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登市晒字镇的六度寺村,昔日的兵营如今却成为一片废墟...... 昆嵛山,峰峦叠翠,林深谷幽,古木参天,水清甘冽,风景优美,成为了国内知名的风景名山和文化名山。当年的战争硝烟早已散去,然而血火交织的红色记忆却永远不会褪色。 26军76师撤防遗留的石头营房 部队礼堂 <div><b>胶东革命的“井冈山”</b><br></div> 昆嵛山是胶东的革命根据地,是胶东革命的“井冈山”。自1931年,昆嵛山脚下的文登县境内诞生了第一个党小组开始,到1933年,文登县已有3个党支部、若干个党小组,党员40多名;同时,在昆嵛山西北方牟平县的许多村落,也设立了多个秘密联络站和联络点,昆嵛山成为了胶东党组织早期活动的中心地区,成为胶东的“小苏区”。1931年起,昆嵛山脚下党组织迅速发展,1935年底,中共胶东特委在昆嵛山领导了"一一·四"武装暴动;暴动失败后,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经历血与火的考验,成为中国北方沿海唯一的红军武装,作为胶东革命的火种保证了胶东革命的延续和发展;1937年12月,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基础组建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在昆嵛山支脉天福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拉开了胶东人民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序幕……。以昆嵛山为辐射,胶东地区的革命斗争迅速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胶东半岛。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作风顽强的胶东子弟兵,走出了一支又一支屡立奇功的英雄部队,解放军第27、31、41集团军,都是以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基础发展壮大起来的,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勋。<br><b>追忆峥嵘岁月</b><br> 在胶东腹地,被誉为“胶东井冈山”的昆嵛山见证了胶东半岛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也记录了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和不朽精神。这种精神,穿越历史的时空,日久弥新;历经时代的风雨,愈显醇厚。昆嵛山是“一一·四”暴动策源地。纪念馆内“策源地”展板的外形是山形和旗帜的抽象结合体,以暗红色为主色调,表达的是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现场还播放着歌曲:“大雪飘飘在空中,胶东正在闹革命……”当时的胶东特委委员刘振民为了鼓舞革命者的斗志,就编写了这首歌,在游击队员中传唱,激发队友们坚定革命一定会成功的坚强信念。1935年,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统治,以张连珠为书记的第三届中共胶东特委,在昆嵛山区周边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租、抗债、抗高利贷的斗争,并按照上级指示决定举行武装暴动。当时胶东特委主要活动在昆嵛山区,特委委员也大都是昆嵛山人,山中的岳姑殿、无染寺成了特委召开会议的安全场所。8月,特委在岳姑殿召开扩大会议,研究暴动的准备工作。11月8日,中共胶东特委在文登县沟于家村天寿宫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暴动时间定为11月26日(农历十一月初一),暴动指挥部设在昆嵛山无染寺,由张连珠任总指挥,程伦任副总指挥;暴动队伍的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胶东游击队”。由于派出购买子弹的人逾期未归,制造的土炸弹也不理想。无奈之下,特委决定将暴动推迟3天,改为11月29日,因农历为十一月初四,史称“一一·四”暴动。<br><b>革命火种,星火燎原</b><br> “一一·四”暴动失败后,于得水组建了昆嵛山红军游击队。1937年12月24日,以这支游击队为中坚力量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诞生于天福山起义。