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西南万里行72天自驾纪实(六)

校长

<b> 目录:</b><div><b> 14、墨脱</b></div><div><b> 15、丙察察</b></div><div><b> 时间:2021年5月18日—5月25日</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4</b></h3><div><b> 墨脱,</b>位于西藏东南部,东邻察隅县,南与印度交界,墨脱县是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阿萨姆平原前,流经中国境内的最后一个县,平均海拔1200米,县城海拔1100米,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最温和,雨量最充沛,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境内的居民主要为门巴族和珞巴族(56个民族中最后2个民族)。</div><div> 墨脱处于喜马拉雅断裂带和墨脱断裂带上,地质活动频繁,是地震、塌方、泥石流的多发地带,加之墨脱的气候潮湿多雨,修建公路困难重重,人力背夫曾经是这里唯一的运输方式,过去当地人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原始生活;石锅和筷子是运出大山的仅有商品。20世纪90年代,全程141千米的扎墨公路(波密县扎木镇——墨脱)建成,这条耗巨资修成的公路,只开进过一辆汽车就宣布报废,而这辆车开到墨脱后就成了永久的“文物”。公路上长满了灌木和杂草,许多路段路基已坍塌,有的地方已成了巨大的滑坡面,路上架设的桥梁仅剩下一些锈蚀的钢架。2009年国家耗巨资重修扎墨公路,2013年10月31日开始,墨脱已正式"摘帽"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县的历史。现在的扎墨公路在雨季仍然经常发生塌方和泥石流,道路时有中断,说不定就会几天甚至十几天无法进出,而且道路狭窄不好会车,所以墨脱公路实行双进单出。<br></div><div> 从波密扎木镇到墨脱117公里,先爬升穿过海拔3360米的嘎隆拉隧道,然后一路下降到海拔约1100米的墨脱县城,可以说短短的几个小时从冰天雪地到热带雨林,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这里植物种类繁多,植物地带更是齐全,几乎拥有世界上绝大部分植物物种,所以说“世界只有一个墨脱,墨脱拥有整个世界”。</div><div> 因为是临时起意想去墨脱,事先没有办边防证,在然乌湖经多方询问都说波密可以办,这才决定去,结果到波密办证大厅被告知外地户籍必须到林芝才能办,这下傻眼了,波密到林芝要5个多小时啊,且今天正好是双日进山时间,上网一查县城酒店全部客满,两个人在波密大街上绞尽脑汁想办法,功夫不负有心人,边防证和住宿终于全部搞定,下午4:50才从波密出发冲进墨脱公路,一路历经坎坷,经过3道关卡,花费210元/人门票,终于在晚上8点到达墨脱县城。</div><br><div><br></div> 墨脱县公路交通图 从波密往墨脱,开始一路海拔上升,可见许多雪山冰舌 接下来是茂密的原始森林 海拔3360米的嘎隆拉隧道是最高点,隧道修通前必须要翻越嘎隆拉雪山,如今雪山老路已经被皑皑白雪覆盖。 嘎隆拉隧道旁边就是嘎隆拉冰川,前面还有嘎隆拉寺。 墨脱公路已经列入新219国道 看见蚂蝗二字浑身起鸡皮疙瘩 过了嘎隆拉雪山后一路下山来到雅鲁藏布江边 随着海拔降低,植被种类也不断变化,逐渐开始出现热带雨林地貌。 这个桥头有一个查边防证的哨卡 途经雅鲁藏布江林多大拐弯 墨脱,在藏传佛教经典中称“博隅白玛岗”,意为“隐藏着的莲花”,所以墨脱被称为“莲花秘境”。 莲花圣地门楼上是绝佳的观景台,县城位于半山腰上,云雾缭绕宛若仙境。 观景台正对着雅鲁藏布江,墨脱因雨水多,基本天天都是云雾飘渺,风景如画。 晚上8点才赶到墨脱县城,感谢90后优秀援藏干部小余前出县城几公里的关卡迎接,在边城用最好的石锅鸡热情款待我们。小余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90后青年,2018年主动来到墨脱援藏,一个人在一个不通公路、没电没信号的全县最偏僻的小乡镇默默工作了2年,他的事迹今年刚被《西藏日报》和广东省教育厅移动门户网站报道“不负韶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谁说90后挑不起重担?谁说90后没有希望?无数个小余们就是90后的正能量,他们就是国家的希望。 莲花阁上眺望墨脱县城,山下就是雅鲁藏布江。 县城街道,县城很小,宾馆酒店不多,接待能力有限,去之前最好先预定房间。 街上最多的商店就是卖石锅的,墨脱石锅历史悠久,是墨脱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墨脱石锅原料为世界上稀有的天然皂石,质地绵软,主要取材自雅鲁藏布江边、南迦巴瓦峰悬崖上。墨脱石锅可耐2000℃高温,具有传热快、不粘锅、不变色等优点,汤汁香浓可口、后味醇厚、持久,以墨脱县帮辛乡的石锅最佳。 由广东佛山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援建的莲花圣地公园,很漂亮。 墨脱县中学运动场。