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国总编在《上海知青》杂志里的卷首语,第12—16期(三)

吴桂森(园林)

<p class="ql-block">  《知青启示录》</p><p class="ql-block"> 第十二期篇首语 2010年12月</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建国</p><p class="ql-block"> 知青,民族之痛,知青,民族之幸!</p><p class="ql-block"> 代知青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历史的十字路口发现了自身的终极使命。历史也许知道,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变革时代,知青会留下怎样华丽的背影。</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历史价值?是因为它告诉我们,人曾经做过什么,因此就告诉我们人是什么。知道知青的经历,就明白知青为民族作出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社会用任何温暖的方式向知青表达民族的敬意都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知青承担着民族的记忆责任,它为历史拉纤,诠释着别样的感动——由此凝聚成民族卓越的范例。</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历史是为当代人所写,是为了“时机”而写,那么历史的“时机”就在于当下社会亟需一种光明向上的力量,而一代知青正是这种力量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历史就是理想主义者在漫长的岁月中历经磨难最终获得胜利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淮南子》有曰:察一曲者不可言化,审一时者不可言大。</p><p class="ql-block"> 一个会丢失一代人的社会是荒谬的社会,一个见利忘义的民族是注定没有前途的民族。</p><p class="ql-block"> 知青情怀,家国天下。 窃以为如果一代知青无尊严可言,我们这个国家也不会体面。</p><p class="ql-block"> 作为政治不敢妄下判语的一代知青,最终将进入历史范畴并被历史所解放———因为历史无法跨越前进。</p><p class="ql-block"> 知青破茧成蝶,终获生命之光——给力民族,诚如二战后的一代终将显山露水。</p><p class="ql-block"> 不可否认,在融入世界的现代化潮流中,民族精神的 传承日趋 沉重,为此,还有什么比建构一种承上启下的新文化而更值得我们为之努力?!</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文化,千百万人共同的诉求就形成了文化。当知青文化闯入社会的视野时,因其具有的丰富性、深刻性、广泛性、独特性而为世人所瞠目。</p><p class="ql-block">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平衡制约,允直首中。在这个浮躁焦虑的时代,选择原本也是一种拒绝。知青安之若素,守望着民族的“麦田”。与其说是经历使然,不如说是民族精神尚有传者。</p><p class="ql-block"> 知青以其自觉,自信,自强,正在构建属于民族的新文化。它所走的每一步都将是我们这个国家变得更好的记录,它所为之付出的一切不啻是我们民族新的《出师表》。</p><p class="ql-block"> 青春是一阵风,我们曾经在风里走得很远很远……如今,知青——这张耐人寻味的名片在历史的节点上正向世界递出。历史有的时刻就是这样,曲折而又隐晦地传递着耐人寻味的信息。</p><p class="ql-block"> 一代知青已走出“知青”的范畴,高擎着民族精神的大旗——知青在路上,过去已在身后,前面是光明世界。</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后人,会撰写更多有关知青的历史考证和色彩斑斓的传奇故事。而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将会成为历史和传奇中的重要篇章。那时的人会说,在社会巨变的沉痛中,一种伟大的新文化从他们之中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知青,民族之幸。</p> <p class="ql-block"> 《知青进行时》</p><p class="ql-block"> 第十三期篇首语 2011年7月</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建国</p><p class="ql-block"> 知青发端于中国,其影响已不止于中国,世界已听到了他们真切的声音,已看到他们不屈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阶层都在试图掌握历史的解释权,因为历史怎样解释,决定了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明白的去处,决定了未来如何发展。</p><p class="ql-block"> 一代知青隐匿在历史的褶皱中,悄然潜行,难觅踪影 知青,抑或已成为中国历史永久之谜。然而有一天历史还原本色时,被感动的大地猛然看见一大群负重前行却不失坚定神情的知青,问:你们是谁?