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7日的行程是临夏市到迭部县,车行距离334公里。途中游览拉拉仆楞寺、桑科草原、郭莽湿地。 昨晚住的东兴温泉饭店外貌 早起,出饭店门后右拐朝一高塔走去,近前才知是香匠庄清真大寺。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群体的型制之一 ,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穆斯林举行宗教功课、举办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动的中心场所。亦称礼拜寺。正门上方高耸着一座平面六边形的亭式楼阁,塔顶呈尖形,挺壮观。 寺的左边门,两壁有色彩鲜艳的绘画。 图1为正门背面,图3为大殿右侧门。中国唐宋时期称为"堂"、"礼堂"、"祀堂"、"礼拜堂",元代以后称"寺"、"回回堂""礼拜寺",明代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遂将"礼堂"等改称"清真寺",沿用至今。伊斯兰国家将兴建清真寺作为宗教制度和国策之一。哪里有穆斯林,那里就建有清真寺。 寺内正面是礼拜大殿,周边有些寺院群体建筑,华丽壮观。早期清真寺的建筑简朴无华,如麦地那先知寺主要由围墙圈成院落供礼拜,房顶供唤拜,再设一简单讲台供宣教即可。其后随着穆斯林建筑艺术的发展,结构严整、雄伟壮丽和带有装饰艺术的建筑群相继出现。 早上7;30从东兴温泉饭店出发,8:45到达王格尔塘高速收费站。王格尔塘镇海拔2500米,是拉卜楞镇、合作州、临夏州交通要塞,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 9:30已进入夏河县境内,该县因大夏河横贯县境,县城濒河而得名。县人民政府驻地拉卜楞镇。 9:45途经夏河县桑珠大酒店 到了,拉卜楞寺。透过车窗望去,由近而远有好大一片寺庙相连,错落有致,气势宏大,和远处的山脉交汇,蓝天白云,小桥流水,就像一幅美妙的风景画画,好美啊。 夏河县虽然不大,但以拉卜楞寺为龙头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县内有藏传佛教、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的五大景区三十六处景点。 10:10进入拉卜楞寺景区。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0.5公里处。在藏语之中,拉卜楞寺的意思就是活佛的府邸。1961年,拉卜楞寺被公布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拉卜楞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进入景区,导游首先带我们去转经轮。 拉卜楞寺有世界最长的转经长廊,1700多个转经筒长达数里,转遍每个转经筒需一个多小时。据说,转经者通常最少转3圈,不少人也转9圈,足显虔诚。 经轮亦称为“法轮”或“玛尼解脱轮”梵林转经筒。在西藏,到处都有许多经轮。转经轮,属佛教法器。其中装藏经文或咒语,通过右旋转动即等同念诵之功。 好长啊! 由于藏族人,特别是老人,大多不能流利的诵念经文,所以他们用转经轮代替诵经。转经轮又称祈寿筒、转经筒、嘛呢轮,或称为{唐多括维}。通常是以木、铜、银、金等材质制成,转经轮主体呈圆柱形,中间有轴可供转动。入乡随俗,大家依次转了起来,祈愿事事如意。 拉卜楞寺建于清朝康熙皇帝年(1709),已近三百年历史,寺庙占地面积1234亩,建筑面积823000平方米,范围很大。1980年对外开放旅游。 这里是僧人生活区,一排排干净整洁的房子,一个个小院同样的建筑风格,像似农村的居住区,但没有喧闹。拉卜楞寺僧人很多,僧舍数以千计。 寺内建筑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墙体分别涂以红、黄、白等土质颜料区分。 雪白的墙与猩红的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 沿着缓坡,来到了山脚下寺内的主区域。 寺院坐北向南,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90多座,包括六大学院、16处佛殿、18处昂欠(大活佛宫邸)、僧舍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等,形成了一组具有藏族特色的宏伟建筑群,房屋不下万间。 