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河去寻找“平凡的世界”

蓝冬季(行摄博主)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 1, 1);">温馨提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此美篇特别选配了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的片尾曲《神仙挡不住人想人》做背景音乐,音乐高亢、凄凉、哀婉,建议您<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阅读时将手机音量调低</b>,以取得最佳阅读效果,也免影响他人。</p> <p class="ql-block">  陕西,我曾到过多次。</p><p class="ql-block"> 1992年暑假,人生第一次出川,便是陕西西安。那时从成都到西安坐绿皮火车要走20个小时,行进时车轮的“咣当咣当”声、刹车时刺耳的噪声和<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经常性的临时停靠,</span>让人苦不堪言。当时在爬秦岭时,还需要双车头,前面一个车头拉,后面一个车头推,方能呼哧呼哧爬上秦岭。而现在从成都到西安,早通了全程高速公路,驾车只需八九个小时。最快的当数西成高铁,仅需三个多小时,这对成都人逛“千年古都——西安”是个极好的消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而这次的陕西行,目标不是西安,而是完成两个愿望:一是沿着“<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母亲河”</span>黄河(陕西段),寻找华夏文明的起源;二是祭拜我心中的文学偶像——路遥先生。</p><p class="ql-block"> 所以,将此次利用公休而自驾陕西的主题确定为“沿着黄河去寻找’平凡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出行时,便与张兴梅老师约定:她主要负责文字,我主要负责图片,共同完成此次出行的美篇。</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此文感谢罗哥、三月三、林哥、幕后、花儿、绿道、花瓣雨的一路同行。</span></p><p class="ql-block"> (赵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设备: 华为手机mate30</p><p class="ql-block"> 大疆御2无人机 </p><p class="ql-block"> 文字: 张兴梅 赵洪</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图片/视频: 赵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 (文中有些文字、图片、音乐、视频资料来自网络,仅用于写游记,未作它用。如有侵权,请评论区联系删除。</p><p class="ql-block"> 此美篇所有照片除航拍片外均系手机拍摄,单反实在是笨重不方便,常常有想扔了的冲动😄😄😄)</p> <p class="ql-block">  陕西,是我除了祖籍四川以外最向往的省份。这些年来,在我陆陆续续读的一些书中,我无意中发现作家是陕西籍的或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的是最多的,这让我好奇:为什么黄土高原贫瘠的土地会孕育出这么多优秀的作家和著作?能亲自到陕西走一遭就成了我的愿望。正好,书友赵洪提议去陕西旅游,我不顾膝盖有疾以及医生和家人一再少走路的叮嘱,欣然同往。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兴梅)</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何其幸运,7月17日早晨6:20左右,我们一行8人2车从郫都区蔚蓝卡地亚出发了,邂逅了绝美朝霞。那是我平生所见过最美的天空,那番壮美啊,绝对超过萧红笔下的火烧云!这预示着我们的七天旅游将非常愉快,昨夜的担心顿时一扫而空,心情如同此时的天空,高朗而美丽。 (张兴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第一站 潼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按老习惯,出行前我做了详细的行程规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font-size: 18px;"> 黄河在祖国大地上画了个“几”字,而这一竖,就是黄河陕西段。</span><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黄河自内蒙古托克托至陕西潼关河段称黄河北干流,全长723.6公里。千里黄河构成了陕西和山西的天然分界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我们这次的自驾行基本上就是沿着黄河这一竖从南往北,在陕西境内逆流而行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赵洪)</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广元出川就进入陕西境内,很快到汉中平原。坐在车上看,汉中平原与我们的成都平原差不多,接着进入秦岭山区。秦岭,我在读初中时就从地理课上知道她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山脉,是我国南北分界线,有中国龙脉之称;后来又在古诗中多次读到秦岭、终南山。秦岭在我的心中神圣而有诗意,这次终于走进她了。一走进才切实感受到她的雄伟与广大。高速公路穿越其间,隧道一个接着一个,当我觉得终于钻完后,没想到前面又来了一群隧道。</p><p class="ql-block"> 过了秦岭,我这个南方人就第一次踏上祖国北方的土地啦!最先进入的就是有八百里秦川之称的关中平原。同样是平原,就与家乡成都平原有明显的不同了。首先感觉这里视野非常开阔,土地平坦辽阔,到处郁郁葱葱,庄稼整齐得像用大剪刀修剪过似的,远远看去,像大地铺上一层绿色大毡。</p><p class="ql-block"> 当一些水墨画似的山峰映在远远的天际时,赵哥告诉我,这就是西岳华山,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潼关也就快到了。</p><p class="ql-block">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一提到潼关,关于潼关的诗句涌上脑际,这次,我终于来到了古诗中的潼关。</p><p class="ql-block"> 潼关,既然称为关,自然是古时的军事要塞。东汉末期,曹操为巩固北方,废弃战略地位已下降的函谷关而设立潼关,后来又几经小范围内的移址,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唐朝挪到潼关县来的潼关。潼关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为历来兵家之必争。但现在,由于世事变迁,地形变化,早已看不出它地势的险要了,更不见半点战争的踪迹。是啊,战争已远去,成王败寇都做了古。关楼周围正在依山而修建公园,往东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巨大的洁白的女娲石像。女娲——这个中国神话传说中华夏民族的母亲,正慈爱地看着她手中的婴儿,她跟旁边的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一起守护着她的子民——她肯定不想看到她的子民相互撕杀。 (张兴梅)</p>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潼关,处于洛河、渭河、黄河三河交汇处。</span></h1><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渭河是黄河第一大支流,进入陕西后流经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城市,是关中母亲河。洛河是陕北最长的河流。三条河流交汇于潼关,形成了三河交汇的黄河自然景观。不过现场看的话,只能看到渭河入黄河,上图左边的河流是渭河,右边宽阔的便是黄河。而洛河入渭河则在上游几公里处,在潼关城楼是看不到的。</span></h1><p class="ql-block"> (赵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傍晚5时过登上潼关关楼下的。我站在一块高地上凭栏眺望,北边是静静流淌的黄河,黄河在这里折一个大弯后向东流去。渭河则在这里拐个弯后汇入黄河。南面,莽莽秦岭横亘天边,无休无止望不到头,好一个峰峦如聚!夕阳西下,暮色苍茫,一轮鼓鼓的弦月升起在关楼上深邃的天空中。此情此景,不由人不发思古之幽情。</p><p class="ql-block"> <b>潼关月</b> </p><p class="ql-block"> 今月曾照古潼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金戈铁马尘埃掩。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斯人登临空追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形仍旧河万年。</p><p class="ql-block"> (张兴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第二站 风陵渡大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潼关是在汉代函谷关逐渐被废弃后,而在函关古道的最西端建立起来的。游了潼关怎能不去仅70公里外的函谷关看看呢?</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我们从潼关县城出发,前往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县的函谷关。过潼关关楼十分钟,便经过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处的“风陵渡”大桥。我这人不喜麻将却特别“好摆”,曾两次走过<span style="font-size: 18px;">风陵渡:一次是</span>2009年国庆节自驾山西,曾从风陵渡大桥由山西运城入陕回川;一次是2017年国庆节自驾河南,顺道带友人过风陵渡大桥到山西地界打卡。