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故乡自是风景好,文人墨客写妙章</span></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收集贾令村庆国庆文化活动作品感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明祥</p><p><br></p><p> 2021年8月份开始,受俺贾令村庆国庆文化活动筹备组的委托,在村委班子领导的支持下,我和王丽萍(昵称芙蓉)共同收集有关贾令的各类作品,<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从8月6日——9月15日,共收到55位老师的320件作品。其中摄影作品166张(贾令中学老照片21张、古文记载图片36张、贾令风景照片109张);文学作品152件(秧歌剧1部、戏曲唱段2段、歌词6首、对联28副、散文25篇、诗歌68首、文献记载和传说故事22篇),另:画像1副,书法1副。</span></p><p> 41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很庆幸,认识了敬仰的长辈和老师,几乎每天可以与各位老师进行一次轻松而有意义的对话,从陌生到熟悉,从线上到线下,无论是在文学创作还是做人道理方面,学到不少,懂得不少,感觉受益匪浅,正值收获的季节,我收获满满。</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建立微信群共联友谊。</b>接到任务后,我和丽萍商量,她负责建微信群,我负责收集作品。一个名为“贾令镇国庆文化活动征文诚邀您参与”的微信群建起了(各位老师在群里的昵称我私下都备注了姓名,方便收集统计)。短短几天时间,一个百余人的微信群活跃起来了,大家相互问候,发表作品,探讨作品,对千年古村落——贾令村古街古迹、民俗风景、人文地理展开了线上讨论,无意中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景象。无论是对“四楼门、寺楼门、城楼门”名称的争辩还是对“狐突、狐偃父子”故事的追踪,无论是方言“洗”和“死”的玩笑还是对老照片的回忆,慢慢拉近了群里各位老师之间的距离,有久违的问候,有开心的聊天,还有针对一个问题激烈的讨论,一下子让古村落的文化在微信群里鲜活起来、透明起来,这也是我为什么每天加班加点都要收集整理各位老师作品的原因吧,老师们的热情、执着和严谨一直感动着我,让我不敢停顿、不想懈怠。</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收集文学作品汲取养分。</b>在收集老师们文学作品的时候,“近水楼台先得月”,我看到了许多的好作品,从而也深深地感觉到自身的不足和需要学习的地方。本次所有的作品创作都是以贾令村的文化为中心为出发点,作品的体裁设计、语言结构、故事情景等等都是让我越来越想阅读下去的理由。每到晚上,泡一杯清茶,坐在电脑前,边整理作品,边静静欣赏和品味老师们的大作。</p><p> 比如:董义全老师(昵称老董)和段友仁先生合作的《贾令村歌》,从古风古韵、古道古河、古庙古楼、古街古宅、乡贤名人、贾令三日等六个方面,写出了贾令村深厚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村落的变迁,一篇文章就是一部贾令村志,很具有吸引力。作为贾令人,我深感汗颜,一种责任催促我去进一步了解贾令历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贾令有永不枯竭的历史需要我们以及后人去再挖掘、再探索、再整理;李晋圣老师的歌曲《贾令之梦》,歌词通俗易懂,曲调优美动听,不由得跟着音乐哼唱起来:龙街的辉煌,与我梦缠绵,万亩田园留着我归根的意愿……正如李美娟老师(昵称娟子)在她的作品《记平凡实干的老党员李晋圣同志》中写得那样:</p><p>竹心高洁李门后,呕心沥血度春秋。</p><p>廉洁奉公为百姓,老骥伏枥更一筹。</p><p>李晋圣老师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发起人之一,也是参与作品最多的一位,几次和李晋圣老师聊天,他总是鼓励我们为了贾令的发展做点事,大胆干,大胆说。