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岭拍鸟散记-1【百花岭的“鹛”(下)】

悦鸟鸣娴

<h5>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亚欧大陆和印度大陆的碰撞诞生了神奇而美丽的高黎贡山,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在此交汇,造就了高黎贡山丰富的生物多样性</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高黎贡山保护区标志创意</span></h5><h5>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百花岭的鸟儿,是高黎贡最美的天使。</span></h5><h5>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题记</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  “<font color="#ff8a00">噪鹛”是百花岭里的“大家族”,品种很多,纯色噪鹛、黑顶噪鹛、黑脸噪鹛、红头噪鹛、灰翅噪鹛自是常见,赤尾躁鹛则很稀少,斑胸噪鹛、蓝翅噪鹛更是罕见。“噪鹛”也是聒噪的群体,它们大都性情活泼,喜欢吵闹,哪里有“噪鹛”出没,哪里的山林就不会寂寞。</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25、纯色噪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26、黑顶噪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27、黑脸噪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28、红头噪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29、灰翅噪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30、赤尾躁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31、斑胸噪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30、蓝翅噪鹛</font></h5> <h5>  <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黑头奇鹛、丽色奇鹛、长尾奇鹛在别的地方可能是难得一见,但在百花岭,这些“奇鹛”们却是到处游荡、旁若无“鸟”,而红翅薮鹛(赤脸薮鹛)、红头穗鹛、金头穗鹛、金眼鹛雀则是性情羞怯,三三两两,结伴而行,行色匆匆。</span></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31、黑头奇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32、丽色奇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33、长尾奇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34、红翅(赤脸)薮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35、红头穗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36、金头穗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37、金眼鹛雀</font></h5> <h5>  <font color="#ff8a00">鸟儿们汲水的水塘是宁静的,但这种宁静又是断断续续的,当小鸟们或嬉水、或沐浴,自得其乐时,凶悍的斑胸钩嘴鹛、棕颈钩嘴鹛的到来,会立刻打破短暂的和谐,小鸟们扑棱棱飞去,这里就成了“钩嘴鹛”的领地。</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38、斑胸钩嘴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39、棕颈钩嘴鹛</font></h5> <h5>  <font color="#ff8a00">稀有的锈额斑翅鹛、小鳞胸鹪鹛、灰岩鹪鹛、长尾鹩鹛都是百花岭的“明星鸟”,锈额斑翅鹛只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和西北部,难得一见。小鳞胸鹪鹛体型娇小、尾巴极短,喜欢隐蔽在山地常绿阔叶林的地面活动,极难发现。机警而惧生的灰岩鹪鹛藏隐于岩崖裂缝,不时栖于岩石顶端高处,尾向上翘,频繁地到地上觅食,只有在云南南部,你才能偶遇这罕见的小鸟。百花岭旧街,林缘灌草丛,小巧而纤细的长尾鹩鹛急匆匆露出头来,啄食几口,慌张遁去,再不见踪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40、锈额斑翅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41、小鳞胸鹪鹛</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42、灰岩鹪鹛(摄于怒江百鸟谷)</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43、长尾鹩鹛</font></h5> <h5> <font color="#ff8a00">  当然,百花岭之“鹛”,银耳相思鸟、红嘴相思鸟均必不可少,而头号“大明星”,一定非剑嘴鹛莫属(均另文描述)。<br>说了这么些“鹛”,却还有多少不闻其声、不见其影的的同伴隐匿在百花岭的密林深处?百花岭,因“鹛”而更添几分神秘,其“鹛类乐园”的美誉更是实至名归。</font></h5> <h5><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5、纯色噪鹛(学名:Trochalopteron subunicolor):</span>中型鸟类,体长22-24厘米。主要栖息于海拔1800-3500米的山地阔叶林中。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种子和草子。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藏部分地区。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6、黑顶噪鹛(学名:Garrulax affinis):</span>中型鸟类,体长24-26厘米。栖息于海拔900-3400米的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针叶林和林缘灌丛中。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国内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及西藏南部,为云南、四川等地的留鸟,数量较少。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7、黑脸噪鹛(学名:Garrulax perspicillatus):</span>中型鸟类,体长27-32cm。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地灌丛与竹丛中。属杂食性,但主要以昆主为主。分布于中国多地。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h5><p class="ql-block"><br></p> <h5>  <font color="#ed2308">28、红头噪鹛(学名:Garrulax erythrocephalus):</font>中型鸟类,体长22~28厘米。主要栖息于海拔900~3000米的山地森林中。主要以昆虫为食。国内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部分地区,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亦较稀少。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3年评估。列入中国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5> <h5><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9、灰翅噪鹛(学名:Garrulax cineraceus):</span>中型鸟类,体长21~25厘米。成对或结小群活动于次生灌丛及竹丛。主要以昆虫为食。国内主要分布于甘肃、陕西、山西部分地区、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各省。