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喜欢来自青藏高原的歌。</p><p class="ql-block">《青藏高原》,《天路》,《回到拉萨》,《那一天》,《西海情歌》……无论是李娜,韩红的女高音,还是降央卓玛的女中声,均是天籁之音,都能把这片净土的空灵,纯洁,庄严,诠释得淋漓尽致,具有震撼灵魂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尤其喜欢听降央卓玛版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曲美,词更美。好的曲子固然听来余音可以绕梁三日不绝,然更难得有画龙点睛的佳词来配它,否则便如一袭华袍缺少了骨质美人来穿,靥靥少了灵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而如斯好歌好曲经降央卓玛那丝绸般温润光滑,红酒般低调醇厚的喉嗓流淌出来,尤其在静谧的深夜里,在无尽的星空中缓缓伸展,便渐渐融入了你心的弦律。</span></p> <p class="ql-block">那一日闭目在经殿香雾中,</p><p class="ql-block">蓦然听见是你颂经中的真言,</p><p class="ql-block">那一夜摇动所有的经筒,</p><p class="ql-block">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p><p class="ql-block">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p><p class="ql-block">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p><p class="ql-block">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p><p class="ql-block">不为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p><p class="ql-block">这么温柔醉心的诗词,作者是仓央嘉措,六世达赖活佛。</p><p class="ql-block">为了了解仓央嘉措其人,我狠查了一些佛教经典,以加强自己对藏传佛教的认识。知道他属于黄教(格鲁派)一脉,黄教是讲五戒六度的,而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显然并没有遵守任何清规戒律,没有修成一颗如如不动的心;在弘扬佛法,兴建塔寺,著书立说方面,也是成绩平平乏陈可述。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情诗写的巨好,可以流芳百世。以至于数百年后的今天,文艺青年侃起他的诗来,仍然可以朗朗上口,侃至口舌生津。</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持戒同样不严谨的居士,我虽然不敢对他近乎公然地漠视戒律稍有微辞,但毕竟少少读过几部经典,潜移默化的影响决定了我对佛法的敬畏之心难灭,故数年来不曾生起雅趣去专门拜读一下他的诗作。</p><p class="ql-block">进一步了解仓央嘉措是在几年前进藏的途中。负责西藏一行的几任导游,均是当地土生土长的藏族卓玛,她们个个颈带天珠蜜蜡,手持经筒,说起历代达赖和班禅的传奇故事如数家珍。</p><p class="ql-block">从她们滔滔不绝的讲解中,我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虽然讲起其他历任活佛的时候,她们同样表达出敬仰之情,但说到她们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时候,她们对他的风流多情不仅没有垢病,脸上的敬仰之色反而无一例外的更浓一些,表达热爱的语言也更丰富多彩一些。</p><p class="ql-block">后来的旅途中,对藏民们的真实生活了解得越来越多,风俗人情体味得越来越深入,心中的疑惑也渐行渐解。也许,在这些天性崇尚自然,爱好自由,而又热情豪放,宽容善良的藏民心中,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种种豪放不羁,遵循内心呼唤的思想和行为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人性,更加符合他们民族自身的形象吧。</p><p class="ql-block">一路上,渐行渐思,不知不觉,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般若六度的认识有了渐悟的感觉。偷闲中也从网络调出仓央嘉措的诸多诗作研究一番,这个活佛兼诗人的形象在我心中渐渐变得丰满而生动。</p><p class="ql-block">仓央嘉措(1683一1706)的一生,可以说是短暂,传奇,悲剧的一生。从被指定为转世灵童的那一天,他便走上了一条充满堪坷,荆棘的不归路。出身红教(红教不禁婚嫁和男欢女爱)家庭的他,又因自身天生的浪漫多情,对黄教要求遵守的清规戒律和繁文缛节显然是难以适应的,人之本性和佛法自觉觉他的冲突,时时折磨着他的灵魂。他短暂的一生,共遭遇过三个刻骨铭心的女子。一个是青梅竹马的玛吉阿米,一个是追求金钱和肉体沉沦的仁珍旺姆,最后一个是生死相扶的达娃卓玛。对这三个女子,他均倾心相爱过。</p><p class="ql-block">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p><p class="ql-block">柔美委婉,自由流畅的诗表达出他追求爱情和自由时的放松和愉悦。</p><p class="ql-block">然而,多年沙门法的残酷训练和填鸭式教育毕竟在他的灵魂中已烙下了印痕。他在遵循本性,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同时又常常内心自责不已,他知道他已从形式上背离了他这一生的使命:终生奉献于佛法。</p><p class="ql-block">世上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p><p class="ql-block">表达了他面对爱情和佛法两难选择时内心的矛盾痛苦和焦虑不安。</p><p class="ql-block">法则默认背叛佛法的人是要不得善终的。关于仓央嘉措的结局,史书上留下的最后一点痕迹是这样的:在进京觐见的途中,行至青海湖,不幸染病身亡。</p><p class="ql-block"> 而民间有两个版本。</p><p class="ql-block">一个版本是:在黄教两派相争时,仓央嘉措的沉迷声色,不理教务被对立派斥为“假活佛”上报康熙帝,帝大怒,下旨押解进京辩罪。行至青海湖时,被对立派刺杀死于青海湖,对外言之病逝。以“忤逆佛法,罪大恶极”之故被千刀万刮,死状极惨。</p><p class="ql-block">其实参考历史上诸朝政治和宗教斗争之残酷无情,以成年人的理智,我隐隐觉得这个版本才是真实的。</p><p class="ql-block">而藏民们却遵从内心善良的愿望给他们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安排了流传更广的另一版本:因路途遥远,仓央嘉措行至青海湖时,两派之争桑结嘉措一方又占了上风,再加上康熙帝本来头疼如何处理宗教两派之争,于是押解进京一事便不了了之。而厌倦了政治斗争和宗教清规戒律束缚的仓央嘉措活佛借病死遁,与追随他进京的达娃卓玛从此运走高飞,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神仙生活。</p><p class="ql-block"> 纯朴善良的藏族儿女们呵,以全身心的爱宽恕了他们热爱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赋予了他一生追求的美好终结。</p><p class="ql-block">我想,那一天的拉萨,那一天的布达拉,这个世间离天堂最近的地方,香雾袅袅中一群善男子善女人的虔诚祈祷声,一定震惊了佛国,仓央嘉措以自己的一颗充满矛盾而始终不悔的诚心,衷心侍奉过的佛祖,定会软了心肠,免他十万亿劫的大罪,许他下一世不再背负重重的心灵枷锁,只做那个拉萨街头美丽快活的情郎了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