</p><p> 中国有句古语:“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一天中午,我抽空暇之余回贾令一走,细细瞅着镇河楼和狐神庙的一砖一瓦、一树一木,一边照相,一边酝酿出了自己的拙作《故乡情》和《贾令戏曲》,出于好奇好玩,精心挑选好背景音乐,让我的一位优秀通讯员朋友试着朗读,反响不错;受到康育著老师(昵称微尘)的启发,一个农民,酷爱写诗,“微尘”是一个很有诗意的网名,记得著名诗人艾青在《光的赞歌》中写道:“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命,人世银河星云中的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康育著老师的写作热情和不放弃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随后我与闫芝华老师合作了《闫芝华表家园喜出望外》新唱,闫芝华老师爱好戏曲,为人热情、直爽,几次试唱,合作成功。</p><p> 有时候,我发现自己好像是一只蜜蜂,采集各位老师送来的花粉。比如:我从老师们的作品里领略了格律诗的句数固定、严格押韵、讲究平仄、要求对仗等特点,在描写镇河楼时,吕玉宁老师在《登楼》中写道:</p><p>俯垂街市日光暖</p><p>遥望昌源水色深</p><p>闫绳德老师(昵称ysd)《题贾令镇河楼旧影》:</p><p>铃镊悠声三百里</p><p>村翁遥指碧嵬峨</p><p>马锡斌老师(昵称一痕浅梦(不加群))《再咏贾令古镇》:</p><p>四楼雄势驼峰远</p><p>狐突幽深晓月斜</p><p>原斌老师的《风雨镇河楼》:</p><p>镇河楼,历秋风冷气飕</p><p>眼前淋细雨,不见傲沙鸥</p><p>高建强老师(昵称燃烧的冰)《题贾令镇河楼》:</p><p>西楼隐隐谁人居</p><p>夜夜谪仙倾耳听</p><p>……</p><p> 每首诗都让我感觉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对贾令的挚爱,作品各有千秋,读来回味无穷,就像贾令熏肉韵味无穷,香飘万里;楹联更是巧夺天工,充满韵味,既映射出古建筑的久远,也体现了文人的高雅趣味。</p><p>比如:袁钟晋老师的镇河楼对联:</p><p>上通京畿,下达巴蜀,千年古驿位当首</p><p>北连蒙俄,南接闽浙,万里茶路居正中</p><p>范培杰老师(昵称艺情剑)狐神庙联:</p><p>庙堂二百余甄贾皆忠魂血脉</p><p>始祖三千载重温续英烈精神</p><p>刘安中老师(昵称流年顺)联题镇河楼:</p><p>一楼永镇昌河,兆姓恒安故里</p><p>紫气萦回贾令,祥光衍绕昭馀</p><p>赵鹰老师(昵称竹竿砖头 )题贾令狐神庙:</p><p>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后来冕上封狐神</p><p>子之能仕,教之以忠,当年刀下做鬼雄</p><p> 又比如:从袁仲良老师身上学到了无论身在何方、多大年纪,都可以拿起笔书写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从闫汝盛等老师作品当中,学到了作品需要反复修改,反复酝酿;范守仁老师(昵称老范)散文《贾令漫忆》写出了贾令村的历史久远、文化灿烂、民风淳朴、勤劳俭朴,给了我许多鼓励;我的作协文友王丽萍、冯静武(静武)、吕钢荣、王永红(我是配角)、赵永兴、唐中才、王建明(远征)、权治业、刘宏英、高怀锐(山里玫)、戴世琴(牧羊女)、武殿旺(旺旺)、张元庆(老四汽车电子)等老师也很给力,以他们自己的文笔为贾令这次活动添彩。</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收集老照片唤起记忆。</b>这次收集作品中,有一项是收集原贾令中学的毕业老照片,每张照片看起来有点发黄、有点褶皱、有点缺损,虽然逝去的只是青春的容颜和昨日的时间,但他们心中的信念一直未曾改变。由霍建国老师提供的贾令中学第三班毕业留念照,拍摄于1960年7月20日,如果不是他提供照片中的花名,我几乎找不出照片中还有我的四叔王步海,我爷爷奶奶生有四男四女,曾经也算是贾令村一大户人家,现在健在的只有四叔和四个姑姑了。