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伴我四十年

亮堂堂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并制作:白尚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部分图片来自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音乐:李谷一版《绒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歌声伴我四十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歌声留给人的记忆是久远且绵长的。当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曾说过:“无论哪一首激动人心的歌,最初在哪里听过,哪里的情景就会深深地留在记忆里。环境、天气、人物、色彩,甚至连听歌时的感触,都会烙印在记忆的深处。像在记忆里摄下了声音的影片一样。”我又想起在汾阳看电影《小花》来了,其实最钟情的是里边的两首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和《绒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部电影我前后看过三次,且都是在汾阳县城(现在设市称汾阳市),而后两次都是奔这两首歌曲去的。多少年后回想这件事还哑然失笑,真不知道当年的自己是愚榆呢还是懵邪呢还是执着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9年10月到1981年7月,我就读于汾阳师范中师班。第一学期有几次学校于星期六晚上(当时是单休)包场,组织学生赴1公里之远的西门汽车站旁的电影院看电影。记得看过《小花》《蓝色档案》《至爱亲朋》和《保密局的枪声》,印象最深也很吸引我的当属第一场观看的《小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对于一个一直生活在农村,习惯了在乡村露天场地看黑白电影的我来说,坐在电影院看大屏幕彩色故事片,那场景、那效果、那氛围,与刘姥姥进大观园并无二致,感到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新异稀奇。滋生出些许满足感与自豪感的同时,还夹杂着无穷的神秘感。至影片放映开了,我还环顾四周,那声响很高很大,似万马奔腾,又像轰隆隆的雷声,还宛若不绝于耳的炮声,跟露天的效果截然不同。直到看见很强的光束从播映室打到了宽大的银幕上,“哒哒哒哒”放映声伴随着影片中音乐旋律响起时,才把我的注意力拽回到银幕上。紧接着就是女高音亲切、深沉、充满感情,既优美动听而又催人泪下的歌声:“妹妹找哥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心忧愁。望穿双眼盼亲人,花开花落几春秋。啊——花开花落几春秋……”其实我耳朵里只灌了些旋律,眼睛跳跃着看了些画面内容,歌词内容压根儿就没理解领会。倒是之后又有一首歌,不论是音乐旋律还是歌词还是画面,都深深地吸引了我。后来才知道,那首歌叫《绒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些年文化生活贫乏得很,日常生活中有个小半导体(收音机)就是奢侈品了。记得有一次下了夜自习打水洗漱,前面大专班的一位很时髦的学姐,手里拿着个小半导体几个人相随着前面走,半导体里正播放歌曲:“……当年抓丁哥出走,背井离乡争自由争自由。如今山沟得解放,盼哥回村报冤仇。啊——盼哥回村报冤仇……”咦,这不是《小花》中的那首歌吗?我放下水桶愣是远远尾随其后直至听完才罢。再后来,同学们中间有音乐爱好者也哼唱起了这首歌。说实话,影片内容我是囫囵吞枣,这首歌的内容也不甚了解。我很纳闷:妹妹找哥泪花流,该不会是情歌吧。那些年对“爱情”属于禁区很敏感,哪有“谈情说爱”一说,几乎没人敢碰这根红线。虽然每天晚上休息前西路(指吕梁山区县份)县的几个男生隐隐约约哼着什么“樱桃哪个好吃树难栽,有了那些心思妹妹呀口难开……”“桃花花你就红来杏花花你就白,盼望和妹妹结成双……”不过,这些都是暗地里偷偷摸摸不敢明目大胆唱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也许是出于想弄清楚这首歌词的内容,究竟是不是情歌,也许是还想听这首歌,也许是想明白影片的内容,还是什么原因的,心中产生了个意念:再看一次,解开雾团,消除迷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候想看个电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哪像现在想看什么一百度搜索就搞定了。一是人家电影院得放映,二是你自己得有时间,三是得买票啊。乡村看电影,场子里挂个白幕,你随便去看就得了,城市里可就不一样了,得花钱买票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家很贫穷,每个学期拿5元,所有的开销都在里边,包括往返车票。所以,每花一分钱,我都是掰着指头精打细算。不过,我这人有个怪癖:认准的事儿,千方百计去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去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机会来了。