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母校作赋 ,贾陆英

员正

<p class="ql-block">【六中百年校庆作品选】编号031</p> <p class="ql-block">【编者的话】</p><p class="ql-block"> 2021年9月23日是太原六中成立99周年的纪念日。恰逢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贾陆英同学发表了题为《我为母校作赋》作品,撰写他为六中作赋的故事,此文是六中老三届独具特色、非同凡响的作品,具有深重的纪念意义。我们将此作品编辑成美篇,与同仁分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 为 母 校 作 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贾陆英</p><p class="ql-block"> 2012年5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有位30多岁的年轻人来到我家,自称是我的母校——进山中学(太原六中)校办副主任,名叫王强。他说:2012年9月23日,是进山中学建校90周年。对于这件大事,校方和市里都很重视,成立了筹备领导组和办公室。学校决定请一位校友写《进山赋》,你们老三届的同学贾二在也在筹备领导组,他推荐了你,今天特来商量此事。</p><p class="ql-block"> 我实话实说,介绍了自己的情况。我只是个高中毕业生,后来上了党校,没有受过大学的科班训练,更何况“赋”这种文体虽然略知一二,但是从未写过,实在不敢担此重任。我这样说,并非故意推托,而是心中的确没有底。与此同时,我也把自己的难处开诚布公地告诉小王:我已经受邀参加国际儒学联合会8月份在山西汾阳举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正在准备提交大会的论文,会议对论文有很高很严的要求,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小王听后说:你的情况我们了解过,校长和书记一致认为,你担任过市委副秘书长、党校常务副校长,又发表过许多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是校友中最合适的。你若推辞,我回去无法向领导交待。面对母校的盛情之约,面对这位年龄比我小一多半的年轻校友,我的心松动了,感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把这位年轻干练的小王老师拒之门外。我们商定,我先完成提交汾阳会议的论文,他为我准备一套校史资料,《进山赋》8月中旬交稿。</p><p class="ql-block"> 我提交汾阳会议的论文是7月13日发出的,没过几天,即收到回函说,论文已审核通过。这下子我放心了,可以集中精力准备《进山赋》的写作了。</p><p class="ql-block"> 我重温了《滕王阁序》等经典名篇,拜读了《炎黄赋》、《清华赋》、《天池赋》等现代优秀作品,学习了有关赋的文学特点和写作知识。我想,既然是为母校90周年校庆作赋,就一定要把学校的悠久历史、光荣传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变化写进去。于是,我又认真反复地查阅了进山中学校史,摘录了其中的闪光点。又经过10余天的酝酿、构思、推敲、提炼,写出初稿。筹备领导组召集有关教师审阅后回话,初稿总体上是成功的,学校准备在校门前搞一个大型浮雕,背面刻印《进山赋》,只能放500字。为此,我在初稿的基础上再精简,形成497字的正式稿。</p> <p class="ql-block">  进山中学创办于1922年9月23日,也就是农历壬戌年八月初三,正当中秋季节。《进山赋》开门见山,用“岁当壬戌,季在中秋”八个字,记载了这一历史性的时间节点。那时,全国上下都处在军阀混战、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同时又处在革命斗争风起云涌的形势之下。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如日出东方,使黑暗的中国现出一道曙光。《进山赋》用“神州山河破碎,晋阳长夜沉沉。赤旗展处风雷动,开天辟地曙光升”几句,描述了进山中学创办前后的时代背景。校名中“进山”二字,取自《论语·子罕篇》中孔子的名言:“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含有“前进登高”之意。“取意前进登高,立名进山学校,拳拳报国志,莘莘学子情”几句,点出了“进山中学”校名的由来和内涵,表达了全校师生立志报国,勤学奋进的决心和情怀。</p> <p class="ql-block">  进山中学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山西省第一个中共地方党组织——中共太原支部,于1924年5月在文瀛湖畔的省立一中成立,支部成员由三人组成,书记是张叔平,两名委员中,一位是省立一中的傅懋恭,即彭真,另一位,就是进山中学一班学生纪延梓。党的领导,是母校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坚强保证,《进山赋》浓墨重彩地写道:“并州大地,英才风云际会;文瀛湖畔,碧波映照彩霞。堡垒铸党魂,砥柱立中流,领袖盖三杰,进山有其一。”这里的“领袖”一词,是泛指那些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最有威信、最有影响、被选出担任重要职务的领导者。</p> <p class="ql-block">  在旧中国,进山中学历经沧桑,在艰难曲折中前进。 1941年秋,被迫停办4年的进山中学在晋西隰县复校,在校长赵宗复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坚持爱国进步斗争。1946年初,进山中学13名同学冲破阎锡山黑暗统治,奔赴太行二分区。