1938年1月19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部成立。1938年9月18日,胶东抗日武装整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支队。开始使用八路军的番号,统一了胶东人民抗日武装。1940年9月,胶东部队整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旅和第五支队(地方武装)。这支部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壮大,建国初期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27、31、32共四个军。这支英雄的部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南征北战,屡建战功,为民族的独立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卓越贡献。迟浩田、张万年、李耀文、贾若瑜、张玉华、刘中华等老将军都在这支部队战斗、工作过。<br><br> <br> 冯德英。山东乳山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开始创作。曾任中国作协山东分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等。 于得水 (小说《山菊花》中于震海的原型)。原名于作海,曾化名于海、高得胜、刘二伦、林得胜,1906年5月22日出生在山东文登区葛家镇洛格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中。其父于连登因交不上租息被县衙监押,致使于得水的祖父母、长兄及弟弟先后冻饿而死。18岁时,仇恨满胸的于作海开始拜师学武,学成了一身好武艺。他决心学习梁山好汉,以“武术会”之名,安营扎寨,招兵买马,与官衙老财结对头,为穷苦人争个出头之日。他的故事被人们广为传颂,后来还被写进了小说,搬上了银屏。小说《山菊花》中主人公于震海的形象基本上就来自于得水。 昆嵛山农家院 原来无染寺本叫无盐寺,由于这里是无盐王后的家冢而得名。<br> 无盐王后是齐宣王的老婆,复姓钟离名春,无盐人(战国齐邑,今山东省东平县东南无盐村),世称钟无艳。钟离春是历史上著名的丑妇,生得高额深眼,长腰粗腿肥颈秃发,鸡胸驼背,皮肤漆黑。由于貌丑,到四十岁还没出嫁。钟无艳武术高强,天生聪慧,才智过人。齐宣王当时整日的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不思进取,好色无能。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兼并侵扰此起彼伏,钟离春看到自己国家的君王如此的不思进取,很着急,便斗胆求见齐宣王请求他娶自己为妻。齐宣王身边国色天香的佳丽比比皆是,听到钟离春的请求禁不住哈哈大笑,钟离春却镇定自若,连续指出了齐国的多处危机,齐宣王听的是目瞪口呆,虔诚的说:“得聆教言,犹如暮鼓晨钟,如果我今后还有一点点进步,皆君所赐。”从此以后,齐宣王励精图治,罢去女乐,斥退谄佞,摒弃浮燥齐国国势从此蒸蒸日上,而钟离春也由此被立为齐国的王后。<br> 钟离春成为齐国的王后之后,她尽心尽力地辅佐齐宣王,使齐国国力大增,一时成为“千乘之国”。但国家强盛之后的齐宣王并没有对无盐王后从一至终,他本来就是好色之人,当齐国强大后,他又喜欢上了另一位貌美如花的女人夏迎春,于是便有了“有事钟无盐(艳),无事夏迎春”之说。钟离春由于失望,伤心,也离开了齐宣王从此隐居山林,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会只见到一座无盐寺,一座无盐坟,且夫妻没有合葬的原因。<div>传说中的齐王墓,但是没有看到无盐王后的墓,据说二人墓葬相隔仅有几十米但是没有合葬。<br> 说钟离春原本就是位貌美如花的女子,只是为了劝阻齐宣王不要沉迷酒色才故意将自己打扮成奇丑无比的样子,当自己的丈夫励精图治,国家繁荣昌盛后才展露出自己娇媚的容颜,究竟齐宣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而这位无盐王后的身边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还有待历史学家们为我们解答出精确的答案。这里据说是齐王后钟无艳居住过的地方,至于那座齐王坟,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最后一位君主齐康公的坟墓。坟中并无尸骨,是一座衣冠冢。坟头上还长了一颗不老松。