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我在太原的上马街居住生活二十年,用自己二十年的脚步,丈量着对这条街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回头一看,自己一串一串的脚印撒在这条街的角角落落。哪怕是个卖烧饼的小角处,还是修鞋钉扣的小门口,一股劲地往脑子里涌。我都不敢使蛮劲去想,就是低到一个小坑小井处,或高到一个商面的台阶上,都很清楚地选择怎么去走,从未硌脚磕撞。只是每天上下班,不近不远来回款款地也有五里左右的路距。那时没有手机微步计算。但深感足足能抹去生命中的不少力气。一天下来,也没心思再考虑刻意锻炼。</p> <p class="ql-block">无奈的是,这条街难以行车,因为街窄,人居密集。只一条不到十米宽东西走向的街,却像一条扁担,均匀地挑着太原的两条大路,中间还担着好多处街巷民居。东挑建设大路太原火车站,西挑有名的繁华五一路。其间,从东边数起,北接山佑巷,南通小五台小学到五一东街。西左侧是狄梁公街,此处坐落着崇善寺庙,上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香火缭绕。</p> <p class="ql-block">我每天上班的地方还得沿街向西走几步,右拐个弯,路过七中,在杏花巷的一条街上。与太原人民医院与进山中学比邻,坐南朝北就是我工作二十多年的一所大学校。</p><p class="ql-block">不能再扯远了,拉回话题,我只想说的是,太原一贯把东西走向的道,都称其为街,不论宽窄。把南北走向的道都称其为路。由此划分,我们就不难分辨与记忆太原城的主干路与主要街道了,以及分布其间的大建筑群了。</p><p class="ql-block">前几年脚下还一直厮磨的上马街,如今只在记忆里。人在时光万事间穿梭难得休,走过那儿,那儿就留着属于自己的脚印。走过了,就记住了。上马街我清晰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旧居人稠地,里巷心间清。</p><p class="ql-block">今忆当年风,脚印串着情。</p> <p class="ql-block">随着年龄,自己的心气平和了许多,慢慢地前行,可却越感到人生的高远,人这一生像在爬山在远徒行。总想填缺补漏,幼稚时,有像是童年追月,认为星星月亮,跳起来就能勾着,认为仅就在人的头顶。</p><p class="ql-block">上马街,就是我们离开了它,它也总在。想也在,不想也在。只是人生的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带子,平静地画下了一条直线中的小波痕,脚线的一点一处一端,紧系着自己的心。</p> <p class="ql-block">细想,人今后不管抵达哪儿,只为耗下的心血与生命负责,即可…</p><p class="ql-block">上马街,随着日久年长,人口基数不断上涨,建筑不断新增,改革开放的步伐,也总触碰着它的肩膀。它肩头的扁担也撑不住太大的压力与负荷。近几年政府一令,开阔了街面,装修了寺庙,小街小院,布设了花园,所有墙壁棱角统一的暗红色漆洗,彻头彻尾改变。</p><p class="ql-block">前两月我们去正骨医院接种疫苗,有些不认识了。脚下突然平稳了许多,眼前突然开阔了许多,好奇地抬头四顾,都是美丽。</p><p class="ql-block">前先年与现在做比,简直无与伦比,简拮与美丽以最直截了当的点线面进行了分割。社会的进步,像一条巨揽甩开了不合时宜的东西,拽着日夜的风,直吹的满眼明净畅快,大气尽美。 </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我参考有关资料编述:“上马街”,它源于明代问世的皇庙,皇庙是太原地区唯一的黄琉璃瓦建筑,代表着封建皇权。一般地方官吏不论文武来太原,必须经上马街,在皇庙西巷北口下马下轿,然后穿巷南去入庙。祭祀毕,再原路步行返回到上马街上马上轿。故称“上马街”。</p><p class="ql-block">这条街的左右,布满了名校,前未所述,太原师范大学,公安学校等,也在上马街的附近。</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文字:静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