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i><font color="#ed2308">四、海水与火焰的奇妙结合 --- 红海之滨</font></i></b></h1> 在卢克索码头我们告别陪伴了三天的尼罗河游轮,登上旅游车一路向东北方向行驶,傍晚时分来到一边是漫天黄沙、一边是碧波荡漾的红海之滨 --- 赫尔加达。 赫尔加达是一座新兴旅游城市,就依偎在红海的西岸边,有点像我国的青岛或秦皇岛,长长的海岸线上布满了度假酒店,有不少还正在大兴土木中。 看到当晚入住的酒店就在红海边上,眼前的美丽景色让大家忘记了4小时颠簸的疲劳,一起又兴奋起来。 红海的日出早早把我们呼唤到海边。 湛蓝的海水,喷薄的朝阳,细软的沙滩,伸入海中的栈桥,得天独厚的美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这里旅游度假,对于国土90%以上是沙漠的埃及来说,真是一个大自然最难得的精美馈赠哦。 在赫尔加达的两天是我们放松休闲的最佳时光,可以自由选择乘坐玻璃船出海看珊瑚或潜泳,也可以就近下海戏水或冲浪,当然更多的人像我们一样拿着相机在海边溜达,在沙滩上闲坐,享受海风轻拂的美好时光。 看摄影师们工作得多卖力啊! 椰枣树下巧遇可爱的三胞胎。 虽是11月中旬了,但红海的气温仍在摄氏30度左右,正适合游泳和潜水,绵延数十公里的海岸线,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独特景观,让我们都流连忘返啦! 三毛曾说“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我们原以为埃及的沙漠都是撒哈拉沙漠,殊不知,尼罗河西岸才是,而尼罗河东岸直至红海边是阿拉伯沙漠,既然都是沙漠,怎能不涉足一下呢? 超刺激的沙漠冲沙之行终于来了,四辆四轮越野吉普车载着我们,伴着马达的轰鸣声、我们的尖叫声、以及车后卷起的滚滚黄沙一路狂奔,你追我赶,翻过无数个沙丘,停在了沙漠深处。 看似不高的沙丘被下午的太阳晒得滚烫,沙子又松又软,走起来一步一陷,要上到山顶还真是不容易哦。 在沙漠深处我们还走访了沙漠人家 --- 贝都因人部落。 “贝多因”在阿拉伯语中意指“沙漠之子”,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多年来一直在这里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因为有了这口在沙漠中深挖出来的水井,这个部落便在这里生存下来,他们以养羊和骆驼为生,日常食物是椰枣和面粥或炒面,靠接待来访的游客赚取小费,也成了众多游客了解他们的窗口。<br> 山脚下那些芦苇围挡的破房子便是贝都因人的居所,瘦骨伶仃的骆驼在居所外等着做游客的生意。 这里的女人打12岁开始便浑身上下包裹得只露出眼睛,孩子们也没学可上,只知道围着游客要钱要礼物,对于刚从天堂般的度假村来到这里的我们,这个心理落差不是一般的大啊!<div><br></div> 夕阳下疲惫的骆驼跟着主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把长长的身影留给了我们。真心祈祷贝都因人不再流浪颠簸,尽快摆脱贫穷的生活,跟上现代社会前进的步伐哦。<div><br></div><h1><b><i><font color="#ed2308">五、地中海南岸的明珠 --- 亚历山大</font></i></b></h1> 亚历山大是埃及的第二大城市,北临地中海,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拥有埃及最大的港口,是古代欧洲与东方贸易的中心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公元前332年,当时的古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一世征服埃及后,在此亲自勘查设计建立了这座都城,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想让它永存人世,没想到它今天已成为欧、亚、非异国文化互相交融的"历史之都"啦。 