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书不闲,照明宝典

hi

<h5>吴春海</h5> <h5>早几天与年轻同事聊到阅读,推荐了几本书,所谓闲书不闲,无用之用,既是经典之作,也是照明宝典。前三本是因专业原因阅读,其他四本并无功利目的,但在工作中却发现挺好用,也算无心之得。融会运用,再结合工作实践,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城市照明分析架构和思维逻辑。同时,这几本书可读性很强,作为闲书也很愉悦。</h5><p class="ql-block"><br></p> <h5><b>一、《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简·雅各布斯)</b></h5> <h5>“街道之眼”无需赘言,其对城市多样性、多元性的追求,以及对城市中的人的关注,甚至能影响读者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用更柔软的心情看待社会,用更柔和的眼光观察城市,城市将会展现更多的可能性和包容度。城中村是不是非拆不可?需要协商;暗夜保护有没有必要?也是可以。以本书逻辑看待城市照明,有助守护城市夜晚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留给市民更多的选择权和自由度。</h5><p class="ql-block"><br></p> <h5><b>二、《城市意象》(凯文·林奇)</b></h5> <p class="ql-block"><br></p><h5>城市“五要素”(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地标)深入人心,历久不衰。《深圳市城市照明规划(2021-2035)》就以“五要素”为感知对象展开,也为城市设计介入城市照明开辟路径,完成了城市设计在白天和夜晚的拼图。不过,在编制中也体会到,由于近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城市复合空间越来越多,“五要素”分析架构有点捉襟见肘,看来得结合城市发展与时俱进。</h5><p class="ql-block"><br></p> <h5><b>三、《街道的美学》(芦原义信)</b></h5> <h5>从美学细节切入,聚焦街道空间,由小及大,由景而境,一切美学讨论都要依据特定城市空间开展,本书提供的一些空间比例关系,在城市照明设计中非常好用。有段时间非常迷恋格式塔心理学和图底理论,就源于本书的“毒害”。很遗憾,目前还没找到图底理论在城市照明的有效实证。</h5> <h5><b>四、《城市的精神》(贝淡宁,艾维纳)</b></h5><p class="ql-block"><br></p> <h5>城市除了物质性、物理性,还有精神性,拓展了认识城市的路径和维度。原来对城市夜景只是追求视觉效果和城市美学,现在还需要对城市精神进行贴切的阐述和表达。同时,之前对城市和夜景的一些迷思,放到本书的框架下进行分析,豁然开朗。因为,思考已经升维,再降维分析,轻而易举。</h5> <h5><b>五、《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b></h5> <h5>灯光的颜色、强度、频率、变化影响心情,再加上在空间的溢散性和充满感,对个人、群体乃至社会心理的作用不言而喻。以前单纯搞照明,现在的文旅灯光、光影活动,现在还得关联传播运营、夜间经济,大众心理分析至关重要。本书的分析推导算不上严谨,但胜在实用、好用,特别适合搞照明的心理学小白。</h5> <h5><b>六、《人间词话》(王国维)</b></h5> <h5>灯光的“景”与“境”困扰了我很久,如何平衡,一直不得其法。借鉴王国维对词的景物与境界关系的分析,对城市夜景来说,景为视觉之景,境有空间之境和感受之境,两者并无高下之分,但需要找到平衡之道。</h5> <h5><b>七、《艺术的慰藉》(阿兰·德波顿,约翰·阿姆斯特朗)</b></h5> <h5>艺术是什么?艺术有什么用?本书没有明确回答,但给了我们跳出艺术看艺术的新角度,甚至在哲学、心理学层面对150件绘画、摄影、建筑与设计作品进行解读。对待艺术,无需拔高,不必贬低,平等、均衡、多元,艺术就是艺术。现在灯光喜欢往艺术上靠,特别是公共空间如何搞光影艺术,国内的差距还很大,我们不妨借鉴本书给出的方法论。</h5><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