这次又是顺道路过,便在对讲机里与大家议定再去山西那边打下卡,让此次7天之行变成三省游。</p><p class="ql-block"> 黄河流过河口镇后,被南北走向的吕梁山所阻,折向南流,奔腾于陕西、山西两省边界的峡谷之间。河水从壶口瀑布泻下后,出龙门继续向南流,到潼关这里,因受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其中一条支脉华山所阻,折向东流。风陵渡正处于黄河南泄东转的拐角,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有“鸡鸣三省”之称,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 </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风陵渡作为黄河的要津,不知有多少人是通过这里,走入秦晋。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在金庸《神雕侠侣》里,郭襄与杨过邂逅的地方就是这里,"风陵渡口初相遇,一见杨过误终身。"</p><p class="ql-block"> 这座1409米的公路大桥,还是江泽民题的字呢,所以千万别小瞧了它。</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三次到风陵渡了,还是向骚客们学习,写首打油诗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辛丑年夏与友游风陵渡有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滚滚黄河南折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千年渡口一桥谧。</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古山河兴废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陵风骚谁人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赵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第三站 函谷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  函谷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的灵宝县,是我们此次行程计划外的安排。既然看了潼关,怎能不看函谷关呢?</p> <p class="ql-block">  函谷关,这个名字可是深深地刻在我的脑子里的,是我最想来拜谒的古代关隘。四年前,一部长达4000多页,500多万字的历史小说《大秦帝国》让我读得如醉如痴,热血沸腾,作家孙皓辉苦心孤诣历经16年完成这部卷帙浩繁的大书,就为中国的原生文明正名的童拳拳之心深深打动着我。函谷关,是这部大书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几乎贯穿全书,足见其军事政治地位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函谷关,可是比潼关的历史早多了,它在西周时就设关卡,陕西中部被称为关中,这个的关,主要是就是指函谷关。“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函,古代装信的木匣)。一座崤山,把战国七雄分隔为山以西的秦国和山以东的魏韩赵燕齐楚六国。秦国主要领地就是今天的陕西。这里南有巍巍秦岭,北有滔滔黄河,都极难逾越,所以它们之间几乎唯一的通道就是卡在深险的崤山峡谷中的函谷关了。谁据有了函谷关,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争夺之激烈自就不必说了。战国中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最落后的秦国强大起来,多才多能的商鞅又领兵收复被魏国夺去的函谷关及河西之地。从此,函谷关就牢牢地握在秦国手中。这就是我们中学时学过的贾宜的《过秦论》中开篇说的“秦孝公据有崤函之固”。又经过几代秦国君臣民的发奋图强,直到雄才大略的秦王政统一全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奠定了我们以后历史的走向。可以说函谷关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进函谷关的关楼,登上几毁几修的城楼,一边听着导游的讲解和指点,一边寻找历史的气息。关隘四周的山峰因历经千年的变化已不如书中描写的那么险峻了。我走在这“马不并辔,车不方轨”的狭窄的古道上,禁不住思绪万千。遥想当年,有多少英雄豪杰从这里匆匆地来匆匆地去,他们早已销声匿迹,但他们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应该永世长存。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当年秦国那么贫穷闭塞偏远蛮荒,为中原六国耻笑为化外之地,连周游列国的孔子也不屑来此,为什么会吸引中原那么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物不惜冒死来奔。商鞅来了,张仪来了,范雎来了,吕不韦来了……其实他们大多在秦国建立了不朽功勋后却结局悲惨,但他们还是前赴后继地来了。为什么呢?就因为秦国君主有心怀天下的理想,他们重视人才,励精图治,为这些大才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实现解民于倒悬的抱负的舞台,于是他们即使明知会粉身碎骨也脚不旋踵勇往直前。这就是关中秦人以及入秦的英雄豪杰的血气、争心!正是凭着汩汩热血中的血气、争心,秦国才会崛起,最后战胜不可一世的山东六国,以战争争得和平。那是一个怎样一个战乱纷争的年代啊?却是文武英雄们各尽其才各显其能的黄金时代,他们创造的光辉文化千百年来不可企及。和平了,黄金时代随之消失,更多的是控制和倾轧。</p><p class="ql-block"> 这种让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血气和争心,经过汉以后两千多年的淘洗,还剩下几多呢?</p><p class="ql-block"><b> 函谷关怀古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国陈兵函谷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举国濒危几度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关险峻固可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才俊联袂挽狂澜。</p><p class="ql-block"> 由于函谷关现在已毫无军事政治价值,这里宣传最多的是老子及其《道德经》。据传,春秋时候,老子本是周王室的图书馆管理员,因感到王室衰微,于是骑牛西行,到函谷关,被关令尹喜留下,请他写一部书,于是才有了流传千古的我国的第一部哲学著作《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一进景区大门,就看到广场中央巍然屹立着一尊镀金的老子立像,像高33.3米,象征着老子“三生万物”的思想。往里走有一座宫殿——太初圣宫,里面有老子著书的座像。景区两旁的石碑上、墙上也刻着《道德经》经文,各道门的楹联也多与老子在关。导游讲的最多的也是《道德经》。可惜我才疏识浅,只知道几句名句外,就什么也不懂了,也曾经想认真学习《道德经》,但终觉得深奥而浅尝辄止了。于是在景区买了一本导游说的最通俗的《道德经译注》,以后一定要多学习,我知道里面有非常多的学问呢!</p><p class="ql-block"> (张兴梅)</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小洞里放有一放大的桃符。这里有个故事,涉及到灵宝县名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就想着炼丹成仙,有许多方士道人奉献丹药,全家升迁。当时陈王圭府有一个参军,叫田同秀。一日早朝时,说他晚上梦见太上老君在函谷关丹凤楼会见了他,老子说在他著经的地方,埋有一个桃符,谁能得到它,谁就能得天下。玄宗听后,马上命田同秀带人到函谷关老子著经的地方,掘地三尺,挖出一个桃符,上面刻着个“木”字,众臣解释为四十八。说老子可保佑玄宗坐四十八年天下。玄宗大喜,随即改“开元”年号为“天宝”年号,立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改桃林县为灵宝县。</p><p class="ql-block"> (赵洪) </p> <p class="ql-block">  这是亲民党主席宋楚瑜2009年参观函谷关的题词:“善政无为,两岸不争”。这是对“道”的真正理解,大智慧呀! (赵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函谷关让我大失所望。虽然知道时代变迁,战乱损毁,函谷关肯定是新修的,但是一个应该很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函谷关竟被建成如此“不伦不类”状,还是令人吃惊不已。</p><p class="ql-block"> 函谷关关楼的还原设计还是不错的,从照片上看也挺有气势,但若细看关楼各处,砖墙、颜色、雕梁画栋、飞檐翘壁等古建细节都是典型的“东施效颦”,不伦不类,徒有其表,一看就是个“庸脂俗粉,没有内涵的女子”。进关楼后的“函关古道”,纯粹就是一条没硬化的“现代路”。刻着“函关古道”的石碑,竟被圈在一圈水泥花台中,倒不如直接立于路边为好。在孟尝君利用“鸡鸣”逃出函谷关继而诞生成语“鸡鸣狗盗”的鸡鸣台,怕游客没有想像力,就很突兀地立了一只色彩斑驳的公鸡,令人忍俊不禁!在我看来,这样的鸡倒不如不立,任游客去想像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严歌苓曾写过一篇关于审丑的散文。其中一句很有意味:“高一层的审美,恰是审丑……”。</span>修新如旧这种事情,不是建筑样式仿古就古了。函谷关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历史摆在那里,这里是“紫气东来”、“鸡鸣狗盗”、“白马非马”等成语的诞生地,自然不需再去编故事。但怎么让这些新建的古建筑等载体去体现岁月的沉淀,继而产生</span>“古”味儿,就考验设计者和建设者的水准了。当千年古关风韵荡然无存,这些不伦不类的建筑所应该具备的文化价值、象征性和形式美都在一种滑稽感中被消解,留下的也只能是日常生活而非美学意义上的一个字:丑。