<br> 关于这位齐康公流传的故事也不少,据说他是姜太公的后人,齐国的第31代君王。<br> 齐康公吕贷(或称姜贷),生于公元前455年,是齐宣公吕积之子,公元前404年即位齐国国君,在位18年。齐康公在位时淫于酒色,敬仲的后代田和为相。公元前386年,被齐国大夫田和废为庶人,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后来唯一的食邑也被收回,康公只好在钭坡上挖洞为灶,公元前379年死亡,享年76岁。 这位齐康公被废后,一心想重燃姜齐东山再起之梦,他周游列国遍寻江湖术士为自己选择身后的安葬墓地。最终选择“秀丽之山数扇锦屏遮阳主,幽阳罘水一条玉带束梁王”闻名的芝罘山阳坡之下一处宝地,作为自己死后安葬的墓地。齐康公只有一个儿子,而且这个儿子性情古怪,奇拗无比。在康公的有生之年,他叫儿子往西走,儿子必定往东去。父子之间,总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拗拧儿子绞着劲儿与康公对着干。为了实现自己死后能够安葬在他选择墓地的愿望,康公生前挖空了心思,想方设法把拗拧儿子带到自己所选择的墓地前,煞有介事的指着北面的芝罘山巅峰对儿子说:我死后你就把我葬在那山顶上吧,让我与这高山永世共存。齐康公指山为葬的本意,是企盼儿子依然如故地反其道而行之,能把自己葬在山坡之下。待到康公去世之后,他那位拗拧儿却又一时良心发现,竟然一反常态地遵从他老子的所谓临终遗嘱,真的把康公葬在了山顶上,成为流传千古的笑谈故事。这应该就是我们烟台芝罘岛阳主庙的来历。<br> 至于齐康公为什么会在无染寺留下一座衣冠冢,至今没有专家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br> 以上故事,是关于这座无染寺中的齐王后墓及齐王墓,及为什么两墓相隔几十米却没有合葬的历史传说。<br></div> 部队旧营房 李龙王,俗称秃尾巴老李,他的传说在我们胶东大地和东三省可谓是家喻户晓,明清时期,文登开始流传秃尾巴李龙王的传说。清人袁枚所著《子不语.秃尾龙》叙述如下:<br> “山东文登县李氏妇,三月间沤衣,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数年后,其母死,殡于村中。一夕雷电,风雨晦冥中,若有物盘旋者。次日视之,棺已葬矣,隆然成一大坟。又数年,其父死,邻人为合葬焉。其夕雷电又作。次日,见其父棺从穴中掀出,若不容其合葬者。嗣后,村人呼为秃尾龙母坟,祈晴祷雨无不应。”<br> 这条龙长大后时而变成人形,时而又变成龙形。变成人形时给地主扛活,力大无比,饭量惊人,能承担常人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除此之外倒也老实本分。后来去了东北。当地有一条白龙江,里面住着一条白龙,这条龙品行不端,经常无端兴风作浪,致使江水泛滥成灾,淹没农田,毁坏庄稼,冲倒房屋,淹死百姓无数。秃尾巴龙看不下去,决心为民除害,要把白龙除掉。事前他料定是场恶战,于是化作人形(也有说是托梦)在江边求人帮忙,他告诉人们准备好馒头和石头(也有的说是石灰),于某月某日某个时辰前往江边,见白浪上翻时就往里投石头(石灰),见黑浪上翻时就往里投馒头。由于秃尾巴龙平日里为人实在而又随和,经常帮助别人,人们都亲切地称他“老李”,所以人们都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他最终借着人们的帮助杀死了白龙,自己也被玉帝批准管理那条江,那条江从此成了黑龙江,他便是黑龙江的龙王了。<br> 据说秃尾巴老李战白龙时出了很多汗,而他是条黑龙,所以出的是黑汗,黑汗把江染黑了,黑色的江水渗进两岸的土地里,土地于是变成了黑色,而且特别肥沃,不用施任何肥料也能长出好庄稼。另外,秃尾巴老李对山东老乡特别友好,山东人在黑龙江上撑船时,江里的鱼会自动往船上蹦,那是秃尾巴老李送给老乡的礼物。据说在黑龙江行驶的船上,只要有山东人,就不会翻船,所以每次开船之前,船家都要问“有山东人吗”,不论有没有,乘客们都会答“有”,因为厚道的秃尾巴老李并不追究是不是真老乡,只要听说有老乡就一概照顾了。秃尾巴老李还是个孝子,每年夏天,他都要回山东老家给母亲上坟,由于他腾云驾雾,挟风带雨,所经之处必然风雨大作,并且往往夹杂着冰雹,所以他每次回山东时,带给家乡的都是或大或小的灾难。 昆嵛山前怀的深山幽谷中,有一条常年不断的溪水穿涧而下,流至无染寺以北的夹谷中,突然被一个清澈见底的大水盆接住。这个大水盆"盆沿"向四周廷伸好几米,这就是传说中的王母娘娘的洗脚盆。<br> 相传王母娘娘在蟠桃会上戏谑吕洞宾不成却被吕洞宾反唇相譏,很是恼怒,虽施威斥退了吕洞宾,但总认为自己在各路神仙面前丢了面子,一直心中不乐,眼看下次蟠桃会将临,她却半点兴致都没有。玉帝笑着问她:"娘娘因何事愁烦?对联说说,联帮你消消气。"王母娘娘叹了一口气说:"我只是身体有点不舒服罢了,玉帝不必为我担心。"