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目录:</b></p><p class="ql-block"><b> 17、史迪威公路</b></p><p class="ql-block"><b> 18、松山抗战遗址</b></p><p class="ql-block"><b> 19、大理、巍山古城</b></p><p class="ql-block"><b> 20、云南驿</b></p><p class="ql-block"><b> 时间:2021年5月26——6月3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17</b></p><p class="ql-block"><b> 史迪威公路,</b>1944年中国军队在滇西和缅北大反攻胜利后,由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国人史迪威将军领导兴建的始自印度东北部终至中国云南昆明的公路。从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12个县的各族人民自带口粮行李扎营千里,冒着瘴疠,劈山开路,凭着一腔报国热血以献出近三千人生命为代价,仅用8个月时间就抢修出了这条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为"人间奇迹"的滇缅公路。到1945年1月"中印公路"全线胜利打通,从印度的雷多,经缅甸密支那,分南北两线,南线经缅甸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北线经过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至龙陵,两线最终都与滇缅公路相接。是中国联系外界的为数不多的“输血管”之一,大批战略物质由此运入中国,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被称为"抗日生命线"。</p><p class="ql-block"> 史迪威公路中国境内起点在畹町和猴桥,但因为新冠疫情边境地区不敢去了,所以,这次走的是史迪威公路保山至腾冲的芒棒段,此段为北线,1946年建成通车,又叫保腾公路,抗战结束后基本废弃,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重新修复通车,在高黎贡山垭口立有史迪威公路标志及为修路而牺牲人员纪念碑,该公路在2002年之前,是腾冲、梁河、盈江、陇川、瑞丽等通往内地的唯一交通干线,也是至今翻越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唯一的公路。</p><p class="ql-block"> 寻找这段史迪威公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网上信息混乱,都没有具体进山路线,导航也没有,从潞江坝下高速后问当地人去腾冲的老路,他们只告诉你走国道,其实跟史迪威公路是相反的方向,最后坚持自己的信念,走192县道先导航到大蒿坪,进山后直到看见史迪威公路的牌子,知道自己走对了。</p> 拐进小路不远就看见墙上写着高黎贡山欢迎您,旁边就是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护局隆阳分局坝湾站,所以先导航到这个单位也行,然后沿着路一直走就行了。 路已经废弃,里程碑都被移位了,一路走来没看见其他车辆。 进山后首先经过石梯寨路口 看到这块木杆上的牌子,知道我的判断是正确的。 经过第一个村子——蒲满哨,村里只看到几个老人,房屋很多都破败了。 高黎贡山垭口,这里是保山与腾冲交界处,立有一块史迪威公路石碑。 筑路牺牲者纪念碑 这里还有一个“大地控制点” 这段史迪威公路还维持原貌,路面由小石块铺垫,路边的安全护栏长满了苔藓,很有历史感。 看来这里有猛兽,沿途看到几块提示牌 到了大蒿坪这段史迪威公路就算基本结束了。<div> 随着国家路网不断发展,这条路再也不用背负国家命运这副重担,也许是经历过太多的风风雨雨,今天的默默无闻正是它期盼已久的归宿把。</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8</b></h3><div><b> 松山抗战遗址,</b>位于龙陵县城东北,距离惠通桥27公里<b>,</b>云南松山系高黎贡山山脉,雄踞怒江西岸,顶峰海拔2200米。山势起伏,地形复杂,主峰濒临怒江峡谷,十分险峻,整个松山由20余个峰峦构成,绵延20余公里,公路通过其间,前临深谷,背连陡坡,形成天然锁钥,素有滇缅公路的直布罗陀之称。</div><div> 正因其地势的特殊性,为阻断滇缅公路这条输送援华物资的生命线,1942年日军从缅甸北上穿越中缅边境进入滇西地区,1942年5月5日,中国远征军炸毁当时怒江上唯一的桥梁——惠通桥,阻敌于怒江西岸。