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范青🐾

2021年9月12日,由九江市教育局主办,市教科所承办的2021年九江市市直学校、中心城区薄弱学校学科教师专业、教材培训在九江市七中艺馨楼演绎厅举行。市直高中语文老师全员、濂溪区薄弱学校共186名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大会特邀赵谦翔、王木森、吴丰强三位语文教学领域的领军明星助推我市语文教育。会议由九江市语文教研员张青云老师组织建构,九江七中语文教研组长冷冰老师主持。<div><br></div> 九江七中副校长李斌致欢迎词。李斌副校长表示,九江七中是一所以美育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奉行着“向美而行,乐在七中”的校训,近年来高考成绩优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他代表七中全体教师对各位语文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九江市语文教研员张青云老师致答谢词。他表示,在深化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改革的路上,我们有幸请来了著名的特级教师赵谦翔老师、王木森老师和我们熟悉的吴丰强老师,为我们点燃智慧的火花,搅破思想顽钝。苟日新,日日新。变化和新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的教育也是这样,总是在探索中孕育生机,在变化中寻求发展。<div> 接着他特别感谢了九江七中李校长对本次培训给予了热情而实际的支持,感谢九江市七中冷冰老师忙碌而谦和地为本次所做的奉献,向李校长和七中所有老师的教育情怀致敬。<br> 他期待着通过三新培训,九江市语文教师的队伍中,涌现出更多各具特色的高素质教师。</div> 赵谦翔老师课堂呈现:屈原《离骚》与群诗鉴赏。赵谦翔老师是清华大学附中教师,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是“绿色语文,红色育人”理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div> 赵老师由“离骚”释义说开去,谈《离骚》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在反复诵读中带领学生体会《离骚》的音趣,在释义和讲解中分析《离骚》“美人”“香草”两大意象。植根原文释义,凝练出屈原“取义成仁”的形象本质。最后以“人的死法万千,为何屈原偏偏选择投水而亡?”的提问,引领同学体悟屈原至死不渝的高洁品质和以死报国的崇高精神。</div><div> 赵老师再由“殉国绝命歌”为话题,带领学生共同探寻中国文学史中诸如《示儿》《石灰吟》《梅岭三章》等诗作,延展梳理了激荡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魂。再由《梅岭三章》中的“人间遍种自由花”引领同学认识“头断战斗犹不止,志在人类全解放”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鼓励同学作为青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div><div> 整堂课流水行云,一气呵成;大气磅礴,感人至深。</div><div> </div> 课后,赵谦翔老师谈起了他的教书经历。赵老师从一位农村教师成长为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一路上是他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和不断勤奋努力的求索。赵老师犹如语文教育的一盏明灯,勉励着所有语文人踏浪前行。<div><br></div> 王木森老师专家评课。王木森老师是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广东省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华南师大兼职教授。王木森以“仰望大师、走进大师”为主题,谈了他对赵谦翔老师“绿色语文”理念的认识。他认为赵老师的“绿色语文”,是把有字的书和无字的书无缝对接,启迪学生的审美和创造;是把课内的阅读与课外的阅读紧密勾连,让学生们在应试和素养两个方面获得双赢。先生之风,山高水长。<div><br><br></div> 吴丰强老师授课小说阅读《桥边的老人》。吴丰强老师是语文教育名师,曾为《东莞时报》专栏作者,发表40余篇教育随笔。个人著作有《文字内部风景》、《林中两条小径》,与人合作著作有《新思维突破》。<div> 《桥边的老人》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是海明威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战争中的英雄,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小说中弥漫的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但海明威只是通过老人和侦察兵的对话,露出了冰山的一角。</div> 吴丰强老师凭借着细腻的阅读和敏锐的文学感知力,带领学生研读文本。从“动机、话题、隐喻、语调、层次”五个维度,逐层的挖掘小说的中心主旨,呈现出水面之下的冰山全貌。 吴丰强老师以《呼兰河传》为例,谈了整本书阅读视域下的小说教学。吴丰强老师提纲挈领的带领在座老师领略了萧红小说中的荒诞特色、其小品文式的生活气息以及其越轨的叙事语法。吴丰强老师勉励大家多读书,勤思考,带领学生体悟小说的魅力。 会议由冷冰老师主持,冷老师热情的介绍和诗意的总结,赢得了在场老师的阵阵掌声。 本次会议切实的落实了九江市市直学校、中心城区新建学校和薄弱学校学科教师专业教学、教材培训的要求,以“三新”改革为主线,以名师名课为引领,进一步的提升了我市语文教师队伍素养,促进了中心城区语文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我市语文教学的长足进步夯实了基础。

语文

老师

吴丰强

七中

九江市

赵谦翔

特级教师

赵老师

教育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