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的今与昔—宣南

微笑四叶草

<p class="ql-block">下了几天雨,周末放晴了,天空湛蓝,虽已立秋,依旧有些湿热。吃过午饭前往沈家本故居参加探寻宣南胡同旧址活动。City Walk成为新冠疫情期间最好的出行与慢生活模式。游走在胡同中,听一听老北京的往事,感受那消失的人和物交织出的时光,用心去品味新旧时代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由于我从储库营的西头步行至东头的金井胡同的沈家本故居,也就顺道逛了逛储库营胡同。没想到还真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储库营明时称皮裤营,清时称皮库营,清末为储库营,延至民国,西段称悦生堂。1965年合并改今名。东起金井胡同,西到下斜街。</p> <p class="ql-block">西头入口处应该是19号,现为物资总公司党校。从19号至17号,前面是居民自己搭建的简易房。</p> <p class="ql-block">四川会馆位于储库营胡同17号,东临太原会馆,北侧为上斜街的番禺会馆,其范围东西53米,南北89米。该会馆是众多四川会馆中的一处,为防止名称重复,故又称四川新馆,当地人习惯称为四川西馆。此会馆一直保存较好,直到1951年才改为民居。会馆坐北朝南,分为东路和西路二组建筑群。入口位于会馆前方正中部位。大门三间,门两边原有八字影墙壁,门前保留有上马石二块,大门之内建有巨大的砖影壁一座。这种气派的大门,表明川籍人物在京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从现场的情况完全没有看出资料中所说的场景,上马石在私建房门前找到一块,下面还留有很清晰的花纹图案。17号大门外躺着一块长方形石块,也许是另一块上马石,被当作门枕石了。</p> <p class="ql-block">此处是位于上斜街的四川会馆后身位置,现正在改建中,看似要重新打造成宾馆或饭店。</p> <p class="ql-block">储库营胡同15号为太原会馆旧址,于乾隆四十八年修建。会馆坐北朝南,平面为长方形,其范围东西43米,南北85米,规模宏大,有戏台,布局分东、西两部分,东路四进院落格局较为紧凑,基本保持原有形式,供旅居京师的乡友居住。现为大杂院儿。</p> <p class="ql-block">储库营胡同北侧的上斜街42号为太原会馆的后身,原前后是联通的,现为民居大杂院。</p> <p class="ql-block">近代,太原会馆也曾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活动点。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人高君宇,曾在会馆秘密聚会、发动群众、宣传革命道理。他与石评梅也相识于此。</p> <p class="ql-block">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当时全国有50多名党员,高君宇是其中之一。同一年两人在一次山西同乡会上相识,自此书信不断。1925年3月5日,高君宇积劳成疾于协和医院离世,年仅29岁。他被安葬在陶然亭。高君宇离世后,石评梅将他写的一首言志诗镌刻于墓碑之上——“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p><p class="ql-block">悲伤的石评梅常去高君宇墓前凭吊,三年之后的1928年9月,因悲伤过度,26岁的她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也于协和医院病逝。石评梅停灵地为长寿寺,寺庙于解放前夕解散。原旧址现为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储库营的东头就是金井胡同1号的沈家本故居了。因疫情未开放,只能在故居大门口拍几张图。</p> <p class="ql-block">沈家本是“近代刑法之父”,最早提倡、创设了中国的律师制度、中国检察制度、现代审判制度,以及提出了改良监狱,让在押犯人学习劳动技艺以备出狱后能吃上饭等人性化措施。在他的建议下,凌迟、枭首、戮尸、刺字等酷刑得以废止。可以说,他是中国现代法律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提起沈家本,知道的朋友可能不多。但说起“杨乃武和小白菜案”可以说无人不晓。而沈家本就是最终为他们洗雪冤情的代表人物。沈家本翻阅供词和庭审记录后,书写了满满4页的奏折,详细叙述了清末四大疑案之一——“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当时审判中的诸多疑点,甚至惊动了太后老佛爷。</p> <p class="ql-block">院内枕碧楼二层为藏书阁,藏书五万余册。现作为阅读室向公众开放。等开放时可以在此安静地看看书,也是一种享受。</p> <p class="ql-block">金井胡同因一口四眼井得名。但现在的四眼石板下面并没有井。四眼井原来并不在这里,而是在沈家本故居前方绿地的坡道上。沿着坡道上至高台,高台中间的地面覆以玻璃,下面是一块影壁残垣。沈家本故居后来变成大杂院,住户们看到这面影壁很好,四面磨砖对缝,就把它拆了拿去修补房子,不承想,只有四周能看到的地方是好砖,中间都是烂砖头,最后就剩下一截儿废弃在这里。周围长满了杂草,透过玻璃看倒是别有一番韵味。</p> <p class="ql-block">上斜街36号康乐里小学的位置,是河南会馆旧址。</p><p class="ql-block">1895年,康有为率同一千两百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史称“公车上书”,河南会馆就是各省举子集会、签名的场所。此后,这里成为维新派人士开会议事的一处阵地。康有为发起成立保国会时,还曾经把这里作为会址。与康有为一起暂住上斜街的,还有他的胞弟康广仁。康有为曾用“像苏轼与苏辙一样”来形容自己与弟弟关系之好。“百日维新”受阻后,康有为奉光绪皇帝旨意离京南下。次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软禁,梁启超匆匆逃脱,康广仁被捕。后来谭嗣同、康广仁等六人被斩杀于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p> <p class="ql-block">上斜街50号是龚自珍故居。龚自珍是清朝着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几乎人尽皆知。龚自珍学问精深,但科举屡试不中,官品不高,一生怀才不遇,满腔愤懑,特立独行,当时被视为“怪人”一个。</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曾流传过龚自珍与清朝才女顾太清的一段“绯闻”。</p><p class="ql-block">顾太清,满洲镶蓝旗人,号称“清代第一女词人”,满洲人谈论诗词,有“男有纳兰性德,女有顾太清”之语。她嫁给贝勒奕绘做侧福晋。奕绘是乾隆的曾孙,其祖父是乾隆最为喜爱的五子永琪,可惜永琪25岁时早亡。奕绘和顾太清都能诗善文,二人性情相投,夫唱妇随,好似赵明诚与李清照。后来奕绘病故,顾太清仍像丈夫在世时一样,与京城文人诗词唱和,这其中就包括龚自珍。一名与顾太清有旧怨的无聊文人,出于报复心理,把龚自珍的两首诗词相连加以解释,制造出了龚自珍与顾太清的绯闻。一时满城风雨,顾太清被逐出王府,龚自珍也黯然离京。后据说龚自珍将此处宅邸出售给晚清享誉朝野的官商巨富—潘仕成。</p> <p class="ql-block">上斜街除了会馆多,庙宇也多,路北曾有两座关帝庙,再加上西侧三庙街里的一座,三座关帝庙,由东向西分别被称为头庙、二庙、三庙。如今,头庙、三庙均已不在。上斜街111推断为二庙,现居民居住,几经改建,只有山门还依稀可辨。</p><p class="ql-block">三庙街的得名,正是来自街上那座三庙。这条街道在唐朝幽州城时期即已成型,被视为北京最古老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下斜街56号是东莞新馆旧址。东莞新馆建于1911-1918年,是建立时间较晚的一个会馆。相传,这里曾是清朝封疆重臣年羹尧的宅邸。</p> <p class="ql-block">拍摄:四叶草</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四叶草</p><p class="ql-block">文字资料来源:北青报副刊 以及百度查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