星期天在街上逛,街上张贴有西门电影院播映海报,说星期二一天放映六场彩色故事片《小花》,最后一场为晚上8:00,票价2角。我咬咬牙,就是你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校规定学生晚上不准出校门,况且这还不是休息日,因而我早早侦察好了地形和路线。星期二上了夜自习不久,我就向班长请了假匆匆到了我们宿舍区的西墙根,翻墙出去,待看完后再翻墙回来——办法是人想出来的,办法总比困难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带着目的来,所以很专注。影片开头有个简短的序幕,紧接着就推出了影片名“小花”,几乎是同时音乐声骤起。画面上是我人民解放军路过村镇,老乡们端水递鸡蛋慰劳子弟兵。主人公,一个淳朴的农家姑娘赵小花,睁大眼睛独自一人站在高坡上,很用心专注地细细打量走过来的每一位战士,从中寻找因躲避抓壮丁而参军两年的哥哥。小花走到队伍旁边甚至队伍里边,急切地打量寻找着,但都未果……她泪花扑簌簌地掉下来,怅然若失地看着队伍渐渐远去,远去……“……万语千言挂心头,妹愿随哥脚印走脚印走。赢得天下春常在,迎来家乡山河秀。啊——迎来家乡山河秀。”也许是序幕中的故事情节起了引导作用,也许是旋律动听优美,也许是演唱者亲切、深沉、充满了感情,也许是主人公小花情态很到位,在那纯情的年代里,特定的场景,听得直催人泪下。是啊!它所表达的是在战争年代里,生死相依、颠沛流离却矢志不渝的兄妹情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故事片《小花》取材于长篇小说《桐柏英雄》。1930年,桐柏山区的一户姓赵的贫困人家,将不满周岁的女儿小花卖给了别人。当晚,伐木工人何向东将地下党员董向坤和周医生的女儿董红果寄养在赵家,因董红果和小花同岁,就改名也叫小花。十七年后,解放军进入桐柏山区,已经十八岁的赵小花到部队中寻找两年前为躲避抓丁投奔革命队伍的哥哥赵永生,没想到赵永生负伤掉了队。小花没有找到哥哥,却遇到团部卫生队的周医生,母女相见不相识,周医生把小花认作了干女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赵永生的亲妹妹小花被卖以后又被何向东赎出,收养在何家改名何翠姑。十几年后,已成长为游击队长的翠姑在一次战斗中救了身负重伤的赵永生,但并不知道他就是自己的亲哥哥。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小花与哥哥赵永生相逢。不久,赵永生被派回家乡大兴营做群众工作,身为区长的何翠姑也来到了这里。小花惊奇地发现翠姑很像自己的妈妈,随即告诉了哥哥。于是,赵永生向翠姑谈起亲妹妹被卖的经过。翠姑对自已幼时的经历一无所知,怀着对赵永生的同情,答应帮他找到亲妹妹。翠姑偶然与养父谈起小花兄妹的事情,何向东悲喜交集,向她揭开了真假赵小花的谜底。后来翠姑在一次战斗中为营救小花而身负重伤。战斗结束后,小花和亲生父母相认,永生和小花一起去医院看望翠姑。翠姑在奄奄一息中,断断续续地呼喊哥哥,众人不禁热泪盈眶。小花接过哥哥手中的枪,决心踏着烈士的血迹,去迎接新的战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首歌曲的主旋律还以轻音乐的形式作为背景音乐贯穿全片,给人一种亲切感。结尾处,何翠姑在临时医院奄奄一息。她已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弥留之际,吃力地念叨着“哥哥,哥哥。”赵永生与小花同时赶来,小花已穿上了军装,三兄妹终于相认。主题曲再度响起,“万语千言挂心头,妹愿随哥脚印走脚印走。赢得天下春常在,迎来家乡山河秀。啊——迎来家乡山河秀。”歌声中兄妹们含泪相对,一起战斗过的画面一一浮现。何翠姑,真正的小花,她看到了小花已背上了枪,她看到了无数的鸽子飞起,萦飞,她看到了树梢上闪烁着五颜六色、光芒四射的太阳……兄妹情、战友情在这里演绎到了极致,无言地表现了何翠姑死而无憾的心情,从而使主题得以深化,又得到了升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顾此失彼。只操心了《妹妹找哥泪花流》,脑子里全是这首歌的旋律而忽略了《绒花》,只印象一眼望不到头的石阶梯,何翠姑硬是跪着抬担架过此悬崖的。这个遗憾怎么办?还是找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次是在汾阳露天电影院,票价是1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是1980年初春农历正月底的一个晚上,天气很冷,寒风料峭的。观众不多,站的不少,挤得紧紧的,大概有靠紧取暖的意思吧。因是有备而来,故而临近那个镜头时,我是屏住呼吸急切而又紧张地等待着那个细节的到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何翠姑在前老伯在后抬着身负重伤的子弟兵(何翠姑当时不知道抬着的正是自己的亲哥哥)穿梭在密林中。在石阶梯脚下,他们停住了。她一边擦汗一边望了望一眼望不到头的山崖边上的石阶梯,金雕在嘶鸣着,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她定了定神,再擦一把汗水,抬脚而上。“不行,不行!”老伯说。她停住脚回头一看,担架很陡,伤员随时都有溜到山崖下的危险。她二话没说,“扑通”一下跪地而行,由两手抬担架端转而举向齐肩,老伯在后也是两手齐肩举着担架。