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对焦和景深控制 授课王骞老师,整理寒蕊

寒蕊

<p class="ql-block">上接<a href="https://www.meipian.cn/3rxjhyl"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第4讲:主题 主体 兴趣中心 讲授王骞老师,整理寒蕊</a></p> <p class="ql-block">本讲开篇语:</p><p class="ql-block">美学(希腊语:αισθητικ?),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p><p class="ql-block">美学属哲学二级学科,目前国内多所学校设立美学专业硕士点,该专业从属于哲学。要学好美学需要扎实的哲学功底与艺术涵养。它既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又是一门感性的学科。美学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p><p class="ql-block">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尽管在柏拉图之前,毕达哥拉斯等人已经开始讨论美学问题,但柏拉图是第一个从哲学思辨的高度讨论美学问题的哲学家。在中国,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但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道”、“气”、“象”、”无“、”虚“、”实“、”虚静“、”玄鉴“等等,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的元气论,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说,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心胸的理论,等等,都发源于老子的哲学和美学。在当代,美学在人文学科当中地位日益凸显,审美体验的意象性特征被认为在应对现代人类文明的危机当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同时,美学在中国近现代历次启蒙运动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推荐黑格尔的《美学》</p> 这是老师自己拍的,第一次带女儿出门去海洋馆,拍了这张片子,非常有纪念意义。 把这个画面放大能看到孩子脑袋部位的模糊状态。这就是拍虚了,但是虽然虚了可对我来说它并不是一张废片,因为它对我有巨大纪念和代表意义,所以我就留着它了。 如果不是具备这种重要的代表意义的片子那就绝对不能看到这种情况,其实有代表意义的片子更不应该看到,但是我没有补拍的机会,再补拍也不可能有现在的这种人物状态、构图等一系列完全相同的片子,所以摄影是遗憾的艺术。 这是两张照片,这样看看不出什么区别来。 放大以后再看,上下两张图的差别显而易见,上图是虚的,下图是实的。 照片有没有拍清楚是片子技术质量标准里决定性的标准,是首要标准,拍片子必须要拍清楚! 继续放大两张图,可以看到现在的样子。上面一张是对应上面的那张,马赛克的边缘没有清晰的轮廓。下面这张可以清楚看到马赛克的边缘。 上面没拍实;下面的拍实了。 怎么才能拍到清晰的照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焦绝对精准; 2,快门速度够,相机稳定; 3,景深要够。 1,如何精准的对焦。 对焦是机身和镜头组合完成的。 相机对焦界面。 机身的对焦分单点对焦和多点对焦。 单点对焦方式 多点对焦方式 多点对焦不是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在一个纵深的空间上对焦,它的基本原则叫三优先,就是近者优先,亮者优先,动者优先。 例如:我现在举着一个瓶子放在脸前拍,如果选择多点对焦的方式,你会发现焦点永远是对着瓶子而对不到人脸上,因为三优先原则,它就是不受控的一个方式。 所以老师曾推荐过大家要选择单点对焦,单点对焦是自己控制相机,多点对焦是相机的人工智能的一个选择方式,人力无法控制所以经常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 佳能相机选择的界面,具体的对焦方式不再赘述,前面的技术课上都有讲过。 要把对焦点放在中间,它与放在非中间的区别是,中间是主对焦点,旁边是辅助对焦点,其精确度相差25%。 具体相机的怎么使用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学习王老师视频课中焦点那一节的内容。<h3><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m.ke.qq.com/courseDetail.html?_bid=167&_wv=1&course_id=87173&wxlogin=1#from=search"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网页链接</a></h3> 除了单点对焦还要选择单次对焦,相机还有连续对焦伺服对焦两种对焦方式。单次对焦和连续对焦的区别在于单点对焦保证对焦清楚了以后才能按得下快门,而连续对焦不管你对焦是否清楚啥时摁快门都摁得动,所以连续对焦和伺服对焦并不保证画面最清楚。 要保证清楚就要单点+单次。 什么时候用连续对焦呢?当你拍运动体的时候用连续对焦,但是用连续对焦拍回来的片子只有一半或者不到一半是清楚的,得放大了再进行挑选才能使用。 2,相机一定要稳,这里就要提到一个概念,安全快门。 什么是安全快门? 安全快门就是保证手持相机时能稳得住拍得清的快门的时间,具体参数就是焦距分之一秒。 比如你用50mm的标准镜头,安全快门就是1/50秒;如果你用200mm的焦距的镜头,就是1/200秒,你用20mm的镜头就是1/20秒。 安全快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光圈优先模式下,虽然不用管快门,但是在拍的时候你得关注快门的数值,到了三十分之一秒往下一般就拿不稳相机了,解决的方法,一是提高感光度,二是需要上三脚架。 