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里的红军密码

耘墨齋

<p class="ql-block">  《西部穆斯林》主编 华兴</p><p class="ql-block">   1937年4月,如血的残阳下,一群衣衫褴褛,浑身血污的红军西路军战俘,相互掺扶着来到今青海省循化县查汗都斯乡一个不见人烟的荒芜之地,开始了他们漫长的战俘生涯。由西路军被俘战士亲手设计、取材、施工修建的贊卜乎村和贊卜乎清真寺,今天成了缅怀先烈,传承红军精神的红光村,寓意红军精神,光照千秋,贊卜乎寺也更名为红光寺,成了全国唯一一座由红军战士修建的清真寺。</p><p class="ql-block">&nbsp; 路的尽头横亘着一副巨大的红旗雕塑,线条飘逸,似凌空飞舞。</p><p class="ql-block"> 心仪已久的红光清真寺到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红光清真寺与红军小学门对门,与其他清真寺相比,红光清真寺没有精美艳丽的彩绘,亦木亦砖的大殿三门四柱,庄重朴素,简洁大方。青砖青瓦配饰淡黄色的木门,古色古香,淡雅素洁。大殿屋脊上布满的青砖雕饰,依然呈现出厚重优美的质感,让人体验到别样的美。然而,就是在这青砖雕饰中,却隐藏着西路军战士留下的密码。这些红军战士在修建清真寺的过程中,巧妙地将红五星、镰刀、斧头、“工”字、红章、“十”字等革命符号隐藏在烧制好的砖花瓣纹里,镶嵌在大殿的屋脊上。屋脊上的红五星清晰可辨;一弯月牙上带着小小的手柄,分明就是一把镰刀;零散藏在在砖雕花纹里有“H”形、“十”字图案,这些都是变幻了形状的“工”和红十字的“十”。</p> <p class="ql-block">  正对着礼拜殿的唤礼楼是一个宽近5米,高约13米的方柱体,由楼基、楼身、楼顶三部分组成,楼基由不规则青石块砌成。楼身以砖为线分为两部分,下半部分嵌小圆石子组建成了石子墙面,中有一拱形门,能容一人出入,人可沿着砖石砌成的小道盘旋而上至楼顶。楼身上半部分是用红砖平铺砌成,四面开有木制窗户,通过窗户可互见两面景色。长砖条实体墙面与小石子墙面镶嵌,相辅相成,简约美观,显示出一种尊严和高贵的气质。楼顶是木制的,红砖出沿形成的花格栏上四根木柱挺拔向上,气势威严。木制的四角楼顶部飞檐翘角,随势凌空,仔细看那个飞出的翘角处依然是一枚“五星”图案。这个简单而实用的四角唤醒楼,打破了撒拉族唤醒楼大多为八角或六角的造型风格,整个循化清真寺的唤醒楼几乎没有四角形制,四角楼可能是暗合西路军的主力为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吧!四根柱子采用一根到顶的通柱,预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p> <p class="ql-block">  置身红光清真寺,看着眼前络绎不绝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游人,遥想当年红军战士把这么多红色符号,巧妙的隐藏在自己亲手修建的村落寺院里,把革命理想融进自己心中信仰的绿洲,彰显了他们坚不可摧的革命信念和对党忠贞不渝的情怀,的确让人心生敬佩。是啊!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照两乡。其实不同文明,不同宗教本是多元共生的,不同文化,不同建筑形制都各美其美,不要用非我即彼的意识形态看待万千世界,削足适履,边缘或毁坏其他文明的操作,终将沦为千古笑柄。不信你看,清真寺屋脊上的一弯新月和那枚精巧的五角星,不都在同一屋脊之上吗?不都在同一片蓝天下煜煜生辉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