自此,日军在松山大小山头上构筑了坚固的钢筋水泥工事,完全按照永久性作战需要构筑,极为坚固复杂,甚至连坦克、装甲车都能在地堡里进出自如,宣称松山是东方的马其诺防线。1944年6月4日至9月7日中国滇西最大的战役—松山战役在这里打响,日军在松山守备部队3000余人,中国远征军先后投入兵力6万余人,松山血战,经历大战十次、小战上百次,全歼敌军3千余人,中国远征军以牺牲7600余人的代价攻克了松山,打开了大反攻的前进通道。</div> <p class="ql-block"> 松山主峰碑石,这里是目前滇西保存最完好的抗战遗址。</p> 这棵百年古树上布满了枪伤和弹痕,当时,由于战火猛烈,整个松山犹如一片焦土,光秃秃的山头只剩这棵古树和一棵小叶榕树,它们见证了7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它们顽强的生命力也象征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 布满弹孔的小叶榕树 登上主峰,怒江、惠通桥和周围群山尽收眼底,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怒江上在建的新桥 当年的战壕 松山战役主战场—子高地日军工事爆破落坑,因日军工事异常坚固,主高地久攻不下,最后远征军采用坑道作业,从敌堡下面150米处开挖2条爆破隧道直通主峰工事,用3吨TNT炸药终于将2个敌堡炸毁,原本突起的山头变成了2个凹陷的大坑。 战后在牺牲的战士身上发现的没有送出去的神秘远征军信件,据说至今没人能破译信件内容,我咋觉得是封求援信呢。 由雕塑家李春华亲自雕刻捐赠的402座远征军雕像群 <p class="ql-block"><b> 娃娃兵</b>,松山战役中,因兵力严重不足,国军征召7千娃娃兵(9-15岁)走上战场与日军血战,攻克松山后战死1千多人,最小的只有9岁,可这些日军眼中“乳臭未干”的娃娃兵,没有一个孬种。年龄最小的9岁小战士被俘后,日军在血淋淋的酷刑刑具面前问他:“你想怎么死?”小战士怒目圆睁:“我已经死了,来生还打鬼子!”</p><p class="ql-block"> 当时美国随军记者战前看到即将出征的娃娃兵方阵时,不解地质问国军指挥官:“为什么要让这些孩子上战场,他们是这个国家的未来!”指挥官回答他:“仗打到这个份上,如果他们不上战场,这个国家就没有未来了!”。何其悲壮。</p> 李春华将自己以司号员的形象放在雕像群最前面,吹响集结号。 从松山抗战遗址到惠通桥这段路,依然保留了当年滇缅公路的原貌,碎石铺的路面已经被磨得反光。 这里也有个老虎嘴,依然是当年滇缅公路初建时的样子 惠通桥,当年就是炸了这座桥才得以将小日本阻挡在西岸的高黎贡山上。 寻找历史的痕迹,再次感受到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为国御寇、英勇奋战的民族英雄们,在当年恶劣的自然环境及雄奇险峻的地理环境中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杀敌的悲壮场景,无数先辈们的英勇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安逸。<div>山河依旧,烈士永生!</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b></h3><div><b> 巍山古城,</b>位于大理南部的巍山县城内,距大理一个小时的车程,又被成为南诏古城,是南诏国早期的都城,也是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城市,至今仍保留着600多年前建城时的格局,被誉为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南诏古都、彝祖故里、道教圣地、鸟道雄关、红河之源、和谐回村“是巍山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六张名片。</div><div> 疫情下的古城异常冷清,街上游客很少,我们住的客栈整栋楼只有我们开了一间房,傍晚三三两两的本地人漫步街头,公园里到处都是遛鸟的男女,人们不紧不慢的过着平常的日子,巍山古城民风古朴,文化底蕴深厚,加上适宜的气候环境,造就了巍山人神闲气定的生活性格。而我们则可以漫不经心的漫步其中,在这闲暇之余,细细感悟这座古城。</div> 县政府设在老房子里 巍山古城的招牌——拱辰楼 星拱楼,05年的一场大火将600年历史的星拱楼毁于一旦,现在看到的是重建的。 扎染一条街 公园里遛鸟男族 遛鸟女族 天黑了,鸟该回笼了,人该回家了。由此发现巍山人真的很爱鸟。 