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郑氏全家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 (郑氏照片)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治家有道铸家风</b></p><p class="ql-block"> 新密市苟堂镇石庙村高儒霖的妻子郑氏,治家有道铸造出良好的家风,其家风就是相夫教子、以孝为道、以和为贵、以国为重、以俭持家。把一个家治理得有条有理,居家47口人风雨同舟几十载,在方圆几十里颇有声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郑氏和丈夫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郑氏相夫教子,帮助丈夫主持家务,全心支持丈夫的工作,与丈夫一起以濡相沫,含辛茹苦地抚养六个儿子,在教育六个儿子上,以德为重,教育他们怎样做人和为人处事,教育他们识字知书达理。使六个儿子个个成才。</p><p class="ql-block"> 在孝道上她精心侍奉婆婆,为婆婆端饭洗衣,帮老人揉背按摩,如同亲母一般细心照料,颇得婆婆欢心。郑氏不仅孝敬老人,更重视对晚辈们进行孝道的教育,使他们懂得孝顺长辈,尊老爱幼,说话做事讲文明,得到众人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 郑氏心底善良,在家中对儿媳及子孙以诚相待,从不对任何人斥责,说话柔和,注意方式。</p><p class="ql-block"> 她说:“一家结合在一起过日子不容易,要和睦相处才能过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这话诠释了她治家的内涵,就是以和为贵,方可使家里兴旺。</p><p class="ql-block"> 郑氏不仅待家人是这样,而且对乡亲也是和睦相处,自家地种的瓜熟了,送些给乡亲们吃。看到谁家有困难,她就解囊相助。</p><p class="ql-block"> 在平常,看到谁家的大人顾不上照顾孩子,她就帮助照看。谁家办事她就前去帮忙。乡亲们赞不绝口地说:“能和郑氏家做邻居,是上辈修来的福。”</p> <p class="ql-block"> 郑氏深明大义,以国为重,她常对家人讲:“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家就没有家。”</p><p class="ql-block"> 她经常教育子孙要爱国,要求子孙不轮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想为国家去想,努力做好工作,为国家效好力。</p><p class="ql-block"> 1976年,她送四孙子世崇去参军,让孙子保家卫国,为国防建设做贡献。</p><p class="ql-block"> 当解放军部队拉练来到村上,她腾房间安排战士们住,不顾年龄大忙前忙后为战士们烧水送茶,对子弟兵就像亲孙子一样照应,战士们亲切地喊她奶奶。</p><p class="ql-block"> 当教师的五儿子国玺见父母年纪大了,想守在父母身旁侍奉二老,郑氏一听就不乐意了,说:“你的职责是教学,教好学生是本职,把学教好了就是对我们二老的最好孝敬。”</p><p class="ql-block"> 五儿子听了母亲的话,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年年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p><p class="ql-block"> 在刚实行承包责任田交公粮那个时候,她把优质的粮食交给国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郑氏在治家上以俭持家,先从自身做起,她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辐射影响着家庭,只有上梁正下梁才不歪,要想使家风好就要自己行为正。</p><p class="ql-block"> 她生活节俭,精打细算,把每分钱都用在家庭上,可自己连件象样的衣服都舍不得买。一条被子多处都打了补丁,已失去了原貌,但洗得干干净净,舍不得丢掉。</p><p class="ql-block"> 郑氏于2001年去世,享年99岁,她虽然走了,但她留下的良好家风却代代相传。她的后代先后走出十几个大学生和三个研究生。给人们留下了好的口碑。</p><p class="ql-block"> 郑氏不仅铸造出了良好的家风,而且影响了村子其他家庭,都以她家为楷模塑造良好家风。村里人无不称赞她道: :治家有道铸家风, 良好美德是典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