,卡萨布兰人,或许就是把橄榄当作咸菜来吃的。<br> 摩洛哥人喜爱薄荷茶,讲究薄荷茶具的设计和制作工艺。茶具手工制作,玻璃套装,色彩瑰丽,白天看着透亮,晚上看着梦幻。我问价格,似乎无讨价还价的余地,遂放弃购买意愿。 行走在老城,穿行在迷宫般的巷子中。毛驴车、自行车、摩托车和手推板车是这里的运输工具,人车混杂,熙熙攘攘。老城的魅力就在于用眼睛从中发现惊喜,放飞想象。从凌乱的街区,商铺中发现历史的印记,从曲径通幽的小巷深处感受居民的生活状态。薄荷茶是最上乘的饮料?腌制橄榄是最可口的佳肴?“杰拉巴”是最美丽的服饰?也许不是,但是,小巷中的居民,骄傲的保留着传统的习俗和生活方式。老城中的小巷,是打开卡萨布兰卡童话世界的钥匙。<br> 从老城出来,天色向晚,饥肠辘辘,晚餐是“塔吉锅”。据说是摩洛哥最经典、最知名的烹饪方式,承载了摩洛哥人的日常生活。<br> 塔吉锅是炊具的名字,又是烹饪方式的名称。红土器皿,上部尖尖像个烟囱的盖子,下面是陶瓷浅底锅。传统的塔吉锅放在木炭上加热,通过锅内循环回流的蒸汽,将食材焖蒸煮熟,保持了食物的原汁原味和营养。我看塔吉锅这种最原始的慢煮方式,堪称是摩洛哥慢生活的写照。<br> 塔吉锅的食材有荤有素,荤食通常是鸡肉、牛肉、羊肉等,素食有土豆、洋葱、胡萝卜、番茄等,同时会配有各种香料、橄榄和蔬菜。与皖南“一品锅”的烹调方式似曾相识,只是食材口味不同。<br> 就着薄荷茶,品尝塔吉锅,阿拉伯音乐,平缓低沉,忽而高昂激越,好似哈桑二世清真寺的祈祷和着大西洋的涛声,述说着卡萨布兰卡的前世今生。塔吉锅佳肴飘香,美味渐入佳境。卡萨布兰卡,一如这塔吉锅,慢慢品,才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