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人民军空军的中国武器

文史大讲

<p>  朝鲜人民军空军的技术实力大约相当于八十年代的中国空军:拥有少量能够进行超视距作战的高性能战斗机,其余飞机均为使用近距导弹和机炮作战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战机。据统计,目前朝鲜空军下辖有18个作战师,1600架各种型号的作战飞机,总兵力11万人。苏联解体以后,朝鲜在九十年代陷入经济陷困境,很难再从国外获得先进的武器装备,只能通过从国外合法进口或走私零部件来维护现存的战机,朝鲜空军中有很多中国武器装备,主要机型如下:</p><p>歼五:是中国沈阳国营112厂(现称:中航工业集团沈阳飞机工业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仿制的单座单发第一代战斗机,是中国制造并装备空军的第一种高亚音速喷气战斗机。该机参照苏联米格-17φ(米格-17F)型战斗机研制,采用机头进气的后掠式中单翼气动布局。歼-5采用单座、单发、机头进气、后掠式中单翼布局,机翼后掠角45°,为双梁结构。机翼内侧有角度可控的后退式襟翼,动力装置装一台涡喷-5型离心式喷气发动机,带加力。最大推力25.50千牛(2600公斤),额定推力2400千克,巡航推力2160千克,加力推力33.15千牛(3380公斤)武器机头左侧下方装两门23毫米机炮,机头右侧下方装一门37毫米机炮。备弹量为200发。机上装有光学半自动瞄准具,有两具照相枪。左、右翼下可各挂一颗100~250千克的炸弹,飞机全金属结构,体积小,重量轻、低空机动性能好,装配中国仿制“涡喷-5”型发动机 。目前朝鲜空军装备100架。并装备教练型歼教五25架。</p><p></p><p><br></p><p>歼六:歼-6(英文:Shenyang J-6或F-6 ,北约代号:农夫)战斗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工业公司研制的一型单座双发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该机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前线局部制空权,也可执行一定的对地攻击任务。该机是中国根据前苏联米格-19仿制和发展的制空战斗机,1958年初开始研制,1960年投入批生产,1964年首批歼-6战斗机交付中国空军使用歼-6战斗机的机翼为全金属中单翼,1/4弦线后掠角55°。高速对称翼型,机翼上表面装有导流片,下表面有扰流片,与副翼的操纵联动。机身半硬壳式结构。头部有进气道,为圆截面形,尾部转变为椭圆型歼-6战斗机装2台WP-6涡喷发动机,单台最大推力为25.5千牛(2600公斤),加力推力为31.87千牛(3250公斤),歼-6战斗机的主要武器是航炮。由于作战要求的不同与性能的限制,歼-6各型分别独立或混合装备了23-1型或 30-11型航炮,数量1~3门。其中 30-1航炮由于广泛装备歼-6各型,进入1970年代后,随着国产霹雳-2号导弹定型投产,后期生产的歼-6也进行了改进,可以挂载该型导弹,增强对空作战能力。歼-6曾是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战果最辉煌的中国产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在各次实战中,歼-6共击落20多架各型飞机,而自己没有一架被击落。目前朝鲜空军装备40架。</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img src="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IAAAAAAAP///yH5BAEAAAAALAAAAAABAAEAAAIBRAA7"></span></p><p>强-5强击机,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在歼-6(苏联米格-19)战斗机基础上研制的一型单座双发超音速强击机。该机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原南昌飞机制造厂)设计制造的中国第一种强击机。该机1958年开始研制,1965年6月首飞,同年底通过初步设计定型。该机有多种改型。强-5机身有长约4米的机身内部武器舱,可挂载两枚250或500公斤的航空炸弹。机腹下两个武器舱也能挂载250或500公斤炸弹。机翼下还有两个外挂梁。飞机使用两台WP6涡喷发动机。两翼根处安装两门23毫米机炮。因此最终定型时候,强-5左右翼各一门23毫米机炮。每侧机翼下增设了一个PL-2(苏联K-13A“环礁”导弹的改型)红外近距空对空导弹挂点,用于自卫。