夕阳中有无数的声音在回答——我们是知青!大地肃然起敬,千山万壑在回响——我们是知青……</p><p class="ql-block"> 历经苦难的大地知道:知青不能倒,因为民族精神不能倒,民族脊梁不能倒。铁流北上红旗漫卷大风。知青不让,广阔天地终有情。红军、知青——一样彰显,一样英雄。</p><p class="ql-block"> 一个没有来历的人是可疑的,一个没有激情的人是虚伪的,一个没有青春记忆的人是可悲的。</p><p class="ql-block"> 知青,中华赤子,前有共青城光辉闪耀,后有大学生村官接踵而进。知青用沉重的历史之笔写着永不褪色的希望,描述了一代知青深深的眷恋……</p><p class="ql-block"> 在完成了大树对根须,火山对岩浆的寻问之后,知青已获得了生之觉悟。</p><p class="ql-block">知青——民族可依,祖国可靠,人民可信。</p><p class="ql-block"> 今日中国,谁还有资格去质疑,诘问,非难甚至否定一代知青?</p><p class="ql-block"> 今日中国,还有什么群体能比知青更可爱更值得尊重?</p><p class="ql-block"> 知青的秋天,果实有甜有涩,重要的是历史已咀嚼出其中的滋味。,曾几何时,被人讥为子虚乌有的知青文化,如今正滋润着国人干涸的心田,知青的笑靥焕发出暖人的光泽,一代知青化腐朽为神奇,变磨砺为资源,正将知青故事与社会尽情分享……</p><p class="ql-block"> 去松花江畔,去黑龙江边,去呼伦呗尔草原,去黄土高原,天山南北,彩云之南,黄海滩涂,去广阔天地……你不会后悔,你会充实,你将丰盈,因为你明白了“知青”一词究竟意味着什么——</p><p class="ql-block"> 知青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串联起昨日和今天……代表着一种历练、一种觉悟、一种不朽的气质、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是没有理想,却未必能付之行动。我们可能付之行动,却未必能坚持下去……</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激情或许已化作了天际的云霞,庄严的夕阳还能燃起往日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巨变中的祖国需要我们这份担当,民族亟需我们的努力,大地在祈求身心疲惫的知青,请再坚持一下……</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扛不住现实的困惑和痛苦,我们还有什么力量?我们,究竟还能为祖国做写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坚持不仅仅指向坚持的结局,而更在于坚持的过程和不变的信念,而后者更具牺牲精神和悲剧色彩。</p><p class="ql-block"> 在一切均可消费的当下,尽管看不到终端的底线和任何承诺,我们却明白自己心中的底线——那就是对崇高精神的执着守望 。</p><p class="ql-block"> 我们或许无法走进太阳重新升起的黎明,但谁说我们的存在和努力毫无价值?我们的青春与激情已付之东流?</p><p class="ql-block"> 夕阳即将沉没,暗夜在悄然来临,知青的眼神依然明亮。历尽沧桑的背影还在历史的小路上负重前行。晚霞灿烂,天际间依然还有回声传来——我们是知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知青文化 给力中国》</p><p class="ql-block"> 第十四期篇首语 2011年12月</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建国</p><p class="ql-block"> 前进的智慧,向上的力量常蕴于先行者的足迹和历史的辙印。</p><p class="ql-block"> 不经意间,知青文化已融入我们生活,当我们坦然以知青自居,当民间对知青报以微笑时,知青文化已进入了民族宽阔的视野和更远大的审美中 知青以其心态、视角、信念决定了知青文化的力量所在。知青文化给彷徨在十字路口的国人以深刻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原因让几成溃军的一代知青如同红军长征一般重获新生、重振雄风?</p><p class="ql-block">如果说,红军长征已超乎国共之争成为人类精神飞扬的红飘带,那么广阔天地,无量青春,知青摇曳出的又该是怎样的一道风景?</p><p class="ql-block"> 因为天地广阔,故知青文化最接地气:因为热血滋润, 知青文化终与民族血脉相连。知青文化的价值与追求已与国家民族的尊严融为一体,从而影响我们民族的历史走向和基本品质。</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五四新文化为中国带来了科学民主的新气象,那么知青文化则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力。</p><p class="ql-block"> 知青文化为民族精神补钙,为时代精神淬火。换言之,它在民族精神的传承上找到了链接点:这时代的坐标中找到了自己的制高点。</p><p class="ql-block"> 在这漂金浮银的当下,我们的文化真的“雨打风吹去”了吗?我们真的只能拾人牙慧,而讲不好中国自己的故事了吗?</p><p class="ql-block"> 你脚下沾有多少泥土,你心底就沉淀多少真情。</p><p class="ql-block"> 知青文化变磨难为资源,化腐朽为神奇,将悲歌为啸傲,化凄美为信念,谱写当代《离骚》、今日《高殇》</p><p class="ql-block"> 傲慢与偏见——让历史史料不及,中国社会歪打正着,世界另眼相看,“狂飙为我从天落”。