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①

无旧

<p class="ql-block">隋唐长安城,隋朝称为大兴城,兴建于隋朝,唐朝易名为长安城,为隋唐两朝的都城,是中国古代规模最为壮观的都城。唐长安城分为外郭城、皇城、宫城三个部分,宫城是皇帝和妃子的居住地,皇城为中央政府居住地,外郭城为居民居住地。</p><p class="ql-block">西安皇城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现存的皇城墙基本上是明代以后的建筑(遗留下来的唐皇城墙有南城墙的含光门等城段和部分城门),故狭义上的西安皇城墙指西安明城墙(简称“西安城墙”)。西安城墙的墙高10~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13.74公里,轮廓呈封闭的横长方形。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占地面积达11.32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现存的西安明城墙动工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明城墙是在明太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在隋唐皇城墙的基础上建成的,当时是西安的府城。明太祖朱元璋将次子朱樉册封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规模宏大坚固,再加上后来明清时期的多次修葺、增建,至今保存完好。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马面、女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城墙四角各有角墙一座,城墙外有城壕。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p><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原有城门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作为西安明城墙的原有城门因当时的军事防御需要,这四座古城门都是单门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楼,有闸楼、箭楼、正楼,两道城楼墙之间又形成了瓮城,现在除永宁门外,其余三门现都只剩下两道城楼。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至今西安明城墙已有城门18座。其中,南城墙七门:永宁门、朱雀门、勿幕门、含光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西城墙二门:安定门、玉祥门;北城墙六门:尚武门、安远门、尚德门、解放门、尚俭门、尚勤门;东城墙三门:朝阳门、中山门、长乐门。这18座城门的形成时间和规格各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在此,我顺时针从永宁门(南城门)、安定门(西城门)、安远门(北城门)、长乐门(东城门)这四个古明城门的景观依次展示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安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简介》</p><p class="ql-block"> 西安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位于陕西西安城市中心区,1961年让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存单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代表中国灿烂文化的标志性资源,享誉世界,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国内外游客。西安城墙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全长13.74公里;毗邻城墙的西安碑林博物馆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安城墙》</p><p class="ql-block"> 西安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城墙平面呈横长方形,墙高10-12米,底宽15-18米,顶宽12-14米,东西长4256米,南北长2708米,外缘周长13.94公里,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p><p class="ql-block"> 西安城墙奠基于隋唐长安皇城,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存城墙为明代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年)在隋唐长安城皇城基础上扩建而成,至今亦有600多年的历史。初为夯土城墙,四面各辟一门,东名“长乐”,西名“安定”,南名“永宁”,北名“安远”。隆庆年间首次砌砖,崇祯九年(1636年)增设月城、闸楼及南、西、北三关郭城。清代修葺11次,尤以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主持的工程最为浩大——增砌城墙外壁及顶面,加厚包砖,增修排水道、女墙、垛口等,形成了今日的外观。</p><p class="ql-block"> 西安城墙防御体系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城楼、角楼、敌楼、女墙、垛口、登城马道等一系列军事设施。作为一个完整严密的古代城市军事防御体系,西安城墙是世界上历史最久远、形制最壮观、现存最完整的城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b>一、“永宁门”(南城门)</b></p><p class="ql-block">四个古城门当中,永宁门保存得最为完好,门楼及其周边城墙设施也最为巍峨壮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门(永宁门)》</span></p><p class="ql-block"> 南门永宁门建于隋初开皇二年至三年(582~583年),是西安城门遗历史最久、沿用时间最长、复原得最完整的一座城门。</p><p class="ql-block"> 永宁门原为唐皇城南面三座门中偏东的一座,叫安上门。唐末韩建缩建新城时留作南门。明代改为永宁门——取“永保安宁”之意,并改原隋唐过梁式三门洞为砖砌拱券形单门洞。1956年,为适应城市道路交通发展需要,在南门东西两侧,各开砖砌拱券城洞三孔,以供行人车辆通过雁城门洞不再供交通使用。