巍山古城地处云南西部哀牢山麓,红河源头,从古城出来想着去看看红河源头,网上信息量非常少,查地图导航到红河源村,一路七拐八拐好不容易看到红河源公路的里程碑,认为终于找到正确的方向了。 密鹿摩村口竖了一块红河源头的石碑 要看到真正的红河源头还有好远,车开到没路了,按照别人的轨迹徒步上山,走到最后看着轨迹离目的地很近了,但却没有路,山里没有导航、手机没有信号,为安全起见只得放弃,一次失败的探险经历。 大理距离巍山只有一小时车程,顺道去打个卡、会会友,还有心心念念的8年前在喜洲遇见的破酥粑粑。 特意去喜洲找到8年前的店家,夫妻两的小档口一直还保持现做现烤的破酥粑粑。 相隔8年再来大理,发现下官建设的很漂亮了。 经朋友介绍发现在大理古城内竟然还隐藏着一座很有特色的天主教堂,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汉白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精华,既保持西方教堂的风格,又具有浓郁的白族建筑特色,是一座仿中式结构的西方教堂。 来自深圳的友友有缘千里相会在大理。<div> 租住的客栈由2栋别墅组成,恰好主人回了老家,整栋别墅就只有我们俩,有点太奢侈了,此行自驾游出来已经五十天了,在大理悠闲的休整了3天(上午出去溜一圈,午休后喝喝茶、会会友),给身体充充电,然后精神饱满的继续接下来的旅程。</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b></h3><div><b> 云南驿,</b>云南的源、古道的驿,彩云之乡的故里,云南驿正是云南这一地名的正源,云南驿,属汉代云南县和魏晋云南郡的故地,因元明清三代设置云南驿而得名。今为祥云县云南驿镇云南驿行政村。</div> 来云南旅游,必须要了解云南的历史,云南省的“云南”之名,就起源于云南驿,公元前109年因为汉武帝的一个梦,梦见一片预示吉祥美丽的土地,五彩祥云在此飘落。于是派使者来寻得这片神奇的土地,就是云南驿。汉武帝置云南县,自此,云南驿为最早的县治驻地,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这里是滇西交通咽喉,这里是茶马古道上最重要和最繁华的集散地,是南方丝绸之路上保存最完整的一段。<div> 当年的对联依然可见:<br> 马帮铃响店小二迎来送往<br> 邸报飞传众官员暮留朝去<br><br> 东奔西走天上地下皆为军火<br> 南来北往鞍前马后只闻茶香</div><div><br> 二战时期,一条长度959.4公里的滇缅公路、一根维系能源的输油管(中印输油管)、一条空中物质航道(驼峰航线)“三条路”与千年古驿道都奇迹般的在“云南驿”这个弹丸之地汇集,使得这里成为盟军在东南亚最重要的反攻基地,1938年……从那时起,“云南驿”这个名字便与使命和传奇密不可分了,在抗战历史、交通史、工程史上留下了“勘为奇迹”的一页,今天,当年的那些浴血奋战早已灰飞烟灭,岁岁枯荣的青绿掩盖了昔日的伤痕,云南驿也已重归千年的静谧,但我们仍在讲述这段依然光芒万丈的历史,因为保存昨天是为了明天,纪念永远是人类通往未来的桥梁。<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div> 滇缅公路从牌楼前经过,磨得发亮的石板路还保持当年的模样。 曾经的繁华驿站如今已不再辉煌,只是街上有2个纪念馆(马帮文化博物馆和二战交通纪念馆)默默的在向人们述说当年的历史。 云南驿机场是驼峰航线最靠前线的后方机场,也是云南三个战略机场之一,因而成为驼峰航线最重要的支撑点。云南驿作为二次大战中盟军在远东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和物资中转站,成为关系中国抗战成败的咽喉要地,一时蜚声海外。<br> 六十多年过去,云南驿及滇缅公路、中印输油管、驼峰航线及飞虎队的故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演变为一个小村镇的云南驿在320国道和楚大高速两条现代化公路的中间,静静的怀想着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岁月......<br> 作为云南地名的来源,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作为二战时期东南亚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云南驿”应该被更多的人认识。目前,深圳华侨城集团已经入驻开发,历史不可再演,但繁华可以依旧。<div><br></div><div>待续</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9月22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