</p><p class="ql-block"> 现在类似函谷关这样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比比皆是,看到这些“东施效颦”的建筑,我常常有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在生产历史垃圾?</p><p class="ql-block"> 函谷关,你真的在考核游客的审美修养呀。</p><p class="ql-block"> (赵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第四站 陕州地坑院</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周朝时,有个地方叫陕原,在现今河南陕州区附近,周朝的统治者以陕原为界划分地域。“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所以,陕西即指现今河南省的陕州区的西边,这里是周朝的统治者分治之界线。这也是现在陕西省名的来历。 (赵洪)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出了函谷关我们继续往东,午饭后,去参观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在路上我听去过的同伴描述地坑院,越听越想象不出是什么样儿,越不知是什么样儿就越好奇。他们说地坑院就是一个窑洞群,我从来没有见过窑洞,在我的想像中,窑洞都是在天然的山坡脚下向山体里面水平方向掏的洞,地坑院的窑洞是怎样的呢?</p><p class="ql-block"> 汽车停好后,下了一个比较大的坡,就进入了一个连一个的四合院似的地坑院。后来我才知道,就是因为下了这个大坡,就直接来到了地坑院的底部了。原来,黄土地上的人们在地势较高较平阔的山塬上,平地挖一个长宽十来米、高约六七米的矩形坑洞,然后在坑洞四壁挖窑洞,窑洞多的有七八孔,中间就是一个四方的天井了,天井中央种花种树小孩子可以在这里玩耍。这样就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一走进去,就看见绿树红花,再加上窑洞的外壁也以明亮的黄色为主,看着很是舒服。窑洞十多平方米,有的稍大,有的稍小,洞顶都是最防垮塌的桃形。住在里面冬暖夏凉,还能防震。它和其他形式的民居建筑相比,最大的优点就是造价极低。它几乎不用任何建材,最多在洞挖好后就地取材用黄泥掺上草筋把洞壁抹光滑,就大功告成了。但建造它比较费功夫。一家人建一座地坑院要三年的时间。不过这不怕,黄地上的居民有的是吃苦耐劳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陕州地坑院,2011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这之前还有人居住。开辟这景区后,里面的居民全部迁出,然后原来的单家独院被打洞连通。每个地坑院设不同的民俗主题,有剪纸、婚俗、曲艺等等,民俗文化非常丰富。</p><p class="ql-block"> 我们参观了几个地坑后从一个出口爬上地面。嚯,上面好平整宽阔。每个地坑口四周砌着高不到一米的墙,坑与坑之间相距几米十几米。地面上种着花和树。坑里种的果树的树冠正好伸出坑口来,累累果实与眼齐高,看着实在诱人。站在坑墙边,可以俯视坑下,可以远眺四周。游人不多,显得宁静美丽。真的是“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p><p class="ql-block"> 据载,地坑院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我们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被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民居史上的活化石”。这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劳作创造出的与自然最合谐相处的方式,是老子“道法自然”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张兴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第五站 丰图义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  游览陕州地坑院后,我们从河南折回陕西,正式开始我们的“沿黄”之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7, 37, 37);"> </span><span style="color: rgb(37, 37, 37); font-size: 18px;"> 黄河陕西段位于黄河中游,是陕西与山西两省界河,自北而南流入府谷县的墙头进入陕西省,经府谷、佳县、吴堡、韩城,至潼关县港口折向东流,于沙坡出陕西省境进入河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37, 37, 37);"> 沿黄观光路是陕西省沿黄河西岸修建的一条南北向公路通道,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南至渭南市华山脚下。</span>沿途珠链般串起了西岳华山、壶口瀑布、洽川湿地、司马迁祠、党家村、韩城古城、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乾坤湾、闯王寨、吴堡古城等50余处名胜古迹景点。</p><p class="ql-block">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次也没法走完,只能选择性的游览。</p><p class="ql-block"> (赵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三天早上,我们从大荔出发,前往县城东17公里的“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参观完后,想起小时候集体经济时代生产队的保管室,作用就是储粮。呵呵,当然这个丰图义仓无论从建造规模、建筑艺术、价值意义各方面来说,哪是一个小小的保管室能比的?总的给人的感觉就是壮观大气牢固。想到这个建于清光绪年间的粮仓到现在都还在发挥储粮的作用,真是了不起。</p><p class="ql-block"> (张兴梅)</p> <p class="ql-block">  被慈禧朱批为"天下第一仓"的丰图义仓,无论从建仓规模,还是从储粮历史,或者是从古仓今用方面讲,都无愧于"天下第一仓"的称号。是我国古代粮仓至现在唯一还在使用的粮仓,它无论是在储粮功能还是在旅游、军事、古代粮仓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价值都是最具代表性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丰图义仓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以砖结构为主的窑群式仓城,外观酷似一座古城。仓库建于仓城墙体之内,环内城一周排列窑洞58面,每窑可储粮90吨。共可储粮5200吨。仓城外又围有土筑寨墙,墙外有城壕。仓寨占地4.5万平方米。北仓城上中部建有仓楼一座,为紫阳仓祖朱文公祠,城内所有建筑均为清光绪年间所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令人惊叹的是,丰图义仓一百多年来,一直在发挥着仓储作用,至今仍由大荔县朝邑粮站在使用中。这是我拍的位于外城的粮站值班室的照片,连里面的地砖也是清末的。据说,为了保护好这珍贵的文物,国家储备粮库特别调拨储备粮储于丰图义仓,以便利用每年的保管费积极地维护和保护好丰图义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这种“以粮养仓,保护文物”的做法令我佩服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赵洪)</span></p> <p class="ql-block">  丰图义仓的内城以仓墙合一的建筑形式构筑,兼具防御和仓储双重功能。垣内周列仓廒58洞,墙内为仓,相隔排列;墙内有砖瓦结构廊檐,由木柱支撑,相互贯通,形成环形回廊。廊檐既可防雨防潮,也可临时堆储粮食,方便晾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墙上还砌有垛口,守卫人员可以在城墙上巡逻。防雨防潮是粮仓设计构筑的关键环节,丰图义仓的设计构造简单而科学:墙顶平面由青砖铺成,采取分段四周高、中间低的结构,巧妙的将雨水汇于中间部位,再下落水槽向院内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积水、渗水或渗蚀墙体。仓院场地也是四周高、中间低,水可以很快集中排出墙外。每至雨天,从仓墙到院内,排水通顺流畅,雨停墙院即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沧桑巨变。丰图义仓自1885年竣工至今,历经一百多年风风雨雨和战火洗礼的考验,仍然保存完好,雄风长存。据丰图义仓志记载:"回忆辛丑赈济,全活无算,无不归功斯仓"。足见该仓不论是在清朝晚期,还是民国时期,以及现在,都在储存粮食,解决粮食危机,救助灾民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劳。</p><p class="ql-block"> 丰图义仓,储粮行业的“都江堰”!</p><p class="ql-block"> (赵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第六站 司马迁祠和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p> <p class="ql-block">  从丰图义仓出来,约9:30,我们沿沿黄公路向陕西省延安市韩城进发,去拜谒司马迁祠 。</p><p class="ql-block"> 沿黄公路,当然就是沿着黄河的公路啦。宽阔的黄河一路相伴,路边打造了好多处黄河湿地公园,绿意盎然,景色优美。</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祠位于关中延安市韩城县黄河西岸,因为司马迁就是韩城人。他在我国史学上的地位犹如李白杜甫在古诗中的地位,我们在小学生时候就知道的将相和、西门豹治水、赵括纸上谈兵等等故事,都是出自他的史学著作《史记》,他被誉为我国的史学之父,是当之无愧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11:00到达。