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科普】藏药使用特点

青海中藏医传统外治疗法中心

<p class="ql-block">藏药使用是与藏医的理论体系密切相结合的,由于藏医在诊断疾病时最终仍归结为“寒症”与“热症”二大类型,而藏药方剂按其性质也区分为“热性”和“寒性”二大性能,藏医在治疗“寒症”时用热性药,治疗“热症”时用寒性药。这种治疗法则与中医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藏药具体可区分为六个味,八种性质以及十七种效能。</p><p class="ql-block">六味:即甘、酸、苦、辛、咸、涩,各有其一般的药效规律。</p><p class="ql-block">例如:</p><p class="ql-block">甘味者:一般均有滋补的功能。</p><p class="ql-block">酸味者:一般可帮助消化。</p><p class="ql-block">苦味者:一般有降火和剂胆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辛味者:一般能去胃中之寒,并可帮助消化。</p><p class="ql-block">咸味者:一般微能提胃温,去胃中之虚寒。</p><p class="ql-block">涩味者:一般具有调和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药物的八种性质:轻、重、润、糙、锐、钝、凉、热等。</p><p class="ql-block">十七种效能:柔、重、湿、润、稳、寒、钝、凉、软、稀、干、干枯、热、轻、锐、粗糙,动这十七种效能治疗“龙”“赤巴”“培根”等疾病所呈现的病性。</p><p class="ql-block">例如:“龙”类疾病中有一特点为“轻”主要表现为心神不安,精神恍惚,则需用具有“重”效能的药物去治疗。</p><p class="ql-block">药物的使用和治疗,主要是通过“复方”的形式而体现的。“单味药”所组成的“单方”在藏医中很少使用,复方中所含的药物少则,三、四味如(四味藏木香汤散,三味汤散)多可达七八十或一百多味,如(七十味珍珠丸)一般的方剂中包含二十五味药物较多。在每个方剂中均有一味在治疗该种疾病起主要作用的药物-“主药”,此方剂的名称常常是由“主药的名称”加上“此方组成药物的总数”复合而成的。</p><p class="ql-block">例如:二十五味沉香丸“即沉香”为主药并包括二十五种单药材组成的一个复方。藏药在使用上,一个品种除了有治疗效果及质量较好的正品以外,还规定有一些付品或代替品,这些类型的区别,藏医还往往根据花或用药部分的颜色等来加以区别。如:白、黄、黑、紫、等等或阴阳来区分,或直接区分以好和代替品。属于同一品种不同质量类型的药物常常是来源于同“属”或科属此较相接近的植物,或者是来源于疗效相近似的植物。这种情况为藏医药药源和扩大利用起到了有益的作用。</p><p class="ql-block">藏药的加工与炮制:</p><p class="ql-block">加工与炮制在藏药的使用上占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有关炮制方面,藏医是十分重视</p><p class="ql-block">的。炮制的目的主要是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以及适当改变些药物的性能,借以提高其治疗效能或适用于某类疾病。</p><p class="ql-block">藏药和炮制方法可以大体分为下述三种:</p><p class="ql-block">(一)火制法:</p><p class="ql-block">1、煅:将药物直接置于火上烧红或放于耐火的器皿中间接火煅。如:鹿角,海螺、白贝齿等间接火煅的,如:野猪粪,大蒜等。</p><p class="ql-block">2、烫:将药物理于砂中,下面加热火烫,此种加工方法受热较均匀。藏药中一些动物的角类常采用此方法。加工时间约1.5~2小时。</p><p class="ql-block">3:炒:把药物直接放于铁锅中伴炒,属于此类的有一些矿物类药物。如土碱、铁砂、硼砂等。</p><p class="ql-block">4、灸:在藏药中主要有藏酒灸一种。一如“窘西”先置于锅中放盐可许拌炒,再倾入藏酒并随即将锅盖盖好。这样加工以后,可以把“窘西”的药性改变为温性。</p><p class="ql-block">5、流浸膏:此种加工法在植物性藏药中用的比较多、方法与西药的流浸膏差不多。(二)水制法:</p><p class="ql-block">1、洗:洗去药物的泥土及杂质,藏药中此种方法用的较多。</p><p class="ql-block">2、淘:即是把药物放在水中淘洗,待药物沉淀后,倾去上层混有杂质的浓液,剩下下层的药物备用。</p><p class="ql-block">3、泡:属于此类的加工法在藏药中并不多,只有铁泡于诃子的药液中约一周的时间。</p><p class="ql-block">(三)水火共用:</p><p class="ql-block">1、淬:是把药物先在高温中烧热,立即放入冷水中。属于此种加工方法 的有“窘西”石灰“卜滩儿”等。</p><p class="ql-block">2、煮:</p><p class="ql-block">(1)将药物放入清水中煮,煮后再用冷水漂洗几次,如:“窘西”。</p><p class="ql-block">(2)药物与红乌头“硼啊妈布”的水同煮,可以去毒,藏医把一些矿物类药物用此法 去毒。</p><p class="ql-block">(3)与牛奶共煮,如马钱子去毒时,与牛奶共煮约一小时可以去毒。</p><p class="ql-block">3、蒸:藏药中此种方法用的很少。</p><p class="ql-block">藏药的剂型与剂量</p><p class="ql-block">藏药的剂型有多种形式(如:汤剂,散剂,丸剂、膏剂、药油、煅制剂等)但是临床上使用最多的则是散剂及水丸剂。藏药的剂型与治疗有一定的关系,例如:在疾病初起或在治疗的开始阶段常用汤剂,藏药认为汤剂的奏效快,但排泄也快,组成汤剂的药物种类比较少,药性也较温和一些,如用汤剂尚未治好,则继续用“散剂”或“丸剂”,“散剂”及“丸剂”组成的药物较多,药性也比较激烈一些。</p><p class="ql-block">由于藏医的主要剂型为散剂及水丸剂,其应用的剂量也较小,通常每次散剂的服用量约1至1.3克,每服水丸剂的服用量约0.7—1.6克。藏医在治疗疾病时,常常根据病人的症状,在早、中、晚各给一种不同的药物,如:高血压心脏病人,早上服“十八味降香丸”。中午服“八味当归丸”晚上服“三十五味沉香丸”。</p><p class="ql-block">藏医还根据病性,专门规定某些药物或处方上临时加一些药材迅速增强原药物的疗效。如:鼻或消化系统及内脏等大出血难以控制时,原止血药“八味红花丸”或“二十五味大汤丸”上通常加一定量的雄黄,藏红花等药材,增强原药物的疗效,从而迅速起到止血作用。藏医还不用迅速起效,某些药物特制粉末,在炭盆中燃烧后烟熏来治疗疾病。如:心脏病突发昏倒时,用“龙都散”烟熏很快起作用。某些药物浸于酥油中进行治疗疾病,先把配好的药物粉末抱于沙布中,通常把药浸泡于湿烫的酥油中,然后取出放在病人需灸的穴位上。</p><p class="ql-block">藏医每年春秋季,专门用“药水浴”来治疗很多疾病,效果很好,许多病人争着用药浴治疗疾病。</p><p class="ql-block">方法:根据病情配制药后,加水煎煮成药液,再加入酒曲,放置一、二天使其发醇,将此药酒在火上温汤后,给病人洗浴,洗浴时再加点青稞酒,洗浴时间一般7—14天,根据病性而定。对瘫痪,半身不遂,关节炎,肾炎肾虚,痔疮等病有显著的治疗效果。</p><p class="ql-block">有很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用药特点,这些都与中医,西医疗法所不同的,值得我们进一步了解,研究和提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