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角斜范堑徐氏家族第一代祖宗是谁?(清代中期从如皋雪岸)</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沈小洪2021.9.21整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大清光绪如皋赤岸(雪岸、李堡)徐氏族谱第五卷记载,十一世第三支,徐明和,住在范家浅(今角斜镇范堑村附近,包括如东县一小部分),是徐惟训的儿子,娶的老婆姓缪,有一个儿子叫徐起䓟(拼音li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查,徐起䓟,老婆姓什么,家谱空缺,有两个女儿,都失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查,徐惟训是徐承宾(第十代)的第二个儿子,字教生,还有一个字叫学古,看来这是一个读书比较深的人,生于大清乾隆年间,死于何时不清楚。娶的老婆姓什么也不清楚,只有一个儿子,叫徐明和。此处没有说明居住地点,于是继续向上查其直系列祖列宗,直到出现了葬于“本庄”、“雪岸”、“柴湾”等字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第三支是如皋泰州和柴湾徐氏家族始迁祖徐侯裔的第三子徐廷章及其后人。徐侯裔在明朝初年从苏州迁到泰州,再迁到如皋北边的柴湾,死后又回葬泰州西门外,因为长子居住在泰州。第三子徐廷章则住在柴湾,而徐廷章的独子徐邦禄则迁居雪岸。此后徐邦禄的后人一直居住于此,直到徐明和时居住在范家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岸距离范家浅只有十几里路,在今天来讲很近,在古代来说不近不远。虽说徐家直到第十一代才迁居范家浅,但早在第七代祖宗时就已经开始交流。徐日超是徐明和的七世祖,他弟弟徐日起只有一个女儿,却远嫁到范家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谁是角斜范堑徐氏家族的始祖呢?徐起䓟是徐明和的独子,没有儿子,在古代就可以说是绝后了。往后翻阅竟然发现,同样是第三支的徐明伦的三个儿子都住在范家浅北边(可以断定是角斜范堑人)。长子徐起苓,字茯原,老婆姓王,抱养了一个儿子徐天才,也住在范家浅北边;次子徐起荟,字芸原,没有后人;三子徐起葍(拼音fú),字莱原,老婆姓张,有三个儿子徐天祜、徐天祥、徐天禧,都住在范家浅北边。经查,徐明伦没有搬迁到范家浅,徐明伦和徐明和是亲堂兄弟,也就是同一个爷爷。徐明伦的父亲叫徐惟讲(徐承宾的长子),徐明和的父亲叫徐惟训(徐承宾的次子)。两人虽然是堂兄弟,但实际上可以说是亲兄弟,因为徐承宾只有徐惟讲和徐惟训,这两个儿子又分别只生了一个儿子,所以徐承宾只有这两个孙子。当徐明和首先迁居范家浅,生下儿子徐起䓟,以后徐起䓟没能生下儿子,这种情况下,徐明和的家产必然要有人来继承。所以此时亲堂兄弟徐明伦的三个儿子过来了。由于生卒时间不详,只知道徐承宾生于大清雍正戊申年(1728),妻子姓冒,生于乾隆丙辰年(1736),所以大致推断徐惟训兄弟生于1750年前后,徐明和兄弟生于1775年前后。由此可见角斜范堑徐氏家族始迁祖徐明和大概是大清乾隆年间(1736-1795)最后几年到嘉庆年间(1796-1820)迁居范堑,几十年后,徐明和的独子徐起䓟生了两个女儿都出嫁了,堂兄弟徐明伦的三个儿子陆续迁过来继承财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仅第三支,还有第五支(徐侯裔的第五子徐廷雍及其后人)的徐钟嶒、徐钟崑的儿子们也从姚家庄迁到范家浅。两人有四个儿子,最大的是徐有典生于大清咸丰丁巳年即1857年。可见比徐明和晚很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中后期,随着新街镇逐渐从海洋变成陆地,角斜地区土地的盐碱程度逐渐下降,大量草荡田被开垦利用,农民从栟茶运河以南的姚家庄向运河北边的范家浅迁移,也是正常现象,这反映了当时农业和盐业的发展趋势。</p><p class="ql-block"><br></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cvaRGBFBS6J-FOm-LvlID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