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鲁迅专辑] 裘士雄 || 漫话浙东古运河(一)【上篇】

独钓寒江雪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摘要:绍兴境内浙东运河穿越潮汐河流曹娥江,在过曹娥江时,舟船和行人均须翻坝、渡江,才能到达彼岸。本文从舟船如何过坝和鲁迅如何从水路离开绍兴两方面入手,论述了民国时期浙东运河的航运实况。</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一、古时舟船如何从此河到彼河?</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几年笔者不经意间看到了是罗大冈先生还是另一大家写的一篇精彩散文(反正是上虞、会稽人,可惜一时找不到了),是写关于他幼小时乘船从此河过坝到彼河时惊心动魄的情景和感受。不久,绍兴市建设局、绍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绍兴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决定共同编印《绍兴老照片》一书,征集范围是“摄于清光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年至新中国建立前”的照片,我们居然也搞到了与此直接有关的4帧老照片(用了3帧),为了写好文字说明,笔者花了一些力气找资料,结果令人失望;想找一些知情者了解,却多次碰壁,已是相当困难的了。从3帧发黄的老照片分析,我们将它们的拍摄时间初步定格在20世纪初,照相术传入绍兴后不久,很可能是出于外国传教士或外国旅行者之手,极个别高等华人拍摄的可能性虽不能排除,但极小。拍摄地点,我们也难以认定。但是,据了解,曹娥江、浙东古运河、浦阳江与钱塘江等江河,自古以来就建有许多闸堰等水工建筑物,具有挡水、溢流、引水灌溉、发电或便利航运等功能。绍兴是水乡,水上运输繁忙,舟船从内河到外江,或从外江进入内河,即从此河到彼河,要么脱离实际地走水路绕一个大圈子,要么费工时费钱财在河岸上转驳,这两种方法劳民伤财,实不足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代水乡人们通常是靠畜力、机械力(绞盘)以至人力将舟船从此河拖(牵)过堤坝。古人也很聪明,为了减小船底与堤坝泥土之间的附着力,有的在过坝的地方泼些水,有的则在过坝的地方铺设光滑的毛竹片等,如图1所示,对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1 使用人力让脚划船过坝</span></p> <p class="ql-block">那些船体轻小的乌蓬脚划小船,要经过的堤坝又不高,,人们使用有钩的长竿等工具将小船拉上坝顶,接着,又用这些拉竿拉住小船使其慢慢入水。从这照片的画面上看,让此小船过坝的只有四五个工人,那位穿白色衣衫的客人直立在小船里若无其事,好像没有害怕的样子。显然,这样的小船过坝是轻松的事,所付的费用也十分低廉。同样在此地拍摄的一帧照片,有两条埠船前后过坝,前一条埠船的船老大还在回望刚过坝、快入水的另一条埠船。如图2所示,是用绞盘牵引船只过坝的情景,船两边绞盘清晰可见。我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2 使用绞盘收放缆索使船过坝</span></p> <p class="ql-block">很早就使用绞盘、辘轳,也许是创造、发明它们的国家,因为李璟《应天长》词、杜牧《阿房官赋》等均已写到了。与船用绞盘一般坚立于甲板上不同,过坝用的绞盘平置坝顶,靠畜力或人力转动,用以收放缆索,使船过坝。这帧老照片所示,过坝的船只上挂有一面旗帜,还可隐约看见有人立在船头张望。看来,此情此景只有在宁绍平原水乡方可看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古代诗词中也能找到有关记载。元代的柳贯写过《月夜下通明堰》诗<span style="font-size: 18px;">①</span>,诗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挽舟下通明,初宵落潮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两犍才负轭,十夫齐奋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引重如举虚,欻过姚江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细水不生鳞,月色金光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蟹窟在芦根,西风吹泽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开篷挹微凉,众黔予白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欲持活浩歌,往和鸣鸣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隔云呼长里,劝汝一林酒。</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人是在上虞通明堰乘船过坝的,“两犍才负轭,十夫齐奋时。引重如举虚,欻过姚江口。”当时,有两条健壮的大水牛和十个壮汉共同努力,很快将柳贯坐的船只翻越过了堤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柳贯更早的潘均也吟有《曹娥堰打船》诗②,诗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曹娥庙前路,平日几经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浦浅舟难入,月斜潮始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牛随堰索转,犬吠燎盆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得官河去,心安睡可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潘均诗意分析,与通明堰利用畜力、人力牵引舟船过坝不同,曹娥堰则是利用纹盘的绳索拖船过坝的,而这纹盘也是用水牛拉动的。“牛随堰索转,犬吠燎盆明”,舟船过坝时,人声鼎沸,擎燎通明。经过一番紧张、刺激的舟船过坝,“上得官河去,心安睡可成”。