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的人生之路充溢着悲催

郑州张世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1650年的某个春日,大清帝都北京城内,一老翁在书桌前徘徊。只见他,想着前朝往事,不禁心潮澎湃。又是一年春又来。可故国故人今何在?于是,老人饱蘸浓墨,在一卷十分难得的花绫上,写下了晋人王献之的《奉别帖》。该帖是王献之写给朋友的,表达思念和关切之情。值得注意的是,这位老人书写此帖时,并没有完全照录,而是去掉了其中的“献之白”。可见,他分明是将问候的内容化为自己内心的声音,是借王献之的语言,抒发自己心中的苦涩与无奈。与同时代的许多人相比,这位老人或许是幸运的。已位极人臣,无饥馁之虞。可造化弄人。与历史上很多位高权重者不同,他既是剧变时代中的“幸运儿”,又是处于历史夹缝中的“贰臣”。他就是王铎,王觉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又号痴庵,别署烟谭渔叟。河南孟津人。年幼时家境贫寒,曾一度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然而,少年的王铎勤奋好学,自强不息,通过一番艰苦努力,在贵人的帮助下,诗文书画皆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其书艺,虽出规入矩,张驰有度,却又流转自如,力道千钧,有“神笔”之誉。现如今,王铎的书法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也广受欢迎。这其中又以日本人为最,还因此衍生一个派别叫“明清调”。日本人不仅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甚至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观点。余秋雨先生的《笔墨历史》,是这样评价王铎的:“与董其昌构成南北对照,王铎创造了一种虎奔熊跃的奇崛风格,让萎靡的明代精神为之一振。”在余秋雨先生看来,王铎书艺“是全部中国书法史的最后一道铁门”。也就是说,自此后,世间再也没出现能超越王铎的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王铎的一生不仅坎坷不平,而且充满悲情。早年的艰难生活不说,入仕后的道路也是崎岖不平的。尤其是“仕清”后,生活得极其压抑。短短六十一年的人生旅途,尝尽人间悲苦,死后又身背污名长达三百年,直至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人们才能较客观公正地予以礼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王铎14岁开始治学,18岁就读于山西蒲州河东书院。29岁中乡试,31岁殿试名列三甲第58名,赐同进士出身。随后,又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据《明史》记载,自明天顺二年(1458)以后,“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王铎入选翰林院并进入庶吉士行列,使其从“田舍翁”瞬间成为“士大夫”,从而直接敲开了通往中央权力中心的大门。王铎在实现“鲤鱼跃龙门”的同时,也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向世人宣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平凡的人生是完全可以逆袭的。实事求是地讲,王铎的人生起点并不高。王铎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父亲王本仁,以农耕读书为业,家教甚严。然而,在国势日煎的大气候下,王铎身处的家庭也在不断地走向衰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王家原有田地200亩,但在疯狂的土地兼并中,规模日益缩小,后来被迫缩减至13亩。王铎少年时,其父就是依靠黄河南岸仅有的13亩薄田,支撑着全家的生计。王铎是长子,下面有4个弟弟、两个妹妹,上面还有一个姐姐。家计最艰难之时,甚至连“一日两粥”都难以维持。乡绅为侵吞王家财产多次陷害王本仁的行为,给少年王铎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痛苦记忆。可苦难的生活并没有压垮王铎,反而养成了其倔强而又独立的性格。诚如其诗序所言:“余少年贫,衣食为艰,鲜有掖者。余复压然,不求人怜。”家贫出孝子,茅屋出公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铎从少年时代就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王铎开始临王羲之《圣教序》帖。三年后,字字逼真。万历三十四年,其舅父陈具茨于乡里组织办学,王铎便从之学文。第二年,正式入庠读书。也就在这一年,王铎成了家,其妻马氏是孟津东部花园村人,比他大两岁。中进士不久,王铎的次女王相便出生了。王铎入翰林院供职后,一家人的生活自此才迎来转机。在恩师袁可立的推荐下,王铎仕途顺畅,后来一直做到礼部尚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然而,在改朝换代的大背景下,个人的命运,往往为时代的大潮所携裹。明末,天灾人祸频发,内忧外患不断。王铎虽然身居高位,生活却不安稳。多次遭到农民军的追杀不说,亲人在此期间也一个个离他而去。这种身处乱世的悲凉无助,最终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明崇祯十年(1637),王铎曾在孟津境内遇险。当其时,他和家奴等十余骑被农民军包围,后从汉光武帝陵西北出逃,幸好遇到故人,才得以乘船从水上脱身。次年,他任礼部右侍郎时,曾上疏“言边事不可抚”,坚决反对主和,结果险遭廷杖毙命。也就在这年秋天,京师戒严,王铎分守北京城的大明门时,幼女王佐病死。冬天,次女王相去世。此后两三年中,其家园被毁的同时,父亲、母亲、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也先后离世。这一连串的变故,使王铎的精神几近崩溃。在动荡的时局中,国难强加于人的打击,往往是致命的。明崇祯十六年(1644)三月,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大臣们各自逃散,崇祯帝自缢,史称“甲申之变”。为延续国祚,当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史称南明弘光政权。次年二月,王铎晋升南明弘光政权的少傅。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陷扬州,福王逃往芜湖,留王铎等守南京。大兵压境之际,他同礼部尚书钱谦益等开门降了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仕清”后的王铎,其履历极为简单。清顺治六年(1649)正月,授王铎礼部左侍郎职;十月,加太子太保衔。清顺治八年正月,王铎晋少保。三月,上疏言重道尊师;四月,受命祭告华山。六月初三日,祭毕华山,于旅途中作《临谢安帖轴》。九、十月间,由汉中取水路,经湖广郧阳府抵达光化。十二月初六,经禹州返孟津,时已抱病。是年次子王无咎始刻《拟山园帖》。清顺治九年三月,朝廷授王铎礼部尚书职。同月十八日,王铎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赠太保,谥“文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