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我的味觉记忆》——蔗蔸瓜瓤 有点甜

拜石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街上来过”是一句俗话,用于嘲讽缺乏见识的人。当一个人大惊小怪时,旁人常用的嘲讽语句就是“你怕是街上来过哟”!<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小时候,县城就是我们的“外面世界”,街上就是我们最向往的地方。国庆和大年初一是上街的“法定”日子。小伙伴们相约同行,往返四十多里,走路不是问题,唯恐家里不给“差旅费”。<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约定俗成村里的“差旅费”标准一般为三毛钱。吃两碗米粉花掉二毛八,剩下两分钱买糖吃。一分钱一颗的糖买两颗,两分钱一颗的糖买一颗。买糖时我很纠结,到底是买一颗呢,还是买两颗?徘徊在柜台前,欲言又止...<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爱甜食是孩子的天性。<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甜”不择食,只为那一点点甜味,小时候的一些经历,今天想来,不由得心酸。<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div> 有一年,生产队为了增加经济收入,在河边的沙地里种了几亩甘蔗,甘蔗砍了留下一截蔗蔸。蔸部蔗硬,短短的形似匕首,要想吸吮到那一点甜汁,必须整个身体匍匐在地上,慢慢咬住用牙齿刮蹭,一不小心就会刺伤嘴唇和舌头。<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天黑之前,我和几个小伙伴匍匐在地上,尽情享受着蔗蔸的甜味。之所以选择这个时段,无非不让人看见,怕人笑话。<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过了几天,村里发生了一件事,两相对比,我就觉得我们的行为不可笑了。同村有三个生产队,下村的社员挑着甘蔗上街零售经过上村时,光天化日被疯抢了。装在畚箕里的甘蔗,一会儿被抢走了一半。<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半晌没回过神来。<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div> 有一种俗称“洗瓜”的西瓜,它的经济价值是瓜子,它的瓜瓤有点甜味。种植者把西瓜摘回家里堆放,允许小孩子吃“洗瓜”,但要以掏出瓜子,堆放好瓜皮为前提。<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措施,皆大欢喜。<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握紧拳头,砸烂西瓜,掏出瓜瓤,塞进嘴里。满脸的瓜瓤,浑身的泥水,好一幅啼笑皆非的场面。西瓜有好有坏、有大有小,我们一边吃一边挑,争先恐后,大汗淋漓。<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不知吃了多久?<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也不知吃了多少?<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附:《故乡的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故乡的路</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半辈子走路无数,从不间断的,只有一条,那就是老家距县城间的路。路不长,二十余里。<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以前,走这条路,叫上街。<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儿时上街靠步行。凑凑热闹,吃碗米粉,看场电影,成了上街的全部内容。农村娃娃都向往上街,没有路途远近的概念,只怕父母不同意。春节、国庆获准的可能性大一点。父母不同意,只要小伙伴约好了,偷着也是要去的,大不了回来被骂一通、打一顿。看《上甘岭》、《战上海》两部电影,就是偷着去的。回来讲给伙伴们听,眉飞色舞,那个真叫先睹为“快”。上街三毛钱即可成行,两碗米粉或一碗米粉一场电影。电影票很难买,混不进,县城之行的内容就剩下两碗米粉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大一点后,上街偶尔骑单车。应该是过了十岁,上初中了。村里一些人家有了单车。“偶尔”骑车,是因当时单车尚属高档耐用消费品,不舍得外借。向沾亲带故的人家借,偶尔借到,偶尔骑之,没少遭白眼。看电影《追捕》,五个人骑两辆车,多出一人轮番跑步前行。很羡慕有单车的人家。<br data-filtered="filtered">毕业后分配回县城教书。同样走这条路,只是顺序相反了,称呼也变了,叫回家。<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工作之初,单身一个,想回就回,倒也自在。此阶段,没什么想法,也没什么事做,主要是久而久之回去看看奶奶,兼顾帮邻里理理头发,写写对联罢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初为人父后,在我眼中,这条路变了,变得漫长,变得坑洼不平,因而,也就变着法儿,减少回家的次数。此时,摩托车开始进入寻常人家,我无力购买,只有羡慕的份儿,回家的交通工具仍是单车。有时乘坐农用车改装的客货两用车,虽不安全,碰上天气不好,拖儿带女的,将就了。仅有一次,借别人的摩托车回家,回程刚出村口,车就坏了,只好把摩托车推到大路上,租车将摩托拉到县城。有了这次教训,不仅再没借过摩托车,甚至连买摩托车的想法也没产生过。直到去年,妻子才买了一辆电瓶车。<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教书十年后,弃教从政。上了驾校,拿了执照。多年过去了,这条路由沙石路变成了柏油路,由柏油路又变成了水泥路,开车回家只需二十多分钟。父母老了,年逾古稀了,我呢,终于开上了手续齐全的小车,没理由不常回家看看。每次返县城,父亲送到村口,嘱咐的话语都相同:“多带孙崽孙女回来吃餐饭。”不过,相比较而言,我回家次数不算少,“这个奶崽有孝心,经常回来看望爸爸妈妈。”村里老人心中有数。<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老人眼里,我还是个“奶崽”,可此“奶崽”非彼“奶崽”了。年龄大了,心态变了,处事方式也变了。早有骑单车回家,看望父母兼顾健身一举两得的想法。昨天是周六,终于付诸了实施。<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时代不同了,单车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代步工具,变成了今天主要用于健身的工具。临近中秋,微风轻拂,凉爽怡人。骑上久违的单车,行驶在熟悉的路上,车轮在滚动,思绪犹如车轮,也在不停地滚动。几十年的记忆,化作一个个鲜活的片断,一幕接一幕浮现在眼前,不由得我望“路”兴叹:时间过得实在快,时代变化真是大!<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不管时代怎么变化,作为生命的个体,其自然法则是不变的,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生命是1,其它都是0,地位和财富皆为身外之物,有了生命这个1,其它0才有依附,才有意义。老天爷是公平的,它给每个人一个生物体,很多时候对于身体健康,粗茶淡饭胜过山珍海味,五谷杂粮胜过保健补品,骑车徒步胜过奔驰宝马。只有遵循生命的自然法则,生命才会更有生机。<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父母在,不远游”这一古训,放在今天仍有必要,离家不远的多回家看看,父母在才有家,多回家,才不留遗憾。从你没有家的那天开始,你就变成儿孙们的家了。谁人不生老病死,今天我们孝顺父母,明天孩子孝敬我们,生命轮回,世代相传。作为子女尽了孝,作为父母尽了责,作为公民对社会有贡献,这样的人生才有起码的意义,才不枉来到人世间走一遭。<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故乡的路不长,但走起来很近、也很远。<br data-filtered="filtered"> (2013年9月30日桂林日报副刊用)<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