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人杨抡,不愿做琉球国中山王,只愿当音乐家

张树忠

<p class="ql-block">  明代白族音乐家杨抡</p><p class="ql-block"> 作者:梁波</p><p class="ql-block"> 当我了解到明末鹤庆人杨抡是一位伟大的白族音乐家时,我不禁大吃一惊了。</p><p class="ql-block"> 我数十年来一直关注着鹤庆前贤杨抡及其生平事迹的资料,为此也查阅了《明史》和大量地方文献,虽然资料少,但仍整理出《杨抡册封琉球国王》一文,发表在《云南政协报》2007年3月6日第3版上。嗣后,又经过不断增补,该文选入《文化大理.鹤庆卷》等书中。</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今日本冲绳县,长期是中国的附庸属国琉球国中山王管理的地方,国王姓尚。在此先将杨抡册封琉球国王的事件简单地交待一下:</p><p class="ql-block"> 杨抡,白族,明代鹤庆军民府甸南杨李登村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考中进士,先在刑部任职,后任山西潞安府(今长治市)知府。崇祯二年(1629年)以行人司司正的身份任为册封琉球国使节团的副使,户部给事中杜三策为正使。崇祯六年,“封舟”建成,出使琉球。“所有从行人员共约五百有奇”,随船携带纺织品、瓷器、工艺品、药材、纸张等。由福建长乐行起,从五虎门出海,封舟沿以往的海路行进,四天之后进入琉球国。使团先参拜孔庙,谕祭了琉球国先王尚宁,然后主持册封了新王尚丰袭位的大典,接见了明初移居琉球的闽籍三十六姓民后裔,观看了琉球宫廷画师聋哑人钦可圣的绘画。使团在琉球国停留五个多月,杨抡住天使馆的西边小楼“听海楼”上并在此过了个生日。杨抡在琉球多处题字、撰文,至今日本有邻馆仍藏有杨抡的墨迹。使团归国时己是秋天,海上遭遇到了台风,“舵牙日折几十次,勒索皆断”。回国复命后,杨抡升任尚宝司少卿,最后官至光禄寺少卿,并在他故乡鹤庆甸尾奉旨奖建“钦赐一品册封琉球宣威万里坊”。杨抡致仕回鹤庆后,晚年可能被逃滇的永历帝赐与虚职,由于清代不承认永历的帝统,所以在鹤庆并未评为乡贤,地方志书也没有传记叙述其事迹,只在民国《鹤庆县志.宦绩》中才补了个小传(此部分参照拙作及《明史》、明胡靖著《杜三策册封琉球真记奇观》、清徐葆光《中山传信录》等书),言归正传,近日笔者读到北京市社科院张雅晶著《明代杨抡与〈真传正宗琴谱〉》一文,有幸了解到明代后期鹤庆白族人杨抡,不仅是明代云南继郑和、萧崇业之后的第三大航海家,还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琴师时,简直是震撼了,从而又查阅了一些资料来写此文。遥想到杨抡当年在琉球天使馆听海楼上鼓琴和歌,一定会是天波浩渺,心潮澎湃,去乡思友,高亢咏怀的,我也心潮高涨,在此先引述并略抄张雅晶的部分文章内容,适当补充以笔者小注来介绍白族音乐家杨抡。</p><p class="ql-block"> 张雅晶的文章说:——杨抡辑《真传正宗琴谱》,又名《太古遗音》,后加入《伯牙心法》作为后篇,是明代三大琴歌曲谱之一,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p><p class="ql-block"> ——杨抡,字文甫,号桐庵,又号鹤浦(注:在云南方志中杨抡只有名,没有提到字和号),明鹤庆军民府白族人,乡试万历丙午(1606年)科举人第42名,万历癸丑(1613年)科三甲进士第121名……死葬班登山杨氏祖茔。</p><p class="ql-block"> ——杨抡籍贯虽是云南鹤庆,但是他长期生活在金陵,书中也著籍金陵,其与古琴谱结缘并整理也就是很自然之事了。并且,在明代万历年间的金陵琴界,杨抡还是琴歌派的重要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 ——纵观琴史,明代刊印琴谱十分盛行。