就在她跪地的一霎那,音乐声起:“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nbsp; 沥沥鲜血染红它!”金雕吃惊地望着这一幕,蓝天、高山、青松、巨石、岚霭也在既吃惊又敬佩地看着这一幕,“啊——啊——,绒花——绒花——”她的裤子磨破了,膝盖也早磨破了,每爬一阶石梯留下的是一簇簇又浓又艳的红血印。“一路芬芳——满山崖——”老伯提议歇会儿,她满脸汗水,以充满坚毅自信和乐观的目光回头看了一眼老伯:“没什么。”尽管汗水顺着她的鼻尖、下巴颏、脖颈流下来,但她还是以顽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艰难地爬进着。实在爬不动了,担架绳索搭在脖子肩上,以双手更艰难地爬行着。群山巍然,峰峦叠然,悬崖峭然,青松挺然,金雕啸然,涧水淙然,草木棽然,山花嫣然,阳光灿然,仿佛都在为她倾倒,为她开路,为她壮行,为她祈祷,为她唱赞歌。“世上有朵英雄的花,那是青春放光华。 花载亲人上高山,顶天立地迎彩霞。”将爬到顶端了,她一手扳着边崖,一手抹了一把汗水,面向蓝天,面向叠峰,面向前边的路,露出了欣慰的笑。“啊——啊——绒花——绒花——一路芬芳,满山崖——”阳光是那么的灿烂,青松是那么的苍翠挺拔,远近的山峦掩映在雾海里是那么的妩媚动人,翠鸟们欢愉地从他们头顶飞过,更加灿烂的光环充满了树林、山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刹那间,我的思绪开了个小差。银幕上一面是何翠姑为救亲人艰难地抬着担架爬行石梯,一面是起伏的山峦、挺拔的青松、美丽的光斑交替出现,汇集成了一幅壮美的青春图画。你看:在繁茂的绒花树林深处,何翠姑的双膝被鲜血染红,石梯同样被鲜血染红,但她坚毅地咬着一缕头发顽强地行进着。而此时融为一体的音乐旋律与歌词又是那样的朴实、自然、真挚、流畅,那优美中略带一丝淡淡的哀愁的旋律,既柔弱又刚强,好似飘在空中,又似落向山崖。所有这些,无不牵动着人们的心,令人震撼而又催人泪下。同时,典雅、细腻、含蓄的音乐美也达到了朴实、自然、亲切、生动的艺术效果,以无声的语言表现出了何翠姑坚毅高尚的品格,赞颂了她崇高的理想与美好的心灵,也为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极大地渲染和提升了影片的氛围与内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场景结束了,镜头切换成另一个画面,但我仍沉醉其中。我左前方的一位大妈始终不时地揩拭着鼻子,我想,应该是揩拭泪水吧。而紧靠我右边一位五十多岁瘦瘦的戴眼镜的高个子男人,则摘下眼镜擦拭着镜片,猜得出,他肯定也沉静其中泪流满面了。其实,何翠姑一跪地音乐声响起的一刹那,有前两次的先入性,我鼻子一酸,已经泪水溢眶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有一次准备上课发现钢笔落宿舍了,赶忙跑回去取。路经音乐室时听见从里边传出了《绒花》的风琴声与唱歌声,虽然是男声,但听起来还是那样的质朴、自然、细腻、感人而又优美动听。应该是张继成、景魏刚两位音乐老师一个在弹一个在唱,我硬是听完了才走开。再后来,有一个时期午饭后有个时间段电台上播放“每周一歌”,如果是播放这两首歌曲,我们几个爱好者总是早早吃过饭聚拢在持半导体同学处一起倾听欣赏,还时不时跟着哼唱。再后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歌曲》杂志社共同举办了一次群众性的歌曲评比活动,评选出“听众最喜爱的歌曲”15首,这两首名列其中。每当课余时间播放这些歌曲时,我们也总是聚在一起共同聆听欣赏。当时的我们,这15首歌曲不仅会唱,曲谱都背的滚瓜烂熟。时长我4岁的二姐在农业社生产队劳动,她让人捎话来,说社员们也非常喜欢唱这15首歌曲,并向我索要歌词。为准确起见,我歌词曲谱一同抄写寄回家中。当时这15首歌曲确是唱遍了大江南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交城县南庄公社信贤学校。我代初二语文兼班主任,虽设有音乐课,但没专任教师,由班主任自行安排。我便把这两首歌曲教给我的学生们唱。信贤学校的青年教师多,文娱活动搞得好,很是活跃,周边十几里很有名气。他们让我找歌谱,要试着演奏。有位年轻女教师叫赵首莲,身材匀称,面容姣好,酷爱音乐,唱得也很好。记得有几次放学后,她声情并茂很投入的演唱,其他老师风琴、笛子、二胡等伴奏,很有韵味,特像那么回事儿,引得不少学生和附近的社员们来学校观看。受其影响,我渐渐地发现,放学后的校园里,不是《妹妹找哥泪花流》就是《绒花》的歌声。后来,我调文水县西城乡武良学校任教。一度时期兼代音乐课,我同样把这两首歌曲教给学生们唱。不过,为避免误会,教唱前我会把故事情节介绍给学生们。在后来几十年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每当听到这两首歌曲时,我总要多留意一些,反复聆听欣赏咀嚼深思,那真是百听不厌还让人浮想联翩。直至自己拉二胡、吹笛子、弹电子琴、拉手风琴自娱自乐,这两首歌曲也是必不可少的,更不用说平时随意哼唱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信贤学校全体教师照,中排左一为赵首莲老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觉四十多年过去了,但那几次看《小花》的场景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包括自己的情状,仍发生如昨历历在目。影片中的不少镜头已深深地镌刻于心间,印记于脑海,并时时浮现于前。