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亚历山大城经历了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庭、阿拉伯帝国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好几个历史时期,直至公元641年被阿拉伯人占领前一直是埃及的首都,在托勒密王朝的鼎盛时期,其规模和财富仅次于罗马,被誉为“地中海明珠”。 踏进亚历山大,感觉特别整齐、干净、漂亮,欧式情调浓郁,我们一路从卢克索、阿斯旺、开罗走来,似乎总是在和沙漠飞<br>尘、残檐断壁打交道,而这里大海辽阔、空气清新,花开四季、高楼林立,城市建筑亦融入了希腊、罗马、拜占庭、阿拉伯等多种文化元素,让人耳目一新啊。 亚历山大不仅是一座美丽多姿的海滨城市,而且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艺术古城,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在这里广泛交融,留下了众多名垂青史的文物古迹。<div><br></div><div><b><i><font color="#167efb">1、亚历山大灯塔 </font><font color="#ff8a00">与</font><font color="#167efb"> 凯特贝城堡</font></i></b></div> 亚历山大最著名的建筑,就是除金字塔外、另一个被列入世界七大奇迹的亚历山大灯塔(不得不服啊!世界七大奇迹埃及就占了两个,牛!)因它建在亚历山大港东面的法罗斯岛上,亦被称作法罗斯灯塔。据史料记载,灯塔于公元前297年开始建造,耗时15年才完工。灯塔高达135米,在当时仅次于胡夫金字塔和卡拉夫金字塔而位居世界第三。 从一些资料和复原图中可以看出,灯塔的外观为巴比伦风格,造型十分精美。塔身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下层塔身底部呈正方形,边长约30米,高60米,塔身向上逐渐缩小;中层塔身呈八角形,高30米, 用华丽的大理石镶砌;上层塔身最细,呈圆柱形,高15米。(图片来自网络) 灯塔的顶端装有巨大的凹面金属镜,白天用来反射日光,晚上则用火光引导船只,光线足可传输到56公里外的海面上,在建成后的1500年里,一直保护着航行船只的安全(图片来自网络)。不幸在1303年和1323年的两次大地震中全部被毁,大量装饰与雕塑均沉入海底。 在灯塔倒塌后的1480年,当时的埃及国王凯特贝为了抵抗外来侵略,命令用倒塌的灯塔石料在灯塔遗址上修筑军事城堡,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凯特贝城堡。 凯特贝城堡是一座长方形阿拉伯式建筑,占地2万平方米,三面为高大的城墙,主楼的四个角上均建有圆柱式的炮楼,气势巍峨,易守难攻,有点像我国古代的瓮城,藏兵数万,随时可击退海上来犯的敌人。 现在的城堡内部已改建成一个清真寺和一个航海展品馆,对游客开放,不过由于里面地方太大,很耗时间,导游找来了一张模型图,让我们了解一下大体结构,就没有再安排我们入内参观。 从模型图可见,城堡内部不亚于一个小城市哦,巨大的城墙包围着中间的主楼,主楼顶还有瞭望台、瞭望塔,如果时间充裕的话,真应该登上塔顶,一睹地中海的风光,感受一下一千多年前亚历山大灯塔巍然屹立的情景。 同是非洲,埃及人与摩洛哥人就完全不一样,特喜欢与人合影,无论少女、男士还是儿童。 阵阵海浪拍打在防波堤上,不知浪花底下埋藏了多少秘密?想起媒体报导过法国潜水员曾在水下发现了据说是亚历山大灯塔的遗留物,等待考古专家来发掘,埃及政府也打算重新在这里按原样恢复亚历山大灯塔,但愿这一天早日到来吧。<div><br></div><div><b><i><font color="#167efb">2、庞贝柱</font></i></b></div> 庞贝柱又称骑士之柱,是亚历山大的城徽,远远望去,一根高达27米的粉红色亚斯文花岗岩石柱如“擎天一柱”般矗立于光秃秃的山坡顶上,周围几乎就是一片废墟。 庞贝柱的景点位于亚历山大老城区,景点的大门很不起眼,甚至还有点破败哦。 进入大门后,更有一片萧条的感觉。