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代的好干部——刘崇祥(人物传)

静荷

<p class="ql-block">  “刘崇祥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模范领导干部。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忠于伟大共产主义事业的一生……”这是2006年7月刘崇祥追悼会上,中共临县县委组织部所宣读的一段悼辞。这是对他几十年来功绩的概括和高度评价。纵观刘崇祥的一生,可以说这些不是过誉之词,而是恰如其分的总结评价。</p><p class="ql-block"> 1931年12月26日,在山西临县石白头乡陈国坪村一个孩子降生了。在这个七沟八壑,偏又是十里八村的地方,贫穷、落后甚至愚昧是其固有的特质,很难轻易消除。刘家一直也是非常贫困的,刘崇祥是这个家的第二个孩子,后面陆陆续续又添加了三个孩子。这使得这个家庭始终处于入不敷出,贫困潦倒的境地。如果不出意外,他也许一辈子就在这个小山村的土里刨食了。当他七八岁时,本该上学了。但家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能念得起书,为了活命:为了挣一口饭吃,他流落在外,当过小乞丐、拖过瞎子、跟着揽工的父亲给财主家打短工、放羊、挽草。</p><p class="ql-block"> 1943年冬,共产党领导了土地减租减息和回赎运动。1947年冬,土地改革政策落实后,他家才翻了身,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房子,生活的脚步才稳定住。再也不需要给地主、财主们干活了,结束了受剥削受压迫受饥饿的奴役生活。可正当全家庆幸新生时,大祸又从天而降——积劳成疾的父亲病倒再没有醒来,他的大哥刘崇银领着弟、妹五人送走了老人,担起了一家六口人的生活重担。为了减轻大哥的压力,懂事的刘崇祥想终止小学三年的念书生涯,但遭到家人反对,于是他只好一边上学,一边劳动。</p><p class="ql-block"> 1948年,虽然刚满18虚岁,但刘崇祥却是与一般村里的孩子不同,他有自己的理想。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愿报名参军。在县城集训期间,当时临县共产党的负责人刘万山同志发现他虽然身体弱、个子低、年龄小,但脑子灵活、语言流利、要求进步,就选拔他参加了县委举办的干部培训班。结业时他成绩优异,又有强烈的上进愿望,加上合格的政审,就被录用参加了革命工作,并由于他出身好、工作努力、勤奋上进,于1949年1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为了培养他,于50年代先选送他在团省委学校和地委党校进修学习,后在工作上放手使用锻炼他,历任小学教师,区文化干事,区团委副书记、书记,乡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58年临县成立了人民公社,仅28岁的刘崇祥就被提拔为刘家会中心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县委委员,并且一直干到三年困难时期的1960年。在这期间,1959年3月9日,时年29岁,中共临县县委组织部对他的“干部鉴定”是:“该同志工作积极负责,敢想敢干,成绩显著。能深入群众,和群众同甘共苦,能以身作则,带动群众。工作中但有检查,能全面照顾。能关心同志,帮助同志,团结同志。观点明确,立场坚定,敢于大胆培养干部,使用人才……”</p><p class="ql-block"> 大跃进期间,临县有“十大元帅”的说法,其中有两句顺口溜:“一虎七狼三只狗,刘崇祥把的是小川口(当时包括刘家会、孝长、安家庄、许家峪、百塔则等五个公社)。”这些话,在五十多年以后的今天,依然是老人们茶余饭后怀古说今的话题,毫无褒贬,仅是趣谈。一虎是当时的县委书记王德枝(王1954——1965,临县党史上历时最长的县委书记),大狼高岱,二狼薛光祚,三狼秦晋,四狼郝元吉,五狼成耀明,六狼刘景玉,七狼就是刘崇祥。“三只狗”是高世玉,王昌风,李继东。群众后来各种戏添,八狼义子苗生爱,黑龙大王李志发,白龙大王白振嘉。</p><p class="ql-block"> 刘崇祥响应国家号召,总是工作在前、享受在后:困难迎头上、方便让别人:对党赤胆忠心,对人民忠心帮助,坚决维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坚决打击贪污、盗窃、赌博汉、二流子等。