强-5系列飞机自1968年成批生产,强-5系列各型机大量装备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成为中国对地攻击的主力作战型号之一。强-5强击机于1985年获得中国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也是中国第一种出口的作战飞机。目前朝鲜空军装备40架。</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img src="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IAAAAAAAP///yH5BAEAAAAALAAAAAABAAEAAAIBRAA7"></span></p><p>轰-5,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现为中国航空工业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参照苏联伊尔-28轰炸机,改进设计并试制生产的一种喷气式战术轰炸机,该机可在各种复杂的气象、地理条件下执行前线战术轰炸及攻击任务。轰-5轰炸机于1963年1月开始研制,11967年4月投入批量生产,随后装备中国空军部队,轰-5轻型战术轰炸机,采用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平直翼型,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前线轰炸机。轰-5是中国空军最早的核武器载机,既可挂载核弹,亦可挂载各种航空炸弹,正常载弹量1000公斤,最大载弹量 3000 公斤,即250公斤炸弹12枚或500公斤炸弹6枚。机上还设置有自动驾驶仪、 机械操纵系统和电传动操纵系统, 以及各种比较完善的电气、仪表、无线电等特种设备,保证飞机能在各种气象条件下飞行,除基本轰炸机外,轰5 还有鱼雷轰炸机、核弹投放机、HJ-5(轰教5)教练机和 HZ-5(轰侦5)、HD-5(轰电5)侦察、电子对抗机等机型 。朝鲜引进的是基本型,目前装备85架。</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img src="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IAAAAAAAP///yH5BAEAAAAALAAAAAABAAEAAAIBRAA7"></span></p><p>运-5运输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南昌飞机制造厂仿制生产的一型多用途单发双翼运输机。该机是按照前苏联安东诺夫设计局设计的安-2飞机的图纸资料,于1957年12月23日在中国制造成功,运-5采用半硬壳式金属结构、后三点固定式起落架、普通双翼气动布局,其起落架使用大行程油液减震器和低压轮胎,可以在简易机场上起落。运-5早期的动力装置为一台国产的九缸星形气冷式活塞发动机,额定功率为820马力。运-5飞机是一种安全可靠、性能良好、多种用途的飞机,并具有经济性好、使用维护简单、安全可靠等特点,该机不仅能低空飞行,且起飞距离仅仅为170米,运-5的主要型别有货运型、客运型、农业型、跳伞和空中支援型、救护型等。运-5驾驶舱装有两个可拆卸座椅。舱罩上部有应急舱盖。舱内有通风和加温装置。风挡玻璃可以加温防冰。由于舱罩两侧突出于机身,所以有直接向下 的视界。货舱内两侧装有10个简易座椅,两侧壁上各有4个320毫米圆窗。在左侧 11号和15号隔框之间设有一个大货舱门,货舱门上装有旅客登机门。运-5在朝鲜空军中使用中反映良好,得益于其低空低速性能优异,非常适合伞兵部队的新兵跳伞训练。朝鲜空军目前装备运-5共200架。</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img src="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IAAAAAAAP///yH5BAEAAAAALAAAAAABAAEAAAIBRAA7"></span></p><p>初教-6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自行研制的螺旋桨初级教练机。该机长期服役于中国空军及地方航校,是中国空军初级教练机主力机型。该机为双座、下单翼、前三点起落架设计,动力装置是一台285马力的活塞-6甲(HS-6A)星型气冷9缸发动机,配双叶自动变距螺旋桨。初教-6机身、机翼和尾翼安定面采用全金属结构,仅副翼和舵面为金属骨架蒙布结构。该型装有全套飞行仪表,无线电通讯导航设备 。初教-6飞机是装有活塞式发动机和螺旋桨动力装置的串列双座初级教练机,是中国自行研制成功并成批生产大量装备部队的第一种飞机。初教-6能在土跑道或草地机场起降,主要供空、海军航校训练新飞行员,用于各种飞行科目的初级训练,与高级教练机的训练飞行相衔接。