这是处打卡点 拉卜楞寺是甘南地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政治宗教中心,也是西北地区最高的佛教机构,终年香火旺盛,每年来这里朝拜、祈福的信徒络绎不绝。如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不少。 拉卜楞寺,藏语吉祥漩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城西,背依凤山,面对龙山,地处“金盆养鱼”之地,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佛学学府之一,被誉为“世界藏学府”。寺院由第一世嘉木样活佛创建于1710年,经历世嘉木样修建,现已成为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 拉卜楞寺终年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尤其在每年的大法会和晒佛节,更是人声鼎沸,信徒和僧侣、还有世界各地的游客汇聚在此,没个宽敞的广场真不行。 这是闻思学院(又称大经堂),建筑别有特色,有汉族宫殿式屋顶,有藏族的平顶,寺的顶部用的是绿色琉璃瓦,并有金铜法轮,阴阳兽(双鹿),宝瓶,盛珍,狮子等。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藏族风格。 寺后的山不见森林,寺内也看不到红花绿叶,这就是高原的特点。 弥勒佛殿(大金瓦寺)。全寺所有梵宇,均以当地的石、木、土、茴麻为建筑材料,绝少使用金属。整体建筑下宽上窄,近似梯形,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谚。 中间的“法轮双鹿” 是藏传佛教的标志。法轮隐喻着佛法可以超越一切而广遍无碍。跪在莲花座上双鹿是一雌一雄(也称阴阳兽),仰头对视着中间的八幅法轮,代表男、女众佛教徒听闻佛法,是佛教徒的象征。法轮双鹿的位置始终是在寺庙大殿正门楼顶中央,不可随处摆放。 各庙宇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分别涂以红(佛殿)、黄(寝宫)、白(学院)等土质颜料,阳台房檐挂有彩布帐帘。 寺内建筑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风格,与汉族的庙宇有明显不同,一些“碉房”建筑气势豪迈,古朴典雅,粗犷大方,坚固耐用,像似方形土楼,给人一种厚实的感觉。 这里可以看到信徒与教徒们五体投地的“磕长头”的叩拜仪式。“磕长头”分为长途(行不远数千里,历数月经年,风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执著地向目的地进发)、短途(数小时、十天半月)、就地三种。这种拜佛仪式十分耗体力,一遍又一遍,让人无法想象,甚至难以理解。可见他们对佛的信仰和崇敬绝对是发自肺腑,无比真诚,感觉到一种无法撼动的力量在支持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每座独立的庙宇外,都可以看到手捻佛珠年长的老者(大多是女性),顺时针饶着墙根一圈又一圈走着。望着她们步履蹒跚,满脸沧桑,有的甚至佝偻着身躯的身影,崇敬之心油然升起,感觉到信仰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若非发自内心的信仰追随,是难以做到的。 这里没见到衣裳褴褛,灰头土脸的藏民。所遇到的她们,衣着都十分干净、崭新。这些人可能并不富有(大部分的藏民生活水平都不高),但出自对佛的信仰和崇敬,她们都会穿着盛装来拜佛。 依在那看似有些粗糙的墙壁下,看着从眼前走过的老人,我似乎悟到了什么…… 不知道这母女俩为何而来,是心有所求,还是为了让小辈感受藏族的文化。 一些不同的民族来朝拜参观的人,她们穿的盛装,十分清新亮丽。对比之下,我们的服装显得素多了。 这两位少数民族欣然接受与我合影的邀请,让我感觉到民族之间的温暖。 又是一处藏式建筑,由于没跟上导游,不知是啥殿,也就没有进去。只在外围拍了几张照片。 这里的窗户很有特点,造型上呈现出一种长方形的上小下大的梯形状门窗,窗的颜色多为褐色,窗外侧墙边涂以黑色外框,而且门框多是内凹结构,并挑出窗檐。窗门大多紧闭,让人感觉到宗教的神秘气氛。<br> 在拉卜楞寺整个寺院,共有六大经堂(亦称学院,藏语称扎仓),这是其中之一。 又是一所经堂。 精美的刺绣佛像 寺院里,处处可见僧人们的身影,他们身着猩红色僧袍游走在游客之中格外显眼。僧人和游人身影混合,恍惚间也会生出凡尘既是天堂的错觉,人与佛总在擦肩而过。 