原来,庞贝柱建于公元三世纪左右的罗马皇帝戴克里先时期,当时只是萨拉皮雍神庙的一部分,在后来的政教纷争中,神庙仅仅存在了很短时间就被基督教徒们毁灭了,只有这根石柱保存了下来,成为航海者的航标。 好不容易在网上找到了萨拉皮雍神庙的平面示意图,除了中间这根最高的、如今依旧矗立的庞贝柱外,周边围着它的400根石柱构成的柱廊及其他建筑早就不见踪影了,唯有少量的基石和配件在下图中还可以看到。 看过《埃及艳后》电影的朋友应该还记得,罗马大将庞贝被皇帝凯撒击败后逃到了亚历山大,因埃及国王惧怕凯撒,故割下庞贝的头献给凯撒以求平安。据传庞贝的骨灰就存放于石柱顶上的骨灰罐里,故得名“庞贝柱”流传至今。 其实庞贝柱与那个庞贝半毛钱关系都没有,电影里凯撒命令手下找齐庞贝的遗骸带回罗马,并给了他体面的葬礼。这根石柱实际上是为罗马皇帝戴克里先设立的,在戴克里先统治期间,驻守亚历山大的大将艾赫里叛乱,戴克里先亲率大军远征讨伐,围城8个月,当时城内饿殍遍地,瘟疫流行。戴克里先千方百计调来粮食,赈济灾民安抚百姓。公元297年,埃及执政长官波思吐莫斯在萨拉皮雍神庙里建立了这根石柱,以示感恩戴德。在柱基西侧石壁上刻有四行字,至今依稀可辨:“为战无不胜的亚历山大监护神,公正的戴克里先皇帝,波思吐莫斯谨立此柱”。 在庞贝柱南面,还有两座托勒密王朝时期的狮身人面像,一左一右以同样的动作匍伏着,双目凝视远方,忠心耿耿地守护着庞贝柱。 据说在庞贝柱和狮身人面像的南侧有一条神秘的地道,可直达石柱的底下,不公开对外开放,想必里面也珍藏着石柱与神庙的不少文物古迹吧。 导游介绍说,庞贝柱完全是由一整块红色花岗石凿成的,柱身直径约3米,重约500吨,柱顶为古罗马科林斯式,饰有爵床花图案。该石料采自阿斯旺,由平底船经尼罗河运抵亚历山大。单想想这根巨大的石柱从横躺着变为站起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啦。 就在庞贝柱旁边的山脚下,又有一片古建筑群的遗址被发现,正在保护性开挖中,据考古学家们猜测,它们可能是当时神庙的一部分,旁边有地下墓地,也可能是我们尚不知道的古迹。相传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病逝后遗体运回亚历山大安葬的,但至今无人知道他的陵墓在哪哦。<div><br></div><div><b><i><font color="#167efb">3、蒙塔扎宫</font></i></b></div> 蒙塔扎宫又叫夏宫,建于1932年,是埃及末代国王法鲁克的行宫。它位于亚历山大港东端一片占地约1000英亩的大花园中,四周有茂密的林木和奇花异草,宫殿近可俯瞰幽静的海滩,远可眺望地中海的风光,是皇室成员消夏避暑的绝佳胜地。<br> 该建筑由法国设计师设计,融合了佛罗伦萨与土耳其风格,自建成后从不对公众开放,据说宫内有300多间屋子,陈设无比奢华,多个房间与卧室仍保持着皇室原貌,当年周恩来总理出访埃及时曾下榻这里。现在对市民和游客开放的只是蒙塔扎宫外部的花园、林地以及海滨浴场。 导游介绍说,宫殿的外墙装饰中频频出现主题字母 F,是因为当年一位报喜人告诉福阿德王,字母 F 将给他的家庭带来好运,从此他和他的儿子法鲁克给他们的子孙命名都以 F 开头。1951年法鲁克与娜瑞曼结婚,却没有更改她的名字,1952年1月他们的儿子诞生,他为他取名阿赫迈德·福阿德,字母 F 被放在第二位,6个月后法鲁克被废黜。看来埃及人也和我们一样喜欢相信各种预言,但愿这只是个巧合吧。 公园里遍布各种叫不上名字的珍奇植物,造型各异的小亭子、小桥装饰其间,让人流连忘返。 公园临海的一角对面有一座漂亮的灯塔,连接它们的是一条长长的红色栈桥,海面上不时有各式游艇穿梭其间,看着都让人心旷神怡啊。 弯弯的岬角,细细的沙滩,是地中海赐给的天然浴场,配上这黄墙红瓦的小房子,有点像童话王国啦。 与张扬着强烈视觉色彩和冲击力的红海相比,我更喜欢宁静平和的地中海,似乎她透着一股温柔婉约的美,尤其看到一些情侣在海边徜徉,女子包着头巾,男女不敢相拥,那种羞涩的浪漫顿时让我理解了亚历山大为什么会获得“地中海新娘”的美称啦。<div><br></div> 现在的蒙塔扎宫花园也是最受亚历山大市民欢迎的度假胜地,除了钓鱼、游泳、散步和情侣约会外,瞧这一家子,正在林间草坪上野餐呢,看见我们的车经过,还不忘向我们频频招手致意。