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虽9月已过近半,但朋友圈仍有陆续送孩子上大学的消息,并感慨:今后,家对于你,只有寒暑假。相比之下,家对于吾儿,却只有寒假。</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你离家已近20天,这些天我们各自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在东北长春开启了新的军训生活,而我们,回到宁国,从此开启了少了你的生活。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句名言:所有的关系都指向亲密,唯独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却指向分离。这句话对于孩子刚入大学的父母来说,是个最好的点醒。她提醒一代又一代父母:孩子已成人,家长该学会得体的退出。</p><p class="ql-block"> 虽已入初秋,家门口的小花园依旧开得热烈。百草花是主角,从初春一直能开到霜季;各色月季也不甘示弱,花开花落每月总会陆续登场;羽叶茑萝爬满了窗台、晾衣架,星星点点的五角星状花朵总会让人眼前一亮;秋季最爱喇叭花,白蓝相间的颜色让人心生欢喜;播撒的千日紫正肆意疯长,点缀在花丛中,凸显它的生命力;扦插的五色花不断抽枝,陆续开花;今早凌霄花也开了,桔色的花骨朵含苞待放。网购了长春最多的花儿——四季海棠,摆放在阳台上,撇上一眼,就如同涵就在身边。</p> <p class="ql-block"> 家门口的花花草草</p> <p class="ql-block"> 渐渐主动去适应涵不在家的日子,每天早晨的时光伺弄花草,晚上时间约上好友走路、打羽毛球或跳广场舞,闲暇时光看书写作,日子过得算是比较充实。尽管努力去学着得体的退出,但平时闲谈总会蹦出涵的名字,细叨着涵在校的碎碎事儿。</p><p class="ql-block"> 军校的生活总让父母多一些担心,担心孩子吃不了苦会有思想波动、担心孩子训练跟不上会挨训、担心孩子会想家...因军校严格管理手机没收,家长瞬间就像与孩子失联一样,在家长群约定“只要有任何与孩子有关的事情,都要在群里分享”。有些家长信息要灵通一些,分享孩子在校干了些啥、吃了些啥,哪怕是只言片语,我们家长都会如获至宝,细细品味这些文字。有几位热心的长春市家长,帮助家长们把孩子想吃的水果尽快邮寄到学校快递室。</p><p class="ql-block"> 焦急万分的等待,终于迎来了每周1小时与家长手机通话或视频的的时间。记得军训第一周的周日,队长临时通知8点发手机,我飞奔到田里,与正在打山核桃的家人们一起等待重要的时刻。8点到了,手机未响,过一会儿,队长在群里说要等几分钟,孩子们正在吃饭。8点10分,手机屏幕终于跳出“儿子”的电话,紧张之余问了几个关键问题:训练可坚持得下来?想不想家?可需要寄点东西过去?涵说自己是班级体能最弱的,且没有之一,但能坚持下来,不是很想家。言外之意,训练很苦,体能最弱,咬牙坚持。心都要吊嗓子眼儿了。顿时语塞,赶紧把手机递给涵爸、再递给涵外公、外婆轮流接电话,涵外公说“坚持就是胜利✌”。嘱咐涵打个电话给奶奶,慌乱之中就结束了电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家长群顿时热闹起来,有的孩子心疼家长,任由家长视频说了45分钟;有的孩子思想有波动,想打退堂鼓;有的孩子怕父母担心,报喜不报忧,说啥都好;有的孩子说5分钟吃饭时间太短,吃不饱;有的孩子说穿皮鞋走正队,后脚跟磨破了。家长是一把心酸一把泪,几次翻看家长聊天,眼泪都只打转。有细心的家长,走之前已经准备一些跌伤药膏,让孩子们互相分享;安慰有思想波动的孩子父母,互相打气。我们这些家长,有些初次见面,有些未曾相识,但因为孩子进入了一个学校,成为了坚固的盟友。从队长发的照片以及家长的聊天,很快就了解班级孩子的姓名和性格特点。</p><p class="ql-block"> 教师节那天晚上,意外接到儿子的电话,催促我尽快把小学至高中班主任以及部分任课老师的电话和微信发给他,他要送上节日的祝福,很是欣喜,感叹军校的感恩教育。</p><p class="ql-block"> 上周日又照常接到儿子电话,这次是视频通话。涵板寸头发、黝黑的脸,笑眯眯地和我视频,说现在跑步进步不少,引体向上不行,拔河是他强项,很喜欢军校生活。问他脚后跟有没有磨破,涵说“我皮这么厚,哪会磨破”,笑晕。问吃饭时间可够,答曰3分钟即可。看他由衷地高兴,一颗悬着的心也就落了地。涵反复问还有什么想问的问题,我说你的状态很好,没有什么可问了,遂挂了通话。</p><p class="ql-block"> 家长群又热闹起来,都说孩子们已经渐渐适应了军校生活,孩子们都挺高兴的,有思想波动的孩子也扭转了想法,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p><p class="ql-block">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突然就想到“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这句话。2个月的军训和日常的训练,称其谓“野蛮其体魄”;大学期间还要广泛阅读,博览群书,称其谓“文明其精神”。上周日和涵聊天时,突然想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青年习近平下放到陕北时,拖着一个沉重的箱子,里面装的全是书。虽然那时陕北极其艰苦,吃住在窑洞,要过“四关”:跳瘙关、饮食关、缺油关、劳动关。因青年习近平有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加之书籍作为精神食粮,我能感知到他一边劳动、一边读书、一边想方设法带领陕北村民脱离苦日子那种喜悦、那种踏实,他的精神自始至终是愉悦的。相比之下,军训生活这点苦,算不得有多苦。</p><p class="ql-block"> 我对涵说:这次准备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邮寄给你。涵说: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