墨脱因为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在人们的印象中它应该是很落后很贫困的,其实不然,在国家的重点扶持和全国人民共同帮扶下,墨脱县已经在2019年彻底脱贫,县城建设初具规模,学校硬件设施不比某些大城市差,甚至可能比大多数县级中学好很多,这里中学的教学早就用上白板了,而且国家每年都派援藏支教队伍补充师资力量,从国家层面来说,藏家的孩子是幸福的,他们在学校读书、吃住国家都三包了。 历史遗迹—德兴藤桥,自从上面的钢桥修通后,藤桥就废弃了。 墨脱著名的雅鲁藏布江边果果塘大拐弯 拐弯处的半岛上一片茶园 仁青崩寺,又称“莲花圣地”,是墨脱县修建最早和规模最大的寺庙。1950年毁于地震,1983年重建。相传,仁青崩寺是多吉帕姆女神化身中心"肚脐"的所在地,也是莲花圣地的中心地,供奉的是莲花生大师,是众多佛教信徒向往的圣地。 在墨脱的3天,天天都是雨雾弥漫,出山的时候发现山上的瀑布及江中的水量明显大了很多,连部分道路都被山上冲下来的洪水淹没,道路中间多了些落石,所以,墨脱公路还是挺危险的,特别是雨季。 我们进墨脱的时候大雾弥漫,3天后出来时,水漫金山,似山洪暴发,蔚为壮观,可以想象,为什么之前通往墨脱的路修好了没几天又被毁,毁了又修,虽然有路,但由于经常性的地质灾害,道路被毁,通行随时可能中断,现在升级为219国道,基本可以保障全年通行了。<br> 墨脱公路的艰险和沿途风景用几张照片根本无法体现,特剪辑这个视频,带你走进秘境墨脱,体验从冰天雪地到热带雨林,其实,风景永远在路上。<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5</b></h3><div><b> 丙察察,</b>有一些路上的风景总是让人心动,丙察察就是这样,在所有进入西藏的线路中,曾经的丙察察最为神秘。丙察察是云南省贡山县丙中洛乡-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察隅县城,全长270公里,被人们称为第7条进入西藏的公路,也是进藏路线中最为艰险、风景也最优美原始的路线。这条线路囊括了诸多云南和西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经典要素——陡峭的怒江峡谷、贫瘠的干热河谷、茂盛的森林、壮观的冰川雪山和多民族的风土人情,因此这是许多喜欢冒险的自驾爱好者非常神往的一条驾车线路。</div><div> 从丙中洛乡的秋那桶村到察瓦龙乡的87公里,几乎是整个丙察察线烂路中最烂的,有两个最危险的路段:漫长的悬崖烂路(江岸的路不扎实)和滚石坡地段闻风而起的大流沙。</div><div> 那恰洛大峡谷位于滇藏交界处,长约30公里,是从丙中洛进入察瓦龙的咽喉。这段峡谷江水湍急,崖壁陡峭,峡谷落差达3000—4000米,丙察察公路如同挂在峭壁上蜿蜒向前。8年前自驾怒江大峡谷时,试着走老的丙察察线,当时开的是城市SUV,底盘不够高,就是在纳恰洛大峡谷路段被一块大石头挡住了去路,只能遗憾折返。如今,8年后从西藏反穿丙察察,路况已经大大改善,纳恰洛峡谷路段云南界已经是柏油路面啦,连普通轿车都可以通行了。<br></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b><br></b></div></h3> 翻越德姆拉山口 从然乌湖往察隅,一路风景很美,有雪山、青稞、民居、桑曲江水相伴,沿途村庄显得格外漂亮。 途径一个叫博学村的地方,非常漂亮,简直就是西藏的小江南。 这几个孩子很淳朴可爱,走过几次藏区,发现藏族孩子很懂礼貌,接受礼物会主动说谢谢,前几年经过藏区,走在路上的孩子们看见行驶经过的车都会停下来行少先队礼。 拿着礼物的孩子们走出好远还在向我们挥手告别 从察隅往察瓦龙,一路翻过3座雪山垭口(益秀拉垭口、昌拉垭口、雄珠拉垭口),沿途基本都是荒凉而贫瘠的干热河谷,大部分都是炮弹坑土路,后1/3段是石子路,很容易抢方向,最险路段是过了怒江大桥后沿着怒江走的一段路,全程225公里,走了8个半小时。 昌拉垭口下有一个心形湖 在雄珠拉垭口放无人机,刚飞出去几分钟开始下雨,匆匆拍一段赶紧收机,飞机落地前雨势开始加大,刚收好飞机顷刻瓢泼大雨,吓出一身汗,好在有惊无险。 发源于那曲地区的怒江与发源于昌都地区的玉曲河,有缘千里在察瓦龙相汇。 察隅到察瓦龙沿怒江段最险,路况最差的路段。 在察瓦龙见到七彩祥云,老天预示着我们接下来将有好运啊,果然,第二天在甲应村运气爆棚了(甲应村单独另篇叙述)。 滇藏线上著名的大流沙 纳恰洛V型峡谷路段 途径著名的老虎嘴,纳恰洛峡谷路段现在已经路况很好了。 滇藏交界 进入云南界 从雪山垭口来到怒江天险、冲过大流沙、闯过老虎嘴进入云南,终于实现多年的心愿,顺利完成反穿丙察察从西藏进入云南,时隔八年再次来到丙中洛。 丙中洛雾里村 重访雾里村,8年了,村子没变,进出村庄还是走这条从怒江边悬崖峭壁凿出来的、危险重重的老路,国家要求村村通公路后,修了一座桥跨过怒江通往雾里村,但是没用多久就成了危桥禁止通行,村民们只能冒着危险再走挂壁老路,不知道这里会不会成为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村庄呢? 走在这条路上,抬头是刀锋似的悬崖峭壁,低头是波涛滚滚的怒江。 再次经过怒江第一湾,如果冬季来,江水是碧绿的。 当年远征军回国渡口,当时是溜索过江,现在设施都没有了,只是一个地址纪念。 沿怒江大峡谷的路现在叫怒江美丽公路,靠江一侧还有骑行道,8年前走过的许多痕迹都找不到了。<div> 自此,终于完成了滇藏线和丙察察的穿越,到西藏边边转了一圈又再次回到云南。</div><div><br></div><div> 待续</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9月14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