<div><br></div><div><b><i><font color="#167efb">4、海滨大道</font></i></b></div> 埃及最美的城市是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最美的地方就是这条长达26公里的海滨大道。我们在亚历山大一整天的游览几乎都是在这条大道上来回往返的。 这条大道建成于1934年,是亚历山大城最繁华的区域,它西起我们早上参观的凯特贝城堡,东至我们刚刚驶出的蒙塔扎宫,一边是一望无际的地中海风光,一边是高楼大厦的繁华市区,宾馆、饭店、咖啡厅、夜总会应有尽有,亚历山大的主要建筑几乎都集中在这条大道上。 这条大道还有个奇怪的名字叫“7.26大街”,原来是为了纪念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把苏伊士运河公司从英国人手里夺回、收归埃及国有的纪念日。 沿海的这一侧到处都是供市民休闲的茶座、咖啡吧和海滨浴场,游人可以亲密地接触地中海,可惜我们来去匆匆,没法像当地人一样去享受这份惬意啊! 最自在的当属这三三两两的钓鱼人啦! 史上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也在这条大道边,始建于公元前367至259年的托勒密王朝,藏书54000卷,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图书馆,被称作是地中海文明的太阳,可惜于3世纪末被战火全部吞没。在电影《埃及艳后》里记载了这个情节:罗马统帅恺撒为帮助女王保护王位而作战时放火焚烧敌军的舰队,结果蔓延到岸上致使图书馆遭殃,大部珍藏被毁。 今天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是1995年后在原址重建的,其主体建筑为圆柱体,顶部呈半圆形,玻璃折射面采用金字塔的三角形,巧妙的几何图形镶嵌在一起,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是一轮太阳倾斜着面向地中海,象征普照世界的文化之光、文明之光。 可惜我们没有时间驻足入内参观,回来后我在网上找到了这张图书馆室内的图片,原来我车拍的这轮斜阳就是图书馆自然采光的玻璃穹顶啊,它是图书馆的阅览大厅,可同时接纳2000人在此阅读。 在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旁边,我拍到了这组有点象船上白帆的雕塑,问了导游才得知,雕塑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希腊主神宙斯钟情于美丽的欧罗巴公主,于是变为神牛,驮着公主渡海来到亚历山大,公主成了宙斯的新娘,所以这组城市雕塑就起名为“地中海的新娘”,并以此来寓意亚历山大。 美丽的地中海可以说见证了亚历山大在马其顿帝国统治、以及托勒密王朝期间,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到一个大都市、然后又如何走向衰落的历史。2000多年来众多战争、地震的侵袭,毁坏了多少宝贵的古埃及文明,今天仅剩的这些历史遗存,似乎在无声地诉说亚历山大曾经的灿烂辉煌......<div><br></div><div><h1><i style=""><font color="#ed2308" style=""><b>六、现代与古老并存的首都 --- 开罗</b></font></i></h1></div> 开罗是埃及的首都,也是非洲及阿拉伯国家的最大城市。此次埃及之行我拍了不下一万张照片,居然找不到一张能代表我所看到的埃及,只好从网上借用了这张,感觉基本符合我对开罗的印象,那就是:繁华与破败同在,现代与古老并存。(图片来自旅游网站) 开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是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商业中心。尼罗河流经开罗时一分为二各自向东北和西北流去,分别注入地中海,形成了广阔富饶的尼罗河三角洲,因此开罗又被称为“城市之母”。