1948年8月,进山学子为解放太原做内应,在赵宗复领导下绘制了阎军一、二道防线部署图,在送往解放区途中被敌人查获,赵宗复等多人被捕。太原解放前夕,敌人逼迫赵宗复服毒自杀,在前去执行命令的卫兵保护下幸免于难。八位同志被公开枪杀,时称“八君子”。《进山赋》满怀崇敬之情,记载了母校这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闪光点。“千里奔波,创业艰难,宁移求学之心?颠沛流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心系光明,冲破黑暗,众校友奔赴解放区;壮怀激烈,碧血丹心,八君子捐躯晋阳城。”</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使进山中学获得了新生。《后汉书·马融传》记载:世之通儒马融,常坐高堂,施绛纱帐,教养诸生。后人就以“绛帐”比喻授业的师长或授课的处所。据传孔子曾在大杏树下聚徒讲学,后人就以“杏坛”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进山赋》借用这两个典故,描述了获得新生的进山师生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努力奉献的喜悦心情。“看东方日出,天地翻覆,绛帐沐春风;赞名师重聚,杏坛弦歌,倾心哺新苗。”进山中学创办初期所定的校训——“智仁勇”,出自《论语·子罕篇》中孔子的名言:“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中庸》称之为“三达德”,《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称之为“天下之通德”。《进山赋》阐述了校训的内涵,揭示了学校教书育人,以德为先的办学宗旨,赞扬了全校师生在校训指引下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智仁勇立身,博文约礼,学以致知,仁民爱物,见义勇为,前贤箴言注校训;德智体树人,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突出特色,高雅情趣,使命千钧勇担当。春华秋实,桃李满天下;代代俊秀,栋梁遍神州。”</p> <p class="ql-block">  “前进登高”是“进山”校名的内涵,是引领全校师生员工的核心价值观,也是贯穿各方面工作的学校精神。接下来,《进山赋》承上启下,把学校90年来的发展历程,高度凝练到“前进登高”的学校精神上来,把之后的叙述,集中聚焦到新世纪的发展目标和办学特色上来。“九十载沧桑,进山精神,熠熠生辉,代代传承;新世纪巨变,目标一流,诤诤誓言,字字铿锵。”这里的“目标一流”,就是指学校确立的“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省内一流中学”的新世纪发展目标。“让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走向成功”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为救济天资聪慧品学兼优之贫寒学子”而创办的“爱物中学”和“宏志班”,是学校的办学特色。对此,《进山赋》用两个排比句加以表述:“呕心沥血,再铸辉煌,为渴望成功者铺就成功之路;有教无类,爱物宏志,为特困特优生展现锦绣前程。”图书馆、爱物楼是学校的两个标志性建筑,也是重要的教学场所。《进山赋》把镜头对准图书馆和爱物楼,把视角落在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上,写道:“图书馆洁净幽雅,师生共聚,教学相长,砥砺前行传佳话;爱物楼风格别具,贫寒学子,励志成才,晨昏苦读齐奋发。”《赋》的最后几句,借用《中庸》“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名言,抒发了师生在筑梦路上勇攀高峰的志向,表达了他们知行合一,努力践行校训精神的决心:“教也无涯,学也无涯。自强不息,耻不如人。雄业创业,成德成才,唯力行而已!”</p> <p class="ql-block"> 校庆那天,我和老伴早早来到学校。整个校园焕然一新,喜气洋洋;庆典活动庄重热烈、祥和喜庆;《进山赋》也为校庆增添了一笔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浓浓的人文色彩。</p><p class="ql-block"> 一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颇有气势的大浮雕。浮雕的背面,用金光闪闪的大字镌刻着《进山赋》。这座浮雕成为学校的标志性景观,前来参加校庆的人们争先恐后地在这里拍照留念,我和老伴也把美好的记忆留在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  庄严隆重的校史馆内,刻印着由我书写的仿竹简《进山赋》。走进校史馆,热情的男孩讲解员指着竹简说:看,这是我们校友为母校90华诞而作的《进山赋》。当陪同我参观校史的张毅副校长告诉他,我就是作者时,女孩讲解员惊讶地说:我们以为写《赋》的人至少也有80多岁,原来是你呀!然后热情地邀请我和他们在竹简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校庆纪念册首页印着《进山赋》。纪念册中介绍了建校90年来,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做出贡献的人物,我也有幸名列其中(下排左起2)。</p> <p class="ql-block">  在盛大的庆典仪式上,由三名语文教师用充满激情、铿锵有力的男高音配乐朗诵了《进山赋》。多媒体大屏幕上,伴随着朗诵的节奏和音乐旋律,《进山赋》的文字徐徐而过,整个场面慷慨激昂,动人心弦,把庆典活动推向了高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21年9月23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