</p><p class="ql-block"> 南门建筑形制现存城楼、瓮城、月城、闸楼、吊桥。</p> <p class="ql-block">“御道”</p><p class="ql-block">由近及远拍摄的永宁门城楼,依次为:</p><p class="ql-block">御道南口、御道、南门广场、吊桥、闸楼、月城、点将台、箭楼、瓮城、城楼。</p> <p class="ql-block">吊桥</p> <p class="ql-block">吊桥旁的铜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重建永宁门月城闸楼吊桥碑记》</p><p class="ql-block"> 现存西安古城为明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所建,四门建有瓮城,瓮城外建有月城、闸楼、吊桥,为古城垣重要防御体系。明嘉靖五年(公元一五二六年)、隆庆二年(公元一五六八年)、清康𤋮三十八年(公元一六九零年)、乾隆四十六年(公元一七八一年),曾对月城等建筑进行过修葺,随着历史变迁,清未、民初已毁坏殆尽。</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九八三年修葺西安古城时,对永宁门(南门)月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搜集历史资料,邀请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确定了重建永宁门月城、闸楼、吊桥工程设计方案。公元一九八九年西安市接受了日本国藤田工业株式会社社长藤田一晓先生为重建永宁门月城、闸楼、吊桥赠款人民币壹佰陆拾玖万元,重建工程于当年五月开工,次年九月竣工,恢复了西安明城永宁门历史风貌。特撰文作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公元一九九零年九月</p> <p class="ql-block">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永宁门西桥</p> <p class="ql-block">永宁门东桥</p> <p class="ql-block">南门广场,百度地图里面标注为“中华第一礼仪广场”,有点夸张吧?</p> <p class="ql-block">南门广场两侧,各有三根大华表,华表上各立着一只引颈高歌的企凤(或雉鸡),应该是唐•武周时期(609~705年)武则天称帝时的产物吧?</p> <p class="ql-block">城门外的御道南口,一队警察正在进行操练。</p> <p class="ql-block">“闸楼”(内侧)</p> <p class="ql-block">“箭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城门防体系——箭楼》</p><p class="ql-block"> 箭楼,指瓮安城门洞上所建之楼,因楼外壁与左右两壁辟有箭窗,备发箭防御之用,故名。箭是扼守城门的又一道防线,为密集火力、阻击来敌的重要城防建筑。西安城四门箭是建于明初是西安城四门“门三重”与“楼三重”重要城防建制之一,除南门箭楼民国初年毁于战火以名,其余三座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箭楼”和“月城”</p> <p class="ql-block">“点将台”</p> <p class="ql-block">入城巷道</p> <p class="ql-block">从门洞看到的“瓮城”</p> <p class="ql-block">“永宁门”城门</p> <p class="ql-block">从瓮城城墙上所见的永宁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城楼简介》</p><p class="ql-block"> 明清西安城四座城门上,均建有一座二层三重檐歇山式高大城门楼,因其建在主体城墙城门之上,故为四门正楼。正楼为西安城市标志性高大建筑,也是古时城门防御体系的主要工程。正楼距地面高32米,面宽七间,通体长43余米,进深二间,楼身两层,为斗拱歇山式屋顶,檐部施勾头滴水。外檐三层,檐下及平座均施斗拱。上檐斗拱为单翘单昂出要头,遗檐和下檐为一斗二升交麻叶。造形庄重稳建,外形高大威严。</p> <p class="ql-block">从瓮城城墙上看到的箭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南门箭楼》</p><p class="ql-block"> 南门箭楼初建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1374~1378年),位于瓮城南正墙上中部。建筑形制同于东门、西门、北门箭楼。楼为歇山式砖砌建筑,面宽十一间,进深二间,通体长53米,距地面高约33.4米。楼身正面与两侧,共有简窗六十六孔。此箭楼曾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进攻西安城时被毁,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重建。1926年北洋军阀所属刘镇华、镇嵩军围困西安城时,又遭焚毁,现仅存楼基柱础。</p> <p class="ql-block">从瓮城地面看到的箭楼内侧,下面红色椅子是供观看晚上商业表演的观众坐的。</p> <p class="ql-block">“闸楼”</p> <p class="ql-block">“钟”</p> <p class="ql-block">  钟,作为礼器,主要多于祭天、报时、警示等。因功用不同,钟身常被铸上相关铭文和统饰。西安城墙永宁门古钟为清雍正年间所铸,高1.75米、口径0.96米,钟声洪亮,悠远绵长,在古城西安城防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西安城墙历史文化重要组成内容,永宁门古钟延续守护古城使命,奏响祈福古城乐章。</p> <p class="ql-block">宽可跑马的南城墙和敌楼</p> <p class="ql-block">“敌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敌楼》</p><p class="ql-block"> 敌楼是古代建筑在城墙敌台上的城楼,用以驻守士兵,是城墙防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可以利用其外凸和二楼建筑高大的特点,观察敌情,防止敌人迂回城下攻城。战时可以从正面及左右两楼间进行火力射击,并可与城墙上的“战棚”互为连线,随时点线相连,编织严密的高空火力网,狙击攻城之敌。</p><p class="ql-block"> 从1986年开始,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对明代所毁敌楼进行重建,现城墙共有敌楼24座。重建的敌楼按照明代原制,均为砖木结构歇山顶重檐二层楼,楼下有台基。