初教-6运行费用低廉,非常适合用于初级教练和运动航空用途。目前朝鲜空军装备36架。</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img src="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IAAAAAAAP///yH5BAEAAAAALAAAAAABAAEAAAIBRAA7"></span></p><p>直-5直升机,是中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厂(简称“哈飞”)制造的第一种多用途直升机,也是中国航空工业直升机科研应用的开端。仿制原型为苏联米-4直升机。1958年2月,哈飞按照苏联提供的全套图纸资料开始仿制米-4。1958年12月14日中国制造的直-5首次试飞,1959年投入批生产。直-5采用单旋翼带尾桨式布局,旋翼左旋(仰视),4片桨叶,力装置是一台气冷式星型14缸“活塞-7”发动机,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250千瓦(1700马力)。最大飞行速度为21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520千米,直-5型飞机无固定武器,机腹可增装1具12.7毫米机枪舱,机翼两侧挂架可加挂250千克炸弹或火箭发射器等。朝鲜装备39架。</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img src="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IAAAAAAAP///yH5BAEAAAAALAAAAAABAAEAAAIBRAA7"></span></p><p>歼7: 1961年苏联决定向我国提供米格21的生产技术以及数架样机和数据资料,我国开始了歼7的研制。 歼-7是仿制的苏联米格-21Ф-13型,歼-7是一种设计紧凑、气动外形良好的单发战斗机,采用了三角形机翼、后掠尾翼、细长机身、机头进气的总体布局。歼-7飞机的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复合结构,圆形横截面。歼-7飞机的后机身安装一台按照苏联的Р-11Ф-300发动机的图纸和技术资料仿制的涡喷-7型发动机,这是一种带有加力燃烧室的轴流式双转子涡轮喷气发动机,加力推力 5,750公斤,推重比5,体现了苏联五十年代中期喷气发动机的技术水平。歼-7飞机是国产战斗机的武器由以机炮为主转变到以导弹为主的转折型号,从歼-7到歼-7I、歼-7II,机炮由一门增加到两门,而到歼-7E、歼-7G又减少到一门。而空对空导弹则从两枚增加到最多可挂四枚,从只能尾追定轴发射提高到全向离轴发射。歼-7系列飞机的机翼下挂架除能挂载导弹和副油箱外,还可悬挂两组57毫米口径的57-2型空空火箭弹或90毫米口径的90-1型空地火箭弹发射器,也可以挂载多种航空炸弹用于对地攻击。特别是多用途功能增强的歼-7III型飞机可以挂载8枚100-2型或4枚250-2型或2枚500-2型航空爆破弹。歼7战斗机是我国出口数量最多的机型之一 ,先后有十七个国家的空军采用 ,其综合性能和性价比得到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同,歼7 飞机这种轻巧灵活、价格低廉,维护简单, 至今依然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空军服役。朝鲜是第二个获得歼7 飞机的国家,也是亚洲第一个装备歼7 的国家。共装备歼7Ⅱ型40架。</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img src="data:image/gif;base64,R0lGODlhAQABAIAAAAAAAP///yH5BAEAAAAALAAAAAABAAEAAAIBRAA7"></span></p><p>如果说米格-29是朝鲜空军的“掌上明珠”,只有在最危急的关头才会投入战斗。在平日里执行常规任务的重任,恐怕就要由米格-21/歼-7、米格-19/歼-6、米格-17/歼-5等飞机来执行了。有人可能会问,这些老掉牙的飞机在现代战争中还能起什么作用啊。不要忘记,8年前,中国最后一批歼-6战机才退出现役,而歼-7的改进型迄今为止仍是中国空军的现役战机。可见,在国土防空作战中,依靠地面设施的支持,老旧飞机未必没有一战之力。事实上,朝鲜空军对于战机老旧的问题也心知肚明,相当一部分米格-19/歼-6与米格-17/歼-5被改装成了攻击机,用来执行“舔地”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朝鲜强-5、米格-25等专业攻击机数量不足的劣势,算得上物尽其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