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记

书林漫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中秋节,天气预报说多云,结果,多云被气象部门给调包了,换成了大雨。我去联合书城逛逛,结果被大雨隔在那里好久不得回家。本来没打算买书,在大雨(把功劳算在他身上吧)的劝说下,买了三本书。把中秋、遇雨和买书这三个词联系起来,这也算是印象挺深刻,挺有纪念意义的一件事,我就说说这三本书的初印象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①《近思录》。[宋]朱熹、吕祖谦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光看书名,我以为是最近思考的东西。错了。是近处的思考,近身的思考。朱熹的这个近是个空间的概念,我以为的近是个时间概念。这就出了岔头儿,不过也差得不算太远,总还贴个边儿吧。因为,时间和空间是紧密相联的,近时与近地是伴生的,久时与远地也是如此。就朱熹对孔孟之道的思考来讲,也有一个古为今用的意思,也即时间意义上的理解和运用。那是把孔孟的理论,运用到了宋朝那个时代了。在时间上有跨度,在环境上有跨度,在对象上有差异。这样来思考,朱熹的理学相对孔孟的元理论来说,是有继承和发展的成份在里头的,我是这样理解的。以往,人们总是批判程朱“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说多么多么不人性,不人道。那是以现时代为参照系得出的结论,而不是还原到朱熹的年代。受到这样的批评,朱熹也挺冤枉,他怎么能预见到千年之后人们会怎么对待天理和人欲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买这本书,就是想看看,他把孔孟理论,是怎么与当时的实际结合起来的。如果能看出个蛛丝马迹乃至一整套方法论的话,我们就可以把时间后移,再看看他的理论或主张与今天的实际结合,能产生什么效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②《淮南子》。[汉]刘安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梁启超称此书:“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梁先生的话我信,但这不是我买此书的原因。我欲览此书,是因为这是一本有道家思想或学说的著作,我想了解道家思想,这一本主要著作理应了解。另外,在《大唐李白》里提过这本书。说是李白熟读此书。但是李白的师傅赵蕤却要李白放弃此书,而且告诉李白最好是把它忘掉。至于其原因,可能是意见相左,或者是学术观点不同吧?而这个劝阻,却激发了我一窥其貌的兴趣。因此,我就先买下来存着,至于能不能读下去,能否窥破点什么?先不去想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③《我的简史》。[英]史蒂芬.霍金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说实话,这本书在书店里我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总有三五个回合了。在手机购物车上,放上又删除,删除又放上,至今还在购物车上搁着。今天忽然就买下了呢?我本想把阻雨当成一个理由,后来想想这个理由不充分。我翻着这本书,看到是霍金70岁生日时发布的,也就是说年近古稀时写的自传。一下子我就联想到了自己身上。我要不要写个自传?如果要的话,什么时候开始动笔?如果写自传的话,我有什么可以写进自传的事情?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我的心思一忽跳到童年,一忽跳到中年,一忽又跳到了未来的晚年。我已界中老年了,如果想写传的话,似乎该做些准备了。至于在我身上,可以写的,值得写的,能拿得出手的东西有多少,我却没有深入地考虑过。那么,参考一下名人自传,仿照一下人家的自传,写自己的传,应该是可以的吧?就是这样,我毅然决然地买下了这本书。我决定,把它做为参考书,再参照参照其他的自传,在不久的将来我就开始预备,动笔写上他一本《我的简史》。是,我,的,我的简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果我写我的《我的简史》,会把这篇《买书记》收在里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