寺内建筑分为四类:学院建筑(扎仓);佛殿建筑(拉康);居住建筑(包括活佛囊欠及普通僧舍);其他建筑(包括佛塔、藏经殿、印经院、转经房和转经廊、讲经坛、法台、广场、辨经院等)。 拉卜楞寺建筑墙体形式多样,有夯土墙、砖砌墙、外包砖石砌墙、片石墙、木骨泥墙等。建筑的屋面做法以藏式平顶式在现存建筑中最多。走过几处,我明白了红、白、黄、棕等色分别有其特定的作用,可识别该建筑物质是哪类用途。 拉卜楞寺建筑多修建于北面山脚坡地上,形成一、二、三级台地,逐渐升高。 这里的坡有点陡,由于海拔高的原因,感觉呼吸有些紧促。 寺院的最高处的建筑物应是个经堂(墙体颜色为白色)。 在这寺院里难得见到有几颗小树。 拉卜楞寺外部往往是以石墙或夯土承重墙,而内部是木梁柱结构的,所以看起来外刚内柔。 建筑物外表的颜色都十分清新,是不沾灰还是新涂刷不久? 殿内有虔诚的信徒在行“磕长头”的叩拜仪式,真的佩服他们精神和体力。 这里的建筑物,建筑结构分为藏式、汉式和藏汉混合式。一字排开,有点壮观。 从这里走下去可达大经堂 拉卜楞寺部分殿堂还融合和吸收汉人建筑成就,增盖宫殿式屋顶,上覆鎏金铜瓦或黄色琉璃瓦。 这次旅行,统一发了帽子、马甲和双肩包,在景区一目了然,不易掉队。 站在红墙边的人常被摄影人捕捉入镜^_^ 拉卜楞寺部分殿堂融合和吸收了汉人建筑成就,增盖宫殿式屋顶,上覆鎏金铜瓦或黄色琉璃瓦。 大中型建筑物顶部及墙壁四面置布铜质鎏金的双鹿法轮(阴阳兽)、宝瓶、幡幢、金顶等。 琉璃瓦的颜色以红、绿、黄为主。金顶鎏金在眼光下格外耀眼。 闻思学院(又称大经堂),是拉卜楞寺的六大学院的中心,是对游客开放的最后的一个佛殿。进殿需收费(拉卜楞寺门票40元),由于牦牛小屋总部添了香油钱,我们得以从边门进入参观(赵董事长在门边迎接)。 经堂里面柱上悬挂着精美的唐卡和幢幡宝盖,地面铺的是木地板,中心区域是僧人诵经、集会打坐的座位。因窗户被遮挡,光线不好,无法仔细观赏壁上的彩绘壁画和上课(诵经)的情形。经堂内陈设、装饰富丽豪华,后殿正中,供奉着高大的鎏金弥勒大铜像。 这里是全寺六大学院举行聚会、诵经和大法会的大经堂,僧人必须脱靴才能进入。 满地式样像似的靴子,僧人下课后要穿回自己的鞋子要费一阵功夫吧。 闻思学院座落在拉卜楞寺的中轴线上,是为培养佛学理论人才的显宗学院,僧额占到全寺的60%多,是六大学院中规模最大、高僧云集的核心学院。每年举行法会时,闻思学院的广场上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 拉卜楞寺保留了全国最完整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寺内随处都可看到穿着猩红色僧衣的喇嘛,年龄有大有小,从六岁到50岁,都有在拉卜楞寺学习的僧人,很多僧人七八岁就来到寺内,历经十二年的学习才算学成,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生的修行。他们行色匆匆,让人感到有种力量在他们身上。 在大经堂旁边有座耸立的白塔,据说,这是拉卜楞寺的天文观景台,寺内原有许多小型塔,现仅存此白塔一座,为清代建筑,内埋舍利,塔形为覆钵式。 蔵族白塔是根据尼泊尔带来的佛塔样式建造的,它的蓝本又是古代印度比较原始的覆钵式佛塔,这种覆钵式塔一直被藏传佛教所惯用,所以被人们俗称为“喇嘛塔”。由于它们的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又俗称“白塔”,是藏地符号之一。 在拉卜楞寺殿外可随意行摄,这座建筑别具特色,造型优美的白塔,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白。 大经堂是拉卜楞寺的第一座建筑,始建于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300多年经过6代寺主的不断扩建,规模越来越大。1985年4月7日,大经堂失火,由于堂内大多为木结构,建筑年代久远,木质极为干燥,起火后迅速蔓延,整个殿堂都烧着了。到第三天才彻底扑面残火。在这场大火中,大经堂成了废墟,许多经卷、文物、珍宝被烧毁,损失极为惨重,且其损失难以用经济价值计算。 大经堂顶上的铜质鎏金的法轮、阴阳兽、宝瓶、幡幢、金顶等。 现在的闻思学院拥有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共数百间房屋,占地10余亩,成为全寺最为壮美恢弘的建筑。 拉卜楞寺院公里委员会 僧人、藏人、汉人的服装各自不同。 如今拉卜楞寺已经成了大西北的重要景点之一,每天慕名前来的信徒及游客不计其数。如今藏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手机也不是啥稀罕品了。 