他依靠群众、团结同志,圆满地完成了党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多次受到县委领导的表彰奖励,曾在1956年、1957年两次获得临县县委授予的“模范公社党委书记”等荣誉。</p><p class="ql-block"> 但由于极左路线产生了大跃进的“冒进过急”行为,无形中给基层党的领导工作带来许多问题,甚至造成了终生政治上的打击和精神上的伤害。他再1953年曾做过《我在‘三反’过程中的析讨》,对自己进行反思,认为思想认识不够,反不反不要紧,经过学习,决心做好群众工作,组织群众做好防寒抗旱工作。组织上对他的评语是“工作积极,上进心强,能服从组织调动,能响应号召。擅长农村工作”、“对同志和气,能团结群众,特别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个人学习抓得很紧,各部门、单位的公函、通知等都能处理,从不怠慢、遗漏。关心群众困难,积极主动帮助解决问题”等,但又说他“今后应克服工作中的急躁情绪和急于求成的不现实想法”、“对上级领导反而态度一般”。</p><p class="ql-block"> 1960年,刘崇祥在“整风运动”中,受到极左运动不公正的政治处分,被撤销公社党委书记职务。但他没有抱怨,他的工作频繁调动,搞过不少专业,哪里难搞,哪里艰巨,就到哪里去。1962年中共临县县委对他的处分结论给予及时的甄别纠正,恢复了他公社主要领导的职务。但在1966年,当时“极左”思潮极其疯狂,他时任安家庄公社管委会主任,批斗当权派的小将们来了个所谓的“新帐旧账”一齐算,“夜以继日连轴转、坐喷气式飞机不分早晚常常换”。他在心灵上又一次受到了严重的创伤,而且在肉体上受到了极度的摧残,身体越来越差,但却得不到疗养。</p><p class="ql-block"> 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82年4月,中共临县县委作出为他彻底平反昭雪的决定,并1982年8月23日行文全县,撤消对他的一切处分,并为他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当时在曹峪坪公社任管委会主任的他看到行文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乃至于痛哭失声。至此他彻底卸掉了压了他几十年的政治包袱。1983年以后,县委考虑干部的年轻化,安排他退居二线为曹峪坪乡党委调研员。刘崇祥工作的几十年,几乎跑遍了临县的所有乡镇,如白文、索达干、碛口、兔坂、曲峪、安家庄、克虎、青凉寺、三交、曹峪坪等。</p><p class="ql-block"> 很多地方现在都有关于他的传说。在全国进入“大跃进”时期,刘崇祥担任小川口书记,当时国家号召山区修梯田、打坝堰等农田基本建设,他总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因成绩突出,被授予“红旗书记”的称号。当时的临县为了达到“红旗县”的目标,相关部门制定了两种旗帜,一种是红旗,上书“红旗书记”;一种是灰色旗,上面画一只母猪,意为完不成任务就像母猪一样“灰”。刘崇祥每次得到的都是红旗。他能带领群众完成任务,除了有当时“大跃进”的那种激进,还有就是他的“能深入群众,和群众同甘共苦,能以身作则,带动群众”的领导风格。</p><p class="ql-block"> 当时经常有当地的一些老婆婆之类的群众去找他谈心诉苦。他没有什么官架子,平易近人,与他们谈心,并且每次都掏钱给他们买一些点灯用的煤油,买火柴,买盐等,最后客客气气送走。他在担任水利局局长时,曾负责修建城庄公社太平水库,获得“红面团长”的绰号。当时他身体很不好,吃饭时就自己一个在简易房子里呆着。有个参与修建水库的群众很好奇,直接找到他说:“刘团长啊,你天天在房子里开小灶。能不能让我也与你一块开一开呢?”“可以啊,兄弟!我是同意,只是你不后悔吗?”“不后悔,怎么会后悔呢!大领导的伙食,我巴不得呢!”于是每次吃饭,这位老兄就与他进行快乐的会餐了。几天后——“刘团长啊,我还是与大伙一块去吃吧!”“为啥呀?”“为啥?唉呀,团长啊。你是团长啊,这么就吃个‘红面’,还不如我们大伙吃得好呢!”所谓“红面”,就是高粱面,用它做成的食物口感特别粗糙,难以下咽。更主要的是,吃“红面”时间长了,轻者胃里泛酸水,重者得胃溃疡等。由此,他就得了个“红面团长”的雅号。</p><p class="ql-block"> 还是修水库时,有个年轻人不小心被塌方压死了。刘崇祥二话不说,亲自把遗体送到几十公里外的年轻人老家碛口,并在那里呆了整整三天,陪伴年轻人的家属,安慰他们。