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弄、坛头弄到游山船浜

郁有满

<p class="ql-block">明代县志中的邑厉坛,坛头弄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同上</p> <p class="ql-block">从前,进北门(胜利门)入北大街,过北门吊桥左弯往西是游弄,有资料写成尤弄。游弄因游山船浜而名。弄口有著名的美华楼菜馆。奇特的是美华楼设在游弄口两边,进游弄必须穿过美华楼,左边是店铺吃面吃饭的地方,后面是厨师炒菜的地方,右边是柜台买现货、结账的地方,弄口是热气腾腾的大蒸笼,蒸的是小笼包子或馒头,大师傅戴了高高的白帽子在一旁。小时候路过这里,常常被店里的馒头香味、肉香味引得嘴馋,但只能画饼充饥。我小时候,游弄已较冷寂,实际上这条小弄1930年还有著名的拱北楼面店,李永盈开;江进福的聚福园面店,孙颂范的杏花村菜馆、邵阿本的邵长兴菜馆。1948年有吴耀宗的义兴合记面店,丁琴之的万益面店,朱顺祖的朱顺兴菜馆,王炳太的王恒记菜馆。回民马全生开设的马成茂油面筋店,供素食用。</p><p class="ql-block">绕过美华楼后,没多远,是北水关。古时,运河水从北城门旁的北水关入,为城中直河(又称弦河,即现中山路身底下),南行至南水关出。无锡四城门都有水关。水关由栅栏做成,如同水闸,能放水及缓冲水流,对于防汛起着重要作用。过美华楼,下石阶,即是游弄。前行10多米,成三叉口,左拐往南去往游山船浜,直行往西有一豁口往坛头弄。</p><p class="ql-block">从北大街走,经北吊桥邵根培开的东森阳鲜肉店、徐汉良开的美华楼及几家门面后,左弯往西,也即与游弄并行同一方向即是坛头弄。如果说游弄是小弄的话,那坛头弄是大弄,长与宽超过游弄。笆斗弄与坛头弄位于北大街的东、西两侧,是进入北门后的两条大弄。北大街的繁华延伸到这两条弄堂。北大街地价贵,开设大的绸布庄、药房之类。两侧弄堂开设相对小一些的店铺。</p><p class="ql-block">坛头弄的命名与一礼俗法典有关。坛是古代祭祀天神、地祇之所,为台型建筑,庙是祭祀人、鬼的场所。从明代开始,朝廷立《祭法》,设厉坛祭无祀鬼神,使“鬼有所归,乃不为厉”,规定州、府名郡厉坛,县为邑厉坛(建北郊),乡为乡厉坛。据明清县志记载:邑厉坛在北门外天授乡。县志地图显示,此坛就在北门外附近,即坛头弄处。按规定,每年农历七月望(初一)、十月朔(十五),无锡、金匮两县令于前三日在城隍庙公示,恳请城隍发号施令,勾摄县内的无祀鬼魂。到了这一天,供奉城隍神位于坛正中,陈羊三只、猪头三只、米饭三石以及酒、帛等物于祭所,供鬼魂享用祭品,主祭、陪祭官按制行礼。此坛民间俗称“鬼魂坛”,民国时已废。1983年地名普查时,百姓已不知这旧俗,说是旧有坟坛,实自明代开始,这里已开始发展,附近的莲蓉桥在万历时已有米市,除邑厉坛外,已无坟。</p><p class="ql-block">也许是与明代始的祭祀有关,坛头弄是无锡桕烛业(又称香烛业)的集中地,烛号颇多。据1948年《无锡工商大集》记载,坛头弄1号是过逸卿主持的过日昌,5号是陆颂协的老乾昌,8号是 张鸿宝的老天生,13号是过逸卿主持的李万生大房,17号是王景芳主持的林心如生三房。还有无门牌由过畅侯主持的过日生,长安桥堍由戚继实主持的老日生,加上附近芋头沿河冯季良的日升,共8家,占无锡24家的1/3。李万生大房、三房烛号在1865年即有。</p><p class="ql-block">与香烛业有关,坛头弄又是花爆业的集中地。