开罗最高的建筑物开罗塔就坐落在尼罗河中间的扎马利克岛上。 开罗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187米,相当于60层高楼,建于1960年,仿照埃及的象征物莲花所建,它就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开罗的地标性建筑,更是埃及共和国的标志。登上塔顶,全城景色可尽收眼底;无论置身开罗市区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得到他的身影。<br><br> 我们在开罗的游览已是整个旅程的最后一天,所有的好天气、好运道都被用完了,我们不得不以急行军的节奏在雾蒙蒙的开罗进行最后打卡式的“到此一游”了。<div><br></div><div><b><i><font color="#167efb">1、开罗国家博物馆</font></i></b></div> 博物馆是一座古老而庄重的褚红色双层石头建筑物,由称为“埃及博物馆之父”的法国著名考古学家马里埃特设计,建于1858年,1902年迁至现址。博物馆藏有埃及考古发现最精华的部分,包括从古埃及法老时代到公元五至六世纪罗马统治时代的历史文物共10万多件,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这个纪念碑上的铜像就是法国考古学家马里埃特,埃及人为了纪念他,在博物馆门前右侧,专门建造了这个纪念园。 我们到的太早了,博物馆还没有开门,庭院里绿地上散布着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雕塑,有方尖碑、石刻和狮身人面像等,就像一个露天博物馆啊,我就先拍起来啦。 这尊趴在门前守护着博物馆的狮身人面像保存还比较完好,似乎还很友好地面带微笑啊。 进了博物馆,就看到两层楼的展厅,一楼的展品按照埃及的年代顺序来摆放,二楼则是按照不同的主题来展出,比如图坦卡蒙法老墓的珍宝、历代法老和嫔妃的木乃伊等,馆藏精品和镇馆之宝基本在二楼,参观时间规定不超过两小时,我们就重点先跟着导游上二楼了。 这就是最为著名珍贵无比的镇馆之宝 —— 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纯金制成,重达11公斤,其中镶嵌了大量的宝石,光彩夺目,价值连城 。 法老木乃伊展室保存着10多具古埃及法老和王后的木乃伊,两个胳膊弯曲交叉放在胸前,古埃及人认为这种姿势可以早日获得再生。 图坦卡蒙座椅背上的黄金镶嵌画,图案是安凯塞纳蒙(图坦卡蒙之妻)正在为图坦卡蒙擦拭精油,据导游说其价值远在黄金面具之上。 存放图特阿蒙木乃伊的纯金棺材,重达111公斤,金棺外面涂着彩漆,雕刻精美细腻,金光闪闪。 馆内最大的两尊法老的坐像,一说是拉美西斯夫妇,一说是他的儿子哈夫拉夫妇,最后我也没搞清到底是谁。 博物馆出来就见到开罗著名的解放广场(相当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想起媒体报导的那场“阿拉伯之春”运动就在这里哦,直接导致了总统穆巴拉克的下台,尖塔后面的内政部大楼就是冲突的“主战场”,那些被砸破的玻璃窗还赫然在目。<div><br></div><div><b><i><font color="#167efb">2、悬空教堂</font></i></b></div> 悬空教堂又叫“圣母玛利亚教堂”,建于4世纪,是古罗马人统治埃及时建造的,它的得名是因为它建造在古罗马时代的巴比伦防御堡垒上,教堂的大厅正好坐落在古巴比伦城堡的南门上,需要攀登29级台阶方可入内,故名“悬空教堂”,并不是真正的悬空哦。 这在开罗城里属于为数不多的基督教教堂,说的是圣母玛利亚当年怀抱耶稣,为躲避耶路撒冷大希律王的追杀,依靠走路和骑小毛驴从伯利恒来到埃及,这里曾是他们落脚避难的地方。<br><br> 自7世纪阿拉伯人统治埃及以来,埃及人口中90%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只有10%的人信奉基督教,他们被称为科普特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埃及人的后代,悬空教堂所在地的开罗老城南科普特区就是他们的聚居地之一。 