高墙砖瓦哪里都有,蓝天阳光哪里都有,然而,拉卜楞寺没有围墙也没有山门,寺内房屋林立,街道纵横,穿行在拉卜楞寺的红墙白壁中,不由地感叹信仰的强大。 僧人的世界,静谧的时光。 再次走过转经长廊时,迎面在转经的人中,有年轻人、有老人、还有儿童,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人们心灵深处信仰的魅力。 转经筒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手摇式的(这次没看到),另一种是固定在寺庙里轮架上的。无论是手摇式的、还是寺庙里固定式的,转经筒的结构大同小异。它的里面有一张用藏文写满的经文,因为在奴隶制时代,藏民大多不识字,所以把经文装在转经筒里,每转一圈,相当于诵经一遍。是修持的一种方式。 年轻的姑娘,你在转经时,想的是啥?有力的步伐似乎告诉我你的坚强。 母亲默默转着,心中的信仰随之增强。还未能触及到转经筒的孩子,兴奋地跃跃欲试…… 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嘴里含着奶嘴,就已经生活在佛的世界,潜移默化地接受神的教育。 虔奉藏传佛教的人们认为,随着转经筒一圈一圈地旋转,他们的功德也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他们相信,来世的幸福都在今生的修德积累之中。信徒对佛教的信奉与崇拜是至高无上的,正如亲眼看到的那样:纯粹与执着、虔诚与信仰永恒! 站在转经筒长廊里,一眼望去,长长排放的转经筒阵列,会使您感到壮观的同时,又会产生一种神秘的敬畏感。 尽管小转经筒转动很快,但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认为还是无法与大转经筒相比,因为大的转经筒上面刻的经咒和里面装的经咒比小转经筒要多得多,转一圈划过的轨迹比小转经筒大得多,因而转一圈大的转经筒比转一圈小的转经筒积累的功德也高得多。因此,人们除了热衷于随时随地转动手摇转经筒外,还专门抽出固定时间,去转更大的转经筒。 寺内卖工艺品的藏民与游客在交易,但愿寺院里商业的氛围不要太浓。 拉卜楞寺售票大厅 拉卜楞寺虽然是电影《天下无贼》的拍摄地,但看多了金碧辉煌的寺庙的我,开始觉得拉卜楞寺有点土。可在要离开时,我突然有种释然,第一次在实地看到藏传佛教,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藏族文化和蔵民的信仰,令人由衷的感动,更有心灵的震撼。<div> 再见,拉卜楞寺!</div> 此行走进青蔵行程中有两个庙寺点,另外一个是距拉卜楞寺几十公里外合作市的安多米拉日巴佛阁。游完拉卜楞寺后直接去了桑格草原,故在返回兰州的途中才去了安多米拉日巴佛阁。 2021年7月9日中午到达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佛阁。此有两个景区大门,大巴可直接开入停车场。 米拉日巴佛阁位于甘南合作市郊,距离市中心约3公里。它的全称是“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原建楼阁已毁于“文革”。现存建筑重建于1988年5月,历时四年落成。 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佛阁是甘南的王牌旅游景点之一,被人们称为是藏学博物馆。佛阁与整个合作寺院的大经堂、护法殿、藏经阁。佛塔、嘛呢房等浑然一体,是一处展示、游览、休闲的综合性宗教建筑群和宗教文化旅游景点。它不但是合作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也以它别具一格的高超的建筑艺术,成为不可多得的一处景观。 停车场就在米拉日巴佛阁旁 从外围看,巍然矗立的米拉日巴佛阁与周围的建筑物相比,它那拔地而起的高度和不凡的气势,可谓是鹤立鸡群。 300多年前,被称为米拉日巴化身的洛桑达吉上师,在此地原有一座佛塔的基础上,仿照米拉日巴在洛扎亲自建造的九层楼阁的造型,兴建了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佛阁。也曾毁于“文革”,重建的米拉日巴佛阁总面积4028平方米,高40余米。 米拉日巴佛阁是为纪念米拉日巴而修建的佛阁。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在安多藏区的代表寺院。整个藏区共有两座米拉日巴佛阁,合作的这座便是其中之一。 米拉日巴佛阁外有围墙,入口有3扇门,进去参观需买票(票价20元)。 