1948年,全县共13家,有6家在该弄,分别是朱寿奎的涌茂、陈祥麟的陈荣吉、许荣赓的许源茂、柯钰芬的柯源吉、李汉森的李源丰森记、惠耀祥的惠聚源,以及附近横街顾铭甫的顾荣声。顾铭甫住横街10号左右。涌茂开设于1892年。还有纸箔业,单水生的仁泰(2号),秦福均的恒源永(25号),王文潮的益和源(34号)。同时又有烟业、土烟业、烟兑业多家,有吴静箴的大丰,孙定安的和丰(6号),俞寿昌的正泰(19号),周维均的广新(48号),曹卓章的协和,马德骏的德康,陆伯范的大昶,王锡霖的协昇昶,李伦照的万记。</p><p class="ql-block">此外,在坛头弄中段有王仲珊开的铜锡业王顺兴分号,总号在大市桥由王仲卿所开。程道 生的程聚兴白铁业设在笆斗弄,而据其孙、泰丰游泳队程荣源所述,后移至坛头弄。有沈荣辅主持的周余昌煤铁业,顾崇礼的余昌祥煤商业。陈肇卿开的惠通典当(后关闭),朱再卿的源裕纸业。粉麸业有坛头弄23号孙瑞源开设的仁源,48号包瑞春开设的和泰。南北货业有顾植卿开设的源义,江其源在游弄开设的恒和。还有曹光华的德润生西颜料店。</p><p class="ql-block">坛头弄的服务业有不少。毛云珊的惠商旅社,顾金官泰康栈,黄琴芳的伦敦饭店(旅馆)。有大观园、和熙台茶馆,悦心茶馆兼书场。浴室业有颜光照的天然、顾铭甫的温泉。此浴室一直开到90年代坛头弄拆迁才结束。浴室隔壁王家,戴眼镜的是我五哥同学。热水业有颜春富颜富记,芦子明的芦明记,以及北门吊桥下杨康宝的杨宝记。钟表店有马根福的广裕。</p><p class="ql-block">坛头弄在1898年开设清园茶社,无锡的维新人士吴稚晖、俞复等在这里聚会,鼓吹变法,史称“清园党人”,也为近代无锡最早的结社。有史料记载该茶馆是在崇安寺的寺后门,但据《无锡工商大集》记载还是在坛头弄,由马全生所开。</p><p class="ql-block">王慎三,家传王子柳,推拿针科,坛头弄,58岁。1902年设诊。王祖莹,家传王子柳,1929年设诊,坛头弄,25岁。王子柳,有资料记载他1921年与龚锡春一同发起筹建明医堂,作为会所。1922年,由龚锡春继承他的中医学会会长。尚缺他生平资料。坛头弄开过多家国药业店。王志学在北大街设有大吉春号,在坛头弄设有大吉春行。朱剑明设老同生。张有耀设福泰康。共4家。又有张大年药材店。</p><p class="ql-block">以上可以看出,长188米的坛头弄,商店竟是麟次栉比,密密麻麻。主要以饮食、香烛、纸箔与花爆、烟业为主,形成了特色街,与笆斗弄店铺不同。</p> <p class="ql-block">长安桥的坛头弄口,左手往桃枣沿河,下右往游山船浜。沈均时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1960年困难时期,我大姑父陶继春在家做豆腐浆,每天一早到坛头弄口摆摊,母亲让我去拿做豆腐后过滤的渣,回家在锅上烘烤后当面饼吃,以度饥荒。这豆腐渣可以派了大用场的。大姑父住在自治路,按理靠近大河池菜场,为何仍摆摊到坛头弄,说明还是这里靠近市口,生意好。豆腐浆摊对面就是大同饭店,开了几十年,从来没有进去吃过。我的朋友、在作协任秘书长的管毓鹏,“文革”中,在医院工作的其父母下放,二院要收回宿舍,他没地方住,经朋友设法,住进游弄与坛头弄转角处一家王姓房屋,还有其他两户也挤进去,他占了一间十来平方的蜗居,生活间合用。当时这是一种普遍现象。结婚后还住了几年,待他儿子出生后,每天老婆下班回来,邻居王家的李家的两个女孩亚萍和洁洁就立刻把他儿子接过去抱。邻里感情难忘。离游弄在坛头弄豁口不远,有一悦心弄,因开设悦心书场而名。进去是老虎灶,即解放前颜春富开的颜富记,其长子颜明德是我四中学长,并与我插队同在阜宁县,他在新沟,因民兵爆破活动掩护别人而瞎了眼睛,回城后,因残疾也没好的工种可干,去世较早。