如此看来信仰在埃及应该是很自由的,就算在以穆斯林为主的阿拉伯国家,信仰耶稣的与信仰真主的,照样能和谐地生活在一起。<div><br></div><div><b><i><font color="#167efb">3、巴比伦堡和科普特博物馆</font></i></b></div> 悬空教堂旁边这个建筑是科普特博物馆 ,拥有世界最大的科普特基督教艺术品,博物馆所在建筑原来也属于巴比伦堡 ,巴比伦堡是一座建于公元112年的罗马要塞,由当时的罗马皇帝戴克里先为保卫图拉真港口而建。 目前仍可以看到两个圆形古堡矗立着:远处坐落在港口墙上的是北堡,上边已建有圣乔治教堂;靠近我们的是南堡遗址,可惜没有时间进去参观了,就留个外景吧。 南堡遗址上古老厚实的要塞围墙如今只剩下半截立面了,如果不是因为有悬空教堂,都不知道这里还有这么珍贵的宝贝啊。<div><br></div><div><b><i><font color="#167efb">4、爱资哈尔清真寺</font></i></b></div> 参观爱资哈尔清真寺纯粹是个意外的收获啦,它正好位于旧城哈利利市场马路对面,我和宋姐本身对逛地摊式的小商品市场不感兴趣,阴差阳错地来到爱资哈尔清真寺门口,一探头,哇!感觉真的不错哎,看门的老头没跟我们要门票,只比划着让我们脱下鞋子,递给我们一件绿色长袍套上,便放我们进去了。 回来后在网上查了才得知,这是埃及的第一座著名清真寺,也是最大的一个,占地约1.2万平方米,始建于公元970年,“爱资哈尔”在阿拉伯语中意为美丽、鲜艳。 清真寺有13个高台,9座大门,5座高高的宣礼塔(只比伊斯坦布尔著名的蓝色清真寺少一个),其中居然有一座还是从未见过的双尖塔哎(这么一说,可以和蓝色清真寺平起平坐啦)。 清真寺中间是一长方形的露天广场,四周被漂亮的多柱大厅环绕,由5排立柱组成的大厅地面铺着厚厚的地毯,地毯上的图案标出了每个祷告者的位置,大殿及庭院可以同时容纳 5万人做礼拜。 这座清真寺从开始建立起﹐就不仅仅是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也是伊斯兰研究和教育的学术机构﹐公元975年开始讲授经课,后来发展成世界第一的伊斯兰大学﹐现在已成为全埃及伊斯兰教的中心,同时也是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所在地。 在庭院中央就遇到几位爱资哈尔大学的男女学生,好像男生就不需要披这个绿螳螂似的罩袍哎,好在埃及人对亚洲面孔都很亲切并抱有善意的好奇,没有感觉我们的到访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哦! 导游看了照片后没有责怪我们乱跑,却批评我们罩袍穿的不规范,关键的是头发没有包裹遮挡起来。<div><br></div><div><b><i><font color="#167efb">5、动荡的政局与糟糕的市容</font></i></b></div> 自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运动以来,开罗的社会治安是每况日下,到处可见荷枪实弹的军警和民兵,恐怖事件时有发生,真让人提心吊胆唉(照片都是偷拍的哦)。 开罗的市容市貌也真不敢恭维,很多住宅楼边盖边入住,多少年也盖不好,因为盖好了政府就要收税,结果是满街都能看到在建的楼房。 一些现代化的建筑正在拔地而起,但周围格格不入的现象比比皆是。 开罗的清真寺随处可见,据说仅老城区就有一千多座,所以开罗又有“千塔之城”的美名,但在这些挺拔高耸的宣礼塔周边,往往都有破败不堪、大煞风景的民居哦。 当然,开罗市中心也有像欧洲一样豪华气派的高大建筑。 但老城区却比非洲还要非洲。 杂乱无序的交通状况更造成开罗的堵车十分严重。 匆匆10天的旅游,看尽了千年风霜。感慨曾领先世界、繁荣千年的埃及,有那么璀璨的历史与文明,可惜已是昨日黄花,不复再来;感慨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能延续至今,其他已完全灭亡,让人唏嘘不已;更感慨如今“繁华与破败同在,现代与古老并存”的开罗,何时能重振昔日的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