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刷小红书的时候,被推荐的这本书,怎么说呢,对于佛教的内容,一直没有太大的兴趣,没有这方面的信仰,看这本书,就是想找一个出口。有些事,有些情绪,总是萦绕在心里,也许看到什么的时候,感觉想开了,感觉放下了。但是,总会在某些时候,又回来、又纠缠。三十几岁了,很多事、很多压力,已经习惯要自己去处理、去面对,不知道能指望谁,也指望不了谁。慢慢的依赖感变得可遇不可求,堆积的情绪,总要有一个能够疏导出去的路径。<br> 对佛教本没有什么兴趣,就是去旅游,寺庙也是我很少去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倒是喜欢古寺的那种静谧,晨钟暮鼓里,会有的那一种内心的安宁。小乘佛教也好,大乘佛教也罢,与我而言,探究他们的区别本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佛教中对于因果,对于无常的理解,到是开阔心境。“万事万物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坚实的存在,而是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一刻不停地生灭,因此不具有固有性、恒常性,也就是无我和无常。”事事本不是恒常不变,但我们却终其一生追求安全感。<br> 万事万物一直都在变化、流动,只是微小的变化,我们无法看到,因此,我们总是在追求永恒。奋斗而来的物质生活,总是想要拼命的留住。朋友之谊、恋人之爱、父母之情,更是难以割舍。有时候想想,为什么生活在城市里,明明方方面面的条件越来越好,但是人越来越不安。可能就是牵绊的太多,想要紧紧抓住的东西太多,奢望太多,才会没有安全感。念念生灭,执着的想要紧紧抓住的,恰如手中流沙。世俗人生,最难摆脱的也是执念。出家人的修行,大抵也是在一遍一遍的强化无我无常的观念,一遍一遍的去顿悟因果。<br> 修行,很大程度上都是修心。人的成长,可能就是慢慢的懂得接受、懂得放手,遇到沉没成本,学会及时止损。毕竟不是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付出了就一定会有回报。与自己和解,最终还是要学会接受、懂得失去,学会爱自己。<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