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良老街

白哥

<p class="ql-block">  那良老街形成始于清初,街区建设最鼎盛是民国时期,老街繁荣归功于迁徙于此客家族群,街区建筑以客家民居结构为主。具有岭南民俗特征。老街民居都是“竹筒”屋,但有围屋的结构,比如很多房子都有天井,且都在房子的中间,便于采光和生活洗菜用,尽管没有大的围屋那样的功能,但客家民居的特点表露无遗。个别房屋门面的设置装饰还有客家临街骑楼的特色(不是严格意义的骑楼,只有骑楼的结构),最为代表的就是担水街的建筑,几乎每家都有小楼延伸出街,这种便于观赏街上景观又能晾晒衣物的设计,体现了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应该说那良的民居主体就是客家民居。</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由于主政两广的陈济棠作为,很多那良籍的官员、经商的绅士纷纷返乡大兴土木、光宗耀祖,使得那良的老街建设得到空前的完善,再有地理位置的特殊,沿边的越南当时是法国的殖民地,很多西方的理念都不同程度地渗透于此,加上客家人聪明的才智,使得老街的建设精彩纷呈,式样繁多,中西交融,具有文化的包容和多元性,从建筑的兴起状况就不难看出当时那良的繁荣。在老街边,还有抗法英雄刘永福的故居,此故居建于1886年。早建于钦州的“三宣堂”,是老街最值得显耀的历史痕迹。</p><p class="ql-block"> 那良老街人文环境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社会发展,旧民居已经给新的建筑替换,一些值得保留东西越来越少了,但愿人们多些关注历史文化,让老街价值得到提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