明代编撰的第一部琴谱是《神奇秘谱》(1425年),至明代最后一部琴谱《徵言秘旨》(1652年),共刊印了42部琴谱。万历年间杨抡在金陵(南京)刊印《太古遗音》(1609年),是一个用凄凉调(紧二五弦各一徵)演奏的九段中型曲调。</p><p class="ql-block"> ——明代参与编纂琴谱集的主要有这几类人:王侯贵族(宁王朱权等)、太监(黄献等)、士大夫(蒋克谦等)、文人雅士(杨抡等)。就杨抡所属琴派而言,部分学者将其归入金陵琴派(见刘承华《探寻历史上的金陵琴派》)。刘英丽更细化地把杨抡归于金陵上江派或江右琴歌派,认为此派文人气息较为浓郁。赵春婷也把杨抡归与黄龙山、杨表正为琴歌派。琴歌派的少数优秀作品被广泛流传,其中就列有杨抡《真传正宗琴谱》等,代表了明代琴歌曲谱的最高标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杨抡不仅追求“正文对音”,对当时“去文以存勾剔”的纯器乐也很欣赏。这一点,与琴歌派另一重要代表人物杨表正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 杨抡所著的《真传正宗曲谱》,全书收录琴曲60首,其中正集“太古遗音”30首,续集“伯牙心法”7首;附录“太古遗音”1首,“伯牙心法”22首。全书体例较为完备,书中有序、自叙、琴论、琴歌曲谱、跋等。其收录的琴歌题材多样,曲风丰富,快慢曲兼有。可以说,该书汇录诸调,考正音义,注明指法,搜采颇多。在万历乙酉木刻本《琴谱合璧》中也完全收入该书,并有杨抡绣像。入清代,杨抡《真传正宗琴谱》也编入《钦定四库全书》中。</p><p class="ql-block"> 近年,其中11首再次刊出的琴曲,题材有抒情咏史、赞物、宗教等内容。上江琴家相传唐琴《太古遗音》是《秋鸿》的节本,有平沙晚聚、远落平沙、衔芦游弋、身南心北四个小标题,抒发怀乡去国的悲恨。在另外一些书中,阐述有中国十大琴曲有梅花三弄、凤求凰、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归去来兮等。这些内容高雅缠绵、余音缥缈,应该是杨抡搜遗、整理、订正《真传正宗琴谱》的主旨和内容。此外,杨抡还在书中阐述了琴道、琴理、琴人、传习、选琴、藏琴、斫琴、琴修等方面的内容。杨抡在该书的《鹤浦自叙》中自述:“愚朴为性,道义为心,不屑不洁,寡过未能,放情物我,雅志山林。何心闻达,宠辱无惊,一生事业,尽在丝桐。”体现了他作为文人雅士具有的那个时代文人的气节以及对琴歌的钟爱。此外,杨抡在文学上的造诣也是很高的,他的《琴赋》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首句写道:“伊朱弦之雅器,含太古之遗音。扣清徵于云和,激流泉于绿绮,神女落霞,蔡邕焦尾,陶潜托之以寄意,宓子弹之而为治……”杨抡的《太古遗音》《伯牙心法》琴谱,经过四百二十多年仍在刊印,足以说明他在琴学上的造诣和琴史上的地位,是多么重要的。在近代的南京,仍有学琴的人,先要由师父引领,在杨抡的画像前焚香顶礼膜拜后,才能归宗认师的,也说明杨抡对琴学贡献的卓越。</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年间,鹤庆杨李登村三人在十多年间相继考中进士,一为李闻诗、二为杨抡、三为杨抡的胞兄杨提(举人、评为鹤庆乡贤)之子杨方盛。所谓一村三进士有杨抡、叔侄联芳进士有杨抡。今天,杨抡的故乡鹤庆仍流传着他的很多民间故事,也说明杨抡是白族历史上有影响的重要人物。</p><p class="ql-block"> (注:作者,梁波 ,大理州研究会理事 , 鹤庆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 鹤庆县白族学会副会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