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旅程—追寻梦中的香格里拉(2011)(八)

如歌的旅程

7月30日(第22日)<br><br><div> 9点左右,离开马尔康,几公里后到达卓克基官寨的岔路口,13天前,我们曾来过这里,各种原因,让我们又来到这里,又画了一个更大的圈,我又改歌了:“2011年,那是一个夏天,有8位老人在中国的西部又画了一个圈……”<br></div> 当天的行程,从阿坝州府所在地马尔康到都江堰 沿317国道进入梭磨大峡谷,从这里到刷马路口的56公里也是13天前走过的,不过这一段路极其漂亮,百看不厌。 对面山坡上的这块地造型酷似天鹅,无论是否刻意为之,都堪称一绝 <br><br><div> 到达刷马路口,沿317国道拐向东,进入米亚罗景区,米亚罗最著名的是秋天的红叶,据说最好的一段将因为修建电站而不复存在。四川的水资源丰富,几乎所有的河流上都在修建电站。许多景色随着所谓的开发而消失,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永远是一对矛盾。<br></div> 米亚罗秋天的红叶奇美无比,但因为修电站,将来水库蓄满水以后,游客来了或许只能看看这株?<div><br></div><div> 在一个叫唐家湾的地方,选了一家路边店午餐,饭店是全新的房子,所以很干净,店主的旧房子在公路对面的山坡上,08年的大地震在墙上留下了一道大大的裂缝,但是没有倒,这里虽然离汶川已经不远,但受损不算太严重,看到的寨子基本上都还是完整的。</div> 在等待店主给我们做菜的时间里,女士们到旁边的玉米地里掰了几穗玉米,玉米是邻近的农家的,付了10元钱,拿回来让店家煮了吃,虽不是甜玉米,因为新鲜,也将就吃得。饭菜都不错,这小店挺不错的,老板娘把我们的车也洗了。 吃完饭又喝了会茶后继续出发,走不多远又到一所谓的古镇,名字都没记住,远远看去有不少是修旧如旧的建筑,便没兴趣进去,隔河拍了几张照片就离去了。继续前行不久,就到了著名的桃坪羌寨。 桃坪羌寨是保存最完整的羌族村寨。我们到达时游客不多,一当地的妇女迎上来说可以为我们做导游,20元钱,感觉不贵,遂跟了她去。<div> 羌寨与藏寨的最大不同在于:藏寨内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自成一体的独立建筑,而羌寨往往是整座寨子联为一体。</div><div> 桃坪羌寨的房屋之间的巷道深幽而神秘,因一些巷道上搭建了房屋,于是有了无数暗道,本寨人进出自如,外人则如入迷宫。这也成就了今天给我们带路的大嫂这样的导游,没人带路真的是很难找的,我们平常基本不请导游。</div> 这座碉楼位于村口,是地震以后新修的,原先也有一座类似的新碉楼在地震中倒塌了,因此这座应该算新新碉楼。边上的建筑也是地震后重建的,这个位置靠近公路,能够吸引游客。<div> 08年地震前这里建有新寨子,但地震时全部倒塌,而老寨子则只有轻微损坏。</div> 这座碉楼是老的,在大地震中只有轻微的损坏 寨内的地底下,挖掘了众多的引水暗渠,上盖石板和土,一定距离间,留有活动石板,揭开即可取水。这些水渠方便取水,在寨内编织成流经每栋房屋的水网 带路的妇女也许是为了显示她作为导游的必要,以及证明我们的20块钱是花得多么地值得,故意带我们走那些漆黑的迷宫般的巷道。后来出来时走的不是同一条路,且根本没有钻到漆黑的巷道里去过。<div><br></div><div> “导游”把我们带到了寨子中心有着最高碉楼的那家,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羌族女子,说可以带我们参观她家并讲解,但每人要另交20块钱。</div> 接待我们的羌族女子,名叫达达,普通话说得很好,据说她们家以前是寨子的头人,所以她家的房子最具威仪,家人的气质也都不错,她本人也受过较好的教育 我们先是上到了碉楼的最高处参观,下来后又参观了整个类似城堡的房子。 我们坐在高高的碉楼里面,听达达讲那羌寨的故事<div> </div><div> 达达的家庭有着较为显赫的家世,她有一个很能干的姐姐,据说桃坪羌寨有今天的名气,与她姐姐也有一定的关系。她们家陈列着好多领导人与她家人的合影。可见确有一定的影响。</div> 我们问起08年地震的影响,她说公路边的新寨子包括新修的碉楼在几分钟内全部崩塌,我们刚才看到的公路边的房子和碉楼都是地震以后建造的。