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渝铸伟业—— 建党百年颂伟人系列文(二)

人淡如竹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总司令朱德篇</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开篇序</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春秋迭易,岁月如梭,仰俯转眸间,时光已至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饮水思源不忘祖,值此盛世华夏欢庆中国共产党百岁之时,令人倍加感念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开国元勋“三巨头”——伟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笔者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日,已呈献《毛泽东篇》(上下篇);在建党百年中秋佳节来临之际,续呈人民军队的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朱德篇》。</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朱德篇</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蜀地自古多英豪,巴山南侧出伟人。1886年12月1日,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世纪伟人朱德,出生在琳琅山下一个佃农之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人生有奋斗,才会有闪光!朱德,一个农民的儿子,青年时就胸揣鸿鹤之志,曾赋诗云:“祖国安危人有责,冲天壮志付飞鹏”。朱德将国家、民族和个人奋斗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中华民族崛起与复兴的伟大事业,他的爱国之情、报国之行,皆体现在他追求革命理想的光辉足迹中。从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反动势力的第一枪,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经历了万里长征、遵义会议、延安十三年,直至革命胜利进北京,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民打造了一个扬眉吐气、光明无限的新中国,完成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朱德从士兵到元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尤其是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和发展,以及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等,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理想信念不动摇,誓拼铁血捍中华。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旧中国,1909年初春,23岁的朱德投笔从戎,与挚友穿着草鞋,徒步长途跋涉70多天到达昆明,考入中国近代史上三大著名的军事院校之一——云南陆军讲武堂,受到了系统而严格的军事训练,学到了过硬的军事本领。朱德参加了云南响应武昌辛亥革命的“重九起义”,这是朱德军旅生涯的起点。1913年后,朱德在滇军任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初显其军事领导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浪淘沙真金出,信念坚定干革命。1922年,为寻求救国真理,朱德义无反顾地抛弃高官厚禄,远度重洋赴德国留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成为职业革命家,70年如一日,初心不渝铸伟业。大革命时期,朱德曾到苏联学习军事,回国后在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革命低潮时,很多经不起考验的官兵相继离队,朱德则坚信“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他与陈毅领导了“赣南三整”,保存了革命火种。之后率起义军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并担任军长,被公认为“中国红军之父”。1930年起,朱德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至四次反“围剿”的胜利;遵义会议上,朱德严正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坚决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长征途中,朱德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红军和叛党活动。延安时期,朱德带头开垦出“蔬菜王国”,倡导培育了“南泥湾精神”,对促进大生产运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作出了重大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朱德出身行伍,智勇双全,曾是一个滇军名将,具有高超的军事领导才能。北洋时期,曾被授予勋五位、三等文虎勋章、陆军中将军衔;抗日战争期间,被国民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军衔及抗战胜利勋章,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唯一同时指挥过国、共两党军队的军事统帅;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又和毛泽东一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长期的军事生涯特别是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朱德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逐步形成一整套关于人民军队建设、关于带兵、练兵、养兵、用兵和作战等重大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他同毛泽东共同总结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成为革命游击战的基本指导原则,他撰写的军事论文及其战术思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宝贵财富。为此,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被授予元帅军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朱德名如其人,德高望重,其崇高的人格魅力浓缩在一个“德”字上。他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爽直和善,平易近人,可谓海纳百川、厚德载物,在部队里面具有“慈父”般的亲和力。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风雨历程中,他同自己酷爱的兰花一样,淳朴淡雅,正气清远,“纵使无人欣赏,依然向地自寒芳”。红歌《绣金匾》中赞誉朱德是“革命的老英雄”,妇孺皆知的“总司令”、“朱老总”,乃为朱德之代称,在党内外广受敬重。毛泽东曾高度评价朱德“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称赞朱德是“人民的光荣”。共同的信仰、高尚的品德,使朱德与毛泽东、周恩来成为最亲密战友和“铁三角”搭档。</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朱德一生忠诚于党,廉洁奉公,在生命终点之时,将他仅有的两万多块钱存款,当作最后一次党费,全部交给了党组织。对此举,不知那些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的党员领导干部作何感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伟人朱德光辉的一生,是同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和伟大胜利融合在一起的,他的德行与日月同辉,万代传颂!</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作者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人淡如竹,秦岭南麓人,眼观静思人生百态,参悟倾洒字里行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