分辨是因为对焦不准造成的虚还是因为相机没拿稳造成的虚。 这张片子就是没拿稳或者说快门太慢拍出来的,有重影。 这是对焦不精准。 3,景深不够 还有一种情况是景深不够造成的虚。就是画面里有清晰的点其他地方是虚的,这就是景深不够,对焦不准就不会有清晰的点。 景深不够产生的原因,就是一拍小景深只会用最大光圈,而忽略了景深的大小是摄距、焦距和光圈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想拍清楚这样的花要就要缩光圈,光圈起步8,不能用2.8! 上述是三种最常见的造成照片虚的原因,一是对焦没对上,二是快门速度慢,三是景深不够。一般出不了这三个原因。 拍照片的第一步就是把照片拍清楚了,如果拍的清晰度足够清晰了,一个一般的镜头也能拍出非常清澈透亮的照片,如果你连基本的拍实都做不到,那多好的镜头也没有用,所以不用强调设备的好坏先把我们手里的设备用到极致再说。 所谓设备不重要,这句话的前提是,你要掌握足够的技术,如果基本技术没掌握好,再好的设备也没用。 再说说设备不重要这件事,是指现阶段,因为眼下的设备足够你使了,但是当你掌握了足够的技术之后,设备的好坏就会拍出天壤之别的片子。 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拍的所有片子都不清楚,这可能是你把镜头拨在手动挡(M),镜头上的一波按钮,必须一致往前不能往后,就像照片上的这样。这是不应该犯的低级错误。 片子不清楚还会有第四种情况,就是由于高感光度造成的高噪点,它不是画面虚。 这张照片就是,下面这张是脸部的放大,画面好像是沙子堆起来的一样,这不是对焦不实而是高噪点所致。 总结: 照片不清楚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对焦,二是景深,三是快门,四是噪点,第五就是每张片子拍完后尤其是重要照片,必须放大检查认真筛选,首先确认拍的是实的!这一点很重要。 学员问题解答 什么是景深? 就是相机能拍出来清楚的纵深距离。也就是说目标只有处于景深之中才能被拍清楚,否则拍不清楚。 焦距越短,景深越大;焦距越长,景深越小。24焦距的镜头景深远远大于50的镜头,50的镜头景深远远大于200的镜头。在影响景深的诸多要素里摄距是第一位的,其作用n多倍于焦距,焦距是第二位的,其作用n多倍于光圈。摄距和焦距对景深的影响,比光圈的影响大几十倍上百倍,乃至更多。在控制景深的时候,光圈是最没用的那个,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光圈用处大,那就是微距情况下。 摄距越近景深越小,摄距越远,景深越大。 拍风光时用M档,对焦点放在画面下三分之一处可以让整个画面清楚,对吗? 拍风光的时候用M挡不太好使,比如你正在拍日出,在这个过程中光线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在M上拍的话只有一个固定的值,拍出来就会亮或者暗,所以我不知道你为什么用M,这个应该用AV更好使。不过用M不算错,只是不太好使。 第二句,对焦点放在画面下三分之一处…这是极其反动的言论!😄😄 我们来作具体的分析。 我们看这个示范图,确定了对焦点,前景深占整个景深的1/3,后景深占整个景深的2/3,这并不是一个平面图而是一个纵深图。而我们看到的相机显示屏上的画面是个平面图,这两个概念不能搞混了。此三分之一非彼三分之一! 桌子上有四个物体,如果站在它们的右边想把它们全都拍清楚,整个景深就是第一个瓶子到最后一个充电宝,那么要拍清楚就要在整个景深的纵深前三分之一处,也就是选择绿色瓶子对焦,因为绿瓶子位于景深中的纵深位置的前三分之一,而不是相机显示屏上画面的下三分之一。 这是在显示屏中看到的,显然绿瓶子并不是画面里的下三分之一处。 关于使用超焦距手法时的对焦方法。 不同画幅的相机在用超焦距方法拍摄时的具体对焦点以及所对应的景深范围,笔记粗糙,仅供参考😊 系统评价 这张片子是个小品,基本没有什么内容或者说它是图库及素材。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地平线歪成这样那个楼都快倒了,只有灾难片才用这种拍法。这都是极其粗制滥造的情况,绝对不允许看到。就算拍的时候可能会拍成这样,也要经过一个初选,自己要学着去选片,不学永远不会选,永远不知道啥是好片子。 这个就是非常典型的无主题的照片,稀里糊涂的摁下去,又稀里糊涂的发上来,这种典型的没主题片子应该直接pass掉。 这张片子看起来是虚的,是因为文件太小了,才19k,把小文件放大了看也会看到虚,但这个不是拍的虚。片子文件的大小要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来处理。需要放大很多的照片可能用手机拍就得不到清晰的照片,必须相机才能完成。 这张就是一张缩略图,文件太小所以没法放大了看。 这是一张典型的无主题的片子,不知所云。 这是同一个人拍的两张片子,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影调分离。 在一个画面儿里,应该由亮到暗是无限丰富的过渡,层次要丰富,但是这两张都没有这样的过渡,这就是影调分离。 这是一张层次丰富的照片,画面里最亮的地方到最暗的地方,由亮到暗的变化都有均匀柔和的过渡,把这个画面放大看,每个部位都有可看的细节。 版画就是典型的影调分离,它当中没有灰只有黑和白。 版画 使劲加反差,加对比度就造成了影调分离。 过饱和 过饱和 什么是过饱和? 过饱和是指在三通道直方图中的蓝绿红某一个颜色溢出了,就是直方图两头顶边而导致了某一个色彩的层次缺失,并不是画面整体的层次缺失。 这是原图 调整过渡后的情况,某一个颜色溢出了。 调整过渡后的情况,某一个颜色溢出了。 调整过渡后的情况,某一个颜色溢出了。 锐化过渡的现象。 后期乱动,画面颜色发品,自然界当中就没有品色,所以片子特难看! 所以,一不许动锐化,除非片子有点儿虚或者要放巨幅照片可以稍稍动点儿锐化;二也不许动饱和度!切记切记!! <p class="ql-block">下接<a href="https://www.meipian.cn/5sluvqz"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第6讲 曝光 讲授王骞老师,整理寒蕊</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