一进入景区大门,哇,好宽阔!到处绿树成阴,干净明亮,绿化带规规整整。不用说,这里是我们三天以来所走的景区中打造得最漂亮的一处。</p><p class="ql-block"> 我们坐了几分钟的观光车就来到一条古道口,途中还在广场中央的司马迁塑像前合照留念。 </p><p class="ql-block"> (张兴梅)</p> <p class="ql-block">  这个门额“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大匾,是大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墨迹。</p> <p class="ql-block">  没走多远,向右折继续拾阶而上,道路比较陡峭,经过两道牌坊,就到了司马迁祠了。祠堂依崖而建,里面阵列着很多石碑,石碑上雕刻着各种字体书写的历代君王文人赞颂司马迁的文联。祠堂后面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平台,种着好多柏树,平台中央是一个蒙古包形状的坟茔,顶部也有三棵挺拔的古柏。墓的一侧有一碑,上刻汉太史司马迁墓。史载,司马迁祠墓始建于西晋,这墓是元世祖忽必烈改修的,因为他感念司马迁能客观公正地记录少数民族的历史,所以墓是蒙古包形状。相传,那墓顶的柏树也是忽必烈手植。</p><p class="ql-block"> 整个祠墓庄严肃穆,虽然规模不大,但它屹立于高岗之上,远观巍然挺立,气宇轩昂。身置其上,则可俯瞰群山大河,这不正是史圣伟大人格和不朽功绩的最形象的写照吗?是啊,不可一世的汉武帝还让后人褒贬不一,而受其凌辱发愤修史的司马迁却从来都是受到后人一致的赞誉。“刚正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这则不知作者姓名的对联代表世世代代国人对这位史圣全方位的景仰! (张兴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阁里塑的是司马迁的彩色泥塑像。身着太史红袍,手握竹简,面朝北望。面部朝北的原因是:“北望李陵,怀念苏武。”李陵、苏武都是司马迁的挚友同僚,一个北上征战匈奴,一个北上出使西域。而导致司马迁被宫刑的是替兵败投降的李陵说话……</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好奇:司马迁是记录历史、研究历史的人,为啥会犯“皇帝发怒时还反着皇帝想法去说,而不另寻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低级错误?要明白的是,即使放在现在,这种不讲工作技巧、一味“嫩头青”的做法尚且没好果子吃,更别说那个皇权时代。客观说,汉武帝绝对是一个明君,否则不会有当时汉朝的鼎盛。但即使贤明如唐太宗,也曾有杀逆耳忠言的魏征之想法。再贤明再能干的皇帝也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有缺陷有不足,何况是可以任意“指鹿为马”的皇权?</p><p class="ql-block"> 其实李陵是否兵败投降对于此时的汉武帝已不是最重要的了。但作为副将李陵的优秀,反衬主将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的菜鸟,而正副主将的任命权是谁?皇帝呀。司马迁此刻却夸奖李陵,帮李陵说话,这不是赤裸裸的让汉武帝没面子吗?“你是在说朕任人唯亲,用人不当吗?”</p><p class="ql-block"> 所有,这就是我颇为疑惑之处: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书生意气”,认为忠言逆耳能打败甜言蜜语?还是把<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非是一家一姓的天下”当作真的了?还是其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真的费解!</span></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司马迁当时最好的方法是冷处理,把<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事情必须交给时间去解决。当然,我这是“事后诸葛”。</span></p><p class="ql-block"> 在后代名流对李陵的评价中,我最欣赏张承志对当时投降匈奴的李陵评价:当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历史就是历史,司马迁遭受宫刑后,虽忍辱度生,心中还是思念着李陵、苏武这两位老友,然而他至死也没再见到他们。只能在橱窗里北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赵洪)</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座木制牌楼上有“高山仰止”四个字。《诗经》上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句。司马迁在写《史记·孔子世家》时,用这句话赞誉孔子,把这4个字用到这里,也是赞誉司马迁品德高尚,德高如山,世人景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条砖石小道,叫 “朝神道”。非常有特点,中间低,两边高,晴天作为人行道,下雨天是排水道,一路两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出我所料,距今已1600多年历史的司马迁祠和墓保存得相当完好。</p><p class="ql-block"> 刚入祠堂的古道全用石条铺成,上有车轮碾轧、风雨侵蚀的痕迹,凸凹不平,是一个真正的千年古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与河南函谷关不伦不类的“函关古道”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 这是韩城最宽、最长、最古老的一条古道。后来,司马迁祠修建在其北侧,被称为“司马坡”。在韩城流传着一句俗语:“下了司马坡,秀才比驴多”,赞誉韩城地灵人杰,出人才,文人多。</p><p class="ql-block"> 古道最早为土坡,为了防止下雨路泥车滑,北宋时铺砌了石条。石条上清晰的车辙说明历史上这里交通的繁忙。古道最早修有3里多地,现保留完整的只剩下300余米。古道通上去与108国道接壤,可以说它是108国道的前身,是800多年前的“高速公路”。</p><p class="ql-block"> 祠堂里的寝宫,修建于1125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也保存得非常完整。就连“破四旧”.“文革”期间也没有遭到破坏,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演讲中曾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有了主席的这话,司马迁祠墓方躲过了那几场浩劫,保存下来了,幸哉幸哉!</p><p class="ql-block"> 导游说,祠内的衣冠冢为元世祖忽必烈敕命建造。圆形的墓顶是蒙古人的习俗,司马迁真正葬于何处尚不清楚。</p><p class="ql-block"> 在瞻仰司马迁祠堂时,我蓦地将司马迁、汉武帝这两个男人作了一个简单对比:一个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一个是地位低下的小小太史令;一个可以“指鹿为马”,一个只能“记录历史”;一个可以决定另一个的生死,一个只能忍辱修史;一个死后坟墓似小山,一个只有衣冠冢……两者完全不在一个量级,然而,中国皇帝有的是,司马迁却只有一个!有的人坟墓似山,可很快便被人遗忘,有的人死后没有坟墓,多年后,人们却为他修建了坟墓;有的坟墓最多是游览,有的坟墓却被瞻仰!这恐怕是汉武帝所始料不及的吧?</p><p class="ql-block"> 只可叹,说真话,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p><p class="ql-block"> 正直的司马迁,你与我们同在。</p><p class="ql-block"> (赵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第七站 渭河平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司马迁祠堂出来,吃过午饭,2时过,我们就去参观大名鼎鼎的壶口瀑布。</p><p class="ql-block">汽车行驶在渭河平原上,我再次感受到的北方土地的辽阔平坦。天蓝云白,视野开阔而清新。大片大片的绿色向后退去后,又是大片大片的绿色扑入眼帘。我们仔细看,地里种的最多的是玉米,玉米已经成熟了。我们看到几处田里有联合收割机在收割,很是好奇,于是下车去看。</p><p class="ql-block"> 一走到地里,更觉宽广。我们家乡的农田用亩作单位,他们这里应该以公顷来计量吧。只见两台机器并行工作。一台负责收割并打碎,一台负责装运,配合默契。隆隆隆,两台机器从远远的那头开过来了,打碎了的玉米秸秆从一个斜着的烟囱一样装置中水柱一样地喷进装运机的大车斗里。我很好奇,难道把那么多玉米包一起打碎了?那不可惜了吗?经过与工人的交流,果然是的,这样一起作为家畜的饮料。我觉得还是我们南方的黑土地出产各种粮食蔬菜的经济价值高。学农业的邓姐告诉我,他们这里机械化程度高,发展畜牧业,经济价值不比我们那里低。好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p><p class="ql-block"> 空气中弥漫着非常好闻的浓浓的清香味,无数只燕子在机器上空兴奋地飞着。太阳已偏西,收割后的黄土地更是空旷,等待收割的玉米在微风中窸窸窣窣地相互摩挲。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到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我这个农村出生的人,小时候也干过繁重的农活,对田野有一种深厚的感觉,看到眼前的这一幕,觉得既熟悉亲切又陌生新鲜。</p><p class="ql-block"> (张兴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第八站 黄河龙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专门驱车到了“鲤鱼跃龙门 ”的古渡龙门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黄河的咽喉,其北面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两面大山,黄河夹中,河宽不足40米,河水奔腾破“门”而出,黄涛滚滚,一泻千里。