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年级开始的语文课本,名家明显的增多,所以查作者的生平,作者在什么情况写下的这篇文章,都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去赏析课文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选文《繁星》,是巴金的散文《繁星》,而非冰心的诗集《繁星》。课文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繁星满天的画面。”那么,进一步,联想自己的所感所想,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看星空时的独特感受是必然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巴金,这个笔名便采取安那其主义者巴枯宁和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克金两人名字中之一音合成,他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被称为“世纪作家”,因为他的一生贯穿了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巴金原来的梦想是做一个革命家而不是作家,他最初的作品并不是构思好了才下笔,而是直接抒发情怀的,几乎都是情感的片段,比如《繁星》。《繁星》给我们三个画面,一是从前家乡七八月的的画面(他的家乡在四川成都),二是三年前南京后院看到的画面(巴金1923年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1925年毕业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因为生病到上海休养),三是如今在海上看到的画面(1927年1月去法国,在大海上),通过对星空、繁星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通过繁星抒发了那淡淡的离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篇文章被改动了不少地方。原文是什么样的?网上查到后让孩子对比阅读。改动的地方不少,但是最大的两处,一处是原文四个自然段,课文只有三个自然段;一处是第一自然段,删除了这句“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和课文末尾“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实则是呼应的,也遵循了事情发展顺序,醒着,半睡,睡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看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3年,19岁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樊笼到了上海、南京,考入东南大学附中补习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著名的"五卅"运动对他影响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国轮船“昂热号”离沪赴法,卫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国学生计九人。他去法国是为了学习经济学,“向西方找真理”。2月18日,“昂热号”邮船抵达马塞。19日巴金抵达巴黎。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三十八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再对比冰心的《繁星》,它是诗歌集,体裁不同。诗集《繁星》是冰心在泰戈尔的《飞鸟集》影响下下写的,是1919年到1921年的三年时间里共创作的164篇,收集的是“零碎的思想”。</p>