但地震时山坡上的老寨子包括她家那么高的碉楼则基本无恙。整个寨子那天没死一个村民和游客,有点神奇,要知道桃坪羌寨离汶川很近,大概只有20公里左右 离开桃坪羌寨十几分钟就到了汶川,应该说在快到汶川时我们的心情是有些沉重的,毕竟这是一个受过那么大的灾害的城市,但进入汶川才发现,这是一个崭新的城市,完全看不出它曾在三年前遭受过那么一场劫难 附近的一个崭新的羌寨 在这个崭新的博物馆里,有一些与大地震有关的图片,以灾后重建的内容为多, 我们在城里到处转悠,找到了可能是汶川城里现存唯一的记录了那场浩劫的建筑,是一座非常不起眼的小楼,屋顶的大钟停在了14:28。<div> 可能是不愿联想到当年那不堪回首的一幕,这座城市抹去了几乎所有与那场灾难有关的痕迹</div> 过了汶川县城,去往映秀的途中,看到了一些惨烈的地震遗迹,垮塌的大桥,几被掩埋的村庄,汽车的残骸,崩落的巨石,还有江对岸完全被掩埋的213国道。都在讲述着人类面对天灾的无奈。要去除这条路上的所有痕迹,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相信远比重建一座城市要困难得多。所以它们被保留下来了,并在边上竖立了“汶川5.12大地震遗址”的牌子。 江对岸的213国道完全被掩埋 在映秀上了高速,这条高速公路原本是从成都到都江堰市,现在已经延伸到了映秀,从汶川到映秀的这段目前正在施工,也许不久以后,从成都到川主寺、甚至直到兰州都会有高速。从映秀到都江堰一会儿就到了<div> 今晚就住都江堰,来过成都多次,这次就不进成都市区了。打算明天游完都江堰就撤了</div> 7月31日(第23天)<br><br><div> 早饭后去游都江堰,费城夫妇以前玩过,便呆在酒店等我们。天空是灰蒙蒙的,没办法,下了高原,与蓝天白云就算是基本告别了。GPS坏了,找公园的大门费了好多时间,因为不止一个大门,于是路人指点的便不尽相同。幸好最后去的那个大门离核心景区是最近的,节省了许多脚程和时间。</div> 90元的门票感觉有点贵,与我们杭州的西湖边景区完全免费相比较,稍稍有点不够厚道。虽说四川现任的省长是从浙江过来的,但铁面无私,对浙江人无半点优惠。进景区不长时间,天就开始下雨,顿时没了兴致,出来驱车回了酒店 回到住地会合费城夫妇,退了房去吃午餐,那家店的猪蹄特别好吃,而且便宜,一只15元。老板说清晨6点就有人来吃猪蹄了,当早点吃。咱们吃早点:“来一碗豆浆,两根油条”,人家是:“老板,一碗粥俩猪蹄”。我们开始点了一只,好吃,又加了两只。 吃完饭正欲出发,老沈的车一条轮胎坏了,这趟行程中,几次轮胎出现问题,都是在出发前发现的,出门在外,这就叫菩萨保佑,叫你把车子弄好再走,我那天在稻城也是这样,若是在半道上才发现终是有些麻烦,自己换上备胎,然后去把破了的轮胎补好,已是12:30,终于出发了。 从成灌高速转到成都绕城再转到成南高速,至此一路向东。4年前走过这条路,当时好艰难,记得第一天从也是走成南高速,因为连接渝万高速的邻垫高速还没修好,需要从邻水再向北沿去达州的高速在大足县下高速,然后走318国道向东翻两座大山在梁平上渝万高速到达万州,第二天从万州到宜昌更加艰苦,一天里翻了15座山,路况极不好,那叫一个累啊,旧社会才3座大山,一天里过5个旧社会,谁受得了啊? 从邻水到垫江的高速已通车我是知道的,这样至少到万州这一段就是全高速了。 下午5点左右,离开四川,进入重庆的地界 从成都到杭州的路现在已非常好走,原先要从南充、达州、万州那边绕过去,现在可经走邻水、垫江、忠县一直往东,使得成都到杭州几乎成了一条直线 忠州长江大桥,自西向东过长江,这还是第一次 傍晚7点左右,进入湖北,夜幕降临时,到达恩施,现在路好走,半天就跑了700多公里 恩施虽然市容破旧,但我们住的宾馆还不错,住下后去吃饭,真是巧了,老板娘听我们说杭州话,竟然用半生不熟的杭州话接待我们,原来曾经在杭州开饭馆整整18年,拿我们当半个老乡对待,非常热情。送了我们好几个菜,又拿出自家的包谷烧招待我们。要价也很便宜,与我们昨天在都江堰相比,至少便宜一半。晚上不动车了,大家都喝了些酒 8月1日(第24天)<br><br><div> 早饭是在一小店里吃的馄饨,量很多,吃得很饱。饭后出发<br></div> 打昨天走上了好路,奇迹般地,我的GPS竟然自动康复,但我们走的这条高速是新近通车的,电子地图上还没有,所以GPS不认得。找人问高速路口,岂知答案五花八门,想起昨晚下高速处乃“恩施西”,想必还有“恩施”、“恩施东”等等,故人们所指不一。