</p><p class="ql-block"> 知青文化,雪藏至今,其力磅礴于世界乎?</p><p class="ql-block"> 候鸟的迁徙是一个关于承诺的故事。飞翔,不是希翼一场温暖、不是追逐终点的安逸,而是信念之于承诺。知青亦然,从广阔天地到艰难试飞那一刻起,我们对历史就有了承诺,而艰难玉成的知青文化就是我们对历史的回答。中国历史上用最短的时间反省社会和自己、从而构建民族新文化,承上启下的只有知青 这不啻是民族的福音,国家的福祉。</p><p class="ql-block"> 今天,知青文化所面临的和四十年我们所遭遇的未知境况存在着某种“哲学的相似”。知青文化如何演绎和诠释还刚开始,其新的意义和研究领域在不断展现。</p><p class="ql-block">诚以为,知青文化所蕴藏的力量绝不仅仅是为历史讨回尊严,更是对今天和今后的陶冶和润泽。知青文化经历了如同五四运动时期的暴风骤雨般的考验,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观念演变过程,它是在纷杂巨大的历史压力下的行动,并从中获得动力。它在一代知青波澜壮阔的探索实践中涌动着对于重塑民族精神的坚定承担,其每一次裂变都发生了巨大的能量转换,否定和变化越多,越能感觉到知青文化力之所在 其如燧石,敲打愈厉,光芒愈烈。</p><p class="ql-block"> 中国立场的知青文化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已经清晰可见:天地广阔的新大陆进行曲即将奏响。知青文化有足够的自信对以往的历史采取更具温情的理解。一花一世界,花瓣轻轻撒下,持花人便有了不凡的气度,飞花人家便有了沁人的馨香。</p><p class="ql-block">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日文化之兴起,再次印证了“以文教化,以文化国”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知青文化不能缺席因为它在创造一种更好的行动模式、更好的价值观念,更好的历史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否正在跨入“知青时代”。</p><p class="ql-block"> 偶然乎?必然乎?且看知青文化正在莞尔作答……</p> <p class="ql-block">  《知行天下》</p><p class="ql-block"> 第十五期篇首语 2012年7月</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建国</p><p class="ql-block"> 今日中国是什么精神让知青得到越挫越勇的奋进动力?</p><p class="ql-block"> 当社会还有什么文化能营造我们人生的诗意空间?</p><p class="ql-block"> 在民族文化几成碎片令人无所适从的今天,知青在坚守与突围中没有辱没自己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今日中国不缺财富,然少有情怀。人生是一场修行,理解力的后面是情怀。走进知青是一种态度一种觉悟,看待知青的方式反应了自身的力量。一部《罗马史》,德法英意各国学者在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观点加以权威性论述,实乃古罗马文化是今日西方文化的重要源头,然而问哪一种观点更具历史的权威性在当下社会并不重要。同样如此,对知青这一社会群体的整体评价只有随着我们社会的开放程度,随着时间的沉淀和历史审美需要的距离而日见清日朽,历史评价才有可能获得越来越多的一致性。</p><p class="ql-block"> 我们能否摆摊有悔无悔,甚或惭悔反悔的思维模式,千百万知青为国家民族到底留下了什么?换言之,我们能否跳出个人认识的局限,从思维的定势中解放出来,不对一时的表象轻易下评判,用超前意识的眼光来考量一代知青对民族复兴的深远影响和真正意义,从弘扬民族精神出发来诠释知青当下的重要价值。如果一代知青获得了解放,我们就有信心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生存还是死亡?哈姆雷特式的问题拷问着我们,一代知青走向何方?知青精神如何引领?知青文化如何担当?中国社会亟需我们回答。</p><p class="ql-block"> 面对知青这一旷世现象,从各种角度,采用不同思维形式去研究去讨论是必要的,且作为当代一种新文化——知青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其面临的将是更多的质疑,误解甚或至否定。这是当下的无奈,这是历史的无奈,但我们不能止于无奈。</p><p class="ql-block"> 知行天下,行之惟艰。</p><p class="ql-block"> “从理想走向现实,从学生变成劳动者”,知青放逐广阔天地始有精神不朽。知青以真诚奉献祖国,将青春融入大地,微言大义,先忧后乐,忍辱负重,艰难守成,锐意进取,身体力行——一代知青给予民族之大爱焉有不传之理?民族精神的根在哪儿?不在甲骨文,不在故宫,也不在我们的媒体,而是在民间,在“草根”。古人云“理失求诸野”,知青精神已化作疾行的脚步声,引领着一代知青,感召着民间的力量勇敢地前进,走向崇高,走进历史,让中国找回尊严,让国民重拾信念,让人间拥有真诚。</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让一代人失去尊严的社会里有谁相信民族精神还能代代相传?