底层楼门向内,外壁开三窗,周设回廊。二层外面楼壁开箭窗三孔,左右无窗。楼体通高9.22米。</p> <p class="ql-block">向城墙外面凸出的敌楼</p> <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商户导览图》~一份广告</p> <p class="ql-block">从城楼往北远眺看到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护城河”(从城楼远眺)</p> <p class="ql-block">城墙外的“西安城墙环城公园”</p><p class="ql-block">西安城墙外,还建有一大圈环城公园,其中最大的环城公园是西城墙外一段。</p> <p class="ql-block">城内靠城墙西北面的一座叠山式建筑,成为南城墙上的一景。</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的现代卡通道具</p> <p class="ql-block">有不少新人在城墙上拍摄外景</p> <p class="ql-block">古城内景</p> <p class="ql-block">“唐长安城示意图”(立体模型)</p> <p class="ql-block">黄昏下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南大街,远处的钟楼依稀可见</p> <p class="ql-block">黄昏下的护城河,显得更加妩媚</p> <p class="ql-block">城内那座叠山式建筑也开灯了</p> <p class="ql-block">几个卡通图案,若明若暗</p> <p class="ql-block">敌楼</p> <p class="ql-block">逛一圈永宁门城楼,下城墙啦!</p> <p class="ql-block"><b>二、“安定门”(西城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门(安定门)》</p><p class="ql-block"> 安定门原为唐皇城西面的中门,唐末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修筑新城时保留下来,明洪武七年致十一年(1374~1378年)扩建城墙,城门位置略向南移。明代以“安定”为城名,寓意西部边疆民族和睦,安泰康定。1987年,在西门南北两侧各开三个拱券门洞,供行人车辆通行。</p><p class="ql-block"> 西门建筑现存城楼、瓮城、箭楼。</p> <p class="ql-block">“安定门箭楼”(西城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安城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安定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公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陕西省人民政府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87年在西门南北两侧各开的三个拱券门洞</p> <p class="ql-block">西门箭楼前的这棵松树,树龄应该不小。</p> <p class="ql-block">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安定门城楼”(面向古城区,背光拍摄)</p> <p class="ql-block">“安定门”内侧</p> <p class="ql-block">从瓮城看到的安定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瓮城”</p> <p class="ql-block">“瓮城甜水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瓮城甜水井》</p><p class="ql-block"> 安定门瓮城内有两口水井,因其水质清澈、甘甜,而得名“甜水井”。第一口井开凿于清康𤋮(1662-1722年)初年。时陕西巡抚贾汉复主持疏凿西安城引水渠道,经一位善视井脉的工匠踏勘之后,在西门瓮城东北部开凿此井。第二口井凿于民国时期,位于瓮城东北部老井之旁。这两口甜水井,水甘甜而旺,在解放以前,一直是西安广大居民的饮水之源。</p> <p class="ql-block">瓮城门洞内的一只铜马</p> <p class="ql-block">一对新人在拱形门洞拍摄</p> <p class="ql-block">在城墙上看到的安定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在城墙上看到的箭楼</p> <p class="ql-block">敌楼(下午背光拍摄,偏暗了)</p> <p class="ql-block">从垛口拍摄到的南面敌楼</p> <p class="ql-block">从垛口拍摄到的北面敌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狼牙拍》</p><p class="ql-block"> 狼牙拍,古代守城和防御武器。在榆木制成的复合上,安装狼牙状铁钉,前后有铁环,且用粗麻绳栓绑的守城兵器。从城墙上投下,杀伤城墙上攀登的敌兵。《武备志•器式》中记载:“狼牙拍,用榆槐木枋造,长五尺,阔四尺五寸,厚三寸。以狼牙铁定料百个,皆长五寸,重六两,布钉于拍上,出木三寸,四面嵌一刃刀,四角钉环,以绳滑绞于滑车,钩于城上。敌人蚁附攻城,扯起拍落下,自难攻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木幔》</p><p class="ql-block"> 木幔,古代一种装有木板作掩护的工程车。是古人在攻城时,针对守城方类似箭石等投掷物相出的办法。《通典•兵十三》中记载:“以板为幔,立桔槔于四轮车上,悬幔逼城堞间,使趫捷者蚁附而上,矢石所不能及,谓之木幔”。早期是用草、布、木、皮等材料作为遮挡物,后经演变和改进,逐步发展为当前样式。</p> <p class="ql-block">城墙上的高低接口斜坡,用石条拼成反斜式小台阶,可防滑,但走起路来会很剌脚。</p> <p class="ql-block">钟,作为礼器,主要多于祭天、报时、警示等。因功用不同,钟身常被铸上相关铭文和统饰。西安城墙安定门古钟为明宣德三年(1428年)所铸,高1.7米、口径0.95米,钟声洪亮,悠远绵长,在古城西安城防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西安城墙历史文化重要组成内容,安定门古钟延续守护古城使命,奏响祈福古城乐章。</p> <p class="ql-block">不少新人在城墙上拍摄外景</p> <p class="ql-block">城墙内景</p> <p class="ql-block">(未完。请转看《西安城墙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