最后找到的路口果然不是昨天下来之处,是“恩施”,上去走了一段以后果然还见到了“恩施东”。 原本还有点纠结要不要在恩施附近玩一玩,兴许老天感觉到我们的犹豫不决,干脆下起了大雨,帮助我们下定了撤离的决心 四渡河大桥地处湖北宜昌与恩施的交界处,是目前中国在深山峡谷里修建的最大跨度悬索桥。 以前看到过这座桥的资料,说塔顶至峡谷谷底高差达650米,桥面距谷底560米,相当于200层楼高,被誉为世界第一高悬索桥。还见过一张这座桥施工的照片,感觉桥是架在云端上。驾车驶过这座桥的时候,虽然是坐在汽车里,我的腿还是有点发软 铁罗坪大桥 今天本来想去玩玩古荆州的,因天气不太好,放弃了,这条路是经常会来的,以后再说吧。径直去往江西景德镇。夫人们想去逛逛那边的瓷器城。 恩施到景德镇将近1000公里,不过这是按原来的路线计算的,按现在新的高速计算,应该只有900公里。隧桥相连的高速公路,相对于原来的盘山公路,路程会缩短很多。从恩施到宜昌,山高谷深,地形极其复杂,高速公路基本上都是隧道和桥梁的连接,出了洞就上桥,过了桥就进洞。这条路创造了许多纪录,四渡河大桥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一天就是开车,挺无聊的,都是熟悉的路线,没什么激情。在高原上呆久了,刚下来人有点“醉氧”,容易打瞌睡,所以与老费频繁换人。这一天里分别在宜昌、武汉、黄石、九江4过长江,除了九江的桥有点老了,另三座桥都很漂亮。快到九江长江大桥的那段路的两旁一如四年前一样脏乱。天黑之前到达了景德镇 鄱阳湖大桥 高速公路出口收费站的柱子是用瓷片装饰的,这是瓷都景德镇的标签 安顿好出去吃晚饭,那餐馆的大厅里特别特别吵,我们再次故意非常大声地说话打招呼,企图“以吵制吵”,仍然没有成功,在这里吃饭的人都视喧闹为平常,你用一种最平常的方式试图引起别人的注意,当然不会有效果。<div> 后来幸好在楼上等到了包厢,否则我一定会被折磨晕倒的。吃饭时,史大姐说此行共穿过了276个隧道。她有记录,明天要走的最后一段路是浙、皖、赣三省交界的山地,隧道超多,总量肯定要超过300了</div> 8月2日(第25天)<br><br><div> 女士们吃了早饭都去了瓷器市场,老段大哥送她们去的,我虽然没去,但是完全能够想象她们眼睛里闪现的光芒,以及疯狂采购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汽车的负担问题。同去的还有老沈,他近年来喜欢买些工艺品,就是看到喜欢的就买来放在家里,还不算真正玩收藏,因为玩收藏得有钱、有识、有闲,至少他现在没那么多时间。我和老费就呆在酒店里,看看自己拍的照片。<br></div> 11:00左右,接到电话通知,太太们的采购行动即将结束,唤我们过去装货,我们退了酒店开车过去,到那一看就傻了,大大小小的箱子一大堆,尤其是我车上的这两位,就算我把车上的行李全部扔了,也未必就能装得下。我开玩笑说干脆去租一辆小货车得了。<div> 最后的解决方案是:老城把一部分东西装到了另一辆车上,其余的办了托运。我家LD弄的那一大堆还是有点难,后来,她把两个箱子摞在后排座位的中间,我把行李全部卸下来仔细地重装一遍,终于把另外三大箱都弄进去了。那一刻颇有点成就感,装车也是一门艺术啊,下次应该写本书叫:《汽车后备箱空间利用策略研究----来自一位司机的报告》。</div> 装完车差不多快到午餐时间,大家都说不太饿,车上也还有吃的东西,于是上车开路,从景德镇回杭州有两条路,一条路是走开化—常山--衢州—龙游—新安江—桐庐—富阳—杭州,但中间有70公里不是高速;另一条是经黄山—临安—杭州,全程高速,因为车上装了好多瓷器,我们选择了黄山方向。 13点15分离开江西进入安徽界 14点30分到达昱岭关,进入浙江,我说:“终于回到祖省了”,老城说:“应该是主场”。我说是祖先的祖,不是有祖国吗?那自然应该有祖省。 在到达杭州之前的最后一个服务区—临安服务区,我们这8位“转圈”的老人拍了此行的最后一张合影 在外面转了25天,这些人居然个个精神饱满,貌似比刚出发时的状态还要好些 16时15分,到达杭州西出口收费处,进入市区,我们到家了 终于记完了最后一天的流水账,8月2日到家,头几天有各种各样的杂事需要处理,7日开始写这所谓的游记,用了一周的时间,不求文采,只希望能记录下共同走过的这一段行程,让我和我的同伴们到了开不动车走不动路的那一天,还能够依靠这篇文字回忆起2011年夏这25天里经历的一切。