米拉日巴佛阁楼高共九层,供奉以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为主的藏传佛教各派的开宗祖师,有以金刚为主的四密乘的众多佛像、菩萨、护法神等各类佛像1720尊。这座红色的藏式高层宗教建筑,气势雄宏,在藏区十分罕见。 导游介绍:若要进入参观,在门口必须脱鞋后才能入内,而且要一层层爬上去参观,木质的老式楼梯非常窄又陡,一次只能一个人通过,爬上爬下约要一个小时,蛮累的。由于我对佛教知之不多,又畏之爬楼,故无进入。 米拉日巴佛阁外表建筑结构与拉卜楞寺的佛殿差不多,也是上宽下窄成梯形结构,也有“双鹿法轮”、宝瓶、幡幢、金顶等。 度娘说,佛阁名为九层,但实际上为八层,第九层是八层屋顶的一幅坛城画像。佛阁的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主题:第一层主供藏传佛教的几位主佛,像强巴佛(即汉传佛教的弥勒佛)、释迦牟尼、文殊、观音、大金刚手、药师、度母、白伞盖等等;第二层主要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及其弟子;第三层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教派宁玛派(红教)的师君莲花生、希瓦措和法王赤松德赞……每一层都代表了藏传佛教的一个时代或是一个支派,并包括了已经被神化的藏族历代文化名人,比如创制藏文的吞弥•桑布扎,藏戏之祖唐东杰布,藏药鼻祖宇妥•元丹贡布等等,当然,也少不了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这是景区进口牌坊的背面。此时下起了小雨,大伙儿在避雨中。 牌坊式的大门挺有气派。有几位信徒在“磕长头”。 整个牌坊可谓是色彩鲜艳、富丽堂皇、精雕细琢,正中有中文和藏文的“安多合作寺院米拉日巴佛阁”的题牌。 景区山门两边都是转经长廊,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去了右边(停车场方向)长廊。 此时已是正午,未见有人在转经。 这里的转经长廊,规模虽然比拉卜楞寺的小多了。但在蓝天白云和松枝的衬映下,拍出来的照片更美。 长廊中有独立的大转经筒 在工作的蔵民手腕上挂着佛珠,随时可以诵经。 重新回到停车场,人员还没到齐,又不便走远,只好用相机代游览了。 覆钵式塔(喇嘛塔)在这里有十座之多,立于山坡中的这座最为显眼。中国现存最大的覆钵式塔是建于元代的北京妙应寺(白塔寺)白塔。还有北海公园的永安寺白塔。这两座白塔我在上个世纪六七时代都曾去游览过。 在密密麻麻的建筑物后的白塔边,有条蜿蜒的小路通向最高点,那是俯拍全景的最佳点,可惜时间不允许,只好作罢。 涨知识: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著名的吐蕃王朝,先后从唐朝和尼泊尔两个渠道引进佛教,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长期以来,由于藏族佛教徒以造塔作为一种修德积福的途径,无论僧俗都热衷于建造佛塔。 涨知识:塔的每层结构都表达着一种宗教意义。覆钵式塔基本都是由四部分组成,从下向上分别是:基座、有圆形、方形、八角形、多角形,其中圆形很少见,最多见的是方形,采用须弥座式建造,基座上多有台阶,称为“金刚圈”,用以承托塔身。塔身:也成为塔肚子、覆钵、覆钵丘,形如倒扣的钵,因此得名。塔脖子:又称为相轮,因叠成圆锥形的相轮最多有十三层,所以也叫“十三天”。 塔刹:由伞盖和宝刹组成。伞盖位于十三天的上部,通常包括华盖和流苏,也有采用天地盖的造型。宝刹的形制有三个系统:日月刹、金属高刹、宝珠刹。 在停车场边入口左右各有4座白塔,塔身有“眼光门”,基座很宽大,有个小门,里面可用于存放物品。有蔵民在绕圈诵经。 白塔一直被藏传佛教所惯用,代表圣迹出现过的地方。白塔作为一种象征宝物,供信徒顶礼膜拜。同时又具有威慑力,能够压制一切邪恶力量。 白塔在蓝天白云下衬映下,显得格外秀丽。 这寺院规模虽然比拉扑楞寺的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依山而建的佛殿、经堂、囊欠(活佛的居住府邸)、僧舍等,有十余处。 层叠的建筑,外形金碧辉煌,挺有气势。 想象中的傍晚(PS效果图) 扫个全景 此时已过正午,再见,米拉日巴佛阁! 对游客来说,拉扑楞寺和米拉日巴佛阁最大的特点是在城郊,这给自由行的游客带来很大的方便,尤其是对摄影爱好者来说,是很容易出大片的。 或许今后再没机会来到蔵区,但藏族佛教在我的脑海里已有更深的印象,可谓不虚此行。<div> ——END——</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