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历代人物画特展(二)

云台星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期 林下风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林下风雅——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二期)”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书画馆与大家见面了!很多教科书级的绘画名作得以露出“真容”。</p><p class="ql-block"> 此次展览分“避世高逸”“晏居幽兴”两单元,选取76件兼具艺术性和历史价值的珍贵画作,展现不同历史背景下,高士们的隐逸生活与精神内涵,展期从2021年9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p><p class="ql-block"> 有幸于9月8日进宫看展,大饱眼福,将部分画作拍摄留存,以资品赏,故记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A.重点展品部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宋•赵佶(传)《听琴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熹旋艺术梁静老师:</p><p class="ql-block"> 故宫展出的「听琴图」,我个人认为值得一提的是蔡京在画中的题画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吟徵调商灶下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松间疑有入松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仰窥低审含情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似听无弦一弄中。</p><p class="ql-block"> 第一句中的“吟”和“调”字是古琴的弹奏指法。“灶下桐”指的是古代四大明琴之一焦尾琴。</p><p class="ql-block"> 第二句写的正是这幅画描绘的情景,大家聚集在松树下听琴,弹奏的是一首古琴名曲《风入松》。“疑”字形象的刻画了道家大音希声的境界,将琴音与风吹松枝自然之音的和合关系表现得很透彻。正是似有似无,有无相生,虚实相间的艺术境界。</p><p class="ql-block"> 第三句中的“仰窥”指抬头向天看,“低审”就是低头向下看。俯仰是古人对天地不可知的向往和预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嵇康在《琴赋》中写道: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将俯仰和音乐联系起来。“含情客”是指画中的三个听琴的人。蔡京在这句中说听琴人通过听琴感受到了天地大美,达到了神游太玄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句中无弦的典故,来自陶渊明,说陶渊明不通音律,给自己准备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会弹奏无弦琴以寄其意。在这蔡京借用无弦琴的典故来表达的对意境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蔡京的题诗书写刚柔并济,诗意前后呼应,意境清远,既写出了音乐与人的情感,想象力的关系,又传达出了天地和谐的道家哲学思想。同时不忘对宋徽宗文化修养和艺术才能的赞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幅「听琴图」有学者说不是宋徽宗的作品,理由是蔡京的这首题诗位置要高于宋徽宗的印章和花押,皇帝应该是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与自己之上的。但细读文史典籍,徽宗赵佶其实是自由旷达、宽厚磊落的艺术家性情,而蔡京才华横溢,文采风流,连这段略有阿谀奉圣诗句都能写的如此意境高远,于徽宗皇帝他是亦师亦友的身份,以此而论,题诗位置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宋•李唐 《采薇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熹旋艺术梁静老师:</p><p class="ql-block"> 李唐是北宋末南宋初的画家。那时,宋徽宗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整顿和健全画院的组织机构,制定制度,将绘画纳入科考,通过考试招揽优秀的民间画师。当时选取民间画师的标准是,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墨高简为工。以画学之取人,取其意思超拔为上。宋徽宗对绘画的要求是要构思含蓄巧妙,有意境。他亲自制定考题,选取古人诗篇里的一些诗句为考题,让学生能把诗句的诗意绘画出来。</p><p class="ql-block"> 政和四年,时年四十八岁的李唐参加画院殿试,宋徽宗监考。考试的题目是一句古诗:“竹锁桥边卖酒家”。其它画师都在酒家上下功夫,只有李唐画桥头酒帘外挂锁。宋徽宗喜欢他的绘画得锁意。将李唐招入画院成为宫廷御用画家。进入画院后,李唐的仕途一帆风顺,尤其他对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十分熟悉,细心研究北派山水画的表现技法,由此成就了独特的“大斧劈”皴法。但好景不长,金人灭掉了北宋。不仅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位皇帝,还有一大批包括宫廷画家在内的能工巧匠,其中就有画家李唐。金人虽生性粗矿,却很注重文化,对于被虏获的北宋文人只要学有所长就会给予相当的优待,对宫廷画家更是待遇丰厚。以李唐的声望地位,在金国不仅可以衣食无忧,就连创作条件也肯定优于内忧外患的宋。可是他却在前往金国的途中逃跑了,逃跑的理由很简单,他是宋国子民,要忠于国家,不能够为外族效力。李唐舍命南逃的举动为世人所称道。可以看出他的立场和气节。正因为他自身具有这种民族气节,才会鄙视那些甘于为金国效命的北宋臣民,于是他逃回南宋后,创作了具有讽刺与警示意义的这一幅《采薇图》。</p><p class="ql-block"> 画中描绘的是一个流传久远的历史故事,取自《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兄长伯夷。伯夷决意要遵守父亲的遗命,为了让叔齐顺利继位,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随伯夷一起走了。他们听说西伯昌为君很好,就想去投奔他,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劝谏说:“父亲死了不下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要杀掉他们。随行的大臣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守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亡,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p><p class="ql-block"> 伯夷叔齐这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得到了后世普遍的推崇,“不食周粟”也成了形容气节高尚人的代名词。李唐以此为绘画的题材就是对那些苟且偷安,为金国效力的北宋臣民的辛辣讽刺。</p><p class="ql-block"> 《采薇图》的画面,气氛肃穆、凝重、萧瑟,最前面的一棵松树一棵枫树相对而立、树干奇绝如铁,挺拔、坚硬。松树寓意坚韧,枫树寓意安然,李唐有意将这两株具有象征意义的大树布置在画面的最前端,也许就是对画中人物性格的隐喻与写照。在枫树后面的石壁上有款识: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由此可知作品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画面的中心位置,是一块巨大的岩石,石上有两人相对而坐,这就是画中的主人公伯夷、叔齐。正面的一位抱膝安坐神态老城持重的男子,是为长兄伯夷,他正侧着头仔细聆听着叔齐的谈论,表情庄重肃穆,眉宇间仿佛还带有许多忧虑,叔齐的形态略显活跃,他身体倾斜,右手撑地,左手探出二指,像是在与兄长诉说着周武王以暴易暴的种种罪状。清代评论家张庚在《浦山论画》中评价这篇作品时说:二子席地对坐相话言,其殷殷凄凄之状,若有声出绢素,现在看来却有同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石涛 《人物故事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陆曜《六逸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王仲玉《陶渊明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丁云鹏《玉川煮茶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元•王振鹏 《伯牙鼓琴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韩滉 《文苑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陈洪绶 清•华嵒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园雅集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仇英 《竹院品古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其他画作部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