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列入中国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0、蓝翅噪鹛(学名:Garrulax squamatus):</span>中型鸟类,体长22-25厘米。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常绿阔叶林中。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国内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云南西北部,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不常见。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h5><p class="ql-block"><br></p> <h5>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1、黑头奇鹛(Heterophasia melanoleuca):</span>中型鸟类,体长20-24厘米。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2500米的山地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国内仅分布于云南。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2、丽色奇鹛(学名:Heterophasia pulchella):</span>中等体型(23.5厘米)的蓝灰色奇鹛。栖于海拔1650~2745米的多苔藓森林,冬季下至海拔1050米。不常见留鸟于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北部。</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3、长尾奇鹛(学名:Heterophasia picaoides):</span>中型鸟类,体长28-33厘米。主要栖息于海拔24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和沟谷林中。主要以昆虫为食。国内分布于云南西南和广西。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34、红翅(赤脸)薮鹛(学名:Liocichla phoenicea):</span>中型鸟类,体长21-24厘米。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2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主要以昆虫为食。国内分布于云南部分地区。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5><p class="ql-block"><br></p> <h5>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5、红头穗鹛(学名:Stachyris ruficeps):</span>小型鸟类,体长10-12厘米。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中,分布海拔高度从北向南递次增高。主要以昆虫为食。国内分布于陕西南部、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一直到广东、香港、广西、福建、台湾和海南岛等地,是中国穗鹛属鸟类中分布最广和最为常见的一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36、金头穗鹛(学名:Stachyris chrysaea):</span>小型鸟类,体长10~11厘米。结小群活动于原始林、次生林及松林的低矮树丛的叶间。主要以昆虫为食。主要分布于云南和西藏部分地区,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不丰富。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h5><p class="ql-block"><br></p> <h5>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7、金眼鹛雀(学名:Chrysomma sinense):</span>小型鸟类,体长16-20厘米。主要栖息于海拔9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最高可到海拔1700米左右的平原、村寨、开阔的河谷与沟谷地带,是一种低山平原灌丛鸟类。主要以各种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国内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部分地域。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h5><p class="ql-block"><br></p> <h5>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8、斑胸钩嘴鹛(Pomatorhinus erythrocnemis):</span>体型略大(24厘米)的钩嘴鹛,因其喙尖长胸部有黑色点斑而得名。栖息于低山地区及平原的林地灌丛间,在林间作短距离飞翔。杂食性,但繁殖期以昆虫为主食。国内分布于华东、华中及华南。</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39、棕颈钩嘴鹛(学名PomatorhinusruficollisHodgson):</span>小型鸟类,体长16-19厘米。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次生林、竹林和林缘灌丛中。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植物果实与种子。在中国广泛分布于秦岭以南的广大地区,种群数量丰富。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h5><p class="ql-block"><br></p> <h5>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40、栗额斑翅鹛(学名:Actinodura egertoni):</span>中型鸟类,体长20-23厘米。主要栖息于海拔900-2600米的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中。主要以甲虫等昆虫为食。国内分布于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h5><p class="ql-block"><br></p> <h5><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41、小鳞胸鹪鹛(学名:Pnoepyga pusilla):</span>小型鸟类,体长8-9厘米,尾特别短小,外表像一只无尾小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3000米的中高山森林地带。主要以昆虫和植物叶、芽为食。国内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安徽、福建和台湾部分地区。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h5><p class="ql-block"><br></p> <h5>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42、灰岩鹪鹛(学名:Napothera crispifrons):</span>小型鸟类,体长17-19厘米。栖于石灰岩地区的森林,藏隐于岩崖裂缝。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南部勐仑、易武等地,分布范围狭窄且不常见。</h5><p class="ql-block"><br></p> <h5>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43、长尾鹩鹛(学名:Spelaeornis chocolatinus):</span>体小(11厘米)而纤细的深褐色鹩鹛。栖于海拔1650~3000米的山区森林、林缘及次生植被。一般生活于密林下灌丛间以及常见其在离地面半米左右的枝叶间活动。仅在四川、云南有分布,罕见。</h5><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