此处</span>有“无风三级浪,平地一声雷”的说法。传说这里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所以又称禹门。</p><p class="ql-block"> 人们所说的“鲤鱼跳龙门”就是指这里。黄河流经此地,破山峦而径出,泻千里而东流,据《名山记》载:黄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岸均悬崖断壁,唯“神龙”可越,故名“龙门”。龙门相传为大禹治水所凿。</p><p class="ql-block"> 禹门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黄河陕西段分界处,以上是狭窄的晋陕峡谷段,弯曲狭窄,壶口、禹门口等狭窄处仅40-50米,多险滩急流。以下称为“汾渭平原段”,黄河自此流入汾渭平原,河谷骤然展宽为4公里至10余公里的漫滩河谷,属游荡型河道。</span></p><p class="ql-block"> 因此,“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典故也出自这里 。由于黄河在古代经常改道,每次改道后,一个村子以前在河的西岸,后来就变到东岸去了。</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黄河水量一直不大,黄河那种雄浑的气势已不易看到,但两岸群山威势不改,尤其是陕西一侧的山,壁立千尺,笔直地插入水中,气势逼人。</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里似乎是个被遗忘的风景区,尽管免费,游人却不多,游船也很久未动。现在此处的黄河大桥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架在黄河上最短的一座桥,桥的这边是陕西的韩城,另一端则是山西的河津,5分钟之内就可以跨越黄河,慢悠悠地从山西、陕西两省之间打个来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 (赵洪)</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第九站 黄河壶口瀑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5时过点,我们来到了晋陕边界的黄河壶口瀑布。无数次从电视里、文章中、图片上看到壶口瀑布,它的气势磅礴早已深入我心,可亲自看到了,不免失望了,水量没有我想像的大,也不像文章中描述的,在半山间就听到隐雷般的轰鸣声。这里最大的是人的嘈杂声——人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张兴梅)</p> <p class="ql-block">  我努力向前挤,一点点靠前去,当瀑布的全貌展现在我眼底,我俯身凝望,忘了人的存在时,慢慢地,我感到了它摄人心魄的力量了。</p><p class="ql-block"> 远远的上游,宽阔的河床上,黄色的河水急急地奔来,像得到命令似的,在河底的石头上碰击出无数白色的浪花。真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河水虽然不深,但因为河床太宽了,水量也相当大。几百米宽的河床猛地在眼前收束成几十米宽,并垂直切割成四十多米的深沟。宽而高的河床与窄而深的沟形成巨大的丁字形。急奔而来的水收刹不住,在“丁”字交叉口以万钧雷霆之势齐齐地跌下,分扯成好几道黄色瀑布向下冲刷。瀑布撞击在沟壁突出的岩石上,飞溅起无数黄白的水花,继续跌下去,再撞击,再跌下去,最后汇聚沟底,击起的白色巨浪又高高地腾空而起,形成远远就看见的大团白色水雾。一阵阵风吹过来,先是感到热气袭来,紧接着无数凉凉的水珠细雨般洒落身上。如果站得近,不一会儿就全身湿透。</p><p class="ql-block"> 汇聚沟底的黄水像身负使命似的,不敢稍作停留,又喧闹着,拥挤着,翻滚着,打着旋,开着花,急急地奔流到海不复回了。撞击声、冲刷声、奔流声汇成雄壮的黄河大合唱,雷鸣般地轰响着,撞击着我的耳膜,震颤着脚下的岩石,我感受到了来自脚底的力量,这是怎样的势不可挡的伟力啊! (张兴梅)</p> <p class="ql-block">  我是站在“丁”字那一竖旁边的河滩的岩石上欣赏瀑布的。河滩上全是高低不平的大岩石。我看到这些坚硬如铁的岩石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近似圆形的坑洞。大的如小时候家里土灶上的锅,小的如饭碗,都盛着黄水,感觉比较深。我很奇怪,这些坑是怎么形成的呢,是人凿的吗?为什么要凿这些坑呢?我终于看到一个裹着白羊肚头巾的本地人了,我就向他询问。他说:“当然是水冲的。”“啊?怎么是圆的呢?”“漩涡旋的嘛。”“水的力量这么大!真的是柔能克钢啊!现在是七月,水位都还这么低,什么时候大水能淹过这里呢?”“八九月份,每年都要发大水,那时候黄河才壮观呢!从这边看不到那边。”语气中有一种自豪。旁边一个本地人听见我们的对话,笑着说:“这不是漩涡旋的,是大禹治水时,骑着马经过这里,马踏的脚印。你看像不像马蹄印?”我笑了,说:“大禹有神力,他不用骑马,他可以直接变成马,变成熊,变成龙,你看嘛,这些坑不是大大小小的吗?”我们都愉快地笑了。这就是黄土地,黄河水养育出来的乐观而幽默的人。</p><p class="ql-block">&nbsp;&nbsp; 在这里,无形与有形相撞,至柔与至刚相较。有形阻挡着无形,却成就了无形;至刚束缚着至柔,却被至柔塑造。它们对抗而共生,于是有了这天地间惊涛骇浪的精彩,让人欣赏,给人力量,给人启示。 (张兴梅)</p> <p class="ql-block">  七时许,我们离开壶口,向北往延长县地开去。如火的晚霞铺展在西边天空,红灿灿地拉得好长好长,映亮了绵延的山头,映亮了我们的眼睛。</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 晚霞褪去了,天色暗下来,圆圆的月亮升上天空,发出清冷的光辉,几颗疏星缀在幽蓝的天幕上。晴朗的夜空下,陕北黄土高原弯曲狭窄的老公路上,两辆远道而来的汽车还在行驶。同伴们着急着赶到住宿处,我倒觉得这是多么美好,多么难得的经历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江月 夜行黄土高原</b></p><p class="ql-block"> 斜阳隐没山边,云霞漫天灿烂。 明月东升疏星伴,辉映黄土高原。</p><p class="ql-block"> 山峦起伏连绵,清风柔柔拂面。路弯坡陡行不完,索性静心留恋。</p><p class="ql-block"> (张兴梅)&nbsp; &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第十站 黄河乾坤湾</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前往有“黄河最美大峡谷”之称的乾坤湾途中,汽车弯弯拐拐地行驶着,一路上风景秀丽。这里黄河弯道比较集中,呈S型分布的大湾一共有5个,最突出的就是乾坤湾,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湾。&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 到了,我们站在高高的乾坤亭上向西望去,蜿蜒的黄河奔来眼底,像一条从天而降的黄色缎带,恣意地舞动,在我们眼前优雅地绕了一个圆圆的结,又潇洒地向前飘然而去。结的里面绿树成荫,仔细看还有好多房屋,那已经是山西省的一些村庄了。再往远处眺望,绿树青山层层叠叠地漫向视野的最深处,直到天边。这个结多么美丽,多么可爱,就像缀在大山边的一块镶着金边的玉佩,是谁丢在这里的呢?女娲?大禹?羲皇?女娲不是在这里造人吗?大禹不是在这里治水吗?羲皇不是在这里推演太极图吗?哦,对啊,你看它又多像太极阴阳鱼啊!&nbsp; &nbsp; &nbsp;</p><p class="ql-block"> 多么神奇!</p><p class="ql-block"> (张兴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快出乾坤湾景区门口时,有两位歌手正演唱陕北民歌。</p><p class="ql-block"> 对陕北民歌,我向来没有免疫力,每次听到陕北民歌,都有泛泪的眼光。从十多岁时的《信天游》、《黄土高坡》,到《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兰花花》、《赶牲灵》,再到现今的《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泪蛋蛋掉进酒杯杯里》……马美如、贰强等陕北民间歌手通过抖音让更多人认识了陕北民歌。高亢,激昂,把人性原始的爱、美、聚、性表达在歌里,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悲凉凄美的曲调中蕴含了很多东西。但如果不是土生土长的黄土地的人,很难将歌词代入生活,也就不能深入的理解歌曲中的内容,歌其实和文章一样。在我看来,陕北民歌就和《平凡的世界》一样,折射出的是陕北人民生活虽艰苦,却依旧追求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愿景。</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陕北民歌已经成为陕北的一张“文化名片”,让全国人民都能够认识与感受到陕北独特的人文风情。</p><p class="ql-block"> (赵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第十一站 延川路遥故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赵哥把我们这次陕西之行取名为“沿着黄河寻找《平凡的世界》”,因为我们鹃城读书会7月共读书目就是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我也是事隔四年第二次读这部伟大的小说,对路遥充满崇敬之情。赵哥谈起这部小说更是激动不已,几次三番、激情难抑地讲起这部小说对他一生的积极影响。所以我们这次旅行,参观路遥故居,拜谒路遥墓是最明确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张兴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还没有哪一本书像《平凡的世界》一样,与我的职业生涯发生如此大的关系。1990年,我被当时的县教委(现区教育局)推荐为“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的候选人。那时的工作风气还很好,很严谨,成都市教委(现成都市教育局)派了三位考评专家突击到校听我的课。当时的通讯和交通很落后,我们学校所在的整个新胜乡(现已并入唐昌镇)只有两部电话,一部在乡政府,一部在一个酒厂。