<div> 所以,我不厌其烦地用极为琐碎的文字记录了我们所有的衣、食、住、行、摄等等细节,力求无有遗漏。有些细节,对非当事人而言,或许无聊至极。然于亲历者而言,则有别样的乐趣蕴含期间。当然,是否做到了无有遗漏,有待队友们检验,我只能说,我尽力了。<br> 此次的行程,共计8738公里。从浙江—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安徽—回到浙江,共经过11省市。具体的路线出发前曾经在博文“明天就出发”中描述,实际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有过多次变动。</div><div> 这条线的风景都非常美丽,不少都是《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排行榜上在榜的“大佬”。故在此特将实际的路线示之,与朋友们分享:杭州—兰州—拉卜楞寺—玛曲—郎木寺—川主寺—九寨沟—黄龙—唐克—红原—小金—四姑娘山—丹巴—八美—塔公—康定—雅江—理塘—稻城—亚丁—乡城—德荣—伏龙桥—奔子栏—德钦—飞来寺(梅里雪山)--盐井—芒康—竹巴笼—巴塘—理塘—新龙—甘孜—罗锅梁子—色达—马尔康—米亚罗—理县—汶川—映秀—都江堰–成都—杭州。</div><div> 此行程遵循了多年来规划路线的基本原则:内容丰富,不走重复路线。这次有几个点走到两次,但路线不重复,多为交叉。<br> 感谢这帮与我一起“画圈”的队友们,我这一车上,费城夫妇是多年来与我一起浪迹天涯的死党,老费平时是个不喜欢开车的人,但一路上每天与我抢着开车,他是怕我累着。老城是我们队伍中最好的摄影摄像师,虽然她这次只参加了后半程,仍然为我们拍下了许多优秀的照片,这篇游记中配的照片有不少出自她手。我家的领导不但对我的衣食起居照顾精心,也提供了好多优秀的照片。</div><div> 另一车上,老沈是我在学校的领导,这回出来,虽说我们皆以“县长”呼之,然除了每天点菜的劳务,这“县长”没有一点权力,人家楞是诚诚恳恳地当了25天我的“部下”,他说我是队长。老沈的夫人吴医生,是我们学校的校医,但凡谁有点不舒服,必吁寒问暖,关心备至。</div><div> 老段大哥是我们队中最年长的大哥,但却是队伍中最吃苦耐劳的老黄牛,每到一地,必是他最先下车去寻找住处、安排吃饭。每天出门前,他都是最早到停车场,洗车、擦车、装车、搬行李。一个人这样干一天并不难,难的是每天这样干。老段的夫人史大姐是第一次参加我们的队伍,但她却承担了最麻烦的工作—后勤部长,我感冒、失眠的时候,大姐更是每天为我配置不同的药品和方案。</div><div> 在这个队伍中,其实我是最受大伙关照的,除了规划路线行程和开车之外,我就没有任何其他的工作了。正是由于有了大家的精心呵护,我才得以茁壮成长,最终成为老费戏称的“耗牛型”人才。因为耗牛是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而有一段时间我是上高海拔的地方更适应,下来时反而会有轻微的不适。所以老费说我比较适合在高原上玩。</div><div> 驾车旅行是我每年夏天的必修课,我喜欢这种自由自在的旅行方式。我们这一代人,青少年时代都很艰难,那个年代,旅游仅仅是个与外宾有关的奢侈概念,与我们的生活基本上没有关系。今天,我们也有能力去自由自在地游历天下了,虽然我们已经慢慢走向老迈,然而幸好还不算太老,还能开车,还能走路。只是,相对于我们众多的旅行计划,感觉时间紧迫。所以,我每次设计旅行路线时,都显得贪婪无比。</div><div> 比比我们的上一代人,我们真的已很幸运,父亲在世时,看到我自驾游拍回的照片和我写的游记,老泪纵横,激动不已,说:“这才是真正的旅行”。我岳父80高龄,每天根据我们打回的电话在地图上跟踪我们的行迹。读我的游记也能带给他快乐和骄傲。<br> 漫游大香格里拉区域是我向往已久的事,今次本以为可以一了心愿。但去了以后反而有了强烈的想再去的愿望。有一句话,说是要听从心灵的呼唤,所以,我一定还会再去,去“追寻梦中的香格里拉”!</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全文完)<br><br><br><br><br><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