</p><p class="ql-block"> 他在青凉寺公社任社长时,有个村一直村风不好,偷盗现象特别严重。村里的干部没办法,公社的下乡干部也无从下手。他了解情况后,亲自出马,竟然在一夜之间就破了28案,使得这个村从此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令人啧啧称奇。据当时的目击者说,他首先是单独叫来严重嫌疑者,用“诈”和“诚”的双重手段,说“某某某,那个谁谁谁已经把你的情况悄悄告诉我了。我已经很清楚你做了什么,去年你是不是偷背过人家的黑豆(农村说法,实际是黄豆)。你是坚持不说和呢,还是老老实实告诉我呀?——对了,如果你能说出相关事实,我会考察你一段时间,以后不犯了,就不会追求你的责任了。我刘崇祥的为人,你们也是知道的,不会害你,你放心吧。”这些人一听,刘社长说的好像是事实啊,自己也确实偷过别人家的东西呢。再说了,刘社长说得有道理,其他人保不住早就告了自己,自己嘴硬有啥用?还不如好好交代问题,刘社长是好人,不是说话不算话的。于是这些人就一五一十地老老实实交代了自己的问题,顺便把其他人的情况也说了一番。就这样,这个村的案件破了,也从此风气变得好了。</p><p class="ql-block"> 他愿意为人民服务,但从不占老百姓便宜。他在克虎镇任职时是七十年代初,当时干部下乡,是村里派饭的。一般而言,年底时村里会给提供饭食的村民一定“工分”(村里的“工分”,最终可以折算成粮食或钱)之类的补贴。多数村民也朴实,总是拿自己家里最好的饭食招待下乡干部。但刘崇祥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每次在老百姓家吃完饭走出门后,总被人家后面追出来,人家还边追边举着手大喊:“领导,你这是啥意思啊?”“你看啊,老兄!你家不容易,这点钱就留下吧!”原来,他每次去百姓家吃饭,知道没办法拒绝给他吃最好的饭。但他知道老乡不容易,很穷,所以每次吃完饭就悄悄在碗底压点钱,算给老乡一点补贴。其实,作为那时的乡下干部,能有多少工资呢,自己家里也人多,需要钱的!他这样做就是想多帮助百姓一点罢了。</p><p class="ql-block"> 刘崇祥是个实干家,所以只要是自己负责的或者能管得了的,他都尽量做到最好。他曾负责参与过如程家塔乡曹家岭水库、木瓜坪乡榆林桥、县城南门桥、湫河堤坝、东干渠等很多建筑的修建,从不拖沓,都能缩短工期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与他能与百姓打成大片,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有关,也与他本人的实干精神和能力有关。1993年4月他退休了,本该赋闲在家,怡儿弄孙,休养身心,但身体却越来越不行了。其实他从小身体就不好,右耳聋,加上多少年奔波劳累,营养不良,文革期间又饱受身心摧残。后来竟然被检查出患有胃癌,虽然家人尽力治疗,当时县委和县政府、县委老干局也多次慰问,帮助解决他的困难,但终因病久不愈、医治无效,于2006年7月11日与世长辞,留给亲人们无尽的痛苦和遗憾。刘崇样是党的好干部,是临县为数不多的“红色无产阶级家庭”,但他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也决不占公家便宜。他有三子两女,实际负担不轻,但他从不为子女开后门。他去世时,仅有三个通过读书,走上公家岗位,另两位一直在家,没有工作。 </p><p class="ql-block"> 在他逝世后的追悼会上,中共临县县委组织部悼辞最后是这样说的:“他安祥地走了,他留给我们的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身正气、光明磊落的优秀品质,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的工作风格,襟怀坦白、胸怀开阔的伟大气度,克勤克俭、治家教子的原则。他为改变临县、建设临县、富裕临县,建政权、修水库、架桥梁、通公路,在临县的大地上到处留下了他的足迹,洒下了他的汗水,做出了巨大的永不灭的贡献。他的丰功伟绩将炳彪史册,永远激励着后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刘崇祥同志正是这样的好干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谨以此篇献给逝世的亲人</p> <p class="ql-block">少有的旅行照</p> <p class="ql-block">与家人在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