此处的“官河”似指浙东古运河,舟船到了古运河,风平浪静地继续向西航行,潘均他们自然能安心入睡了。不过潘均和柳贯是不同朝代的诗人,吟咏诗句又是在曹娥堰和通明堰这两个地方,但是,均与涨退潮有关,一个是“月斜潮始生”,另一个是“初宵落潮后”,当地都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江滩涨潮或退潮的有利水文形势让舟船过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牛是人类的好朋友和得力的助手。在绍兴,南部山区多黄牛,北部平原水乡全是水牛。除了伤残或退役后用作菜牛外,平原地区的耕作田地、运载肥料、拖动船只等笨重物,都把水牛派上了用场。水牛喜水,会泅水,力气又大,所以,早在古代人们就发挥水牛的特长,利用它们将大船、重船拖过坝。有的地方是水牛通过绞盘的绳索拖船过坝的,如潘均《曹娥堰打船》所吟咏的那样;也有的地方是人们直接用若干水牛分为两组,列在需拖的船的两边前方,绳索系在船的两旁,待一声令下,同时驱赶水牛拉拖船到坝顶,再设法用人力或他力令船慢慢溜入另一条河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3 20世纪初,八条水牛将船拖过坝</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图3所示,有八头水牛为拖船过坝出了大力,因为此照在船右边计有四头水牛和四个驱赶水牛的人。从这帧照片的画面上看,是刚刚将船从那条河拖到堤坝顶上。待人畜稍事休息、调整后,再将船只逐步放入这条河里。过此堰坝的两旁搭建有不少简陋的茅草房,想必是管理人员休息、生活、办公的场所,旁边也一定有圈养水牛的草房。拖船过坝需要机构、人员,船家也应支付一定的费用,可惜这方面史科阀如,有待于今后发掘。笔者看到过绅耆同立于清宣统元年八月的诸暨《王家堰禁碑》其中一条规定:“堰上船簰过往,宜遵存案旧章,不准越轨勒索。”否则,“一经察出,公同议罚”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历史上肯定有过这方面的水利航运史料。上述拖坝方式其实不止三种,有时畜力和人力需同时发挥作用。那些较早受益西方现代文明的地方,船闸改用电动控制闸门、水位,更安全、快捷。像如今的长江三峡,几千吨、上万吨级大船过坝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但我们现代人了解一下先人是如何坐船,如何将舟船从此河航向彼河等等.,还是有意思的。听人说,坐船被施过坝顶后,如果失控,就会像脱缰的马一样,飞快地冲人河中,会溅起大片水花,坐在船里的人会发出一阵尖叫,失重的心理难受,坐过山车似地刺激,惶惶不安和惊恐等心声,都会在此时爆发出来,这样的经历一定是终生难忘。由于缺乏安全设施,水牛听人使唤还好一点,但多头牛在一起,毕竟是畜生,人们不容易操控,想见古时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不愉快事故也有发生,那时只能自认晦气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二、鲁迅他们是如何走水路离绍的?</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98年,鲁迅结束在三味书屋的学业后,有许多次离开绍兴老家到杭州、南京、日本、北京探亲、读书、留学和工作等经历,频频往来于萧绍水道,即浙东古运河这一黄金水道。有据可查的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1898年2月18日,鲁迅偕佣工章庆赴杭探望身陷囹圄的祖父周福清及陪伴他的庶祖母潘大凤、二弟周作人。21日回绍。</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同年5月2日,鲁迅顺道抵杭探望祖父等亲人,翌日赴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后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同年11月,因矿路学堂外籍教员未到而推迟开学,鲁迅也回家小住。次年1月5日离绍返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1900年1月26日,鲁迅回绍度假,2月19日离绍赴宁继续求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1901年1月20日,鲁迅回绍度假,3月15日离绍赴宁读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1902年2月20日,鲁迅回绍作出国留学准备,3月17日离绍赴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1903年8月,鲁迅从日本回国探亲,9月7日离绍赴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1906年夏秋间,鲁迅奉母命回乡与朱安完婚,为时4天。</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1909年8月,鲁迅学成回国还乡,9月应邀赴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1910年5月11日,因继祖母蒋菊花病逝,鲁迅回家料理其后事。</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同年8月,鲁迅应邀回乡任绍兴府中学堂监督兼博物教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同年秋,鲁迅率绍兴府中学堂师生经杭州赴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为时一周。</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1911年5月,鲁迅经杭州赴日本促周作人、羽太信子夫妇回国。</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1912年2月中旬,鲁迅应邀经杭州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同年4月中旬,鲁迅与许寿裳回绍,祚赴北京教育部工作的准备。5月初,两人一起离绍北上。