三位专家突然到了县教委后,县教委才匆忙打电话给乡政府,乡政府急忙派人骑着自行车到学校通知我做好准备。还准备什么呢?我接到通知后不过半小时,突击听课的专家便乘车到了学校。忐忑不安的我只得硬着头皮按照自己原有的备课方案上课……</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谁知,考评组组长、当时的成都石室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高级语文教师陈文汉在听课交流会上的第一句话是“没想到如此偏僻的地方还有一位如此优秀的老师” ……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此前素昧平生的陈老师回成都后,通过我县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戴伟老师转赠给我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和一本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我知道,这两个礼物一个是工具书,有助于我的语文教学工作;一个是精神食粮,鼓励我在偏僻困难的环境里勇敢的奋斗下去……再之后,陈老师让我参与他编写的一本语法修辞的书,把他拟写的全书的提纲邮寄给我,并让我写其中的一节,至今我还记得是“偏正式结构”。待我写好寄他后,返回的是百分之七八十的红色笔迹的修改稿,如此往返四五次后,我写的这一节方才“交稿”。其实,这早已不是我写的了……但在此间得到的锻炼却是显而易见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拿到《平凡的世界》后,当时才20岁的我是用一周的晚上读完的(白天要上班,没时间)。还记得有天凌晨读到最后部分,我总觉得结尾有点突然、草率,感觉似乎作者身体不太好,像灯盏油尽,又被风吹,忽闪忽闪的……1992年,路遥先生真的去世了……</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此生唯一从书中揣度出作者身体状况的一本书。</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平凡的世界》对于当时风华正茂的我而言,是一部改变我人生观、世界观,并鼓舞我一直努力奋斗的书。</p><p class="ql-block"> (赵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前,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最打动我的肯定是少平,其次是少安。与他们一样,我出生在艰苦的农村,父亲在初二时因故离世,家里三兄弟,我是老大,还有一个当时已70岁的爷爷,家里全靠母亲独自种地喂猪来维持生计,在当时二元制切割很厉害的农村是可以想象到的贫困。少平、少安所经历的一切,我都感同身受。就连少平在高中时的“丙菜”,我在新津念师范时也经历过。那时每天晚餐,我都是最后几个去打饭的, 一则不用排队打饭浪费时间(这个时间段我基本都泡在学校图书室里,至今家中尚有几大本读书笔记),更重要的是,最后去打饭可以只打五分钱的带汤的白菜而不被同学看见,可以与少平一样保留“一些面子”……</p><p class="ql-block"> 那时读《平凡的世界》,仿佛读的就是自己!以至于读完《平凡的世界》后,对自己的工作更加珍惜,更加努力,好像拿个第二名都不行,真正的要“永争第一”。那时的工作很重,教两个班的语文,当一个班的班主任,还要独自负责学校的信息宣传、学生会和团委工作。白天基本忙于上课、班务、全校德育和信息宣传工作,备课、批改作业、出题、刻蜡纸等工作只有放到晚上来做,偶尔这样还好,天天这样往往让人觉得吃不消。但那时有少平少安做参照物,与少平在工地出卖体力打工、晚上还要想法创造条件看书相比,觉得自己已很幸福了,还应更加努力才行。</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来,当时是把他们当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来对待了。但就是这样的虚构人物,却鼓舞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不断奋斗,不断拼搏,不断进取,以致后来在教育局工作时人送“工作狂”的帽子。只有我知道,这里面既有对郫县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有着少平少安的影子呀。</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次在全县所有学校行政干部参加的一次会议上(好像是“暑期学年工作会”),在发言的最后,我引用了路遥先生的一句话——“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情”,来勉励包括我在内的全县的学校行政干部务必为郫县的教育事业而奋斗努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赵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故居前面有一条一米多宽的水泥小路,小路的另一边是一条小河,河边长满绿树青草。河那边就是碧绿的庄稼地了。这小路和小河给我些许安慰。路遥一生艰苦,他正是因为想上学,七岁时从榆林市清涧县老家过继给没有子女的大伯。大伯家也很贫苦。《平凡的世界》里孙家的赤贫状况就是以路遥真实生活为原型。这条小路小河一定给少年路遥带来过许多欢乐。或劳动或玩耍,他每天在这条小路上跑过跳过;夏天里,他一定和小伙伴们在这小河里尽情嬉水。小河上有一座由几个石墩组成的小桥,旁边草丛里立着一个碑,上面写着电影《人生》拍摄取景地。</p><p class="ql-block"> 有一会儿难得的契机,我独自一个人走在这条小路上,默默地缅怀路遥。这时对面来了一位矮瘦的老大娘,不知怎的我心里一阵激动,赶忙走上前去向她询问。她不但认识路遥,还是路遥孩提时候的玩伴(她比路遥大两岁),而且她的母亲与路遥的养母还是姑表姐妹。她讲的路遥的情况跟我后来在《路遥传》里读到的完全吻合,但却比我读到的令我感动得多。其实我们的交谈比较困难,因为有些话要重复几遍才听明白。她说到,路遥的伯母对他很好,去讨口要回来的粗粮和着野菜煮给路遥吃。她边说边掐了草丛里的一根灰灰菜芽,说,就这些野菜。听到这里,我喉咙一下子硬了,眼眶酸胀。后面赶来的赵哥邓姐听了,也一起唏嘘感叹。能跟与路遥有密切关系的普通人作最单纯最自然的交谈,那种美妙的感觉是跟读书带来的美好感觉完全不同的。</p><p class="ql-block"> (张兴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跋涉千里而来的挚诚感动了上天,在路遥故居门口,我们偶遇了比路遥长两岁的儿时玩伴——现年74岁的薛大娘。</p><p class="ql-block"> 纯朴善良的大娘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了她眼中的路遥。与其交谈,印证了“贫困伴随了路遥一生”的说法:小时的路遥曾为吃到同学一个馒头而学狗叫,肚子饿时跑到田野里挖野菜,甚至“偷瓜”充饥。路遥裤子破了,还被搞恶作剧的同学专门把他拉到人群里,惹得哄堂大笑……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幼小的心灵以极大创伤。后来我们知道,哪怕是已经因为写小说有了一定名声后,路遥依然穷得叮当响。众所周知的是连进京领取茅盾文学奖的路费都是借的。</p><p class="ql-block"> 也许薛大娘根本就不懂什么是“文学”,她说得更多的是路遥小时的家庭情况,但她显然以认识路遥而非常自豪,也为路遥的穷困而伤心。说到“路遥的养母每到农闲时就要出去讨饭供路遥”时,她眼里的泪水泛了出来,忙伸手去擦拭……后来一句“路遥没了,我们很难受”,她再次伸手拭泪。那瞬间,我们的眼眶也跟着湿润了……</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薛大娘一边介绍路遥家的情况,一边还<span style="font-size: 18px;">热情地把包里的苹果递给我们说“吃吧,自己种的”,一人一个不够,还给每人两个。陕北人那种善良、质朴、好客,霎那间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 看着大娘渐行渐远的背影,一种温暖在我心里升起。<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生走南闯北这么多地方,竟在黄土高坡找到了久违的陌生的亲情。这块美丽而贫瘠、深沉而厚重</span>的黄土高坡啊,你让我们这些平凡人在陕北这个平凡的世界里,感受到了平凡的陕北人的不平凡呀。</p><p class="ql-block"> (赵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路遥故居,我特意花费300多元购买了两套《平凡的世界》、一本《人生》、一本路遥写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一本厚夫著的《路遥传》。对一位伟大的作家而言,购其书、读其文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赵洪)</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路遥故居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他及养父母(他的大伯及大伯母)居住的两孔窑洞。但因为前段时间下过大雨,被鉴定为危房而封锁了,我们只从不高的围墙向里张望。窑洞外靠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那一定是路遥当年骑过的。另一部分是用与路遥家一墙之隔的邻居家几孔窑洞开辟出来的展览馆。里面阵列着路遥的生平事迹、文学贡献、各界人士对他的评价的书法作品等等。展览馆前面是一个美丽的小院坝,种着树和花。花树之间立着路遥一手叉腰,一手手指夹烟的铜立像。他两眼凝视,一副深思样子。 </p><p class="ql-block"> 我们八个同伴中有三个是我们鹃城读书会的成员,我们各自买了路遥的一些书。赵哥又格外买了两套《平凡的世界》准备送人。他说,他每年夏天都要送几套《平凡的世界》给亲友刚刚考上大学的孩子,以鼓励孩子们积极上进。阅读作家的作品,继承和弘扬作家的精神,是对作家最好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张兴梅)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因为曾在国资系统工作的原因,我注意到,延川县正在围绕路遥故居打造“路遥文化产业园”。