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氏庄园2021.9.10

备庆

牟氏庄园,是栖霞大地主牟墨林的住宅。据记载,它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历经牟氏多代人的不断扩充,到民国初年,建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地主庄园,也是清朝晚期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有“中国民间小故宫”之称。<br> 走进古色古香地主家,看着古色古香的黄色土砖,雕花的房瓦,气派的飞檐,雕梁画栋,栩栩如生;重重四合院相叠,条条通道相间,无不在诉说着牟家曾经的辉煌。<br> 牟氏庄园始建于清雍正元年,拥有房产五千五百多间,土地六万亩,册岚十二万亩,现保存厅堂楼厢四百八十多间,占地两万多平方米,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封建地主庄园。<br>牟氏庄园规模恢宏,文化浓厚,以其建筑文化、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冠绝于世。<br>牟氏庄园的建筑古朴壮观,内涵深沉,六个大院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建为南群房、堂房、客厅、大楼、小楼、北群及东西群厢多进四合院落,形成一套完整的具有典型北方民居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落。庄园建筑工艺独特,雕刻砌凿,工艺细腻精湛,明柱花窗,文采斐然,美妙绝伦,具有“三雕”、“六怪”、“九绝”之艺术特色,被誉为“传统建筑之瑰宝。”<br>牟氏庄园的农耕文化独具特色,“学而优则仕”是绝 大多数读书人所选择的道路,而牟氏族人却选择了归隐田 园,置地农耕。庄园正门上的“耕读世业、勤俭家风”正 是牟氏族人看淡功名、追求宁静、积攒家业的精神写照。<br>牟氏庄园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栖霞民俗文化以庄园为镜,照射自身的地域性、多样性和传承性,如花饽饽、剪纸、抛绣球、迎亲娶亲、发大殡、民间灯展等等,生动地 反映了胶东地区的农业生产俗、家族俗、衣食住行俗、人生礼仪俗、节庆俗等古老的民俗事项。为传承这一宝贵的 文化遗产,牟氏庄园每年都在“五一”、“十一”黄金周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再现牟氏家族盛世时期的历史 文化生活。 庄园中的每一个建筑都是严格按照封建地址等级的观念布局,大厅供奉祖先、老爷居住楼阁、妻妾子女居住在平房、佣人们居住在群房,粮房、磨房、撵房都都位于群厢,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体系。庄园内有许多著名的景点,例如:戏楼,甬道,东忠来,小楼旧址,牟墨林故居、空中烟囱、小姐楼、殡仪厅等。 庄园突出特点之一:穿堂门一线开。就是每个大院的客厅、堂屋都有前后门,而且都在一条线上。 早期的牟氏家族非常认同《朱子家训》。要求后代子孙必须熟练背诵并严格遵守。如今牟氏庄园体恕斋中厅悬挂的《朱伯庐家训》,就是由牟氏第十五代人,有晚清“四小书家”之称的书法家牟所所题。<div>庄园内有一处著名的体恕斋,就是家族进行议事、教育子女的场所。“体恕”的意思是体谅和宽恕,而这也表明了牟氏家族一贯宽厚待人的生活态度。<br></div><div>牟氏家族农、官、儒相结合,虽然牟氏族人曾多次考取功名或花钱买官,以农养官,以官护农。但是严格的家训,良好的家风,也是牟氏家族可以繁荣这么多年的必要因素。<br></div> 存放农具的房间。牟氏家族的牟墨林外号“牟二黑子”,也就是牟氏庄园的发迹人。他在继承了祖上千余亩土地的基础上,发挥聪明才智,抓住机遇在大灾之年以粮换地,使土地拥有量急剧增加。据当地人介绍,当时用一斗高粱就可以换一亩上好的田地。到他晚年时,牟氏庄园的土地量已达到四万五千多亩。后经他四儿六孙的不断扩充,到土改时,牟氏庄园已拥有土地6万亩,山峦12万亩,佃户村153个,四乡粮仓23处,成为胶东赫赫有名的大地主。<br><br> 牟家当年的粮仓,所存放的粮食主要供庄园内部消费。土改时,牟氏庄园已拥有土地6万亩,山峦12万亩,佃户村153个,四乡粮仓23处,年入库地租660余万斤。 <p class="ql-block">“忠来堂”(分东忠来,西忠来,),取“忠诚于人,福来不断”之义</p> <p class="ql-block">  “犹望公安”横匾悬挂于牟氏庄园东忠来堂客厅上方,几百年里,这四个金字一直熠熠生辉。经历代祖先的传承,牟氏男女老少都知道他们的老家在湖北... 说起湖北省公安县,人们忘不了文学史上的一段华章,明朝后期的“公安三袁”在文坛沉寂之际,“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给文坛带来了生机。栖霞牟氏先人牟敬祖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迁居山东,落户于栖霞蛇窝泊南榆疃,自此生息繁衍。当历史演进到清康熙盛世中后期,荆楚苗裔在“胶东屋脊”长出了气候。庄园东忠来客厅有一幅画像,正襟危坐的清代官员是栖霞牟氏第十代牟国珑(1645—1713)。