还能指望在一个真诚、信念已鲜见的国度里文人学者还会讲好自己民族的故事?诚如没有西部牛仔的美国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当代中国文化如果离开了知青还有什么真诚、信念、尊严、血性可言?</p><p class="ql-block"> 还能把“广阔天地”化为乌有?还真能让一代知青虚无缥缈?历史会记住知青,我们的民族也会记住知青。“一代风骚多寄托,十分沉实见精神”。知青已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肩负着民族赋予的神圣使命。一代人如果和大地、历史、未来联系起来,生命的价值就彰显了。 社会的安稳祥和就呈现了。</p><p class="ql-block"> 民间,敬请关注知青——关注知青就是关注中国,那是一种追求,一种力量:祖国,务必尊重知青——尊重知青就是尊重历史。那是一种风度,一种指向。</p><p class="ql-block"> 孔子惶惶然带弟子周游列国,始有今日遍布寰宇的孔子学院。知青千百万,使命在肩,足迹海内外,知青文化何愁不兴?!中国文化又焉能不兴?!</p><p class="ql-block">知行天下,笃行不倦。</p> <p class="ql-block">  《美丽知青 美丽中国》</p><p class="ql-block"> 第十六期篇首语 2012年12月</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建国</p><p class="ql-block"> 两千年前,孟子在谈到人的修养、锻炼时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不能。”历代有所作为者均将此举奉为圭皋,激励自己。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公园20世纪下半叶在中华民族的非常时期,天降大任于知青,广阔天地行,寻真求诸野。一代知青身体力行。义无反顾走上了知青自新之路,不辱使命,终于在历史的巨大变革中脱颖而出,成为今日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回眸先贤,诚哉斯言。</p><p class="ql-block"> 解读知青密码,探索知青元素是民族复兴的重要课题:对知青文化的考察亦是对中国当代文化的观照。中华民族已经凭籍“知青”这一最具乡土气息的中国元素,这一迄今为止最具向上精神的力量展现在世界舞台前沿。有文化论语: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p><p class="ql-block"> 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在研究这一现象;知青将来对中国和世界未来的走向产生何种影响?更多的人对此首肯:归来兮知青。</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精神发展史。知青不败因其精神不败,知青归来,历史使然。尽管巨变中的中国不得已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销蚀着国人的灵魂,但知青不为所动,赤子之心美丽如初,情怀依旧,风骨依然。</p><p class="ql-block"> 今天知青已走出了陕北窑洞,黄海的滩涂,走出了冰雪北大荒,走出了南国橡胶林——但谁能说知青已真的走出来了,走出了那片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走得太匆忙,回首处,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感在心中萦绕,我们知道要彻底弄清楚它,或许真的要用上一生。那些不会忘记的,一定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知青的经历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独特的给予和被给予。那段岁月成为青春搏击的最强音,同节气一般感知,和土地一起脉动,像庄家一样成长,一代知青在自然的洗礼中感悟生命真谛。</p><p class="ql-block"> 当年走向广阔天地,今天依然天地广阔,天地有大美。我们曾经年轻,今天依然年轻,我们美丽,中国美丽。</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呼唤让一代知青涌泉回报第二故乡?又是什么愿景让黑河、佳木斯、心巴尔虎右旗,德宏州、嘉兴……将中国知青节铸成永恒的丰碑?是什么信念支撑起连续九届的泛长三角知青文化研讨会?又是什么力量让知青广场、知青馆、知青墙……成为各地城市的著名地标?</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美国记者斯诺前瞻性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让世界知道了延安。如今斯人已去,又有何人谱写《知青光耀中华》?岁月更迭甲子轮回,今日知青担当中国,当仁不让。中华绵长,孔子悠远,一代知青真真切切就在眼前。当我们打开这部“知青”传世福音书时,所有的知青都在,所有的故事都在,所有的知青部落都在,整整齐齐呈现在历史面前:一双双依旧明亮的眼睛、一张张沉实坚毅的脸庞、一支支砥砺前行的团队。中华民族整整一代优秀儿女高擎民族复兴的大旗,奋力前行,在所不惜。</p><p class="ql-block"> 一代知青任重道远,但已听见历史之声:尚未完成,但已完美。谓予不信,请看今日之域中:知青美丽,中国美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