经与工作人员交谈得知,产业园以路遥故居为依托,以《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名著为背景,准备再现“双水村”、“原西县”等<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书中的农村面貌,通过</span>“文旅融合、农旅结合”的发展思路,以建设美丽乡村和文化旅游为载体,实现区域城乡统筹发展,建设陕北最美文化旅游目的地,以路遥精神弘扬延川特色文化。</p><p class="ql-block"> 这是个很好的思路,延川也正通过其国有公司实施这个思路。延川确实应该有所行动了。因为摄影,我曾到过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拍摄地之一的榆林市神木县的高家堡,那里因《平凡的世界》而火爆,游人络绎不绝,已在国内小有名气,而神木县与路遥、与《平凡的世界》几乎毫无关系。真正的原西县原型,也是路遥深爱的故乡——延川县却很尴尬,仿佛被人遗忘的感觉。即使在路遥故居,在我们参观期间,也只有四五个另外的游客。要知道,这里是路遥伯父的家,也是路遥自7岁时,从清涧父母家过继给伯父后他真正的家,连这样的“核心”景区也如此冷清,与神木县的高家堡对比强烈!延川守着丰富的“路遥资源”而任他人火爆使用,不该反思吗?</p><p class="ql-block"> 但愿下次再来延川时,我们不仅能看到路遥故居,还能看到《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的场景,能看到原西县、双水村,能看到延川将“名人名篇”的文章做足。</p><p class="ql-block"> 离开路遥故居时,槐花正盛开着,一串串的白色小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祝愿“路遥文化产业园”能像这槐花一样,将清香洒向全国各地的路遥粉丝,也洒向贫穷久亦的陕北大地。</p><p class="ql-block"> (赵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第十二站 夜游宝塔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到达延安市区已是傍晚,安顿好后我们开车去宝塔山。宝塔山上的宝塔是革命圣地延安的地标,一提到宝塔山,初中学过的贺敬之的《回延安》诗中的名字就冒出来了——想当年,我可是认认真真背下来了。到了延安怎么能不来瞻仰宝塔?&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 我们就在山脚下仰望矗立山头的宝塔。一会儿塔上的灯亮了,金灿灿地通体透亮。听说21:30有灯光表演,我们就到宝塔山下延河岸边等着看。说起延河,虽然它算不上我国的大河,可却是我最早从书里边知道的河。记得我小学二年级时学过的一篇好美的课文《杨家岭的早晨》里就说到延河。可眼前的延河,河床倒还比较宽,水流却只有中间细细的一线,一步就能迈过去,两边长满绿草。延安城倒是比我想像的繁华得多,车流如织,完全是个现代化的城市。&nbsp; &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延河边等着,我实在有些累了,心里更惦记着背包里昨天在路遥故居买的《路遥传》,惦记着路遥的命运,看到公路对面有个公园似的绿化区,就跟同伴打个招呼,到那里找个凳子坐下来读书。这里环境幽静,光线很暗。各种低矮的灌木化成一团团静立的黑影,只有高大的柳树随风飘拂着长长的枝叶,柳枝上空,高高挂着一轮圆圆的满月。虽然几米之外就是繁忙的公路,对面宝塔山上的音乐一直高分贝地响着,但我一个人坐在这里。我用手机支着亮,安安静静地走进路遥的世界。陪伴我的除了月亮、柳树、灌木丛,还有草丛里唱歌的夏虫。 这是多么奇妙的经历,我一定终生难忘!&nbsp; &nbsp; &nbsp; &nbsp;</p><p class="ql-block"> 不知过了多么,越来越觉得冷——这可是三伏天啊!可就冷得我膝盖生痛。9点过了,不知道同伴们在哪里。我才走到延河边,给同伴打了电话后,边等他们边看对面灯光表演。所谓的灯光表演,就是以宝塔山的山坡为屏幕放电影,播放的是党的光辉历程。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坝坝电影,不过这当然要壮观得多,音响效果也美得多。</p><p class="ql-block"> (张兴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无人机让我多了一个摄影角度,摄影视角也更丰富了。咨询得知“宝塔山可以飞,但不能超过120米限高”,便立即在延河边放飞无人机,航拍了这则短视频,配上贺敬之的《回延安》,希望表达出“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p><p class="ql-block"> (赵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第十三站 拜谒路遥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去年,我曾独上庐山,祭拜陈寅恪先生。今天,又与友人到延安大学的文汇山拜谒路遥先生。</p><p class="ql-block"> 路遥与延安大学的关系,我是从陕北回家后读厚夫写的《路遥传》才得知的:当年路遥报考大学的志愿一栏里,只写了三所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西北大学中文系、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根本就没有申报延安大学中文系。但前两所高校都因为路遥“文革”时担任过县上红卫兵头头,“政审”不过关,不予录取。后来路遥上大学的问题就转到了延大。<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延川县当时的县委书记申昜是个惜才之人,亲自到延大推荐,</span>最后延安大学中文系当时的领导申沛昌(后来成为延大的党委书记)冒着风险拍板,路遥才迈进大学校门。用路遥当时的话说,“是延大收留了我”。在延大50周年校庆时,路遥题词“延大啊,这个温暖的摇篮……”。更没想到的是,路遥去世三年后,延大在后山(即今“文汇山”)上修建了路遥墓,再次“收留”了这位学子……</p><p class="ql-block"> 而今,作为外地人的我们是通过路遥而了解了延大,走进了延大。不知道这是延安大学的幸事,还是路遥的幸事。事实是,而今路遥已成了延大最具影响力的金字招牌,每年都有不少从全国各地来的文学爱好者到延大凭吊路遥,其中包括我们。</p><p class="ql-block"> 在得知延大与路遥背后的故事后,我对延大、对延大当时的决策者们充满了敬意!因为他们的情怀、胆识、前瞻和魄力而让如今的延大名声大噪。</p><p class="ql-block"> 每个领导都会退出历史舞台,而在位时为这个单位的发展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后人自有公论。我想,延大必须要记住的一个人是当时的党委书记申沛昌,是他拍板录取路遥,是他决定让路遥魂归母校,也是优秀的他曾九进中南海,呕心沥血让延大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成就了现代的延安大学。</p><p class="ql-block"> (赵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我们步行十多分钟到延安大学拜谒路遥墓。&nbsp; &nbsp; &nbsp; &nbsp;</p><p class="ql-block"> 路遥墓在延安大学校园后面的半山腰上。埋在延安的黄土地里,是路遥生前的愿望。这个从黄土地里走出来的天才作家,一生热爱着黄土地及黄土地上的人民,黄土地当然是他的最好归宿。&nbsp; &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 我不顾行走几天后膝盖隐隐作痛,七拐八弯登上了路遥墓。这是在崖壁上开辟出来的大约100平米的平台,中间就是圆拱形的墓,墓前一个不高的方柱形碑,碑顶上是路遥头部雕像,碑下面摆放着一些花。墓旁边种着几棵白皮松,这是路遥生前喜欢的树。墓后面是一道白色的墙,墙上写着金色的大字“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真是对路遥一生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同伴林哥恭敬地在碑前摆上香烟——路遥一生嗜烟如命,他的伟大著作《平凡的世界》就是在烟雾缭绕中写就的。赵哥献上菊花,虔诚地三鞠躬,我们也深深地三鞠躬。&nbsp; &nbsp; &nbsp; &nbsp;&nbsp;</p><p class="ql-block"> 我们正坐在平台边沿谈论着路遥,这时气喘吁吁爬上来两个人,一个30多岁,长得高高大大;一个20多岁,像是大学生。我来了兴趣,问:“你们也是来拜路遥?”“是啊,我们读过路遥的书。”“《平凡的世界》。”“对,读过好几遍。”吴姐问:“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说你读这本书的感受?”同伴都笑起来,那个大高个儿想了想,认真地说:“它让每个卑微的人找到了自己的活法。”我们不禁叫好。他们两个一个来自安徽,一个来自浙江,辗转骑行摩托车7000多公里去西藏,返回途中专程来拜谒路遥。我们肃然起敬。赵哥更是找到了知音,与大高儿握手留微信。&nbsp; &nbsp;&nbsp;</p><p class="ql-block"> 附上我摘录的《平凡的世界》中一段话,是少平写给妹妹的: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nbsp; &nbsp;&nbsp;</p><p class="ql-block"> 附上我写的《平凡的世界》读后感里最后一段话:人生与苦难如影随形,苦难折磨人,也成就人。苦难是火,把铁淬炼成钢;苦难是刻刀,把璞石雕刻成美玉。作家用强劲雄辩的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孙少平孙少安及其他人物的故事告诉我们,苦难是可以战胜的!这就是本书从诞生以来一直源源不断给读者的精神力量和人生启迪!这就是本书的魅力,路遥的伟大!</p><p class="ql-block"> (张兴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不同的年龄读《平凡的世界》会有不同的震撼,因为读者能读出不同年龄段的自己,这就是经典。现在身边亲人朋友的孩子考上大学,我都会向其赠送一套正版的《平凡的世界》,以鼓励他们不断奋进。</p><p class="ql-block"> 写出这样好作品的作者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我的心里,我则真正成为了路遥先生的铁粉。 </p><p class="ql-block"> 作家高建群说:“一个作家去世20年,人们还在热烈地怀念他,还在谈论他的作品,这是对作家最高的奖励和荣誉”。今天,在先生墓前,小林点燃三支先生生前最喜欢的香烟(烟是先生最爱,他曾在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里写到“对我来说,饭可以凑合着吃,但烟绝不可以凑合着抽。我喜抽好烟”、“没有烟,我会’一事无成’”)。我把买来的黄色菊花插入矿泉水瓶,将松枝折成环状放于墓前,然后恭敬地鞠上三躬……也算了却心中多年的一个愿望吧。</p><p class="ql-block"> (赵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第十四站 祭拜黄帝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路遥墓出来,我们就从延安出发到黄陵县拜黄帝陵。 </p><p class="ql-block"> &nbsp;黄帝和炎帝并称炎黄,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在天下所有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心目中有无上尊崇的地位,华夏族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nbsp;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从黄帝纪元开始的。所以我们小时候读中国上古传说,都会读到炎帝黄帝。所载,黄帝生于陕西黄土高原,死后葬于此,即我们现在要拜谒的黄帝陵——中华第一陵。</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黄帝陵分为两部分,轩辕庙(黄帝名轩辕)和黄帝陵。一进庙门,顿感清凉,两排高大的古柏威严挺立,使人顿生庄重之感。这些古柏之粗壮,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尤其是进门的第一棵,底部树围有11米多,七个人都合抱不过来。而且枝叶繁茂。我的家乡唐昌文庙里有一棵1000多年的古柏,树叶稀疏,我还以此为豪,并觉得因为太老了,枝叶就是这样了呢。可见我是多么见识短浅。这棵柏树,树龄居然五千多年,被世界公认为世界柏树之父。相传为黄帝手植。五千年,竟然还如此生机勃勃,五千年,不正是泱泱华夏的文献记载的历史时长吗?我国的信史从商朝开始,商以前的都称为传说,就是因为只有记载,没有考古出土实物作证,这赫然立在眼前的古老柏树不是实物吗?五千年啊,其间她要经历多少磨难摧残啊,风雨雷电自不必说了,地震旱涝当然也不知遭遇几多,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政权更迭,但她屹立不倒,她的根深深地牢牢地抓紧黄土地,她的枝叶努力伸向天空。她历经五千年,不仅没有半点老态,而且仍旧青春勃发,郁郁苍苍。她就是我们民族的象征,多灾多难,却仍旧欣欣向荣。</p><p class="ql-block"> (张兴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通过两排柏树中间的通道,来到人文初祖大殿。大殿后面是一个非常宽阔的广场,两旁插着56面黄旗,代表56个民族,广场尽头,高高的台阶之上是一个雄伟的建筑,这就是轩辕庙了。轩辕庙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没有墙,代以十根圆柱,中间空旷,屋顶中央有个直径两三米的圆孔,露着可爱的蓝天白云。天圆地方,正是我国先民的宇宙观。圆孔下面有一个石碑,上面雕刻着我们常见的黄帝像,他在谆谆教授人们农业、舟车、服装、医学、算数等知识。&nbsp; &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 &nbsp;这里就是每年清明国家举行公祭的地方。届时,国家各级政府官员,巷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各界民众汇集于此,虔诚共拜我们共同的祖先。那是怎样一个震动人心的场面啊!文献记载,祭祀黄帝陵最早始于春秋时期秦灵公,自汉武帝公元前110年率18万大军来这里祭祀后,历代帝王祭祀不断,相沿成习。在我看来,少数民族统治者隆重祭拜黄帝,还有求得正统认可的心理需要。正因为这样,不管是汉族人作为最高统治者,还是蒙古族、满族统治,都是统一的华夏民族,我们五千年的文脉才得以延续不断。海外华侨不远万里来此祭拜,更是来寻根问祖,认祖归宗。这是炎黄子孙根深蒂固的观念。都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这就是我们的信仰,我们信仰祖宗。在外族入侵,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一句我是中国人,我是炎黄子孙,能激起多少中国人沉睡的血气,从漠然中惊醒,由懦弱而奋起,去保家卫国,甚至以身殉国,实现“我以我血溅轩辕”的宏志!&nbsp; &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 &nbsp;黄帝陵在轩辕庙西北侧桥山上,所以又叫桥陵,我们坐了几分钟的观光车后拾阶而上。桥山总面积5800余亩,遍植古柏,记载共有八万两千多棵。步行其间,东南西北全是柏树,上千年、两三千年、几抱粗的随处可见。路边的石头石碑上刻着古人祭拜后留下的诗文,我最喜欢范仲淹的诗《祭黄陵》,高陟桥山上,关河万里长。沮流声潺潺,柏干色苍苍。黄帝陵就深藏在这森森古柏之中。周围丛山拱卫,沮水环抱。黄帝陵高3.6米,周围长48米,没有我们想像的高大,甚至远不及百米之外汉武仙台雄伟。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在我心中的神圣与崇高。但令我们感到很不愉快的是陵前一个香蜡摊上,几个人在起劲地推销香蜡。训练有素、充满金钱和绑架意味、功利诱惑的话呱呱地不停,实在让人心烦又气愤。这是公然对神圣的亵渎,政府也不管管。我本来想去烧香叩拜的,改成绕陵一周了。</p><p class="ql-block"> (张兴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游 记 结 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拜完黄帝陵后,除了路遥的出生地榆林市清涧县和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双水村拍摄地外,我们的这次陕西旅游计划就完成了。返蓉的前一天,我们临时决定游西安城。</p><p class="ql-block"> 西安,本来是我最敬慕最向往的城市,她可是十三朝古都。可由于是临时加的,没有心理准备,再加上连续几天的行走,实在有些疲倦了,还因为那天西安特别热,我们草草逛了大唐芙蓉园、小雁塔、西安博物院等几个地方。其实我最想去的是兵马俑,下次一定要先多读一些关于兵马俑的知识再来与之相会。</p><p class="ql-block"> 这次旅游是我最愉快的一次。首先我我心中一直以来的一个大大的疑惑隐隐有了一点点答案。为什么陕北贫瘠的土地上会孕育出那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陕西省的文化底蕴太深厚了。虽然早就听闻,但听说和亲自走一遭根本就是两回事儿,即使是走马观花地走一遭。在深深感叹陕西深厚的文化同时,还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自己学识太浅了,别说好多文物叫不出名字,好多碑文石刻读不懂意思,就连好多字都读不出来,平时还自以为认繁体字还可以的。原来常常感叹,越读书,越感到自己的无知,原来出门见识,同样有这样的感受啊!真是井底之蛙。&nbsp; </p><p class="ql-block"> &nbsp; 除了计划的景区,不管人文的还是自然的,没有一个让我失望的,意外遇到的小插曲也全是快乐的。比如第一天出门就邂逅绝美朝霞,给我的出行奠定了愉快的基调。渭河平原上饶有兴趣地观看联合收割机收割玉米,沿黄公路一路的好风光相伴,壶口瀑布旁与当地人快乐的交谈,从壶口到延长县的路上,又邂逅美丽晚霞,夜行陕北高原老公路,路遥故居旁与路遥故人交流,路遥墓边与路遥崇拜者相遇,宝塔山下夜读,西安城里遇到那个健谈风趣的出租车司机等等,都给我留下了美好而很深的印象。&nbsp; &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 虽然只是匆匆几天的旅游,但我也感受到了北方人的大气,比如吃方面,第一顿饭端上来我们就感叹,碗好大!碗里面的面食也好,其他菜品也好,份量也足足的,比我们这里多多了,比我走的其他省份都多。开始我们要剩下好多,后来点菜时才减少数量。价钱也不贵,住宿也不贵,经常外出的赵哥和吴姐直说太划算了。</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满心快乐,加上我比较注意,出行前我担心得睡不好的膝盖问题远远没有我预料的严重,以后我还可以出去旅游啦。&nbsp; &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 旅游结束后,有意义的事还没完。赵哥跟我约好,回来后共同制作这次旅游美篇,这是他的好习惯。他要我好好写游记文字,他来制作精美照片。虽然我感到压力,但却很乐意。因为我本来也想写,但由于懒散,有些实在难写的肯定就会省了。赵哥给我的这个压力太好了。我从27日开始写,每天满脑子都在回忆,上网查资料,组织语言,写下来。最难写的是司马迁祠和拜黄帝陵两则,写出来的和草稿或腹稿很不一样。到现在,一万三四千字的游记终于写完了。整个写游记的过程,我相当于又把愉快的旅途重新经历了一遍,当时的一些感悟又本来是粗糙的,模糊的,当要把这转瞬的感觉形成文字时,就必须把它清晰化,再遣词造句把它记下来,自然更升华了。这是写游记最难也最妙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最后不管赵哥在做美篇时能用多少,我能比较详细地把这次愉快出游记下来就已经胜利啦!&nbsp;非常感谢赵哥,出游是他组织的,攻略全是他做的,途中的安排是他一手完成的,我这费脑子的游记是他督促完成的。以后再跟赵哥跑!</p><p class="ql-block"> (张兴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尽管此文已经很长了,最后我仍没忍住放上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主题曲《神仙挡不住人想人》的MV。以此曲作为文章的结尾,当是最合适的。</p><p class="ql-block"> 有需我们此次自驾行行程安排的,请评论区留言或私信我。</p><p class="ql-block"> (赵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