牟敬祖之后,牟家连续三代单传,经济也不宽裕,从第五代起人口始增,但仍为平民,到第八代时,人口大增,始出财主、举人、知县,第十代往后,进士、官员、学者、富户层出不穷,遂成为栖霞望族。说起牟氏庄园的建设,应从牟国珑算起。牟国珑在53岁时以进士身份被选授为直隶省南宫县知县,他为官清正,体恤民情,不避豪势,因审理一桩民事案件得罪京官,56岁时被削职为民,遂归故里。牟国珑回栖霞以后,在城里购置庄园基地,建筑“悦心亭”,告诫后人种地治家为正业,勤奋读书不为官,树立起“勤俭”和“耕读”家风。到十四代牟墨林(牟二黑子,1789—1870)光大祖业,成为富甲一方的地主家族。</p><p class="ql-block"> 从购置庄园宅基地,到土地改革时人去楼空,牟氏庄园共经历九代庄主200多年的建设、经营和享用。回溯牟氏庄园的历史,初始以农耕为生财之本,以勤俭为聚财之道。在200多年风雨中,牟家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扩大家业,盘剥敛财,仗势欺人,以拥有6万亩土地、12万亩山岚、153个庄子,年收租粮650万斤,在当时的中国农村独占鳌头。而牟氏后继者的奢靡浪费、荒淫无度,直接导致了牟氏的败落。历史上牟国珑曾经不远千里回乡寻亲,只身来到荆州,却因长江大水阻隔,没能到达公安。荆楚桑梓之地一直是栖霞牟氏心中的根,子孙血脉里也有公安人的灵性。从牟氏家族兴衰的背影里,也许能看到山东人扎实厚重安土重迁的朴素观念,也不难体会到荆楚文化张扬开放灵活应变的个性。</p> 穿堂门一线开 房屋的建造十分之讲究,每一块砖之间的缝隙很小,当地人介绍,建造房子的时候,每天早上牟墨林都会给工人一些铜钱,如果砖之间有缝隙就需要把铜钱塞进去填缝,如果手艺好,砖与砖之间严丝合缝,那今天给的铜钱就归自己了。这样的奖励制度,让建造工人们都特别用心,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牟氏庄园实乃北方建筑之精品。 慈禧太后使用过的衣柜 荷兰进口的镜子 200多年的枣树 牟氏庄园被劳动人民没收以来,先后5次发现藏宝地。<br>最近的一次是1979年8月23日,维修牟氏庄园时,在拆降土坑时,在距地面以下10厘米处,发现一用方砖封盖的大瓷坛,内藏银元宝50件,重992515克,平均每件元宝重1851.5克,其中一件印有“光绪三十四年三月蕲州官钱局”字样,存放于坛内中央,为坐镇元宝,俗称“元宝头”。这些宝藏价值如果算上文物价值,估计以百万计。<br>此前还有4次发现藏宝地。1946年,“东忠来”客厅前院挖出瓷坛一个,内藏大元宝50个,小元宝12个;1947年,土改复查时,“日新堂”石匠屋前院挖出瓷坛一个,内藏大元宝25个;1947年,土改复查时,在“宝善堂”院子里出土大元宝4个;1958年,庄园“西忠来”修缮寝楼烟囱,发现大元宝2个。这些宝藏都献给了国家。 药房 后门 石毯路 色彩斑斓的“虎皮墙”,用形状各异、色泽不同的河卵石垒砌而成,“制钱莲花图”“莲生贵子”等图案,精美绝伦,叹为观止。 宝善堂 宝善堂 喜堂 天下第一砚 龙凤砚 学堂 烟囱立在山墙外。我国房舍建筑无论南北方,烟囱的位置一般在屋脊檐坡上。但牟氏庄园的烟囱却竖立在山墙外面,顶端有遮雨帽,看似一个小小楼阁,凌空耸立,别具特色。 <p class="ql-block">牟氏庄园“日新堂”里有座二层青砖小楼,俗称“寡妇楼”。这里曾经住过牟墨林的儿媳妇鹿氏和孙媳妇姜振帼,鹿氏和姜振帼婆媳二人均早年丧夫,前者被称为“大寡妇”,后者被称为“小寡妇”。可以说,小寡妇姜振帼是牟氏家族的一位女杰。尽管现在一些信口雌黄的读物对她有这样那样的描写,但都无法掩盖其光泽。</p><p class="ql-block"> 牟氏庄园最后一个牟氏子孙86岁的牟仁田。老人叫姜振帼婶婶,他说:“那个人可不是凡人哪!”牟仁田回忆,姜氏幼时通读四书五经,喜欢《水浒传》、《聊斋志异》,特别喜欢《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她之所以以后掌握、管理庞大的牟氏家业得心应手,是与她研读《红楼梦》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 姜氏不像传统的妇女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入,思想非常开化,丈夫死后,她在烟台租赁一幢现代化洋楼,与挪威人各居一层,挪威人宋太太与姜关系密切,咖啡、柠檬汁等西式物品慢慢改变着她的生活方式,而对姜振帼影响更大的是她从洋人那里学来一些金融理念。她把原籍土地经营收入存入烟台交通银行,可惜正当要筹办工商业的时候,于1938年病逝,享年58岁。</p><p class="ql-block"> 现在大家谈论最多的还是姜振帼出大殡的事。1933年春天,姜振帼将其公、夫、子、媳四口灵柩,由原丘地迁到公山茔地。牟仁田回忆:“真是出大殡啊!单为制作陪葬品,就招募能工巧匠数十人。纸人、纸马等都按原样制作,扎制的童男童女头部使用真发,衣服全部用绫罗绸缎。最后陪葬品布满了庄园后面的大片空地。”据《牟墨林地主庄园》一书载,这次大殡吃小麦100多石,喝黄酒8000多斤,花去18000多块现大洋。</p><p class="ql-block"> 站在寡妇楼前,遥想当年殡葬的奢华,可以说,它提前为牟氏庄园的败落唱起了挽歌。事实也如此,大殡后的秋天,“日新堂”就开始了土地大买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