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的“降清”并非自愿的

郑州张世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说到王铎的“降清”,似乎成了他人生的“污点”,某种意义上也影响着后人对其人品和书法的评判。那么,王铎为何要“降清”?当时的历史是怎样一种情景 ?当我们拨开历史的云雾 ,还原真正的面目时 ,你就会发现 :正是明廷的腐败,尤其是晚明政权的内讧,促使王铎警醒。一次次的失望,使其激情急剧衰退的同时,最终导致了绝望。在这种情况下 ,“降清”自然是水到渠成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王铎初涉政坛时,常以清流自居。当其时,“东林党”与“阉党”的政治角逐日炙,他与文震孟、黄道周、倪元璐等人,在政治生活中多次表现出鲜明的“东林党人”倾向。比如,明天启六年(1626)正月,“阉党”首领魏忠贤授意朝廷纂修《三朝要典》。其目的无非在于总结“阉党”的政治斗争经验,为自己树碑立传。王铎时任翰林院检讨一职,理应参加《三朝要典》的编纂。然而,王铎却与同僚黄锦、郑之玄一同辞去编纂工作,做出了不与“阉党人”为伍的选择。明崇祯六年(1633),王铎由翰林院侍讲迁转为詹事府左谕德、右庶子后,因与首辅温体仁政见不和,自请调离京师,出任南京翰林院学士。王铎曾叙述这段经历说:“不合温体仁、吴宗达、乌程百计中之,后避而之金陵。”时过五年,王铎才被召回北京,任少詹事。不久,王铎职位又有变动。当年十二月,定东宫官属,为东宫侍班;次年正月,晋升为詹事;七月,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教习(翰林院)馆员等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当其时,明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中。外有满洲的皇太极,内有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可谓内外交困。此时,兵部尚书杨嗣昌在边事上主张议和,遭到朝中多数人的反对。王铎的好友黄道周在崇祯帝召对时,抗疏论辩,批驳议和派言论,遭致贬官六秩之处分。事隔19天,王铎仍旧上疏,“言边不可抚,事关宗社,为祸甚大,懔懔数千言”,致使主和派大为恼怒,杨嗣昌甚至使人言于崇祯帝,要求给王铎以“廷杖”。须知,明时的“廷杖”之罚,几乎等同于死刑,很少有人能从杖下生还。消息传出,王铎一家老小,无不为王铎担心流泪,而王铎却神态自若,毫无畏惧之心。好在“上亦不加罪焉”,从而使王铎侥幸保住了性命。不久开始的经筵秋讲,王铎以讲官的身份,进讲《中庸•唯天下至圣章》。当论及时事时,“力言加派,赋外加赋。白骨满野,敲骨吸髓,民不堪命。有司驱民为贼,室家离散,天下大乱,致太平无日”,从而触怒了皇帝。据《清史列传》记载:“庄烈帝切责敷衍支吾,不能发挥精义。铎惶惧,俯伏案前待罪。”虽然崇祯帝“不加罪”,但皇帝的不悦,早令王铎栗栗自危。王铎的建言不得采纳,朝局又更加日非。加之王铎的两个女儿亦于同年先后夭折,心灰意冷的他,两度上疏,“乞归省亲”。获准后,王铎便于该年年底返回了孟津故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家小住后,明崇祯十二年(1639)十月,王铎重返北京,出任翰林院学士职。次年九月,受命南京礼部尚书。在去南京赴任途中,顺路返回孟津。不承想,老父亲竟于此时病故,王铎只得辞官服丧。四个月后,老母亦病故。而此时的家乡一带,农民军声势浩大,王铎不得不率家人流落于河南、河北、江苏、湖北之间。然而,王铎的厄运并没有结束。明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结发妻子马氏病故。次年,三妹和幼子无争、四子无技先后死于逃难途中。不得已,王铎只好暂避于浚城故友刘尚信的“摄生阁”。由此可见,此时的王铎是何等的狼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公元1644年,注定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常的年份。当清军刚把登基不久的大顺皇帝李自成驱回山西,摄政王多尔衮正议定建都北京、迎福临即位之时,凤阳总督马士英与魏忠贤旧党阮大铖,认为福王昏庸,便于操纵,遂于当年五月十五日,拥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诏以明年为弘光元年。朱由崧的父亲老福王,在崇祯十四年正月李自成破洛阳时,为农民军捕杀,王妃邹氏及世子由崧则逃往怀庆。当其时,王铎一家正流居于怀庆,对他们多有帮助。如今,朱由崧念及往日救助之恩,遂推举王铎为东阁大学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同年六月三日,王铎入阁为次辅。辅政之初,王铎感戴福王恩宠,办事竭忠尽力。钱谦益所作的墓志铭,是这样称赞王铎的:“事弘光皇帝于南,奖护忠直,疏解禁锢,侃侃有以自处。”比如,当年七月,王铎拟旨削故大学士温体仁、薛国观、周延儒赠谥及官荫。秋冬之季,与河南籍官员联名上疏,奏请表彰中州死难诸臣。特别是当马士英、阮大铖要以“六等”拟定北部降“贼”大臣罪名时,王铎与刑部尚书解学龙等,则尽力保全了这些人。随后发生的“北来太子”事件,更表现出王铎对福王的赤胆忠心。明弘光元年(1645)三月一日,有自报“太子”者从杭州来到南京,从而引起朝中该“太子”是真是伪的争议。王铎以东宫侍班身份,从大局出发,认定外来的太子是假的。于是,便把自称“太子”者押解入狱。而驻守南京城外的一些将领,因不明事态真相,上疏质疑,甚至发起“兵谏”。如湖广巡抚何腾蛟,兵部右侍郎袁继成等上疏朝廷,主张审慎行事;驻守武昌的左良玉,更以“清君侧”为名,兴兵问罪马士英、阮大钺,竟声称愿“为太子死”。风雨飘摇的南明小朝廷,由此内讧骤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明弘光元年四月二十日,清军攻陷扬州,后渡江直捣南京。五月十日,福王率马士英等逃奔太平。后在芜湖被降将田雄所执,于公元1646年遇害。十五日清兵攻陷南京。南京城破之际,宫里宫外一片混乱。《爝火录》五月十一日条记云:“帝既出,宫门大开。内外鼎沸,宫女杂走。百姓乱拥入宫,抢掠御用物件,遗落满街。内库银绢、米黄、物玩、弓刀之属,皆被劫罄尽。文武百官一时隐匿,洗去寓所封示。男女出城者如蚁,有出而复返者。居民又尽杀城内外黔兵,糜有孑遗。”京城有好事者,则趁机救出了所谓“太子”。他们扶拥其上马,直奔西华门武英殿继位。在此期间,王铎本已换便装躲避,不料却被人认出。激动的人群将王铎擒拿,力逼他指辨“太子”真伪。此时的王铎依旧不改自己的态度,直言“太子”之伪,于是被民众绑缚,饱受辱骂痛打。幸有赵之龙出手相救,总算捡了一条命。待到五月十五日,豫亲王多铎率清军进入南京城后,心身俱伤的王铎便随钱谦益等大臣一起降了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