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 陌上声鸣(8)

茶语

  从生活中来,到灵魂里去                  ——刘志灵短篇小说之我见                          文/  谢鹤仁       是在农村生活太久的缘故,还是受了《平凡的世界》和《白鹿源》的影响,当我打开刘志灵的几篇小说,总有小小的感动在里面,我甚至在为小说里的“主人公”蹙眉。      早在十八世纪,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的法国自然主义作家莫伯桑,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昨日的小说家,选择和描绘生活的巨变、灵魂和感情的激烈状态,不大考虑逼真的问题,喜爱创造特殊而动人的奇遇,随意处理事件; 今天的作家,描写处于常态的感情灵魂和理智的发展,把生活的精准形象描绘给我们,以简单的真实来感动人,他们的作品在强迫我们思考,理解蕴含在事件中的深刻意义。以低层生活状态为创作素材的刘志灵似乎就是这样,不娇柔,不造作,她以细腻的笔,捕捉到了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画面,留给我们更多的正是思考。 出门那天,刘志灵给我的qq邮箱里发了《红妆奁》《二夜叉》《会飞的柴火》《雾里花》六篇小说,并说,几天后的“图腾文学”沙龙讨论她的小说,邀我参加。《红妆奁》这个木头匣匣里藏着什么?柴火是怎么飞起来的......一直在我心里搅得慌。其实在出门之前,我在《灵犀》网刊里已读过《二夜叉》,当时就觉得二夜叉这个人的形象有些太完美了,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人会一直那么幸运,如果再给二夜叉这块洁白的“玉”炮制些许瑕疵,故事就更生动了。揣着这些想法,我拨通了作者的电话,作者的态度是明朗的: 在各行各业都在转型的今天,中华民簇几千年来留下的传统美德几乎被忽略了,我就是有意要“复苏”完美。作者的这段话,让我联想到她的另一篇小说《雾里花》,主人公贪图享受,不惜做小三,住在高档的公寓,整天和宠物狗生活在一起。打开百度搜索,“母夜叉”不但力量强大,而且美。二夜叉袁清丽何尝不是这样,在她的世界里,“屈服”这两个字就不知道怎么写。而《红妆奁》就有些“味”了,三个儿子,两个儿子对父亲一再误解,并滋生出怨恨,父亲却至死也坚守着梳头匣匣里的“秘密”。《会飞的柴火》,题目就诗意化,显然,作者在构思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标题是总纲,一个连标题都要深思熟虑的作家,“很可怕”。      习惯上,我们常常只注重文字的表象和线条、悬念、碎片、意象加上魔幻等等,得到吸引读者“眼珠”的效果,却忽略了文字所产生的真实意义,文字能留给我们什么。一个有见地的作家,必须站在人性的立场,淋漓尽致地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并用自己的世界观,感性地赋予作品以生命,才能让创作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古往今来,无论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还是自然主义,无一不是以现实生活做铺垫。他们的真实意图就是用“真”“善”“美”,触动我们每一个人,而触动我们灵魂的恰恰就是生活本身。在刘志灵的文字里,作者通过对《二夜叉》中袁清丽的“偏爱”和《雾里花》中小三的“怜悯”,柔和进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人物性格的强烈反差,也体现出一个作家的多重性。艺术的生命是提取素材的逼真,对熟悉的生活,作家最容易渗入自己的感情。我们所看到的是生活,是事件,我们思考的多变的人性。文学就是人学,研究文学就是研究各种环境下的人性、心态,以及在种种状态下,会出现的可能。莫言说:“小说重要的是表现人的情感、人的性格、人的命运。我们通过小说来塑造个性化的、让人过目不忘的、典型的人物形象”。   尽管已经很努力了,我还是看到作者很“吃力”,在此,我祝愿刘志灵更上一层楼,早日读到她更多更好的作品。   2016.6.30 走出去“看世界” 周舒艺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曾几何时,一封辞职信里的一句话,勾起了多少人想去“看世界”的美好愿望。有人说,看世界是因为一种向往;有人说,看世界是因为一种情怀。但我以为,看世界,更是出于人类认知不断完善的需要。   人类认识自己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过程,便是通过“看世界”这一行为而完成的。时光倒转六百年,从1405年开始,在二十八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王朝的两百多艘船航行在世界的海域上,造访各国。16世纪,一批欧洲的探险家们也纷纷离开脚下的土地,探求外面未知的世界。船队扬起了风帆,或是经过一处的狭窄的海峡,或是来到一片陌生的海域,或是踏上一方新奇的土地……渐渐地,人们对自己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有了越来越完整并清晰的认知。可以说,正是因为一代代探险家的“看世界”之举,正是在他们所贡献的文字记载和地理图像的基础上,今天的人们才建立起了关于整个世界地理的科学体系。   郑和下西洋以及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们的远航,让人想到中国人的一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里的“读万卷书”不一定是真的读上一万卷书,“行万里路”未必是真的走上一万里路,旨在说明:知识既来自于书本,也来自于实践;既来自于间接经验,也来自于直接经验。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实践比书本更重要,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知识比从间接经验中获得知识,更具说服力。   上个月,我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重走长征路”采风活动。古田会议会址、才溪乡调查旧址、松毛岭战役遗址、觉山阻击战遣址……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我们行走在闽西和桂北大地上。多少次了,我曾在书本中、银幕(荧屏)上读到、看到很多相关的文字和影像,然而,当真正走进这些历史的发生地,所带来的震撼,却是任何一次读书或观影都从未获得过的。八十年前的那段历史在瞬间又活了起来,我的眼前仿佛满是当年血战的壮烈场面,耳边仿佛正在呼啸着历史的隆隆风雷。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陆游那句诗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在情怀至上的人眼里,“世界”一定是远方,远方让人充满向往,“看世界”便是去远方。然而,并不是人人都得以去远方。其实,从完善认知的角度来说,“世界”未必就只有远方,“世界”也在身边。远方固然神秘,但身边一样充满了未知——就像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还没有完全认识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城市。看世界,也别忘了身边的世界;行万里路,不妨从脚下迈开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