有一弟颜明明,是我小学、中学隔壁班的,功课好,人也挺好,插队回城后却看不见他,他也不参加班里的聚会活动。他家兄弟姐妹有多人。坛头弄颜光照的天然浴室不知与他家有否关系。在无锡,有的老虎灶兼开浴室。悦心弄较短,长46米,走出去通游山船浜。坛头弄中段的温泉浴室是这一带人家喻户晓的,我从小洗澡一直到这儿,下乡回城还来洗。温泉浴室对面是煤球店。我三哥高中毕业后,曾在这里做过。后“志愿”到东台弶港农场,一干十几年。煤球店在计划供应时代,我常到这里购买,用一副合落,挑了百十来斤回家。坛头弄再往西,北面与布行弄的交叉口有一洋气的伦敦饭店,三层楼高,说是饭店,实是旅馆。到我们小时候,已不营业,而是租住给人家。这一建筑表明,旧时,连弄堂里都造起了如此有气派的饭店旅馆,可见商业繁华之一斑。</p><p class="ql-block">过布行弄口再往西就是长安桥了,离长安桥不到,往南是游山船浜。坛头弄东接北大街,西连长安桥,南面有游弄、悦心弄、游山船浜3个出口,共5个出 口。而游山船浜则也有游弄、悦心弄、坛头弄、长安桥4个出口。</p><p class="ql-block">游山船浜的水南通北水关,过长安桥北通运河,在转角处往西是护城河(西城河)。我在南尖门前游泳,往长安桥方向,必经游山船浜。所谓浜,其实是护城河的一河段,只不过这里河面稍宽,可停泊船只、木排、竹排。旧时,长安桥至所以成为班船码头,也就是靠游山船浜。清末,这里因停泊游船、灯船而命名。</p><p class="ql-block">无锡游船初为小型船只,专供地方绅士交际、酬酢之用,并不对外营业。清末,无锡开始有妓院,最盛时约60余家,以游山船浜一带的最为有名、最为集中。为吸引狎客,这一带的几家大妓院置备灯船进行太湖游览,船上有妓女和船菜。灯船又称画舫,装饰华丽。后来,商业性游览画舫也相继出现。为加以区别,有船妓者俗称“荤灯船”,无船妓者俗称“素灯船”。最兴盛时,无锡有大小灯船20多艘,多停泊于游山船浜。</p><p class="ql-block">游山船浜一带较有名的妓院(包括有画舫)有王、杨、谢、蒋、冯、严6家,谢、蒋两家最兴。清同治年间,有士绅祝某在北尖与茅蓬沿河拐弯处建造3层的望湖楼。光绪年间,外地人严开龙夫妇租赁此楼开办高档妓院,名噪一时。30年代改为茶馆。名妓谢文玉出于游山船浜,善弹唱,貌极美,有“花国总统”之称。谢后在交际路妓院从业,由邑绅杨翰西出重金为其赎身,并在广勤路长宁桥北面建一座小洋房,金屋藏娇。谢在此吸上鸦片,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地处南禅寺的游民习艺所收留,成了一个女乞丐,1946年病死。</p><p class="ql-block">无锡各家灯船于1937年无锡沦陷前,沉藏河底。抗日战争胜利后复业,但灯船一般用人力摇,速度慢,怕风,逐渐被游艇取代。游山船浜也逐渐冷落。至无锡解放,政府取缔娼妓活动,游山船浜不再有妓院、灯船,原来的妓女改从他业。原来的班船都归属于工运桥的运输公司,并逐渐淘汰。相比解放前而言,这里变得静寂起来。70年代后逐渐填没河浜筑成解放二路,后并入解放路。90年代大部分民居拆迁,在此建造华锦商厦等高楼。</p><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游山船浜的民居沿河而筑,呈半弧形,门前有一较缓的斜坡,河边有洗涮用的码头。我五哥的寄娘家居此,寄娘有一儿子比我高一届。如今,我五哥已去世,那寄娘家姓什么我也忘记了。物非人也非,一切繁华如烟云般消失……</p><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