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 五年前的今天(2016年10月9日),我们踏访城北草地,寻觅良渚古城遗址。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0年5月,良渚古城遗址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让我们再一次回顾寻觅古城遗址的踪迹吧!</font></h3> <h5>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大观山村。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代表良渚文化持续发展了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h5> <h5> 1990年代中期,良渚遗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约近35平方公里的保护范围,还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h5> <h5> 良渚古城遗址是我国最大的史前遗址,良渚文化的年代距今5300~4300年,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h5> <h5> 2001年12月26日,杭州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杭州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h5> <h5> 良渚古城遗址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并以其时间早、成就高、内容丰富而展现出长江流域对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特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h5> <h5> 2013年,被国际考古界选入“2011—2012世界10项考古新发现”。</h5> <h5> 2013年11月22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批准《杭州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修订)。</h5> <h5> </h5> <h5> 2018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h5> <h5> 在良渚古城遗址中,良渚古城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并不是最早的水坝),距今已经有4700至5100年 。</h5> <h5> 良渚古城的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围,贵族住在城中央的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土台上。除了莫角山巨型台址,良渚古城中部位置还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最高等级墓葬——反山墓地。</h5> <h5>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2月31日,5G全覆盖良渚古城遗址,将赋能良渚文化更好地保护和传播。</h5> <h5> 玉琮为良渚文化首创,是良渚文化最具典型意义的器物和神圣标志。其型制一般为内圆外方的柱体,象征天圆地方,并以四角为中轴线向左右两侧的凸面上雕刻或繁或简的兽面图像,玉琮被认为是巫师祭祀用的法器,代表着神权。是良渚文化的原创器型,是对神人兽面纹所蕴含的神灵崇拜的重要载体。琮也是同时代辐射面最宽、影响力最强的玉器。</h5> <h5> 神人兽面纹在良渚古城遗址内大量发现,也遍布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并且形象统一,形态稳定,在玉器上位居核心位置,应当是良渚先民共同尊奉的地位最高、乃至唯一的神祇,标志着当时社会有着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