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美好生活,我们一定要珍惜。也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我们党、我们国家才不会变色而永葆青春,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中国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怀念那纯情的年代,我怀念那年代纯情的人和纯情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更多的时候,我是静下心来细细回味那影片,那两首歌。正如吴伯箫先生所说:“那影片纯粹是用声音绘制的,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象,声音绘制感情。只要在什么时候再听到那种歌声,那声音的影片便一幕幕放映起来。”是啊!我钟情的这两首歌曲,其声音随我飘过了四十多年,有时候是从空中飘来,有时候是随天籁而来的天籁之音,而更多的时候是在不经意间从我的心底里氤氲出画面与歌声的融合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妹妹找哥泪花流,不见哥哥心忧愁……赢得天下春常在,迎来家乡山河秀。啊……迎来家乡山河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nbsp; 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nbsp; 沥沥鲜血染红它。啊——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世上有朵英雄的花,那是青春放光华。花载亲人上高山,顶天立地迎彩霞。啊——啊 ——绒花——绒花——啦——啦——一路芬芳——满山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1.09</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一张为师范学习时的自己,下一张为全班毕业照,前二排右一为张继成老师,右三为景魏刚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电影《小花》获奖多多。影片中陈冲扮演赵小花,唐国强扮演赵永生,刘晓庆扮演何翠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获最佳故事片奖;陈冲获最佳女演员奖;陈国梁、云之耀获最佳摄影奖;王酩获最佳音乐奖(两首插曲均为王酩作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评选中获优秀故事片奖;陈冲、刘晓庆、唐国强获青年优秀创作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第一届文汇电影奖”评选中获最佳影片奖;陈冲获最佳女演员奖;刘晓庆获最佳配角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南斯拉夫第九届‘为自由而斗争’电影节”上,陈冲获最佳女演员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第一届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奖”评选中,陈国梁、云之耀获故事片摄影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15首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分别为:《祝酒歌》、《妹妹找哥泪花流》(电影《小花》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再见吧!妈妈》、《泉水叮咚响》、《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电影《黑三角》插曲)、《心上人啊!快给我力量》(电影《神圣的使命》插曲)、《大海一样的深情》、《青春啊青春》(电视剧《有一个青年》插曲)、《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太阳岛上》(电视片《哈尔滨的夏天》插曲)、《绒花》(电影《小花》插曲)、《我们的明天比蜜甜》(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电视片《哈尔滨的夏天》插曲)、《永远和你在一道》(电影《婚礼》主题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关于“绒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百度了一下,绒花没有确切的植物解释,从歌词内容看,这花应该是香的并且美丽夺目;花枝坚硬挺拔且长在山崖上;这花是血红色的,带有绒毛,也可能外形是绒球状的。总之,这是一种生长在山崖上的木本植物,血红色,有香味,带有绒毛或外形为绒球状。据此,那绒花是马缨花,红绒球,含羞草,缨绒花,杜娟,木棉花,雪绒花?还是词作者特意拟就的一种最具特质的花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