忽然想到一个人的记忆内存到底有多大?一个人一生中究竟可以保存多少记忆?是否会有空间被占满的一天,又或许会有失去那些记忆的一天?也许记忆就是自己的影子,失去了记忆,也就丢了自己。没有了父母,回家显得孤独起来,幸好我的岳父岳母身体健康,每每回贾令总得和他们聊聊往事。那天回家聊起收集老照片的事,85岁的岳父薛光普很感兴趣,对岳母说:赶快把你的照片拿出来。于是岳母拿来一个有些陈旧的铁盒子,小心翼翼打开后,里面有一个相册,相册里有一些照片还用纸包着,岳母再小心打开,才翻出一张写着“六班全体团员毕业合影”字样的老照片,时间为1961年6月15日。由于时间久远,对于这些事,两位老人记不起多少了,只是说:我们那个年代很艰苦。有的照片担心失去了原样,我想办法扫描,先后找到高怀敏、武继瑞(昵称福)、刘敦荣、段学华(昵称劲松)四位老师把老照片进行扫描后,看起来比较清晰;因工作繁忙,我让朋友武林去找刘敦荣老师,朋友说:你村的这个活动很好,回去建议俺村(西管村)搞这样的活动。</p><p> 是的,记忆有时只是躲在心里的一个角落安静地等待着,等待着你不经意间的一个回眸一个捡拾,我们都不知道明天、以后、未来还会有什么样的记忆等待着融入自己的生命,但一定都会与今天自己所做的每一样决定息息相关。所以,努力地活好今天,感恩地看待昨天,就一定会有不留遗憾的明天。</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收集风景片放眼未来。</b>虽然时光在贾令古建筑身上刻下了痕迹,但是它们依然是这片土地上亮丽的风景。这次收集到刘如岗老师的一幅《三晋名臣狐突像》画,栩栩如神,配上闫绳德老师题的对联,马上让人感受到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狐突之忠义精神,带我们遥想春秋风云,带我们透视晋国历史;县文联主席杨慧渊为这次活动提供了很多资料和图片,他和邓文银、贾青斌、闫丕清、段文丽、程生辉等老师们关于贾令古村的风景图片,让人可以触摸到贾令古建古迹千年历史的砖瓦,仿佛听到镇河楼千年历史的回音,徜徉在古村落的风土人情中,体验北方农村的乡土情谊。闫丕清老师(昵称追追追)的图片发过来时,好像大片一样,我惊呆了,原来我的家乡如此的美丽,他借助雨后的景色,以晚霞为背景,把贾令的每个角落衬托得风光无限,当我把这些图片发到朋友圈时,好多南方的朋友都纷纷点赞都想来观光。老师们的这些图片直观地反映出了贾令村的风貌,藏着时光的秘密,孕育出发展新变,古色古香犹在,乡土气息缠绵,古村似乎从未改变;筑梦前行,乡村振兴,千年古村一展宏大抱负,古村一直在变。从照片看到的不仅仅是风景,还有古村的未来。</p><p>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通过这次活动,贾令人更加热爱贾令,外地人也爱上了贾令,他们纷至沓来,驻足观光。当然,群内还有老师们虽然没有上报作品,但是他们每天都在关注贾令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句“记得住乡愁”勾起多少人的故园记忆,人生回味,不能忘本,才能开辟未来,让我们善待每一个古村落,呵护好先人留给我们的每一处“江山胜迹”,不只是为了安顿好过去,更是为了赢得我们的未来。通过这次国庆文化活动,我也衷心希望各位老师能够用自己的文笔、相机、歌声来展现贾令的一切,让这个古村从“幕后”走向“台前”,从“深闺”迈向“大舞台”,贾令人一如既往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我相信贾令的明天会更好!</p><h5><i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以上只是我收集作品后的一点感怀,不敢妄加评论各位老师的作品。作为收集者,能为贾令这次国庆活动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感到很自豪,但是做得还不够完善、不够到位、不尽如人意,恳请各位老师多多海涵!我将不胜感激!)</i></h5><p><br></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