</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述这27个杭绍间的单程往来,主要是根据《周作人日记》,少数是鲁迅挚友许寿裳的回忆文字和学生鲁树恒当年的《日记》等,确实均为真凭实据。鲁迅到北京工作后,又先后3次回到故乡。现有《鲁迅日记》始自1912年5月5日,终于他逝世前一天,即1936年10月18日,这在《鲁迅日记》中都有记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次是1913年6月19日下午鲁迅离开北京,8月7日下午返京,主要是回乡探亲(也有日本三宝政美等少数研究者认为是为了处理来绍兴周家照顾服侍人地生疏,又刚生育孩子的二弟媳羽太信子之妹羽太芳子与三弟周建人的关系问题)。是年6月23日《鲁迅日记》载:“午后十二时四十分抵南星。有兵六七人搜检行李,䀑纸包二三破之。雇轿渡钱江,水涨流急,舟甚鲜,行李迟三小时始至。遂由俞五房雇舟向绍兴,舟经萧山,买杨梅、桃实食之。夜雨一陈。”“二十四日 晴。晨七时半到家。”到7月27日,鲁迅踏上返京归程,他这天《日记》写道:“下午乘舟向西兴,以孑身居孤舟中,颇有寂聊之感。”“廿八日 晨抵西兴,作小简令舟人持归与二弟。即由俞五房雇轿渡江至南星驿”,再转车(船)继续北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次是1916年12月3日,鲁迅“归省发程,晨八时半至前门车驿登车南行。”6日“午后抵南星驿,渡江雇舟向越城”。翌日“晨到家。”鲁迅事孝母亲,这次回绍省亲,主要是为庆贺母亲鲁瑞六十寿辰(农历十一月十九日,即公历12月13日)。直到1917年1月3日,鲁迅才“夜雇舟向西兴,至柯桥大风,泊良久”。翌日“午后至西兴,渡江住钱江旅馆”,5日他转车北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次,即最后一次是1919年12月。鲁迅说过:“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④,除绝卖绍兴东昌坊口老屋所得的钱外,鲁迅又另外筹措了一些钱,凑足3500元(不包括中保人酬金175元,也不计修缮费)实下了北京八道湾11号住宅。换句话说,鲁迅这次是为搬家到北京去的。他1919年12月1日“晨至前门乘京奉,午抵天津换津浦车”南下,4日“上午渡钱江,乘越安轮,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蒋玉田叔来送,夜灯笼焚,以手按灭之,伤指”。翌日“晨抵西兴,由俞五房经理渡钱塘江” ⑤,抵杭后转车赴京。这样算起来,从1898年2月鲁迅首次赶杭到1919年12月举家北上为止,他往返(包括途经)杭绍间如以单程计,一共33次,且均是走水路。许多人知道,现在的杭甬(过去称“萧甬”)铁路从清宣统二年(1910)16月15日起分东西两段开始动工。东段从宁波开始铺轨,陆续西延,直到民国2年(1913)12月才修到曹娥江东边的百官镇,翌年1月开始通车,而西段从萧山经绍兴到曹娥江西边的曹娥,因“一战”爆发,承办钢轨、枕木、建桥的洋商卷款而去,再加上其他原因,一直拖到民国25年(1936)10月才动工,翌年11月勉强修通,但通车不满一月,因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日烈,路被毁,桥被炸(1955年7月1日曹娥至兼萧山段才正式通车)。而公路是民国11年(1922)4月由省道局设计投资开始建设萧(山)绍(兴)公路的,1926年完工通车,但鲁迅都没有乘坐过火车和汽车等陆上交通工具。可见,鲁迅往来杭绍间都走水路,他走的就是浙东古运河(绍兴至西兴段)。其实,与其同时代的蔡元培、许寿裳、周作人等绍兴“出山”的人和无数外出谋生的绍兴人也基本上是乘船离绍的。至于此前,人们往来更不用说。让我们非常骄做和自豪的是,自晋会稽内史贺循疏凿浙东古运河后,东西往来的舟船如梭,一直是条黄金水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未完待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本文原载《中国鉴湖》第五辑,作者裘士雄)</span></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注释:</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①柳贯《月夜下通明堰》,载王雨岐选编《上虞历代诗文选》,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②潘均《曹娥堰打船》,同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③《王家堰禁碑》,载阮建根、郦勇主编《(诸暨摩崖碑刻集成》,西冷印社出版社,2017年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④鲁迅《呐喊·故乡》,载《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⑤凡鲁迅在京工作期间的三次回绍省亲、搬家所引用的有关文字,均在《鲁迅全集》第十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5px;">裘士雄,1943年生,嵊县人。笔名稽山、晓求。绍兴州市鲁迅纪念馆馆长,副研究馆员。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浙江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绍兴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省六届、七届、八届政协委员。合著有《鲁迅在绍兴》(获省社会科学二等奖)、《古城绍兴》、《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获市鲁迅文艺优秀创作奖)、《绍兴实用大全》、《鲁迅在绍兴踪迹掇拾》(获市社会科学一等奖)、《故乡人士论鲁迅》(获市社会科学二等奖)、《绍兴的中国之最》等。1991年应邀赴日本仙台出席鲁迅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span></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本篇部分图片采自网络及朋友圈,若涉版权,请即与本篇编者联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