玉帝知道王母娘娘是因为上次蟠桃会丢了丑,还在生气呢,只是不好意思说了口,现应给她找个台阶下台。玉帝升朝传来了吕洞宾,说:"王母娘娘近来身体不适,你到人间去采'爽心草'为王母治病,限你在蟠桃会前采回来,否则,你就别想名列仙班。"玉帝想,只要吕洞宾去找爽心草,王母一定高兴,那么前嫌尽消,至于你吕洞宾随便找棵什么草都行。吕洞宾领命而去。八仙聚会蓬莱仙阁时,吕洞宾曾路过昆嵛山,那里堪称世外桃源,到处仙气缭绕。他还在一条小溪旁歇过脚呢。心想:"仙山仙水也一定有仙草,我不妨到那儿去找一找。"吕洞宾驾云直奔昆嵛山。可到了那里一想,自己还不知道爽心草是什么子,怎么找呢?于是他把山神和土地神都喊了出来,问道:"二位所辖地区是否是一种爽心草?请快带我去采。"山神和地神连忙摇头说:"小仙所辖地区无此仙草。"土地神又接着说:"不过用这潭水洗脚可以使全身清爽,大仙不妨一试。"说罢,二神隐身而去。吕洞宾本想取一些水回去,但转念一想,不妨叫她自己来洗,小惩一下骄横的王母。吕洞宾回到天上禀报玉帝,说找到一个爽身谭,只有王母亲自驾临,水才有效。本来吕洞宾去寻爽心草,王母的气已消了一半,如今吕洞宾这么说,心想,我好久没去人间了,这次去看看也好,算你吕洞宾眼里还我王母娘娘。王母在众仙女的簇拥下向昆嵛山飘然而来。只见青山绿水美不胜收;山神、土地神、花神、鸟神全都显身出来迎接王母娘娘。王母娘娘感叹道:"仙人在天堂,仙境却在人间啊。"水谭清沏透底,只有看到鱼儿摆尾才知道潭中有水。王母娘娘坐在"盆沿"上,将脚放进水里,顿觉心中一爽,浑身上下舒服极了,脸上露出了笑容。王母娘娘回到天上后,为了表现出万物之母宽以待下的大度,使宫洞宾终于在天上有了个固定的职位。<br> 现在,"王母娘娘洗脚盆"依然存在,只不过洗脚的不再是传中王母娘娘,而是到这里避暑观光的游客了。<br> 昆嵛山裂缝地质构造 潺潺溪水像一串玉石项链,顺流而下的溪水趟过大大小小的石子,跌宕起伏的向着命定的方向奔跑。历经多年,那些石子都变的异常光滑,圆圆的,惹人怜爱。 当年王母洗脚时,为躲避生人,用玉簪点拨江山,制成两块天然的屏风,于是就形成了翠屏口景点,而那片池水就被称为玉屏池。<br> 玉屏池是临山的一方池子,依旧清澈见底,突然发现,在这里,除了“清澈见底”好像没有别的词语可形容无染寺的水。描摹在石上的三个红色的楷体字,融古朴与现代于一体,令人颇有些亲近感。<br><br> 玉屏口 溪水碧如翡翠 这块石壁上有些方孔,这是摩崖石龛,当地人称它为石窗。据传汉魏年间当地僧人曾在此坎石礼佛。这些神龛的存在也证实了当时无染寺辉煌的历史。关于石窗,当地人还有一个说法,说这些佛龛非常有灵气,如果您取一枚硬币,能够投入佛龛内而不掉出的话,可以就此许愿,定会心想事成。 支山,已经流传千年,全国很多地方多有这种习俗。用来支山的木棍叫支山棍,这种棍子倒没什么讲究,不管是什么木质、大小、粗细和长短的棍子都行。用树枝支山的寓意很多,有的说,支山可以让自己有依靠升迁得快、顺利不出事,相当于有靠山了。也有的说,把木棍支在巨石下,有大山压顶不弯腰的意思,希望自己的父母长辈在老年时不会得常见的腰腿疼病,也祈福有腰疼病的亲人尽快康复。此外,在爬山时用木棍支在山腰,自己的腰就有劲儿了,也不酸疼了,爬山也不累了,于是就有谚语“木棍支山,腰腿不酸”的说法。还有的说,不能在家做主的男人用木棍支山能挺直腰杆、顶天立地,家运越来越好。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过去生活条件差,经常出现天灾人祸,人们就祈祷山神来求平安。其实,还有一种科学的说法是,当山体滑坡、巨石晃动脱落时,巨石下面支起的树枝就会折断,然而发出断裂的声音,警示危险,于是也提醒人们要火速离开此地,避免造成人员伤害。 踩踏着水中的碎石,转到溪水的另一偶,“仙女池”便出现在眼前了。池畔绿意葱茏,池内水清见底,如此美丽的景色,怪不得九天仙女也流连忘返了。我想,在静静的夜里,或许真的可以看到仙女们驾云而至。<br>离仙女池不远,又见一方小小的瀑布,在无染寺,像这样精致的瀑布仿佛随处可见。瀑布从青石铺就的小路中穿越而来,站在任一方青石上,都可以真实地感觉到流动的水穿过脚底、继而穿过灵魂之感。或看山,或看水,或闻香,或探幽,在这里,任一处细节都让人惊叹万分。俯视那一汪清潭,一边看潭水绿如宝石,一边看小溪跃动而至,动或静,此时,完美无缺的融合到一起。俯身至溪畔,让跳动的水越过手指,瞬间感受清凉无限。 <b>帷幄洞 </b>1936年5月,传奇英雄于得水在智取界石的战斗中负伤,先是安置在倪家产村倪德兰家养伤,有所好转后,为防止被敌人发现,于得水转到此山洞,边隐居养伤,边运筹帷幄安排游击队工作。帷幄洞洞口仅能容纳一人通过,洞深3米有余,洞内从外到里石块渐高,最里处向东一弯且比较平坦,如同一张“石床”,当时于得水应该就是在那张“石床”上边养伤、边工作,条件极为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